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10中国通史第六卷-中古时代-隋唐时期(下册) >

第23章

10中国通史第六卷-中古时代-隋唐时期(下册)-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阑铡读舯舅拘懈瘛18 卷,是“以尚书省诸曹为目,其常务留本司者”。又删定《散颁格》7 卷。《散颁格》是颁行天下的律令。特别是由长孙无忌主持撰定的《唐律疏议》。据史籍载:“(永徽)三年诏曰:‘律学未有定疏,每年所举明法遂无准凭,宜广召解律人条义疏奏闻,仍使中书门下监定。’于是太尉赵国公无忌,。。参撰律疏,成三十卷。明年十月奏之,颁于天下。”②《唐律疏议》最初编撰的目的是为律文提供“定疏”,它对五百零二条律文逐条逐句进行诠解和疏释,并以问答形式,辨异析疑,大大丰富了律文的内容。同时,由于该书又是官修诏颁,具有极大的权威性,所以它不仅是唐律的注释书,也同样具有法律效能,成为唐代国家的重要法典。在撰定《唐律疏议》时,长孙无忌强调刑法的轻重、宽猛要适宜,他曾在《进律疏表》中指出:“轻重之失序,则系之以存亡;宽猛乖方,则阶之以得丧。泣辜慎罚,文命所以会昌;斫胫剖心,独夫可荡覆。”他认识到,严刑峻法并不能起到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因此,他“崇宽简以弘风,树仁惠以裁化”①。这比隋皇朝残暴的法制统治思想无疑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长孙无忌熟谙儒家的礼仪。贞观十一年(637),由他与房玄龄主持撰成《大唐仪礼》100 卷,其中《吉礼》60 篇,《宾礼》4 篇,《军礼》20 篇,《嘉礼》42 篇,《凶礼》6 篇,《国恤》5 篇,总130 篇。显庆三年(658),他又主持撰定《永徽五礼》130 卷,削掉了《国恤》,定著299 篇。②时时处处以礼仪行事。在他辅政期间,对违背或不符合礼仪的做法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永徽二年(651),以唐太宗配明堂,而礼司却以高祖配五天帝,太宗配五人帝。长孙无忌与礼官议论此事,以为“自三代以来,历汉、魏、晋、宋,无父子同配于明堂者”③。遂上表,建议遵照礼仪行事。高宗依从了他的奏议,乃以高祖配于圆丘,太宗配于明堂。显庆元年(656)九月,他鉴于武德年间所撰《衣服令》,规定天子祭祀天地“服大裘冕,无旒”一事,认为自周以来,俱用衮冕,按《周礼》,“衮与大裘,事乃有异”,不合礼仪,“请遵历代实诸祭并用衮冕”。他还认为,皇帝为诸臣及五服亲举哀,按照礼仪要着素服。而如今“令乃云白帢,礼令乖舛,须归一涂”,因此奏请改用素服,“以会礼文”①。高宗都一一依从了他的奏议。
  长孙无忌历仕三朝,做宰相三十多年,有文武之才,为唐初有名的政治家。他身为贵戚,权重而不专,对唐皇室忠心耿耿,尽智尽力,为唐朝的典章制度的制定作出了贡献。正如史家所评论的那样:“无忌戚里右族,英冠① 《新唐书》卷五六《刑法志》。
  ② 《册府元龟》卷六一二。
  ① 《唐律疏议》附录《进律疏表》。
  ② 《新唐书》卷五八《艺文志》二。
  ③ 《新唐书》卷十三《礼乐志》三。
  ① 《旧唐书》卷四五《舆服志》。
  人杰,定立储闱,力安社稷,勋庸茂著,始终不逾。”②② 《旧唐书》卷六五“史臣曰”。
  第二节房玄龄秦府十年房玄龄(579—648),字乔松③,齐州临淄(今属山东)人。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祖父房熊,任州主簿。父房彦谦仕隋,历司隶刺史。
