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10中国通史第六卷-中古时代-隋唐时期(下册) >

第92章

10中国通史第六卷-中古时代-隋唐时期(下册)-第9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绝忠谏乎?。。今宰相宣进止,御史台作条目,不得直进,从此人不奏事矣。陛下闻见,止于数人耳目,天下之士,方钳口结舌,陛下便谓无事可论,岂知惧而不敢进,即林甫、国忠复起矣。臣谓今日之事,旷古未有,虽林甫、国忠犹不敢公为之。陛下不早觉悟,渐成孤立,后悔无及矣。”言词非常激切,于是中人抄写内本,传播于朝廷内外。后来颜真卿掌管太庙时,指出祭器不整齐,元载认为是诽谤。大历元年(766)被贬为峡州别驾,继而改任吉州司马,后又提升为抚、湖二州刺史。
  元载被处死后,在杨绾的推荐下,代宗召回颜真卿,任他为刑部尚书。
  代宗去世时,被任命为礼仪使。德宗即位后,杨炎为宰相,因颜真卿耿直而厌恨他,改任为太子少傅,仍为礼仪使,表面上给予尊宠,实际上是夺取了他的实权。
  “忠至灭身”,三军痛哭卢杞专权时,忌恨他的耿直,改任他为太子太师,免去了礼仪使之职,并想把他排挤出朝廷,安排到方镇。颜真卿对卢杞说:“真卿以褊性为小人所憎,窜逐非一。今已羸老,幸相公庇之。相公先中丞(卢杞之父)传首至平原,面上血真卿不敢衣拭,以舌舐之,相公忍不相容乎?”卢杞惶恐四顾,起身下拜,但对颜真卿更加怀恨在心。
  建中四年(783),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反叛后,攻占了汝州。德宗向卢杞问计。卢杞回答说:“希烈年少骁将,恃功骄慢,将佐莫敢进止,诚得儒雅重臣,奉宣圣泽,为陈逆顺祸福,希烈必革心悔过,可不劳军旅而服。颜真卿三朝旧臣,忠直刚决,名重海内,人所信服,真其人也。”①德宗表示赞同,于是命令颜真卿到许州安抚李希烈,诏令下达后,整个朝廷都大为震惊。李勉听说后,认为失去一位元老会给朝廷带来耻辱,秘密上表,请求留下颜真卿,又派人拦路截留他,没有来得及。颜真卿乘驿车来到东都洛阳,河南尹郑叔则认为此去难免一死,劝他稍作停留,等待朝廷后发的命令,颜真卿认为君命不能回避,毅然前往。
  刚到许州时,颜真卿要宣布诏旨,李希烈指使养子一千人环绕着他谩骂。并拔出刀剑对着他,作出要分割他、吞食他的恣态。颜真卿纹丝不动,面色不变。李希烈急忙上前用自己的身体遮挡住颜真卿,喝令众人退下。把颜真卿安排在馆舍中以礼相待,但逼迫他上表朝廷,洗刷自己的罪过,颜真卿没有听从。
  当时朱滔、王武俊、田悦、李纳等河北藩领主帅各自称王,他们派遣使者向李希烈称臣,劝他称帝。李希烈就召颜真卿来看,说:“今四王遣使见推,不谋而同,太师观此事势,岂吾独为朝廷所忌无所自容邪!”颜真卿反驳道:“此乃四凶,何谓四王,相公不自保功业,为唐忠臣,乃与乱臣贼子相从,求与之同覆灭邪!”李希烈听了很不高兴。过了几天,李希烈又让他与四镇的使者一同参加宴会,四位使者说:“久闻太师重望,今都统(李希烈)将称大号而太师适至,是天以宰相赐都统也。”颜真卿斥责他们说:“是何宰相耶!君等闻颜杲卿无?是吾兄也。禄山反,首举义兵,及被害,诟骂不绝于口。吾今年向八十,官至太师,守吾兄之节,死而后已,岂受汝辈诱胁耶!”四镇使者不敢再说话。李希烈于是将颜真卿拘禁起来,命令十名士兵看守馆舍,在庭院中挖了一个坑,扬言要活埋他。颜真卿泰然自若,见到李希烈说:“死生已定,何必多端,亟以一剑相与,岂不快公心事邪!”李希烈只是向颜真卿谢罪。
