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生死之轮图+祈竹活佛 >

第1章

生死之轮图+祈竹活佛-第1章

小说: 生死之轮图+祈竹活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藏寺祈竹活佛

生死之轮图的起源

衲由今晚开始一连数天,应求为大家讲述有关西藏佛寺中常见的生死之轮绘画的种种。为了能得到最大的闻法利益,听者应在听法前思维:「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我必须成佛;为了成佛,我必须学习成佛之道;故此,我现在要好好地听受佛法!」生死之轮,藏文中称为「轮回之轮」(Sipay korlo,梵语Bhava…chakra),但西方人称它为「生死之轮」或「生命之轮」(The wheel of life; the wheel of life and death )等(注:汉传佛教中称其为「五趣生死轮」、「五道轮」、「生死轮」及「十二缘起图」)。这种图画,我们常常会在西藏寺院的外墙上见到。对佛法不理解的人,只会以好奇的目光欣赏它,却不知道这幅画其实蕴藏描述众生生死轮回、受苦及脱苦的教法在内。

在佛法上,我们必须注重传承。既然我们要修佛法,就当然必须谨慎地决择甚么是佛所开示的法、甚么不是佛所开示的法、甚么是有传承的正法和甚么是似是而非、某些人自创的无传承「佛法」!换言之,我们不要大意,必须确定自己所听、所学、所修的法的而且确是佛陀所开示的。为这个原因,衲现在先讲一讲生死之轮图的传承,亦即这种图画的来源。

在佛陀于人间示现的年代,在印度的中部摩揭陀国(Magadha,中印度当年十六大国之一,即今之Bihar近佛陀成道的地方),有一座城叫做「王舍城」(Raja Girha,佛陀最常说法之处,即今之Rajgir,城境内有一山称为「灵鹫山」,即佛陀开示《般若心经》的圣地)。摩揭陀国王舍城的国王名为「频毗娑罗王」(Bimbisara,亦译作「影坚王」、「形牢王」、「瓶沙王」及「影胜王」等)。这个国王与佛教有很深的渊源,他不但是第一位皈依佛陀的国王,佛教史上的第一座精舍 — 竹林精舍(Venuvana) — 亦是由这位国王所供养予僧团的(注:见《因果经》中记载)。在印度有另一个大城,名叫「胜云城」(Rauruka),此城则有一位称为「优填王」(Udrayana,亦译作「优陀延王」及「乌扎衍那王」等)的国王。上述的两位国王,是甚有交情的朋友。频毗娑罗王在现在所说的典故发生时,早已皈依了佛教,而优填王则未信佛教,亦未见过释迦牟尼本师。

王舍城与优填王所管辖的地方,堪称国富民强。两个城之间常常有商人来往作买卖,两位国王就常常托来往两地的商旅代捎书信及礼品予对方。在多次互相送赠了珍宝及上等布料后,优填王把一件镶满了各种宝石的珍贵铠甲赠予频毗娑罗王。这套珍贵的盔甲,不单镶满了多种宝石,更有防火、防毒及护身的功能,所以它价值连城,令当时的见者赞叹不绝。在收礼后,频毗娑罗王召集了大臣,向他们说:「这么贵重的大礼,朕应当如何回礼呢?朕必须以一件同等的厚礼或更有价值的礼品回赠,你们快帮忙想一想吧!」各大臣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但这些建议都不太恰当,令国王伤透了脑筋。这时候,一位属婆罗门阶级的大臣开口说:「我王!三界之中所有珍宝也比不上佛陀!佛陀现正在我们国境中驻锡,我王何不以佛陀之身相作画回礼呢?这份礼既吉祥,且又能令优填王积聚福德!」,频毗娑罗高兴地决定:「就这样办吧!」

