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104瑜伽论问答 >

第3章

104瑜伽论问答-第3章

小说: 104瑜伽论问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伽第二十七。遁倫記第七。第百二十二條。第四遍造(天元年五年四月四日)。
    問。說十六勝行中覺了心行云。或謂我當有。或謂我當無。或我當有色。或我當無色。或我當有想。或我當無想。或我當非有想非無想等此文意何。答問。進云。此說覺了心行之時所起忘念。如此云也。今附此所疑。此凡十六勝行。皆是已見諦有學拢恢兴蘖曋小7欠卜虍惿蘖曋小9收f之文云。有學見跡已得四念住等。於入出息所緣作意。復更進修為斷餘結今所列出之我當有無等。是六十二見後際分別類。非已見諦者有學拢恢兴善鹜睢:问鶆傩杏X了心行中。云起此忘念乎。答問。進云。勞釋文有二釋。初釋云。此十六勝行。凡位亦可作。即此文為證意云。十六勝行中。起有色無色有想無想等。此舉凡夫位所修勝行也。故在凡位有修十六勝行次釋云。此拢恢袝簳r失念。起微細覺見等。而非六十二見中見意云。論文云或有暫時生起忘念。次云或謂我當有或謂我當無等此則拢恢袝簳r失念。起斷常等見也。非異生位所起六十二見中見旦附初釋。論文既云。有學見跡已得念住。復更進修為斷餘結然則顯見有學拢恍薮藙傩小H糇鞣参灰嘈拗尅R摹纱肆x。何以此文即證此義。答。初有難。不依懀选4吾尲葻o妨。可以為指南。問。初是基師釋也。次是遁倫釋也。法相宗學者。其師為所依。何捨基師釋。用遁倫釋耶。答。彼宗例作法。雖己宗祖師。若其釋有過。不必依懀
    伽第二十七。遁倫記第七。第百二十三條。第四遍造(天五年四月三日)。
    問於十二處生起。各皆有三緣。謂等無間緣·所所緣·增上緣也。且意生起。以何等法為此三緣乎。答問。進云。說文云。乃至意為等無間緣。此生作意為增上緣。法為所緣緣今此中等無間緣·所緣緣。其義已顯。但增上緣體未明聞。其言此依意何物乎。答問。進曰。勞釋文云。第六識同時增上緣根者。即是末那。故論文云。此生作意為增上緣意云。此生作意是末那識今附此所疑。言此生作意。即應是意處想應作意心所。何指此名末那識。
    伽第二十八。遁倫記第七。第百二十四條。第四遍造(天元五年四月四日) 。   
  問。說三學中增上學云。入初靜懀А>咦惆沧 D酥聊苋氲谒撵o懀А>咦惆沧『喂实e四靜懀Фā2慌e四無色定乎。答問。進云。說文云。然依靜懀苋氍F觀正性離生。非全遠離一切靜懀艹纱耸乱庠啤R浪撵o懀в腥胍姷拦省K撵o懀樵錾闲摹_h離靜懀АK臒o色定。非見道所依。不名增上心今附此所疑。如此云。同論文說二十二根所依地之中云。未知欲知極依九地有所謂未至·中間四根本定·下三無色。彼文中。既下三無色為未知欲知根所依。故知無色定亦可見道。若許爾者。應如四靜懀錾闲膶W。何故無色定不名增上心乎。答問。進云。唯識論云。前三無色有此根者。有勝見道傍修得故意云。下三無色有未知欲知欲知根者。菩薩等勝根性者入見道時。或傍修得無色定。今約彼人。說一三無色有未知欲知根今附此所疑。若爾。既有菩薩等勝性人依下三無色入見道者。即約彼人應無色定名增上心。何前一向云依四靜懀Я⒃錾闲拿酢4饐枴_M云。前一向云依四靜懀Я⒃錾闲摹J锹暵劦匾煌菊f也。故且不取眼根性者依三無色。