  建中四年(783)三月,荆南节度使张伯仪在安州被李希烈击败,失去旌节。李希烈派人把旌节和俘虏带给颜真卿看。颜真卿见后号啕大哭,跌倒在地,气绝而复苏,从此不与人说话。后来李希烈的大将周曾等人谋划袭击汝州杀死李希烈,尊奉颜真卿为节度使。事情泄露,李希烈将颜真卿拘送到蔡州,颜真卿考虑必死无疑,于是写好了遗书、墓志、祭文。李希烈僭越称帝时,派人问他称帝的仪式。颜真卿回答说:“老夫耄矣,曾掌国礼,所记者诸侯朝觐礼耳。”
  兴元元年(784),唐军重振,李希烈担心蔡州发生变故,就派他的部将辛景臻、安华来到颜真卿所住之处,在院庭中堆满了柴草,浇上油,对颜真卿说:“不能屈节,当自烧。”颜真卿起身投向火中,辛景臻等人急忙制止了他。七月,德宗车驾回到了长安,李希烈的弟弟李希倩由于参与了朱泚的叛乱,被处死。李希烈听说后极为愤怒,就在八月三日,派中使与辛景臻等人将颜真卿缢死,时年七十七岁。
  颜真卿的被害,在朝野引起了很大反响,三军为之痛哭,德宗停止朝见五日,谥号为文忠,下诏称他:“才优匡国,忠至灭身。。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拘胁累岁,死而不挠。”《新唐书》称他“立朝正色,刚而有礼,非公言直道,不萌于心,天下不以姓名称,而独曰鲁公”。① 《资治通鉴》卷二二八,德宗建中四年。
  书法上的卓越成就颜真卿以造诣超群的书法艺术名高天下,他善写正书、行书,“自篆籀分隶而下同为一律号书之大雅”。颜真卿的书法艺术吸取了前代和同时著名书家的长处,陆羽称他的字体得王羲之之筋骨心肺,他的笔法还师承了唐代书法家张旭,并请教过僧人怀素。他对笔法很有研究,《广川书跋》称“其过人处正在法度备存而端劲庄特”。曾作笔法十二意。他以善写正书而名垂后世。字形具有蚕头燕尾的特点。“论者谓其书,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此其大概也,至其千变万化,各具一体。若《中兴颂》之宏伟,《家庙碑》之庄重,《仙坛记》之秀颖,《元鲁山铭》之深厚,又种种有不同者,盖自有早年书《千佛寺碑》已与欧、虞、徐、沈暮年之笔相上下,及中兴以后笔力迥与前异,亦其所得者愈老也。”①他的书法遗迹一直为人们所珍爱,并给予极高的评价。宋代欧阳修得其断碑题跋说:“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端严尊重,使人畏而爱之,虽其残阙不忍弃也。”又说颜真卿“忠义之节明若日月,而坚若金石,自可以先后传世无穷,不待其书,然后不朽。然公所至必有遗迹,故今处处有之,唐人笔迹见于今者,惟公为最多。”①明代学者陈继儒得到颜真卿所写的朱巨川告身墨迹,就将其书房命名为“宝颜堂”。总之,他的高超书法和他的高尚品格一样,可以并传而不朽。
  ① 佚名:《宣和书谱》。
  ① 欧阳修:《六一题跋》。
  第二节柳公权柳公权(778—865),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为唐朝名臣柳公绰之弟。少年时好学,十二岁时能写辞赋,他博通经书,元和初年,考中进士,任秘书省校书郎,李听镇守夏州时,征召他为掌书记。他通晓音律,擅长书法,精于正楷,初学王羲之,后又遍阅近代各家笔法,而主要得力于欧阳询、颜真卿两大书家,笔力遒劲刚健,结构谨严,自成一家,与颜真卿并称为“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说,是对后来影响很大的书法家。穆宗即位时,柳公权入朝上奏,穆宗召见他说:“我于佛寺见卿笔迹,思之久矣!”当天就任命他为右拾遗、翰林侍书学士,后又提升为右补阙、司封员外郎。当时穆宗荒淫、放纵,不务政事,曾问柳公权用笔之法,柳公权回答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穆宗听后,脸色为之一变,知道柳公权是以笔法为喻进行劝谏。
