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阿姜查__森林中的法语 >

第24章

阿姜查__森林中的法语-第24章

小说: 阿姜查__森林中的法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V医师(颤抖地说):我认为他很自私,他只想到自己的法喜,而没有考虑到别人。

阿姜·查:如果是这样,请你想一想,学医也是出自你自己的兴趣,对吗?

  V医师:是的。

阿姜·查:为什么?因为有自我,就有自私。佛陀曾经谈到这点。自我这个字只是一个概念,我们看别人,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有个我,其实他们只是地、水、火、风四大的组合。佛陀明白这点,所以他教导无我的道理。因此自私是怎么来的?相信有一个自我,才会有自私。主张自我者,都是将四大看成个人,佛陀则只看到一堆瞬间聚合的事物。但是我们不能这么讲,因为人们无法理解。

  我只说一两句话,让你们自己去想。当我说前进、后退或停止时,你们能领会到这些话的意思;但是如果我只是在心里想而不说,那是什么?有个人已经到达这里,但是其他人则还在别处。你们听了,却不了解。了解是个问题,因为这是超越的语言,是佛陀的话。当我们“长大”以后,我们就能了解。

  世间的方式和法的方式不同。我们必须对一般人说前进这些话,但是那无法代表全部。我们说人有因果,对吧!但是对凡愚与智者而言,还是不一样,它们的结果不同。佛陀说:“我凌驾因果,超越生死。”

  孩提时,当你看见气球,你会很兴奋,想要玩。但是你现在看见气球,还会想玩吗?

  V医师:不。

  阿姜·查:为什么不?

  V医师:因为没意思。

  阿姜·查:你长大了,对吗?当你还是小孩时,你看见气球,觉得很珍贵,充满欢乐,当它破掉时,你可能还会哭。但是现在则不一样了,如果有人问你:“医师,你想玩气球吗?”你已经不感兴趣了。

  不过,小孩子可能会向你抗议,他们会说:“当然,气球很好玩,也很珍贵。”那么谁才对?谁能辩得赢?如果分别从小孩与成人的角度来看,则他们都是对的。

  这些问题很好,请继续问下去。

  V医师:好吧,我有另一个问题,是关于B太太的。十年前或更早以前,她曾经跑去求圣水加持,无论哪里在举行,她都会去。她曾经邀我一起去,但是被我拒绝了。我说,我并没有造恶业,还为了帮助别人而努力工作,那是出于善意的行为。如果有误会,或做了不适当的事,我仍然没有恶意去造成别人的伤害,因此我相信自己没有造恶业。我相信无论哪一种宗教,都是教人要慈悲行善、利益世间并保持纯净。如果行为自私、我们就完了,我们没有尽到对世间的责任。

  我相信一切端视我们的心,无论这样做是否能获得功德。如果我们的行为是出自无害的动机,想要解决问题,并够纯净……我们看见人们到了适婚年龄时,就会依照习俗出家,但是他们的心却不纯净或平静。他们对于穿上僧袍,显得有些不安、担心或沉重,因此这样做其实并没好处。如果人们出家后能行善,那也得依靠他们的心。像放食物到僧众钵里这件事,我就不做。我太太总是一早就出去布施,我则不然。我不想依照习俗,脱下鞋子去供养食物,但是我的心里绝无不好的想法。

  丧葬的奉献,或放食物到钵里——人们都做这些事,但是心里却仍然有贪、嗔、痴,会造成别人的痛苦。与其求取这些功德,还不如让心静下来,或为他人谋福利,这样岂不更好?

  阿姜·查:这里有两个问题。首先,为什么你的妻子喜欢做那些事?医师,你家的四周有养鸡,你会给它们衬衫、裤子或手表吗?你给它们什么?

  V医师:米粒。

  阿姜·查:对,那对鸡才有用。裤子与衬衫是给人用,而不是给鸡的,鸡想吃米。因此你必须知道众生的需求。

  其次,你说到不想供养食物,但是心意却是好的。如果一个人很勤奋,那么他会拒绝工作、洗碗盘,或打扫房子吗?我们现在谈的是努力工作的人,而不是懒惰的人。

  V医师:答案显而易见。

  阿姜·查:对,因此我们现在谈的是有信心的人……你的话很合理,但是扯太远了。应该先拉回来,否则超过因的话,就得不到结果了。有信心的人想实施礼拜,供养食物(puja),并做其它举动。他们应该带着智慧去做,当然不能傻傻的。此外,你说到自己是个认真工作的人,只关心你认为重要的事。如果你看见房子一团乱,你能够视若无睹吗?如果盘子脏了,你能够不洗吗?如果狗儿在地板上便溺,你会放任不管吗?因此修行人,虽然形式有所不同,但是做的事是一样的。勤奋的人看见应该做的事,他们就会去做。你为什么要清理老鼠与狗的大便呢?因为你是个能觉知,并勇于负责的人。因此佛教徒并非超然物外、不问世事的。至于祈求圣水加持,那是他们的层次;我们无法强迫鸡吃米,一切都随顺自然的因缘。

好,很好!一个小时不太够,将这些问题都发表出来吧。

 

●是日已过——对巴蓬寺尼众之讲话

                                                                                                

  我们既然出家了,就应该觉知我们的责任。我们应该怎么做、怎么想或怎么说?现在,我们正在做什么、想什么——心里有贪或嗔吗?我们对别人有恶意吗?现在就看,赶快并作出决定。又过了一天与一夜,我们只会坐在这里受苦吗?

