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佛教史 >

第76章

佛教史-第76章

小说: 佛教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创始人都松钦巴(1110—1193),意为知三世,本名却吉扎巴,出生于康区哲雪地方一个封建主家庭,年16出家,19岁到前藏学佛。先学噶当派教法,后拜达波拉杰为师,更学萨迦、宁玛派教法,最后确定以“大手印”

  和“拙火定”作为本派主要教法。1147年,在昌都类乌齐附近建噶玛丹萨寺,噶玛噶举由此得名。1187年,他又在拉萨西北堆城建粗卜寺,后成为该派主寺。

  噶玛噶举在西藏佛教各派中率先采用活佛转世相承制,先后建立过若干活佛转世系统,其中影响较大的是黑帽系和红帽系。

  黑帽系的实际创始人是噶玛拔希(1204—1283),本名却吉喇嘛,或称为“祝钦”,意为大成就者,传说是仅次于莲华生的有大“神通”者,出生在康区哲拢的哉波乌家族。初从学于都松钦巴的再传弟子崩扎巴,后到粗卜寺出家,回归康区即收徒传法,门徒500多。1253年,忽必烈南征大理,路过康区,在召见八思巴随同对,召请噶玛拔希于川西北绒域色部会晤。噶玛拔希不愿追随忽必烈,便到灵州(宁夏灵武)和甘州(甘肃张掖)一带传教,并于宁夏、内蒙交界处建立吹囊朱必拉康寺。1256年,他应召在和林会见了蒙哥汗,蒙哥赐他金边黑色僧帽一顶,金印一颗,由是得称“黑帽派”。蒙哥死后,1260年忽必烈自称大汗,与其弟阿里不哥展开了争夺汗位的战争,次年,阿里不哥战败。噶玛拔希因曾帮助阿里不哥而被忽必烈投入监狱,继之流放至盖乌曲地方,1264年获释。在返藏途中,依然讲经传教,历时8年回到粗卜寺。

  黑帽系奉部松钦巴为初祖,噶玛拔希为二祖。第三世活佛攘琼多吉(1284—1339),后藏贡塘人,先后学过噶玛噶举、宁玛、希解等派密教,在桑浦寺学显宗多种经论。后到康区类乌齐附近建噶玛拉登寺,在前藏修建德钦登寺,并在萨迦、江孜一带传教。1332年受诏入京,为元宁宗和皇后行密教灌顶,1338年又应元顺帝之召进京,后死于此。

  四世活佛乳必多吉(1340—1383),生于工布地区一个农奴主家庭,主要活动于塔布、工布地区,受到帕木竹巴地方统治者和政权的建立者绎曲坚赞的信任。1358年应元顺帝之召动身赴京,路经青海宗喀时,为刚满三岁的宗喀巴授五戒。1360年至大都,给顺帝父子授“金刚亥母”灌顶,讲《那饶六法》,传密教中专指男女双身修法的“方便道”,为太子讲一些显密经论;还给在京的蒙、汉、畏、西夏、高丽等各族上层人物传法。1364年启程返藏,后回到粗卜寺,此时以黑帽系为代表的噶玛派,在甘、青、康、藏已有很大势力。元灭之后,明太祖派人召请藏族僧俗领袖进京,乳必多吉也在被请之列。1374年,他开始遣使去南京朝觐。

  第五世活佛得银协巴(1383—1415),本名却贝桑布,《明史》称哈立麻。7岁出家,18岁到昌都的馆觉、类乌齐一带传教,20岁在工布地区的则拉岗受比丘戒。1406年应召,经西康到南京,明成祖在华盖殿宴请。次年春,受命在灵谷寺为太祖帝后“荐福”,设普度大斋,成祖赐以“如来”名号,并封为“万行具足十方最胜圆觉妙智慧善普应佑国演教如来大宝法王西天大善自在佛领天下释教”,简称“大宝法王”。后,成祖又命他在五台山为新故皇后“荐福”。1408年返藏。他的弟子数人先后被封为国师、大国师。

