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最胜耳传修心七义论讲记 >

第3章

最胜耳传修心七义论讲记-第3章

小说: 最胜耳传修心七义论讲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维业果而生。设不信业果,则出离之名尚不愿闻,何况有出离心之生起。故修出
离心,须思维生死过患与业果。出离心亦名解脱心。不思维生死过患与业果,何
能成就是心解脱。更前,应思死无常,与暇满难得。宗喀巴大师云,应思暇满无
常,勿贪现世利乐。凡夫只计较现世利乐,非观暇满无常,不能破除其耽著现世
利乐之心颠倒执。若在发菩提心菩萨及阿罗汉,不惟不执现世利乐,即后世利乐,
亦复不执也。依菩提道次第所示六加行,学者当先扫除静室,如法安置佛相经典,
陈设供品,安排舒适座位,然后入坐,生起善心所,乘此善念之力,而行供养。
于供养时,观想面前虚空中有大如意宝树,上有广大莲花座,具十二层莲瓣。中
央最上层主尊相,为具善慧、能仁、金刚大持功德之宗喀巴大师,体为自己根本
上师。心中有释迦牟尼,牟尼心中更有大金刚持。由金刚持心中放光,左为深观
派传承诸师,以文殊为主尊。右广行派传承诸师,以弥勒为主尊,宗佛以下十一
层莲花,次第显现无上瑜伽部诸尊,次瑜伽部、行部、事部诸尊,次贤劫千佛、
诸大菩萨,次缘觉声闻,次空行勇识等。依次在外周匝围绕。最后一层。为护法
海众。如是成就五聚图相,说名资粮田。能聚福德,故曰资粮。可播植生长诸善
种子。故曰田也,想资粮田竟。继依菩提道次第,修礼赞,供养,忏悔,随喜福
善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发愿回向等七支。或诵普贤行愿品,随文入观,
则七支具足。莫谓七支浅近,是初业所修,过去诸大菩萨,皆以常修七支而先见
佛,实为大菩萨行。今谒见贵人,尚有贽见之礼,何况面佛,岂可不修七支那。
次供曼达,用银或铜制之曼遮盘。如无法器,亦可暂用手印代之。观想日月须弥
四大部州等,尽世界一切所有,及众生一切福报受用,悉入曼遮,以供献于诸佛
菩萨,而由三门祈祷:一、请加持消除从思维暇满起,直至生起菩提心中间与善
心相违之一切违缘,二、请加持生起从思维暇满,直至生起菩提心中间,与善心
所随顺一切顺缘;三、请加持消灭内外一切秘密灾障。如是启请后,观想力强者,
可如普贤行愿品,一一身化为刹尘身,以广大之须弥四洲,供养刹尘佛。若观想
力弱者,但想一曼陀罗亦可。所想应是清净刹土。此关本身未来成佛缘起,必清
净庄严,福德乃大。又曼遮盘非大,日月须弥等非小,于曼遮盘中,供献日月须
弥,喻如从针孔观山河,非山河小而针孔大也。故勿以不相容而不能代为疑。如
是供曼遮一次,等于播洒福种,福报不可思量。不费一钱,成就如许大有益事,
学者作此,轻而易举,何难之有。学者依上三种祈祷而供,勿谓现世福利,不在
启请中。须知启请第三,消灭内外秘密灾障,即已包括增长世间福利等在内。既
供养启请已,则串习所缘境而修。须加集福忏罪二种缘起,喻如稼穑之事,先播
种子于良田中,得日光水土和合为缘,益以除草去石等事,而后苗得滋长,收获
可期。此中缘念,喻如播种。集福,喻如日光水土和合为缘。仟罪,喻如除草去
石等事。故缘念与集福忏罪必应和合而修。更求上师加持,始有成就。修慧修定,
亦复如是。于修定中破沉掉等过患时,亦必如此。此三合修,通一切功德。上来
略说六加行竟。

