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生死之轮图+祈竹活佛 >

第3章

生死之轮图+祈竹活佛-第3章

小说: 生死之轮图+祈竹活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生死其实是无常的,但在佛教的医典中,教授了不少观察自己的寿命是否坚固的方法。这种观察自己寿命的方法,分为许多类,其中一种最可靠的方法是观察自己的呼吸,但你们恐怕学不来,所以在此亦无必要详谈了。其它的方法,有的是在月圆之夜、无人之地,背月亮观看自己在地上的影子;有的则是在清早的阳光下观察自己手上隐隐上腾的热气及其它生命力的征象之强弱。对修行人来说,去观察死亡的预兆,并非为了令自己怕死或消极,而是为了要有时间预先准备面对死亡!如果藉上述这些方法,察觉到自己有快死亡的迹象时,则可采取相应的措施。

人的寿命长短,取决于福报及寿元二者。二者中若福报尽了而寿元尚存,或寿元快尽但福报尚存,都会遭遇死亡(这只是普遍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一者已尽而另一因素尚存而仍能活一阵子的人,例如大多长期昏迷的植物人便是寿元已尽但福报尚存的活者)。如果一个人经过观察而知道自己可能将因寿元已尽而即将死亡,便可多作放生及修长寿法等,令寿元增长,从而延寿延生。如果知道自己可能将因福报尽而死,便可布施予穷人、供养寺院及三宝等,从而增加福德来达到延寿的目的(注:有关延寿的方法,可参考法师著作《寿份无量》)。但如果福报及寿元都耗尽了,则应好好准备面临死亡了(注:有关面对死亡及往生净土的开示,可参考法师著作《生.死.自在》)。

人在死亡时,可说有四种不同的境界。在外在上来说,这四种死亡都不外乎是断气而已,但死亡的人因其不同的境界而有截然不同的主观体验及景况。

对最上等的行者来说,他们经历了最上的修持,在死时并无痛苦,也不经历中阴阶段,直接便能成就果境。对中等修持的人来说,他们虽未能证悟高层次的果境,而需经历中阴阶段,但他们却能因平素的修行及熟习,在死时能把中阴阶段转为修行的工具,从而得到不错的成就及有一定的自主能力。平素尚算有修持佛法的人,死时若能把一向修持的佛法利用起来,其死亡过程亦未算太糟,痛苦也较少。平素从无修行的人,在死时会经历极大的痛苦及恐惧。今天我们所讲述的,主要将是这种并无修持的凡夫之死亡过程及景况。

在这世界,一切东西都由地、水、火、风这四大元素所合成,而人类的肉身亦如是。在死时,我们的肉身中之四大元素会渐渐分解及衰退,身体的机能亦会相应地失效。

首先是地大元素衰退而溶入水大元素。此时的身体会变瘦或凹陷,皮肤开始失去光泽,面部可能会变形扭曲,鼻梁仿似塌了下去,视觉亦会开始失效。正在经历死亡者,会经历如草原上的阳焰映像的内征兆。对曾作各种恶业的人来说,他们会感到山崩地裂的幻境,甚至开始神智失常。有时候,有些人甚至会惨叫:「山塌下来啦!快救我呀!」等等的惊呼。在这时候,亲友应在耳旁提醒:「这些只是幻象,不要怕!」对多作善业的人而言,他们大多并不会遇到可怕的幻境。在地大溶入水大后,水大便会衰退而溶入火大。此时,将亡者的听觉开始失效,体液逐渐干沽,外在的声音仿似由远处传来似的,同时会见到如烟雾的内兆境。曾作多恶业者,此时会感到犹如身处海啸或漩涡当中。