  得银协巴受封为大宝法王以后,这个封号就为黑帽系历代活佛所承袭,并按期进京朝贡。明成祖时还设大乘法王、大慈法王,但仍以大宝法王的地位为最荣贵。明代之所以看重噶玛噶举派,主要因为他们与康藏地方势力的联系密切,影响较大,而噶玛噶举自身并没有掌握地方政权。元朝封西藏十三万户,没有一个万户是属于他们的。《明史》称他们为“游僧”,这大概反映了此派领袖人物周游各地传教授徒,调解地方争端,联系地方势力广泛的特点。

  15到16世纪的四代活佛(六一九世)与中央政权继续保持联系,同蒙古的统治集团也有书信往来,九世活佛旺秋多吉(1556—1603)还加强了同云南丽江纳西族木土司的联系。十世活佛却英多吉(1604—1674)的一生,处于明清两代武装交替,蒙藏地方势力互相纠葛,卫藏地区权势斗争剧烈的时代。他在少年期间,曾两次派人向明万历帝朝贡,又两次去蒙古地区传教,同蒙族领袖建立联系。后来又和控制西藏地方政权(1618—1642)的第悉藏巴建立关系,赞同第悉藏巴。彭措南杰称“王”,由此得到蒙古喀尔喀部却图汗和察哈尔部林丹汗的支持,一时噶玛噶举处在有利形势。但不久林丹汗病死,支持黄教的和硕特部固始汗由新疆进青海杀死却图汗,并于1642年发兵入藏,消灭了第悉藏巴,使黄教得势,却英多吉处于困境。后经四世班禅罗桑却吉坚赞调解,噶玛噶举和黄教的关系有所缓和。

  清顺治十年(1653),顺治帝派人邀请却英多吉进京,他没有应召,只派人上表朝贡。十七年,顺治颁发印信,承认却英多吉在前明所承袭的宗教领袖地位。但噶玛噶举的势力已经衰落下去,此后一直受达赖喇嘛的监管。

  噶玛噶举红帽系,是因为它的创始者扎巴僧格(1283—1349)曾得元帝室封以灌顶国师并赐给一顶红色僧帽而得名。

  扎巴僧格原是黑帽系三世攘琼多吉的弟子,先后学过噶举派“拙火定”,噶当、觉囊派的时轮法等密法,也习显教典籍。

  于1333年建成乃囊寺,成为红帽系的主寺。传到第三世活佛却欠意希(1406—1452),得到明帝赐给的封号和佛像、法器等。他曾为黑帽系五世之师,由此开始,黑、红二系互为师徒成为惯例。

  从元至正十四年(1354)到明宣德十年(1435),一直是帕竹地方政权统治着卫藏大部地区。此后,仁蚌巴从这个政权中分化出来,向西占据日喀则,到明成化十七年(1481),击败帕木竹巴,形成了两大对立的地方势力。

  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仁蚌巴的家臣又夺取了仁蚌巴的权力,在汉文史料中称作“藏巴汗”,到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控制了前后藏的绝大部分。明崇祯十五年,被固始汗所灭。西藏这个时期的教派关系,大部与这一历史背景有关。

  红帽系第四世却扎意希(1453—1524),又称沙玛尔却扎巴,先后在蒙古地区和工布、前藏各地传教,后来成了仁蚌巴家族的重要谋士,仁蚌巴则大力支持红帽派的发展。1490年,却扎意希在羊八井建羊八井寺,由仁蚌巴拨给该寺谿卡和农奴,红帽系主寺随之迁到此地。

  第五、六世继续同仁蚌巴和藏巴汗政权联合,同黄教及其支持者帕竹政权相对抗。六世却吉旺秋(1584—1635)与蒙古的军事力量也有密切联系,约1635年,他引进驻青海的喀尔喀部军队,自己反被杀害。由于清政府着重扶持黄教扩展,红帽系日益衰退。到第十世活佛却朱嘉措,两次勾引廓尔喀(在尼泊尔)兵入藏,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失败,畏罪自杀,清廷以叛国罪查抄了羊八井寺,勒令红帽系僧人一律改宗黄教,禁止此系活佛转世,红帽系从此断绝。