  玄龄少年时就很聪敏,又喜欢读书,因而博览经史,善写文章。他曾随父亲到了长安,当时天下太平无事,人们都以为隋祚久长,而善于见微而知著的房玄龄却看出了将乱的征兆,悄悄地对他父亲说:“隋帝本无功德,但诳惑黔黎,不为后嗣长计,混诸嫡庶,使相倾夺,储后藩枝,竞崇淫侈,终当内相诛夷,不足保全家国。今虽清平,其亡可翘足而待。”①房彦谦虽然不让玄龄明说此事,但心里却也同意他的见解。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仅十八岁的房玄龄即由本州举进士,授任羽骑尉,并于秘书省担任校雠。这时,素以知人见称的吏部侍郎高孝基见了他的举止言谈,便对裴矩说:“仆观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当为国器,但恨不见其耸壑昂霄云。”②后来补为隰城(今山西汾阳)尉,因地近太原,受汉王杨谅谋反事件的牵连,被贬职后转任上郡(今陕西富平)。
  隋末天下大乱,中原地区农民反隋浪涛汹涌澎湃,隋皇朝在风雨中飘摇。这时,房玄龄“慨然有忧天下志”。隋义宁元年(617),李渊挥师进据京师长安,秦王李世民出兵渭北,他走马投身于世民麾下。两人一见如故,即授任渭北行军记室参军。从此,便随从李世民转战南北。房玄龄的忠诚及才干深受李世民的赏识,他很快成为秦王府的心腹及决策人物。
  房玄龄喜遇知己之主,他对李世民更是“罄竭心力”,知无不为。他尤其注意招揽人才,每次战胜敌人,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寻求金宝,唯有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与之潜相申结,各致死力”③。在击破王世充后,玄龄认为张亮“倜傥有智谋”,遂推荐给李世民,任秦王府车骑将军,“委以心膂”④。其他诸如才思敏捷的薛收,有“王陵、周勃节,可倚大事”的李大亮,“聪明识达,王佐才”的杜如晦等都是经房玄龄举荐以后才受到李世民重用的,后都位至卿相。因此,一些猛将谋士纷纷辐辏于秦王府,致使秦王府人才济济。李世民曾颇为感慨地说:“汉光武得邓禹,门人益亲。今我有玄龄,犹(邓)禹也。”①房玄龄在秦王府近十年,先被授任秦王府记室,封临淄侯;又以本职兼任陕东道大行台考功郎中。秦王府开设文学馆,又加授文学馆学士。他常主典管记,遇有军书表奏,他总是“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玄龄的杰出才干也博得了唐高祖的赞许,他曾极口称赞房玄龄说:“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我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
  ③ 房玄龄名字诸史书记载歧异,今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及碑,参见《容斋随笔》卷十二《房玄龄名字》条。
  ① 《旧唐书》卷六六《房玄龄传》。下引本传,不另加注。
  ② 《新唐书》卷九六《房玄龄传》。
  ③ 《贞观政要》卷二。
  ④ 《旧唐书》卷六九《张亮传》。
  ① 《新唐书》卷九六《房玄龄传》。
  武德末年,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围绕着储位问题的激烈竞争,很快由暗争发展为明斗,势如水火,互不相容。善于审时度势的房玄龄极力赞助李世民的武力夺宗斗争,并劝世民先发制人。他私下对长孙无忌说:“今嫌隙已成,祸机将发,天下忷忷,人怀异志。变端一作,大乱必兴,非直祸及府朝,正恐倾危社稷。此之际会,安可不深思也!仆有愚计,莫若遵周公之事,外宁区夏,内安宗社,申孝养之礼。古人有云‘为国者不顾小节’,此之谓欤。孰若家国沦亡、身名俱灭乎?”房玄龄的老谋深算及李世民的亲遇,遭到了太子李建成的忌恨,遂乘机诬告于唐高祖,正在他与李世民加紧策划之际,高祖下令将他与杜如晦一起驱逐出秦王府,不得事奉秦王。
  武德九年(626)六月三日,秦王李世民决定采取行动,派长孙无忌等召回房玄龄谋事。为了防止他人发现,他穿着道士服,秘密而来,经过密谋策划,决定翌日凌晨伏兵于玄武门,乘太子早朝时突然袭击。结果一举射杀了太子及齐王元吉,助成了李世民夺宗的成功,由此擢任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