在佛陀听到频毗娑罗王的要求时,祂在应允之余,还授记说:「优填王见画时,将生大信心及见谛!」在画师为佛陀作画时,由于佛陀的圣身自然放出光明万丈,又因画师出于敬心而未敢直望佛身,绘画便变得极难进行下去了。后来,佛陀把自己的身影投在画布上,由画师依祂的身相比例勾划身形,再为佛画上色。画师又依佛之开示,在佛身相图画下,加上了开示皈依、三学、六道生死轮回及十二因缘教法的生死之轮图。这幅布画,被涂上香料而包于上好的丝布内,再放入一个金盒之中。金盒又被放在更大一点的银盒中;银盒又复被收藏于更大的红铜盒中。频毗娑罗王写了一信,派使者把信交予优填王,请他在城中张灯结彩,再由大象、步兵及战车等四军陪同,出城十一哩恭迎佛画。这幅包装好了的佛画,便被供在一匹大象背上,送到了在其城境外恭迎的优填王手中。

本来不信佛的优填王在恭敬地展开佛画后,便仔细地观看图中的内容及参想画中偈文的内义,同时亦在心中禅思十二因缘的顺逆流转过程、四谛及六道轮回之苦。由于佛陀的加持、优填王的过往善业力及因缘成熟,优填王在当下便证得了阿罗汉圣人的预流果位境界(注:一种修行的境界)。此后,这位国王为佛教亦作了极大的贡献。他的生平故事,可见于《大藏经》中的戒律教法等典着中(注:汉文《大藏经》中之《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阿含经》及《四分律》等,俱有有关优填王之章句片段)。衲在几年前曾往印尼的浮罗布多(Borobudur)大塔朝礼,留意到塔上的石刻中亦有极多有关此王生平的雕刻图像。

由上述典故可见,生死之轮图并非西藏人的发明,而是源自古印度佛陀的时代(注:在印度阿旃多石窟第十七号窟殿中,便存有古老之生死之轮图像)。在优填王看画证道后,古印度的佛教寺院(乃至后来的藏传佛教寺院)便开始有把这幅画绘于寺门外的传统,以令来访或路过的人见画而心念画内含藏的教义(注:见汉文《大藏经》之《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卷三十四:「尔时世尊告阿难陀…是故我今敕诸苾刍,于寺门屋下画生死轮…应差苾刍于门屋下坐,为来往诸人婆罗门等,指示生死轮转因缘…」及《释氏要览》卷三:「毘奈耶云:给孤长者造寺后作念若不彩画,便不端严,即白佛。佛言,于门两颊…次一面,画五趣生死轮…」)。


编者按:五趣生死轮图
在汉地,虽然并未及其在古印度与西藏之普及,但由《法苑珠林》卷二十三及《诸寺缘起集》兴福院条史料中,可知此图在汉地乃至日本亦曾有某程度上的流传。此外,汉传佛教及日本佛教中各种版本之十法界图(亦称「十界图」及「十界大曼荼罗」)亦源出于五趣生死轮图(注:参考宋.遵式《天竺别集》卷二及王日休《龙舒增广净土文》卷八)。


生死之轮图的法义

这幅图像,并不用于禅修观想用途,其作用乃是为了提醒行者业力、因果等教法,令观画者对佛法生敬信心、对轮回等教法生出理解及令修行者生出修行的大决心。

生死之轮图的法义概说
生死之轮图,是显示凡夫众生在六道中生死轮回的图解,它同时亦教授了苦的来源、脱苦的方法及脱苦的自在境界。

我们有一天必定会死,但在死后,生命却并不终结。在这个肉体灭亡后,我们的意识会先进入一个叫作「中阴」的阶段,然后便再次轮回投生,得到新的肉身,以另种生命形式延续生存。我们佛教常常谈及轮回,今天我们又在谈轮回之图像,哪到底是谁在轮回呢?在哪轮回呢?为甚么他们在轮回呢?简单地说,凡夫众生的心识便是正在受困于轮回中的生命;由三善道及三恶道组成的六道便是凡夫众生轮回被困的处所;凡夫众生因为烦恼而造业,又因造业而受生、受死及再次受生,经历似无止境的轮回、轮转,在这六道中转来转去,不能自在或出脱。佛法中又常提及「自在」这个名词,「自在」又是甚么呢?「自在」即「自由」的意思。我们一谈及自由,就以为不要干活、不用上班或没人管束便是自由,其实这些都不是真的自由、真正的自在,因为这些处境都仍有局限性 … 我们没有不死的自由、没有不病的自由、没有不再轮回的自由…。佛法中所提及的自在,是指真正的自由、自在、自主,亦即不再受生、受死、受病、受中阴、受轮回所困的境界。这亦即超出了生死轮回、业力及烦恼的束缚和枷锁的解脱自在境界。这才是真自由、真的自在。