    今当说修,修有二种:一、观察修,二、专住修。一切修法不离此二。于止
观中,亦有观住相间,而修之时。修菩提心,如不先观察粗细二分,出离心,思
维死无常等事,仅专住一境,修无分别,则菩提心不能生起。颇公大师云:观察
修非难行事,众生从早至晚,十二时中,于世间法,如何争名逐利,乃至自赞毁
他,阴贼险狠,倾陷虞诈等,皆刻刻观察,无微不至。此是众生串习而修之观察。
今但转此串习之观察修以修佛法,甚是现成。些言极能揭发观察修之精义。故在
修时多以观修为主。非一心专住修定,即能成佛。专住修者甚至并非真正修定,
而反成相似定。故应以观察修为主,而包括住修,此应了知。

    复次,修分二时,谓入座,下座。人座时修者,分初中后三段,初忏罪集福;
中,正修所修法;末,发愿回向。下座时修者,一、常具正念,二、不放逸,三、
守护根门,四、饮食知量。上座时是正修。下座时,明修外应作之事,故亦名为
修时。下座为未修时。饮食知量者,如金刚乘,有饮食偷伽,其饮食,须与所修
法,及身心相应。法能相量,便是合量。又学菩萨行者,食时,想此食布施身中
众生小虫,如服药而食。此是菩萨行饮食所知之量。又金刚乘别有睡眠瑜伽。显
教亦说,当如世尊右胁吉祥而卧,作狮子卧,以善心所入卧等。类此甚众,兹但
略说,不复缕举。

    一、思维暇满难得者,分三种修,一、暇满,二、难得,三、具足大意义。

    一、暇满者,依龙树菩萨说,能离八难,具足圆满,此是暇满之真实义。暇
者,对八无暇言,离八无暇,即是暇也。初想三恶道,及长寿天,我若生者,必
不克与佛接近,堕四无暇。次想即生人中,不值佛法住世;或生边地下贱,虽有
佛法而不得闻;或虽不生边地,得闻佛法,而身形残缺,愚盲聋哑,不堪受持;
又或虽免残缺,六根悉全,而以世间智,囿执邪见;则听闻佛法不生敬信。此为
四种无暇。合前四共为八无暇。亦称八难。凡具此八者,与佛法无缘,无暇修学,
长为障难。今此八者,我幸不生三恶道,长寿天,免前四难;又幸非生无佛法时
中,非边地下贱,非盲聋暗哑,非有邪见,故亦无此八难。如是心生欢喜。念彼
无暇,我今有暇,云何不修佛法。能作是念,是为进入佛门之初念,业已生起。

