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2199-暗访淮河 >

第10章

2199-暗访淮河-第10章

小说: 2199-暗访淮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超标非常严重。蚌埠市环保局副局长魏孝利介绍,蚌埠近百万城市人口,每天产生污水30    
    多万吨,仅有的一个第一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仅6万吨,每天还承担着丰原集团2万吨工    
    业废水处理。“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转的情况下,处理能力不到全市生活污水总量的1/3。”其实不止在蚌埠,综合沿淮地市统计和水利、环保部门提供的材料,生活污水排放自1999年以来已经超过工业污水比例,成为淮河流域最大的污染源。    
    想去看看陈老汉他们喝的到底是什么样的水,记者打听着来到了6里外的蚌埠闸。这里河面宽阔,水呈浑浊的黄色。蚌埠市第三水厂就设在这里,部分城市用水也取自河段中。可是在淮委提供的水质监测报告上说,今年1月以来淮河干流13个断面水质全部超标,包括蚌埠闸在内,均低于三类水质,达不到国家规定饮用水标准。    
    陈老汉说,他们住的这个地方没有居委会,吃喝拉撒从来都无人过问。自己打来的水也不敢送去化验,怕如果有问题就更没水喝了。不止是陈老汉对自己喝的水有疑虑,居住在附近岸边的居民对自来水管里的水也感到非常担忧。蚌埠闸附近八里桥村的王玉林说,一年中大多数时候家里自来水都有怪味,要搁些糖或者盐才敢下咽。    
    蚌埠又叫做珠城,当地人说,这里过去盛产河蚌和珍珠。自从水污染了,河蚌长不了,养蚌人都搬到长江里去了。    
    上游“水情”尚且如此,下游船家的日子就更难过了。在淮河下游洪泽湖边的江苏省盱眙县明祖陵镇明陵村,住在船上的渔民严凤霞一家几年来都是到城里去买筒装的纯净水喝,这对于靠在放渔期捕渔养家、一年收入三四千元的三口之家来说,是笔不小的开支。“没买纯净水前,孩子三天两头就闹肚子。看看那么黑的水,哪里还敢用。”    
    严凤霞告诉记者,他们家世世代代都在这里打渔为生。本来期待着靠养殖水产品来致富,自从2002年那场特大污染事故之后,现在每隔两三天仍有大股乌黑的脏水流下来。第二天早上水面上总是成片地漂着死鱼。村民们都不敢在湖里养鱼了。(“中华环保世纪行”新华社淮河采访小分队  记者  偶正涛  曹滢  蔡玉高“排用一条河,共污你我他——淮河水上人家见闻”)    
    这样的“水上人家”在大的支流、洪泽湖上并不少见


第三部分:暗访淮河——风风雨雨万里行我们写了第一篇“内参”