人生在世,辛辛苦苦的为的是甚么呢?其实所有人,乃至所在生命,追求的不外乎是离苦得乐,亦即脱苦的自由。不论你追求的是金钱、名位或其它的甚么,归根究底你追求的便是离苦得乐的自由。问题是:穷一生地去追求后,谁得到了真正的自由呢?有谁能达到拥有不病、不苦、不死的自在境界呢?大家不妨在这一点上好好想一想。佛陀开示说,烦恼与业力是我们受苦及受轮回的真正原因,修持正法是我们脱苦而得自在解脱境界的方法。

生死之轮,正是开示我们凡夫不断地在六道中轮回之境况、过程及原因,并开示脱离这种无奈境况的方法。虽然六道之苦况包罗万有,但其大概情况已全包含在此图像之中了。

生死之轮图的法义分说
生死之轮图像有多个部份,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央有一个阎摩鬼王口噬掌持生死大轮,这部份开示六道轮回中之苦的本质(四圣谛中的苦谛教法)及这些苦的根本来源(四圣谛中的集谛教法)。在这部份的上方,有一尊佛以手指两段偈文及一个月亮。佛手指偈文开示灭苦及脱出轮回苦海的方法(四圣谛中的道谛教法);月亮则描述诸苦息灭的自在境界(四圣谛中的灭谛教法)。现在衲将把这图的各部份逐一分拆开来作解说。

生死之轮图主体
我们先看生死之轮图的主体部份,亦即阎摩鬼王手持巨轮的图中央部份。


生死之轮图主体概说
我们在死后,会经历中阴阶段,然后又投生为另一生命形式,然后又再经历死亡、中阴、投生…的循环。这便是生命的轮回。但我们并不一定再生为人,而是可能再投生于六种生命形式中之任何一种,这六种生命形式称为「六道」。生命便是从无始的过去以来,不断一次又一次的投生、死去、再投生、死去…周而复始,不可出离。是甚么令我们不断地经历生、死、中阴、生、死、中阴…的循环而困于六道中轮回呢?这是因为我们的烦恼及业力。我们因贪、瞋、痴(三毒)等烦恼而造作种种业,所以便造作了一连串的因缘,令自己不断轮回受苦。生死之轮图主体部份,包含了六道之内苦的本质及众生之苦的来源,亦即佛法中四圣谛教义的苦谛及集谛。这一部份,开示了三毒等烦恼、生死及中阴过程、六道轮回之情况及十二因缘等教法。

生死之轮图主体分说
阎摩鬼王手持的大轮,可以分为四层圆圈排列。

最内圈
在图的正中央,亦即大轮的轴心部份,是一个小圆圈,圈内有三种畜牲:鸽、蛇及猪;蛇及鸽由猪口而出。


这三种动物,分别表义贪、瞋、痴这三毒。这三毒念,是凡夫的根本烦恼,也是令我们不断生死轮回的根本原因。

为甚么鸽表义贪欲呢?这是因为鸽的特征是贪欲无足,这是传统的说法。衲有一个研究生物行为的徒弟说,现代的西方动物学家经研究后,发现鸽是所有生物之中性交频率最密的,这似乎与佛教传统说法不谋而合。在某些生死之轮图中,画师会绘上其它的鸟类表义贪欲,但这些画法是不正确的。在佛经上教授绘画此图的开示中,都指明了应以鸽(而非其它鸟类)表贪。

蛇是瞋恨的表义。如果你以手指头轻轻碰一下一条蛇,牠马上便会发怒、马上便会咬人还击,所以画中便以蛇代表瞋恨。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