    伽第二十八。遁倫記第七。第百二十五條。第四遍(天元五年正月五日)。
    問。說戒定惠三學次第相成中論文云。或有增上心引上惠。或有增上惠引發增上心此中且何名增上惠引發增上心乎。答問。進云。說文云。謂拢茏游吹酶眷o懀АO葘W見跡。後為進斷修所斷惑。修念覺支乃至捨覺支。是名增上惠引發增上心今附此所疑。凡增上心者是四靜懀Фā9收f文云。何增上心學。謂入初靜懀Ь咦惆沧 D酥聊苋氲谒撵o懀Ь咦惆沧 J敲錾闲哪畹绕哂X支既非四靜懀А:螢閿嘈藁笮奁哂X支。名引發增上心乎答。
    伽第二十八。遁倫遍第七。第百二十六條。第四遍造(天元五年四月五日)。
    問。說就戒定惠三學有具不具云。是故若有增上惠學。當知必定具足三學以何等故。云若有增上惠學必具三學乎。答問。進云。次上文。非有增上惠學而無增上戒及無增上心如此云故。次下云。若有增上惠學。必具三學也。今附此所疑。增上惠者是無漏見道。增上心者是四根本定。或有拢茏游吹酶径āO热胍娭B道。是唯有惠學。未具增上心。若約此拢摺<从性錾匣莶痪咴錾闲摹:卧朴性錾匣荼鼐咦闳龑W乎。答。四根本定名增上心。是據增勝且舉根本。若據全者。未至定等皆增上心。若未離欲者入見道時。雖未得根本定。而得未至定。是未至定收增上心故。則為見道增上惠學具增上心。問。此論上文二句分別。一增上心引發增上惠。二增上惠引發增上心也。其中增上惠引發增上心者。謂拢茏游吹酶眷o懀АO扔X見跡。後為進斷修所斷惑。正勤加行意云。未得根本定先入見道者。不具增上心故。從見道後為進斷修惑。勤修靜懀ФāJ菑脑錾匣菀l增上心以之見。未離欲者住見道時。雖有未至定。不名增上心。要後修靜懀АC咴錾闲摹H舯宋粗炼ㄒ嗝錾闲摹t為增上惠具足增上心。何以謂不具足。更進修靜懀АCl增上心。答。雖有未至定中增上心。然非究竟故。要當修靜懀Ь客碓錾闲摹9蕪囊姷泪岣l靜懀АC麖脑錾匣菀l增上心。
    伽第二十八。遁倫記第七。第二十七條。第四遍造(天元五年四月八日)。
    問。記三十七菩提分法實體之數云。以五根中不攝思故。以此義故知體唯九如此云心何。答問。進云。小乘俱舍云。此實事唯十。謂惠·勤·定·信·念·喜·捨·輕安·及戒·尋為體然今為顯大乘中說實體有九。如此云也。爾其為顯實體有九。云以五根中不攝思故之文意何。答問。進云。俱舍頌文云惠勤定信念。是信等五根。此五根中無思心所彼思心所非思惟。然其正思惟攝五根中惠。無別正思惟。無正思惟故。實體十數減唯有餘九種故說文云。以正思惟即惠所攝。非思為體。故唯有九今附中所疑。俱舍頌文所列十中。無正思惟。若有正思惟。攝惠故。十數減為九。既無正思惟。見何物闕減云十數減有九乎。答問。進云。頌中最後尋者。是正思惟。此正思惟即是惠攝。以最後尋攝最初惠。即餘其尋唯有九今附中所疑。尋是不定心。所正思惟惠攝。故是別境心所。別境與不定。其義各別也。何不定中尋名別境中惠乎。答問。進云。附心王心所法門差別見。尋實不定。惠是境間。然今文意且不依彼。頌文狹少故。不云正思惟。然尋能察法。與正思性同故。且假尋聲表正思惟耳。