再下来,火大会溶入风大,嗅觉开始失灵。如果我们把身体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及意识功能形容为一座有五所房间及中央一个大厅的屋子的话,此时候就似是屋中的三间房已关了灯,只余两间房及屋中央大厅的灯还亮。这时候,视觉、听觉及嗅觉已先后开始失效了,将亡的人与外界的接触只余味觉及触觉功能尚未失效。同时,身体的温度会开始下降。一生中多作善者,体温多由下身往上收摄至胸部,也即是说他的脚部会先开始变冷。多作恶者,体温往往则是由上身退温至胸间,也即是说头部先冷。将亡之人此时见到的内征兆,是如萤火虫或火星向上飞扬的景况。一生多作恶业者,同时会经历身处大火中或全身火的可怕幻境。衲因为身为僧人及医师,常常要照顾临死的人。有一次,衲亦亲眼见过一位临终人惨叫:「救火呀!救我呀!」的呼叫声,他显然正在体验大火烧身的幻境。

当风大溶入意识时,将死者的味觉也开始失效,内在的征兆是火花闪烁犹如烛火将熄未熄时的最后几下忽明忽弱的景况。常作恶者,此时会感处狂风或旋风之中的可怕幻境。

跟下来,触觉也会失效,身体开始僵硬。到这时候,四大元素已一一分解完毕而溶入意识之中,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及触觉已相继失效,只余心中的意识仍在运作。这个情况,就似是屋中的五间房已相继关灯,房中办公的人也已相继下班去了,只余中央大堂中还有一灯亮及楼中尚余一个人仍在办公。

没多久后,临死者吐出一口浊气,医生便宣布此人断气了,家人也在此时哭声四起。在这一剎那,亡者的意念是有取决性意义的。人在死时的意念,可以分为善心、不善心及无记心。善心是指皈依心、对三宝及上师的信心、慈心、悲心及菩提心等等。不善心是指贪、瞋、痴等等。无记心则是不善不恶的中性心态。这死时的一念,有极强的力量,亡者的下一生将生善道或恶道,就是看这一念了。这一念的生起,可以是由外界引发的,例如说四大收摄过程中,师长或同门在旁提示,亡者可能便会生起皈依心或其它善心;又或正在经历死亡过程者,见到了他喜欢或不喜欢的人和事,便可能在那一剎那间生起贪欲或瞋念。

以上所说的临终一念,会诱发我们长久积集下来的业因,故此它直接影响亡者的中阴阶段及下一生将投生何处。我们一生及过去生中所作之业因,固然是不善业为多,但多多少少也曾会种下有丁点儿善因。临终的一念若善,便会诱发我们积集下来的无数业因中的一个善因,这便令我们下一生投生善道之中。反之,临终的一念若为恶念,则会诱发我们长久积集起来的无数善恶业因中的其中一个不善业因,令我们下一生堕入三恶道中之其中一道。所以说,我们一生中固然要多作善及多生善心,但临终的一念也不容忽视。这临终一念,是十分强力的。假设有一个好的修行人,一生作善极多,但在临死的一剎,他因某种外缘而生了一个恶念,例如说因他人的表现而在这一剎生了一念瞋心,他在下一生便会堕入三恶道之中。这并非说他一生中所作之善便白费了,而是他的临终最后一念诱发了他一生中或过去生中千千万万的业因中的其中一个恶业因,导致他下一生堕于恶道投生。他的善业因及业力并没有白费,但只好等以后才待被诱发成熟了。反之,一个终生作恶的人,如果临终因旁人的一句开示而生出了皈依心、慈心或悲心等,这一念便会诱发他意识中所积存的其中一个善业因,令他下一生中生于善道,其今生所作之恶业的业因及业力则待未来才会被诱发而成熟结果了。

由此可见,修行人务必要令自己在临终时在爱心、慈心、悲心、出离心、菩提心或依止心中死去,而要避免临终时生起贪欲、瞋恨或愚痴等。如果我们在死时观想上师、本尊、三宝或禅思出离心或对众生之慈心、悲心等,或观想佛陀净土,都能确保令临终一念为善念,从而保证下一生的福乐,甚至能往生净土之中。反之,若死时见不喜的人、事、物等,又未能控制自己的心念,便可能生出一念之瞋恨而诱发某一曾作之不善因,导致下一生生于恶道之中。