    满者,谓具足十圆满。此十圆满,属于自分者五:一、得生为人,二、六根
具足,三、未作五无间杀父母等罪,四、信受佛法,五、得生中土。属于他分者
五:一、有佛入世,二、佛曾说法,三、佛法住世未灭,四、有住持正法僧伽,
五、具学法顺缘,衣食无缺,灾障不侵等。此自他分者各五,合为十圆满,加八
暇,共成十八种贵重之至宝,今悉据为我有,良不易易。盖由过去生中,发愿获
得圆满。今生乘此愿力,始得具足,非偶然也。如是暇满之身,能作一切大利益
事。经说此暇满人身,贵过牟尼宝千百万亿。马鸣菩萨云:此暇满身能成办一切
所有功德,远胜如意牟尼宝珠。由是可知暇满人身之价值。夫不知黄金之可贵者,
不知金之价值之可贵。暇满身亦复如是。今已知其价值,即知宝贵,谁肯轻弃者
哉。以此身依三学修,则证阿罗汉。以此身发菩提心而修,则济于诸大菩萨。以
此身通达空性,现十八神通力,救度众生,皆可一一成办,直至成佛。依金刚乘,
并可不舍此身而入金刚大持位。故此身所能成办之功德,不可思议。最下以此身
修法,只须一两月内,可令再世,仍获人身,免堕三途。彼牟尼宝能悉如人意,
令获一切意乐之物,有求必应。今此暇满身,最下获得再世人身,免堕三途之事,
彼则不能成办,何况向上诸种成就。是故暇满身,远胜彼宝。波尚非宝,此暇满
身,乃真正牟尼宝。彼仅致现世意乐,此则能致未来世无穷意乐。持以相较,何
止倍蓰。经如上思维,知此身至可宝贵,心生欢喜。自念空具此身,不能出生大
利益事,是为辜负,甚可惋惜。今有以黄金一两,雇人作一日役,其人必大喜应
命,自谓获得便宜。不知贵于牟尼宝之身躯,以壹两黄金贱卖以去,大为不值。
此不能宝贵其身之意也。若人不能善用其身,非但成就佛菩萨等利不可得,即遮
止三途,亦不可得。设更以此身造诸恶因,如此大宝委诸泥途,如是之人实为可
怜悯者。又应思此身,于六时中,每一刹那,皆贵重无比。于一刹那间,发菩提
心,能遍满虚空界之无量福德。于一刹那间,发忏悔心,能消灭大于须弥山之一
切重罪。故虽千两黄金,不敌其一刹那顷。如是贵重之身命,万勿轻失,失则再
来不易。如是思维,已知此身贵重,亟应勤取心要而修,是入法之初念,业已生
起。尔时于法必能自行抉择,不须他人鼓励鞭策而修。二、难得者,分因难得、
果难得二类,众生虽知此义,囿于世法,积习过深,不即起修。今日诿诸异日,
少年诿诸老年,甚至期诸二世。果令二世续得人身,未尝不可;然决不能得。阿
底峡云:难得今难得,二世更难得,现应取要义是也。喻如花,由种子与水土等
缘和合乃成;人身亦须诸缘和合始能获得,月称入中论云:「劣报之人身,须持
一戒乃得」。谓下劣残缺支节之人身,犹须前世曾持一戒,乃能得此;决非轻易
得来。若具足暇满,内蕴智慧,必得受用者,尤须由夙因守十善戒,以六度力为
助伴,加以清净愿力,乃得此身。今世能种如是善因,二世始得,否则决不能得。
彼希望二世者流,以无因而望果,犹之未曾播种而望收获满仓,何能如愿。由上
知暇满身,由多因和合而得,甚为希有。惟其希有,故名难得。龙树宝蔓论云:
「众生业力,偏于恶而少趣于善」。故从因位上观察,知暇满极为难得也。次从
果位上,观察难得之理。寂天菩萨云:引人身如大海过渡之舟」。谓当依此身为
舟,渡生死海,以登佛果之岸。勿于茫茫生死海中,随波逐流,盲目而行,失其
所依,以至堕落,感受苦果。果有六道,而地狱道众生,为数最多。次饿鬼,又
次畜生,其数递少。至三善中之人道众生,其数尤少,远不逮于畜生、饿鬼、地
狱三道。居大都市者,但见人多,今如说少,必不相信。如成都一市,常有人满
之患,然成都每一住户中,所有虫蚁,乃至水内、地下、壁间、虚空、胎卵湿化
之微细众生,殆无量数,其数皆超过成都全市人口,可知人少是实。次想成都人
中,具足暇满身者极少,暇满而闻佛法又更少,闻法信受者又少之又少,殆屈指
可数。如是思维我之暇满,又闻法生信,诚为难得。经有盲龟浮木之喻,云有盲
龟,巢于木上,此木为海水漂浮,盲龟失木,沉于海底。每经一百年,得出海面
一次,盲龟出东,此木或西,龟木相值,机缘甚难,历千万年,始得相遇一次,
盲龟失木沉海,譬如众生偶失人身,堕三恶道。百年出海面一次,喻历时久长,
始再得人身。虽得人身,或生东方世界,而佛在西方,或生边地,而佛居中土,
不得闻法;同彼龟木,不能相遇。历千万年,龟得遇木得孔,复归巢穴。喻众生
旷劫,才遇佛法,得入法门。经言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此类尚多,不能具说。
故现已离恶趣而得人身者,必当把握此生而修善业。否则仍同往昔,必复流转沉
沦。寂天菩萨云:「身如过去所造业,堕恶趣时恒居多,恒常流转恶趣苦,故恶
趣苦难出离」。如畜生道中,贪等三毒均增上,烦恼粗重,不似人身,尚有一刹
那间,天良发现。寿命,有千年、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