  噶玛噶举派除黑帽红帽两系以外,还有德格八蚌寺的司徒活佛、乃囊寺的巴俄活佛、粗卜寺的贾曹活佛等转世系统。他们在国外也很有势力,尼泊尔、不丹、锡金、拉达克等地都有噶玛噶举的寺院。






                    佛教史



                第八章 藏传佛教的再兴及其向国内外的传播(公元11—18世纪)

                  

  创始人向蔡巴(1123—1194),本名达玛扎,26岁出家,改名尊追扎,尽弃所学驱鬼避邪之巫术,先后受密咒教授、三摩地灌顶、制息术、拙火定等,年30,从贡巴楚臣宁波学达波拉杰密法“俱生和合法”,证得“真实义”。

  后得到吐蕃大论后裔、在拉萨附近的大封建主噶尔家族的支持,于1175年在蔡谿卡建蔡巴寺,得名蔡巴噶举。1187年,又在蔡巴寺附近建贡塘寺,大部分费用靠勒索和抢劫获得,向蔡巴在西藏佛教史上素以“爱械斗、善抢劫”

  著称,被认为是“毫无私心,一心为佛教”的表现,与帕木竹巴的多吉杰波和黄教领袖宗喀巴一起,被尊为“藏地三宝”。向蔡巴的门徒众多,分头建寺,到他的侄孙意希琼乃,兼并了吉麦(在拉萨河下游)地方的许多村寨,领有拉萨河两岸,所辖有“四部八支”之称。此后噶尔家族成了蔡巴寺和贡塘寺的寺主,直接控制了蔡巴噶举系。1268年,元世祖封寺主桑结额珠为蔡巴万户长,兼有政教两权。此后,桑结额珠之子赴京朝贡,元世祖又增加这一家族的封地,使蔡巴成了前藏地区势力强大的三大万户之一。14世纪中叶,蔡巴万户在封建主的斗争中,被帕木竹巴击败,封地被兼并,贡塘寺被焚毁,蔡巴寺变成了黄教的属寺。






                    佛教史



                第八章 藏传佛教的再兴及其向国内外的传播(公元11—18世纪)

                    创始人达玛旺秋,约12世纪时人,属达噶哇家族,是达波拉杰的弟子。

  他在后藏昂仁地区建拔戎寺,由此得拔戎噶举之称。以密教大手印法和显教大印境界为主要教法,授徒传教,自成一系,据说曾有一个叫热巴的“帝师”

  出在他的门下。此系堪布由家族世袭,后因家族内部纷争,致使它逐步衰败无闻。






                    佛教史



                第八章 藏传佛教的再兴及其向国内外的传播(公元11—18世纪)

                  

  创始人帕木竹巴,本名多吉杰波(1110—1170),简称帕竹,生于康区金沙江流域的哲垅乃学地方,属韦哇那盘托家族。9岁出家,19岁时从一富人入藏游学,遍习噶当、萨迦、宁玛等派教法。因他在显宗方面学有成就,人称“却擦哇”(意为热心佛教的人)。后投在达波拉杰门下,习“俱生和合法”、大印法门,并有所完善。1134年,从甲律师受比丘戒,学《戒律本论》。又从玛尔。却吉坚赞(洛穷弟子)、瓜译师、萨钦(萨迦初祖贡噶宁布)等人习密法。返康后,在蔡岗地方收徒传法。所著《噶古酿格》,阐述了他的教法。1158年,他到山南帕木竹地方建丹萨替寺,在此传法至去世。

  帕竹的门徒众多,他们在康藏各地分别建寺授徒,形威八个分支,即:止贡巴仁钦贝(1143—1217)创立的止贡噶举、达垅塘巴扎希贝(1142—1210)

  创立的达垅噶举、林热白马多吉(1128—1188)创立的主巴噶举、格丹意希僧格(?—1207)创立的雅桑噶举、杰擦(1118—1195)和衮敦(1148—1217)

  兄弟创立的绰浦噶举、结贡。楚臣僧格(1140—1204)创立的修赛噶举、意希孜巴创立的叶巴噶举、玛仓。喜饶僧格创立的玛仓噶举。其中止贡巴、达城巴、主巴三个支系的经济实力雄厚,与地方封建主结合密切,所以有较大发展,其它五个支系或被兼并,或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