瑜伽論問答卷第一

瑜伽論問答卷第二(論第三十五、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



    伽第三十五。遁遁倫記第八。第百四十六條。第四遍造(天元五年六月十二日)。
    問。有大乘論文列說五種樂。謂因樂·受樂·苦對治樂·受斷樂·無惱害樂·此中何名受斷樂乎。答問。進云。即如此云論文云。滅想受定名受斷樂今附此所疑。滅受想定中無心心所法。有誰覺樂名受斷樂乎。答問。進云。此論下文云。然依勝義。諸所有受皆悉是苦。住滅定時。此勝義苦暫時寂靜。故名為樂。記文釋云。住滅定時。勝義行苦暫時寂靜。故名為樂實無意識覺受斷樂意云。第四禪已上乃至非想地不苦不樂受。名勝義行苦。以彼行暫時滅故。名受斷樂。非謂彼有心心所法覺受斷樂今附此所疑。入滅盡定。必滅非想撸в^無漏。從此無間入滅定。彼所滅無漏非行苦所攝。何云住滅定時滅勝義苦乎。答問。進云。記文云。住滅定時。近滅無漏心及心所。遠滅非想有漏捨受。今據遠滅名滅行苦今附此所疑。何故偏據遠滅名行苦。不據近滅名受斷樂。答。言近滅者。撸в^無漏。撸в^無漏體非是受。故不滅彼名受斷樂。問。五種樂中。第二受樂有漏無漏二種樂。其中無漏是學無學所受之樂。故論文云無漏樂者學無學樂雖無漏樂。不出受樂。撸в^無漏豈非受樂。若許受樂。即隨受數。若許受數。應據近撸в^無漏亦然建立受斷樂名。何故偏據遠滅立名乎。答。雖滅定中實無樂體。依勝義苦暫寂靜邊。以苦無故。名受斷樂。撸в^無漏若無漏樂彼樂滅處應立苦名。受斷樂稱樂簡誰立耶。問。簡勝義苦不可名樂。其勝苦即有漏樂。說受樂中。有漏樂者欲色無色三界繫樂三界繫樂攝勝義苦。故勝義苦言雖似有苦。收有漏樂亦應是樂。若許樂有。何樂滅處還立樂名。故據遠滅不可名樂。答。約妄情執。捨受名樂。若望勝義。猶可是苦。此苦滅處立受斷樂。不可准彼妄情為例。
    伽第三十六。遁倫記第九。第百四十七條。第四遍造(天元五年六月十五日)。
    問。以六波羅密相配福知二分樣何。答問。進云。瑜伽論文云。施戒忍三福分。般若一種准是智分。精進靜懀ǜV嵌窀酱怂伞VT論皆說。五度如盲資故是福。般若如路道故是智故知前五波羅皆應是福分。而何此論云精進靜懀ǘ趾酢4饐枴_M云。勞釋文云。理實應言前五為福。第六為智。然今此論約遍策論。故通二分意云。精進靜懀П椴吒V恰R滥懿哌吂释ǘ秩粢酪来肆x。持戒忍辱亦應通二。若無戒忍。何得福智。
    伽第三十六。遁倫記第九。第百四十八條。第四遍造(天元五年六月十五日)。
    問。說以六波羅密相攝福智二門云。如是福智略有六種於其福智有六種樣何。答問。進云。勞釋文云。福三智三合說為六合如此文。於六波羅密分出福三智三樣何。答問。進云。即次下文云。福三者。前三度為一。禪定為二。精進為三。智三者。第六為一。禪定精進各一。故有六今附此所疑。何故此中禪定精進。被取福三。被取智三。答問。進云。論文相分福智二分云。施戒忍三唯是福分。般若一種唯是智分。精進靜懀ǜV嵌M靜懀ǘ止省1蝗≈欠健=窀酱怂伞VT經論中普皆所說。前五如足。是故為福。第六如目。是故為智然則精進靜懀ь櫱拔逯锌晌ǜ7帧:为毚苏撛仆ǘ帧4饐枴_M云。勞釋文云。理實應言前五為福。第六為智。然今此論約遍策說。故通二分。意云。精進靜懀П椴吒V恰R滥懿哌呎f通二分。
    伽第三十六。遁倫記第九。第百四十九條。第四遍造(天無五年六月十八日)。
    問。有大乘論文列說四種真實。一世間極成真實。二道理極成真實。三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四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此中且何名世間極成真實乎。答問。進云。即說文云。一切世間於彼彼事。隨順假立世俗串習。悟入覺惠所見同性。意云。諸佛菩薩於世俗事。深知根本起滅因緣。今但隨順世間有情假立世俗串習之事。與具同見故。名世間極成真實今附此所說疑。世間有情緣一切法皆執實有。若佛菩薩與其同見其執實有。便成顛例。應非真實。若菩薩不共執實。所立既異。應非極成。何稱世間極成真實乎。答問。進云。勞釋文云。不據同執名為極成。據所緣境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