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红色三部曲之毛泽东与蒋介石 z >

第44章

红色三部曲之毛泽东与蒋介石 z-第44章

小说: 红色三部曲之毛泽东与蒋介石 z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平江惨案,便是当时著名的“磨擦事件”。    
    湖南平江这地方,原是中共影响颇深的地方。一九二八年七月,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便是在这里举行“平江起义”,组成红军第五军。彭德怀率部前往井冈山之后,平江余部组成湘鄂赣边红军游击队。一九三七年九月,这支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第一支队第一团。一九三九年一月,这支部队奉命开赴江南前线,在平江嘉义仍留有一个“留守通讯处”,料理一些善后工作。在磨擦日渐加剧的时候,这里也磨擦着,以至迸出了火花,燃起了大火。那是一九三九年六月十二日下午三时,国民党第二十七集团军总司令杨森所部特务营第二连连长余光宗,率部突然袭击了新四军一支队一团的留守通讯处。上校参议涂正坤(四十二岁,平江人)、少校秘书曾金声(三十岁、平江人)当场被击毙。当天夜里,中校团副罗梓铭(三十六岁、浏阳人)及吴渊、吴贺众、赵绿英等八人又被活埋于平江黄金洞。    
    此事被封锁消息,直至七月一日才被新四军获悉。八月一日,毛泽东在延安主持了追悼大会。毛泽东大声质问国民党:“自从六月十二日下午三时杀了人之后,到今天是八月一日了,我们看见有人出来过问了没有呢?没有。……”“抗战以来,被暗杀的共产党员和爱国志士已经不下几十几百,平江惨案不过是最近的一件事。这样下去,中国就不得了,抗日的人可以统统被杀。杀抗日的人,这是什么意思?这就是说:中国的反动派执行了日本帝国主义和汪精卫的命令,准备投降,所以先杀抗日军人,先杀共产党员,先杀爱国志士。这样的事如果不加制止,中国就会在这些反动派手里灭亡。    
    所以这件事是全国的事,是很大的事,我们必须要求国民政府严办那些反动派。”也就在这一天,延安各界给蒋介石打电报,要求取消“磨擦的根源”——《限制异党活动办法》。蒋介石不予答复。这是因为《限制异党活动办法》本身是个“绝密”文件,他矢口否认有这么个文件,叫他怎么答复呢?    
    磨擦归磨擦。毛泽东谴责磨擦。不过,对于蒋介石,毛泽东还要顾全大局,拥护他抗日。正因为这样,毛泽东于一九三九年九月十六日在和国民党中央社、《扫荡报》、《新民报》三位报社记者谈话时,如此说道:我们的口号一定要和汪精卫的口号区别,一定要和汪精卫的口号对立起来,而决不能和他相混同。他要反蒋,我们就要拥蒋;他要反共,我们就要联共;他要亲日,我们就要抗日。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磨擦不断。蒋介石由“政治限共”,发展到“军事限共”。毛泽东在一九四○年初,曾历数国共之间的“磨擦事件”:……湖南则有平江惨案,河南则有确山惨案,河北则有张荫梧进攻八路军,山东则有秦启荣消灭游击队,鄂东有程汝怀惨杀共产党员五六百之众,陇东有中央军大举进攻八路军驻防军之举,而最近山西境内复演出旧军攻击新军并连带侵犯八路军阵地之惨剧。此等现象,不速制止,势将同归于尽,抗战胜利云乎哉?毛泽东制定了反磨擦方针,即“有理、有利、有节”。他在以中共中央书记处及中央军委名义下达的《关于反磨擦斗争的指示》(一九四○年三月十四日)中,对反磨擦作出了限制:反磨擦斗争必须注意自卫原则,不应超出自卫的范围,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则为全国的影响和统一战线是很不利的。尤其对中央军应注意此点,因国共合作主要就是同中央军的合作。    
    毛泽东在十天后的另一份电报中,又一次强调:“特别对中央军要谨慎,有向我磨擦者,只应搜集其磨擦材料陈报,切忌轻易戴大帽子。”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十六册,一九八五年版。    
    蒋介石似乎也意识到这一点。曾指示:“如以武力制裁,颇多困难,应取慎重态度。”关中:《战时国共商谈》,载《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二十七编,台湾商务印书馆。    
    