  柳公权经历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一直在宫廷之中作为侍书。他的哥哥柳公绰在太原任官,就写信给宰相李宗闵,说明家弟本来有志于专研儒学,却以侍书之职为朝廷所用,和卜筮之官颇为相近,心里感到耻辱,请求更换一散官。于是改任为右司郎中,后又改任为司封、兵部二郎中、弘文馆学士等职。
  但文宗对他很思念,又重新召他为侍书,并提升为谏议大夫,不久又改任为中书舍人,担任翰林书诏学士,文宗曾夜间召对柳公权,蜡烛已经燃烧尽而话没有说完,宫人就把蜡液粘在纸上继续用来照明。一次从幸到未央宫,停下车驾,文宗对柳公权说:“我有一喜事,边上衣赐,久不及时,今年二月给春衣纥。”柳公权上前表示祝贺。文宗说:“单贺未了,卿可贺以诗。”柳公权随即应声说:“去岁虽无战,今年未得归,皇恩何以报,春日得春衣。”文宗非常高兴,称赞道:“子建七步,尔乃三焉。”
  还有一次与其他六位学士在便殿问对,文宗谈及汉文帝节俭,随即举起自己的衣袖说:“此澣濯者三矣。”学士们都赞誉文宗节俭的美德,唯独柳公权默然不语,文宗就把他留下问他为何不语。柳公权说:“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澣濯之衣,乃小节耳。非有益治道者。”文宗对柳公权说:“极知舍人不合作谏议,以卿言事有诤臣风采,却授谏议大夫。”第二天,下诏任命他为谏议知制诰,学士之职依然。
  开成三年(838),柳公权被任为工部侍郎。一次,文宗召见他询问政治得失,柳公权回答说:“自郭旼除授邠宁,物议颇有臧否。”文宗说:“旼是尚父(郭子仪)之从子,太皇太后之季父,在官无过。自金吾大将授邠宁小镇,何事议论耶?”柳公权说:“以旼勋德,除镇攸宜。人情论议者,言旼进二女入宫,致此除拜,此信乎?”文宗说:“二女入宫参太后,非献也。”柳公权说:“瓜李之嫌,何以户晓?”并引用王珪谏太宗出庐江王妃故事,使文宗随即将二女送还郭旼。柳公权以忠言来匡正当时的弊政,大多类此。以后又晋升为学士承旨。
  武宗即位后,柳公权被罢学士承旨之职,任为右散骑常侍,后宰相崔珙引荐为集贤殿学士,掌管院事。李德裕平时对柳公权很优厚,但因为崔珙所引荐,心中很不高兴,将其降职为太子詹事,改任为太子宾客。后又接连被授予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河东郡开国公等官爵,食邑二千户。后又重新② 本节材料依据新旧唐书本传者,不另注出。
  任命为左常侍。有一次,武宗重新召见一失宠的宫嫔,对柳公权说:“朕怪此人,若得学士一篇,当释然矣。”就把面前的数十张蜀笺给了他,柳公权略加思考,而成一绝曰:“不分前时忤主恩,已甘寂寞守长门。今朝却得君王顾,重入椒房拭泪痕。”①武宗看后极为高兴,命令宫嫔上前拜谢柳公权。以后又先后担任国子祭酒,工部尚书等职。咸通初年,为太子少师,咸通六年(865)柳公权去世,终年八十八岁。追赠为太子太师。
  柳公权在当时以书法名扬天下,上自皇帝以至公卿、大夫及来入贡的外国人无不喜爱他的墨迹。一次,文宗在夏天与学士联句。文宗说:“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柳公权接着说:“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其他几位学士也都相继联句,文宗唯独吟咏柳公权所续两句,称“辞清意足,不可多得”。就让柳公权题写在殿阁的墙壁上。字方圆五寸,文宗看后赞叹地说:“钟(繇)、王(羲之)复生,无以加焉!”宣宗尤为珍爱柳公权的墨宝,曾召柳公权到殿前,由军容使西门季玄捧着砚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