  佛陀曾经谈到这点。如果他还在世,他也会用这样的方式对我们说。在经典中,他说:“日夜无情地流逝,我们是否善用时间?”这个劝诫似乎很短,是个简短的陈述,但是他却一再强调。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保持正念,既然出家了,就应该知道我们的责任。

  我们都想断除烦恼,但是我们认识烦恼吗?那些我们想去除的不善法,我们已经知道它们是什么了吗?烦恼是已经被断除了,或是正在断除中?它们是完全被断除,或只是被压抑,或是我们还得再继续忍受?它们现在确实的状况如何?我们的行为、思想与说话是否像个沙门(samana;即出家人)?我们是否像个沙门一样地使用生活必须品?佛陀提出这些问题,促使我们下定决心。为什么?因为日夜不停地流逝,我们还能继续在此修行吗?我们还有贪念与嗔心,必须赶快禅修加以断除。

  出家后,身为比丘尼,你们已经进入一个不同于在家人的“性别”。你们的想法还是和那些贪图享乐的人一样吗?能割舍得掉吗?已经没有多少时间了,因为一天又过去了。事情不断变化,没有一件事是稳定与恒常的。你们想放逸地过生活吗?心里是否还有贪染?会自寻烦恼吗?为何无法放下贪、嗔、痴?你们必须看出它们的过患,除非看出过患,否则永远无法断除。你们还是会后悔,后悔自己“遗失”了烦恼。即使已经出家十年、二十年,甚至一辈子、两辈子……你们还是会继续像这样。如果没有正确的指导,你们很容易就会变成这样子。

●正见令我们心安

  我们为什么会有嗔?因为错误的想法与知见;为什么会有痴?因为无明;为什么会有贪……错误的见解带给我们痛苦,让我们无法安心。只有正见才能令我们心安,唯有见解正确,才能心安理得,不会有贪、嗔、痴。因为你已经看见它们的过患,不会再紧抓着它们不放。恶念还是会生起,但是你会懂得放下,放弃它们,让它们从你的身边过去。

  为什么应该放下?因为你的生命短促,你的时间紧迫。它为什么短促?因为你看见日夜不停流逝。你为什么要制造痛苦?你为什么要执着?那都只会浪费你宝贵的时间。因此何不放下呢?如果你能像这样认真思惟,就一定会放下。

  有正见的地方,就有平静。不知道这点,即使独居也静不下来。

  团体生活很难保持平静,没有平静,是因为没有正见。在一个团体里,每个人都不一样,不过还是会有一些共同的特色。就像鸟类一样,虽然品种不同,不过都还是鸟。有些喙比较长,有些比较短;有些翅膀比较大,有些比较小,但是,它们都是鸟。出家人也是一样,鸟有一定的特性,修行人也有一定的特性,那就是平静。

  修行就是为了让心平静,没有智慧的话,我们办不到这点。

  即使住的地方很豪华,食物也很丰盛,但是心却可能不平静。必须断除一切恶念,才可能获得平静,不过如果没有看清实相,就不可能办得到。

●检视自己,步步为营  

  如此思惟过后,我们就应该下定决心,努力去做。最近,你们可以听到在家人说,巴蓬寺是座模范寺院,是修行的范本,人们说这里的出家人都表现良好。我们听到了这些赞美,但是我们真的有这么好吗?“尼众们都是好行者,拥有良好的行为与律仪,值得相信与奉献。”你们真的这么好,还是只是别人说得很好?只是因为人们这样说,我们才好吗?我们应该检视自己,以确定我们的想法与做法都很适当。受到称赞时,你们必须反省它是否确实;被诋毁与批评时,你们也应该检讨是否确有实情。应该像这样检视自己,步步为营。

  如果我们不是那么好,却受到称赞,就应该坦白地说他们错了,因为我们并没有那么好。不应该在有烦恼与欲望的情况下,还自以为是。相反的,你应该加强修行,更要注意修行的根本,并经常观察身、口、意,看看是否有缺点。

  我们应该抱着自修与独居的心态,与人共住。我们毋须沮丧或分心,而是应该忍耐。如果有人说话刺伤了我们,我们只要如实觉知即可。有些人可能粗心大意,有些人可能说话或行为不当,你都要忍耐。如果时机恰当,我们可以劝告她们,不过在此之前,我们应该先管好自己。如果对方不听劝诫,可以导致对立。劝诫别人时,我们自己一定要先站稳。无论别人怎么说我们,批评或是有其它举动,我们都不应该介意或怀疑,因为我们知道自己做得对。当劝诫的时机成熟时,我们应该义无反顾地去做。如果她们听得进去,那很好,如果听不进去,那是她们的事。想要指正他人者,应该有这样的态度。

●进到法里,向内观心

  如果我们是被劝诫的人——听到像“你错了,你说得不对,你的行为很坏”等话时——我们应该要听得进去。你们说的是真的吗?如果是真的,我们应该坦然接受,如果不是真的,那是她们的想法或做法错误,是她们自己的事。我们应该放下,然后重新进到法里。所谓进到法里,就是向内观心,我们应该检视自己的心,确定思想与行为的动机无误,以保证自己没有犯错。如果我们知道自己动机良好,就不必在意别人的指控与批评。俗话说:“一个人应该自己劝告自己。”你们不能总是依靠我的劝诫,那会让你们变笨。你们每个人都必须控制自己的心,好自为之。我的职责是教导你们如何去做,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以及是否合乎沙门的规范。

  因此他们说巴蓬寺是模范寺院,有些人说我是阿罗汉,是这样吗?那只是别人的说法,真的如此吗?事实在我身上。当他们说:“那边有个阿罗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