    带着我们轻易获得的证据和自己用“眼睛”、“鼻子”检测的结果,回到宾馆立即拿出一摞已获得的最新材料,将水利、环保等权威部门的检测数据逐项、逐月核对,果然印证了淮河水利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於祖华和淮河水资源管理局被采访对象的话。    
    10年了,数百亿投入,竟然又创造“历史之最”,而且有愈演愈烈之趋势。商量到半夜两点,我们决定第二天就发这次“暗访”的第一条稿子:《淮河治污10年又回原点》。我拟出提纲,并执笔写出草稿。全文如下:    
    新华社合肥电  记者日前在淮河流域进行水污染治理专题采访时了解到,自2000年淮河污染持续反弹,到2004年1-3月加速恶化,淮河流域污染状况回复到10年前开展大规模治污前的原点。    
    综合淮河水利委员会及有关部门提供的监测资料,淮河水质在今年1月下旬到2月、3月间逐渐恶化。2月份监测淮河干流1    
    3个断面,全部超标。重要的污染指标COD入河排放量,在1993年最高时为150万吨,到2000年降至94。33万吨,此后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递增,2003年已回复到123。2万吨。而在1993年大规模开展淮河污染治理规划目标中,到2000年COD排放量应为36。8万吨/年。全流域年污废水入河排污量从1993年的37。4亿吨,增加到2003年的43。69亿吨。另一个主要污染指标氨氮入河排放量更是增势强劲,2003年排放量为12。16万吨,比1998年增长超过30%。    
    据淮河水利委员会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执法监督处万一副处长介绍,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仍是目前淮河污染的主要原因。该局2004年2月下旬对12个城镇34个入河排污口进    
    行了监测,超标排放的有24个,超标率为70。6%;COD超标的有21个,超标率为61。8%;氨氮超标的有20个,超标率为58。8%。    
    随着沿河地区小城镇建设的逐步展开,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正在大幅增长。然而,《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安排建设的城市污染物处理工程,沿淮豫、皖、苏、鲁四省至今仅一半数目的项目开工,其中安徽完成项目比例仅7。2%。国家环保总局提供的材料中介绍,沿淮治污项目未开工过多,估计2005年前不能使污染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已建设污水处理工程的城市,除徐州、淮安等少数城市外,大部分停多开少,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用。    
    工业污染源控制不理想。据统计,淮河流域“十五”期间工业总产值年递增20%,老的污染源超标排放现象严重。超标工业企业主要分布在河南开封、安徽蚌埠、江苏徐州、山东菏泽等地市。国家环保总局同步监测结果,安徽有58%的企业超标排放。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2004年2月份、3月份对干流和重点流域企业监测发现,颍上县化肥厂、阜阳市化肥厂入河排污口、淮南杨郢孜排污总口、蚌埠市席家沟排污总口超标非常严重,有的超出10倍。而一些关停、取缔的重污染企业,随国家经济形势变暖又重新恢复生产。    
    记者在蚌埠市淮河公路大桥边看到,该市3号码头流入淮河的污水比一旁淮河中捞出的底泥还要黑臭,这些未经任何处理的污水挟带各种垃圾直接流入淮河。由此向西不远处,一条汇集了化工厂下属企业、印染厂的工业污水的小河正流入淮河,水体状如墨汁,恶臭充塞方圆数公里。河边的村民说,这种状况已经持续了很多年。受这些污水的影响,周边人喝的自来水水质不稳定,有时候必须加些糖或盐才能掩盖住怪味,否则难以下咽。村民到处反映,但一直没有什么结果,今年“两会”后市领导还来这里看过,也没有动作。    
    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规划处贾利副处长介绍,从“九五”治理情况看,淮河局部水质有好转的趋势,“十五”的前三年,一直呈恶化状况,形势不容乐观。对淮河流域省界调查显示,2001年、2002年五类和劣五类水比例分别为76。9%和77。8%。2003年省界水质达标率为38。4%,五类和劣五类比例为66%,主要还是因为这一年淮河流域遇到了1991年以来的最大洪水所致。水量增加,河流水体承污能力强了。但到年末进入枯水期后,水质立即呈恶化趋势。    
    有关专家还介绍,农村地区的面源污染,尤其是大规模的养殖业没有有效的监管措施,水域边的养殖对水体严重污染尚未引起重视。这是淮河的又一个污染源。    
    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还在南水北调东线的大运河淮河流域设置了21个水质监测站,今年监测结果显示,大运河下游一段,骆马湖、洪泽湖一带水质基本达标,越往北部水质越差,个别项目甚至超标十几倍。主要污染物是氨氮。(新华社记者  偶正涛  曹滢  蔡玉高“淮河治污10年又回原点”)    
    这篇稿子传到总社,立即引起编辑们的重视。好几个编辑部打电话,要我们改写播发。但内参部门的负责人仔细商量后建议我们:新华社的小分队不仅要反映事实,还要揭示规律。反正后面的路还长,不急于草草发稿,多看看,多采访,也许会写得更深入。    
    武林高手的内功还是越深越好。后面事实也证明,即使是新闻作品,掌握的第一手材料越多,稿件越有深度,也就越有影响。    
    我们听取了总部协调者的意见,决定从源头开始,仔细研读淮河。第一篇写出的“内参”,最终也没有发表。


第三部分:暗访淮河——风风雨雨万里行到淮河源头

    带着我们轻易获得的证据和自己用“眼睛”、“鼻子”检测的结果,回到宾馆立即拿出一摞已获得的最新材料,将水利、环保等权威部门的检测数据逐项、逐月核对,果然印证了淮河水利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於祖华和淮河水资源管理局被采访对象的话。    
    10年了,数百亿投入,竟然又创造“历史之最”,而且有愈演愈烈之趋势。商量到半夜两点,我们决定第二天就发这次“暗访”的第一条稿子:《淮河治污10年又回原点》。我拟出提纲,并执笔写出草稿。全文如下:    
    新华社合肥电  记者日前在淮河流域进行水污染治理专题采访时了解到,自2000年淮河污染持续反弹,到2004年1-3月加速恶化,淮河流域污染状况回复到10年前开展大规模治污前的原点。    
    综合淮河水利委员会及有关部门提供的监测资料,淮河水质在今年1月下旬到2月、3月间逐渐恶化。2月份监测淮河干流1    
    3个断面,全部超标。重要的污染指标COD入河排放量,在1993年最高时为150万吨,到2000年降至94。33万吨,此后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递增,2003年已回复到123。2万吨。而在1993年大规模开展淮河污染治理规划目标中,到2000年COD排放量应为36。8万吨/年。全流域年污废水入河排污量从1993年的37。4亿吨,增加到2003年的43。69亿吨。另一个主要污染指标氨氮入河排放量更是增势强劲,2003年排放量为12。16万吨,比1998年增长超过30%。    
    据淮河水利委员会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执法监督处万一副处长介绍,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仍是目前淮河污染的主要原因。该局2004年2月下旬对12个城镇34个入河排污口进    
    行了监测,超标排放的有24个,超标率为70。6%;COD超标的有21个,超标率为61。8%;氨氮超标的有20个,超标率为58。8%。    
    随着沿河地区小城镇建设的逐步展开,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正在大幅增长。然而,《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安排建设的城市污染物处理工程,沿淮豫、皖、苏、鲁四省至今仅一半数目的项目开工,其中安徽完成项目比例仅7。2%。国家环保总局提供的材料中介绍,沿淮治污项目未开工过多,估计2005年前不能使污染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已建设污水处理工程的城市,除徐州、淮安等少数城市外,大部分停多开少,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用。    
    工业污染源控制不理想。据统计,淮河流域“十五”期间工业总产值年递增20%,老的污染源超标排放现象严重。超标工业企业主要分布在河南开封、安徽蚌埠、江苏徐州、山东菏泽等地市。国家环保总局同步监测结果,安徽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