  贞观良相唐太宗即位,房玄龄被擢为中书令。在论功行赏时,他与长孙无忌等五人为第一等功,进爵邗国公,赐实封一千三百户。淮安王李神通以为房玄龄等人为刀笔之人,不应功居第一。太宗回答说:“国家大事,惟赏与罚。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今计勋行赏,玄龄等有筹谋帷幄,画定社稷之功,所以汉之萧何,虽无汗马,指踪推毂,故得功居第一。”①贞观三年(629),进为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改封魏国公。他位居辅弼以后,更是精诚奉国,孜孜求治,史称他“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房玄龄对尚书省的政务一向是认真负责,对省中的公牒、狱讼都亲自披阅,予以妥善处理,不辞辛苦。唐太宗见他如此勤苦,对他说:“公为仆射,当助朕广耳目,访贤材。比闻阅牒讼日数百,岂暇求人哉?”于是敕令尚书省“细务属左右丞,大事关仆射”②。让他从繁杂的事务工作中解脱出来,以帮助唐太宗更好地处理军国大事。
  房玄龄追随唐太宗平定天下,出入生死,备尝创国立业之艰辛。一次在太宗与侍臣讨论创业与守业之难时,他深有体会地说:“方时草昧,群雄竞逐,攻破乃降,战胜乃克,创业则难。”①玄龄还认识到,创业之主历经艰险,了解民情,精勤于治,一般说国家治理得较好,而子孙却易骄奢败亡。在他回答太宗的“自古草创之主,至于子孙多乱”的问题时说:“此为幼主生长深宫,少居富贵,未尝识人间情伪,治国安危,所以为政多乱。”②可见,他时刻不忘创业之难,警钟长鸣,力戒骄奢淫逸,以维持国家的长治久安。房玄龄重视吏治,认为吏治问题是求治的根本问题,而官吏的公平正直① 《贞观政要》卷三。
  ② 《新唐书》卷九六《房玄龄传》。
  ① 《新唐书》卷九六《房玄龄传》。
  ② ④《贞观政要》卷三。
  又是治国之要道。一次与唐太宗论治,曾谈及了隋朝名相高颎的公平正直,他颇有感慨地说:“臣闻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故《尚书》云:‘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又孔子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今圣虑所尚,诚足以极政教之源,尽直公之要,囊括区宇,化成天下。”这话正好与唐太宗不谋而合,他高兴地说:“此直朕之所怀,岂有与卿等言之而不行也?”③房玄龄的这一吏治思想,对贞观时期的吏治清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选举官吏的问题上,唐太宗主张“量才授职,务省官员”,“当须更并省官员,使各当所任,则无为而治矣”。房玄龄忠实地贯彻了他这一思想,大力简政,并省官吏,“由是所置文武总六百四十员”④。唐太宗依从其议。房玄龄精减官吏的做法,对经隋末大乱、人口锐减的唐初来说,既裁去了冗官滥职,避免了十羊九牧,有利于提高朝廷各部门的办事效率,同时也节省了国家的财政开支,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
  贞观十一年(637),唐太宗分封功臣为世袭刺史,房玄龄以本官为宋州刺史,改封梁国公。他与司空长孙无忌联名上表,极陈其弊,列举了世袭分封的四不可①,最终使唐太宗宣布废止了早已过时的功臣刺史世袭制。
  修定朝章国典房玄龄精通典制政令。贞观初年,时值天下初定,朝章国典还很不完备,他与尚书右仆射杜如晦共掌朝政,“至于台阁规模及典章文物,皆二人所定,甚获当代之誉”②。
  在修定律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