常常有汉人及白人问衲:「我怎样才可以利益临终的亲友呢?」现在的人,大多死在医院之中,旁无上师或同门师兄弟引导,若对佛法有认识的亲友应该尽可能在他的死亡过程中向他解释开示佛法,又或叫他诵念佛号或佛咒等,这对亡者会有大利益,令他下一生免于恶道之苦。话说回头,如果我们能在平时教化亲友,则往往会有更佳效果。在死亡的恐惧中,连我们自己也未必有把握提起善念,何况说要未听过佛法的人马上学习提起善念呢!同时,我们亦要尊重将亡者及其亲友的意愿。如果他们并不信佛法,甚至有抗拒心,在病者的床前过度热心地说教或念咒,或许反而会令临死者生瞋恨心或与其它亲友吵起来,这样并不利于临死者坦然安心地上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只好尽力把房间打理得洁净,让将亡者在安详、安静及舒适的环境中死去,令他在平静的心境中上路,或许也可放一张绘为面容安详的佛陀画像在一角,该亡者看一下也是好的。同时,在这时候,如果情况许可及众亲友与将亡者并不抗拒,也可给一些观音甘露丸等法药令将亡者服下,这也能令他免于下生堕入恶道之中。

如果将亡者为佛教徒,我们在此时应该协助他修持,譬如说为他助念、引导观想或提醒他修持等。这并不是说,我们随便念点甚么经咒,而是应协助将死者修持他一贯修持及熟悉的法门。协助将亡者的人,宜为他的师长或相交较深的同门,以免令他生起瞋恨或不安的心。此外,在这浊世末法年代中,若能把《妙法莲华经》或《菩提道次第广论》置将亡者头顶上触一下,也会有十分大的助缘,但这样做的前提是应在不会令亡者及其它亲友不安的情况下进行。修迁识法(Powa,亦作「破瓦法」或「破哇法」)或各种净土法(注:有关迁识法及净土法门,可参考法师著作《生.死.自在》)的人,应在自己将死时、四大元素收摄期间至最后一口粗气呼出前修法。如果别人欲为将亡者进行迁识,也必须在此段期间进行。在粗气一旦呼出后,心识将处于细微心的处境,再不会生起善与不善心念的区别,而且也已不能听到他人的引导了。在此时,粗显的心念已不再运作,呼吸亦断息,只余细微心在运作及在心间尚有余温。对凡夫来说,死亡的过程在此时几乎已全完成了。但对修持密法的行者来说,这时候却是忙的时候!修密的行者,此时正要利用时间及气、脉、明点等,以达到成就。今天不是适合谈密法的机会,衲就不在这一点上多说了。

在四大完成收摄及断气后,粗显心已不复运作,身中的粗气亦全摄于极细微心气中。此时,亡者在外在上来看已是无任何生命迹象的死尸,但其于出生前得自父母的白明点及红明点仍会在体内脉中运行,依次产生白显像心、红增上心及黑近德心三种境界。这三个阶段,对修密者尤为重要,但今天没必要在此详说,大家知道有这三个阶段即足够了。

在最后,亡者身心中只余心间的一点称为「极细微心气不二明点」的东西仍在运作。这个极细微心气不二明点,便是我们心识的所在。近代科学与佛学间的矛盾,主要的一点便是心识的所在。科学家认为人的意识住在脑中,佛学中则认为它在心间。科学家说意识在脑袋中,其实也并非错误,但这却只是一个不全面的认知。衲在这一点上可以作一个比喻:我们白天在上班时,会上办公室工作。在做完事后,在晚上我们便会回到自己的家睡觉休息。心识的所在也是同一个道理:在运作时它在脑袋中运行工作,在办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