第六部分:皖南突变周恩来摸透了蒋介石的脾气

    磨擦的火花,促使国共重开谈判。    
    一九四○年六月,从苏联治疗臂伤归来的周恩来,奉毛泽东之命赴山城重庆,跟蒋介石谈判。周恩来跟蒋介石,已是谈判的老对手了。周恩来在谈判中,摸透了蒋介石的脾气。周恩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的一次会议上,非常生动地刻画了蒋介石的两面性。周恩来如此说:蒋的思想基本上是反共的,不承认统一战线,实际政策也在那里限共防共,破坏统一战线,存在着妥协投降的危险;但目前的方针及形式上还讲团结,还主抗战,还不愿造成全国破裂的局面,这是蒋之意思与政策的最矛盾处,也就是他的政治的特点。    
    周恩来又分析了蒋介石不会马上走汪精卫之路的原因:    
    一、投降将成为汪精卫的尾巴,或许会被迫下野。    
    二、分裂会遭到国人甚至他部下一部分人的反对,并且不能战胜中共。    
    三、日本提出的投降条件太苛刻。    
    四、国内坚持抗战的困难还不是完全无法克服。    
    五、国际的妥协派还不是一定要中国全部马上投降。    
    由于周恩来对蒋介石知之甚深,所以有一整套的办法对付蒋介石。周恩来总结了这么几条:一、在他困难的时候援助他,在他蛮横时拒绝他。    
    二、诚恳的批评,具体的建议。    
    三、影响他左右的进步分子,反对那些落后分子。    
    四、经过抗战将领及有正义感的元老造成进步的集团来影响他。    
    周恩来精于谈判之术,他还总结了跟蒋介石谈判的若干“技术”,其实也可以说是艺术:有利的应立即商定,不要希望将来会有更好的;无利的应该严正拒绝,不要拖泥带水,使他增加幻想;让步的应该自动让步,不要等他要求;可能实现的应该适时适当的提出要求,不要过多也不要太少,免致做不到或者吃亏。总之一句话,对蒋不要过存奢望,但也不是一成不变。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九年版。    
    这一回,周恩来和蒋介石在重庆重开谈判,中心问题便是关于国共磨擦。蒋介石一开始便说了一番带骨头的话:“对于抗战、团结,我看国共两党都是有决心的,任何困难决不畏惧,国共间的一切问题都可以解决,但军事上必须服从命令。”周恩来马上来了个针锋相对:“这要从两个方面看,一方面服从,另一方面不应拿命令来胁迫。”蒋介石搪塞道:“这是过去的事了。”为了解决国共磨擦问题,蒋介石让正副参谋总长何应钦、白崇禧跟周恩来进行具体谈判。自然,又是一番讨价还价式的舌战。    
    周恩来“开价”:八路军编三个军九个师,月饷四百四十万元。    
    国民党“还价”:八路军编三个军六个师,加三个团,月饷六十万元。    
    周恩来“开价”:新四军编三个师,月饷一百万元。    
    国民党“还价”:新四军编两个师,月饷八万元。    
    两“价”之间,相距甚大,相互僵持着。    
    为了避免磨擦,也就提出了国共“划界”问题。双方划定界线,“楚河汉界”,各占一方。内中,主要的焦点,当然是中共的“陕甘宁边区”的划界。另外,也要划定第十八集团军(即八路军)和新四军的“防区”。国民党提出,八路军和新四军归第二战区,因此两军的防区在黄河以北。八路军原本在黄河以北,而新四军则必须从皖南北进,渡过黄河。谈来谈去谈不拢。蒋介石在七月十六日摊牌了。他以国民党军事委员会的名义向周恩来提出《中央提示案》,共四条:    
    一、划定“陕甘宁边区”范围(此时准其包括十八县),改称“陕北行政区”,暂隶行政院;    
    但归陕西省政府指导。    
    二、划定十八集团军及新四军作战地域。将冀察战区,即冀察两省及鲁省黄河以北,并入第二战区,仍以阎锡山为司令长官,以朱德为副司令长官秉承军事委员会命令,指挥作战。    
    三、第十八集团军及新四军于奉令后一个月内,全部开到前条所规定地区之内。    
    四、第十八集团军准备编为三军六师,三个补充团。另增两个补充团。新四军准编二个师。    
    显然,对于蒋介石的这四条,周恩来难以马上表态。这需要中共中央研究,才能作出决定。于是,周恩来在七月二十四日飞返延安。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很仔细听了周恩来的谈判策略。周恩来提出,跟蒋介石谈判,应当“在小问题上让步而在大的问题上求得有利的解决”。毛泽东颇为赞赏周恩来的这一谈判策略。其实,这一策略是周恩来摸透了蒋介石的脾气之后得出的经验!周恩来根据这一原则,提出对蒋介石的《中央提示案》的答复方案:    
    一、陕甘宁边区改称陕北行政区,这属“小问题”,可以接受。但地盘一寸不让,这属“大问题”。    
    二、八路军、新四军要扩大到九个师、三个师,属“大问题”,不可退让。    
    三、划分作战区之事,属大的“小问题”,可作为一种退让的条件。    
    周恩来这一精明的“小让大不让”方案,得到了毛泽东的称许。于是,周恩来又在毛泽东和蒋介石之间穿梭。八月二十五日,周恩来经兰州来到了重庆。    
    三天之后,周恩来、蒋介石之间的会谈,再度举行。白崇禧作为蒋介石的副手,也参加了会谈。完全出乎意料,蒋介石这一回态度变得非常强硬,对《中央提示案》不作半点让步。谈判陷入了僵局。    
    蒋介石怎么会变得这样强硬?    
    


第六部分:皖南突变蒋介石“三喜临门”

    蒋介石变得趾高气扬,是因为他“三喜临门”。这样,他也就不把毛泽东放在眼里。    
    蒋介石的“三喜”是什么?    
    周恩来深知蒋介石的心理,他在一九四○年十一月一日给毛泽东的电报中,这样分析了蒋介石的“三喜临门”:“三国协定后,英积极拉蒋,蒋喜。现在日本拉蒋,蒋更喜。斯大林电蒋,蒋亦喜。此正是蒋大喜之时……”周恩来所说的“三国协定”,指的是一九四○年九月二十七日德、意、日三国在柏林签订的协定。通过这个协定,三国正式结成军事同盟。    
    英国原来声称在中日之间保持“中立”。一九三八年冬,英国驻华大使卡尔曾从上海到重庆,跟蒋介石密谈了七次,据云是为“中日冲突”做调停人。德、意是英国在欧洲的劲敌。日本和他们结盟,意味着成了英国的敌人。英国再也不能在中日之间保持“中立”。于是,英国要拉拢蒋介石,这使蒋介石喜形于色。此一喜也。    
    日本呢?扶植汪精卫这班汉奸,成立了另一个中国国民党,居然也在上海开起中国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还于一九四○年三月三十日在南京成立以汪精卫为代理主席的国民政府。另外,日本又加强了对蒋介石的诱降,暗中拉蒋介石。这样,蒋介石心中高兴。此二喜也。至于苏联,斯大林在西安事变的时候,就已在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