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颜氏家训--人情世故大全 >

第26章

颜氏家训--人情世故大全-第26章

小说: 颜氏家训--人情世故大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阴柔之气的精华,星星是宇宙万物的精华,这是儒家所喜欢的说法。星星
有时会坠落下来,就成了石头。但是,这万物的精华如果是石头,就不应该
有光亮,而且石头的特性又很沉重,靠什么把它们系挂在天上呢?一颗星星
的直径,大的有一百里,一个星座从头到尾,相隔数万里,直径一百里的物
体,在天空数万里相连,它们形状的宽窄、排列的纵横,竟然都保持一定而
没有盈缩的变化。再说,星星与太阳;月亮相比,它们的形状、色泽都相同,
只是大小有差别,既然如此,那么太阳、月亮也应当是石头吗?石头的特性
既然是那样坚固,那三足乌和蟾蜍、玉兔,又如何在石头中间存身呢?而且,
石头在大气中,难道能够自行运转吗?如果太阳、月亮和星星都是气体,那
么气体很轻浮,它们就应当与天空合而为一,它们围绕大地来回环绕转动,
就不应该相互错位,这运行中间速度的快慢,按理应该是一样的,但为什么
太阳、月亮、五星、二十八宿,它们运行时各有各的度数,速度并不一致?
难道它们作为气体。坠落的时候,就突然变成石头了吗?大地既然是浊气下
降凝集成的物质,按理应该是沉重而厚实的了,但如果往地下挖土,却能够
挖出泉水来,说明大地是浮在水上的;那么,积水之下,又有些什么东西呢?
长江、大河及众多的山泉,它们都是从哪里发源的?它们向东流入大海,那
海为水什么不见满出来?据说海水是通过归塘、尾闾排泄出去的,那它们最
终又到何处去了呢?如果说海水是被东海沃焦山的石头烧掉的,那沃焦山的
石头又是由什么点燃的呢?那潮夕的涨落,是靠谁来节制调度?那银河悬挂
在天空,为什么不会散落下来?水的特性是往低处流的,为什么又会上升到
天空中去?天地初开的时候,就有星宿了,那时九州尚未划分,各国尚未分
封,开始区别疆域划分原野时以什么作为轨迹呢?封邦建国以来,又是谁在
进行分割呢?地上的国家有增有减,天上的星宿却没见什么改变,这中间人
世的吉凶祸福,照样不断发生。天空如此之大,星宿如此之多,为什么以天
上星宿的位置,来划分地上州郡的区域只限于中国一地呢?被称作旄头的昴
星是代表胡人的,其位置对应着胸奴的疆域,那么,像西湖、东越、雕题、
交止这些地区,就唯独被天上所抛弃了吗?对上述种种问题进行探求,至今
无人能弄明白,岂能要求人间的寻常事情,一定要合乎宇宙之外的事理?
    【注释】
    ①乌兔:古代神话传说日中有乌,月中有兔。
    ②五星:指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二十八宿:我国古代天文学
家为了观天象及日、月、五星在天空中的运行,在黄道带与赤道带的两侧绕
天一周,选取了二十八个星官作为观察时的标志,称为“二十八宿。”
    ③归塘:即归墟,传说为海中无底之谷。
    ④沃焦:古代传说中东海南部的大石山。
    ⑤然:“燃”的本字。
    ⑥天汉:即银河。
    ⑦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中原上古行政区划。按《尚书·禹贡》,为冀、
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⑧次:日月星辰运行的轨迹。古代认为地上各州郡邦国天与天上一定的
区域相对应,谓之分野,故作者有此问。
    ⑨乾象:天象。
    ⑩昴,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11)《后汉书·南蛮传》:“《礼记》称南方曰蛮、雕题、交止,其俗
男女同川而浴,故曰交止。”
    【评语】
    为什么?为什么?作者画出了一连串问号,在人面前,宇宙永远是团迷
雾,总是存在不尽的迷惘,也许这才是众神生存的土壤。世上本不存在神,
人们创造出一个个神来,顶礼膜拜,以使思想有所寄托,精神有所皈依。
                                     
一二八、凡人之信唯耳与目
                                    
    凡人之信,唯耳与目;耳目之外,咸致疑焉。儒家说天,自有数义:或
浑或盖①,乍宣乍安。斗极②所周,管维③所属,若所亲见,不容不同;若
所测量,宁足依据?何故信凡人之臆说,迷大圣④之妙旨,而欲必无恒⑤沙

世界、微尘数劫也⑥?而邹衍亦有九州之谈。山中人不信有鱼大如木,海上
人不信有木大如鱼;汉武不信弦胶,魏文不信火布;胡人见锦,不信有虫食
树吐丝所成;昔在江南,不信有千人毡帐,及来河北,不信有二万斛船。皆
实验也。
    【译文】
    一般人只相信自己耳闻目堵的事物,除此这外的一概加以怀疑。儒家对
天的看法就有好几种:有的认为天包着地,如同蛋壳包着蛋黄一样;有的认
为天盖着地,就像斗笠盖着盘子;有的认为日月众星自然飘浮于虚空之中,
有的认为天际与海水相接,地就在海水之中;此外,认为北斗七星绕着北极
星转动,是靠那斗枢作为转动轴。以上种种说法,如果是人们亲眼所见,就
不应该如此不同;如果是凭推测度量,那怎么能以此为据呢?我们为什么偏
偏相信这凡人的臆测之说,而怀疑佛门学说的精深今义呢?为什么就认定世
上绝不可能有佛经中所说的像恒河中的沙粒那么众多的世界,就怀疑世间一
粒微小的尘埃也要经历好几个劫的说法呢?驺衍也认为除了作为赤县神州的
中国之外,世上还有其它九州哩。山里的人是不相信世上有像树木那般大的
鱼,海上的人也不相信世上有像鱼那般大的树木;汉武帝不相信世上有一种
叫续弦胶的,可以粘合断了的弓弦和刀剑;魏文帝不相信世上有一种火烷布,
可以放在火上烧以此去掉污垢。胡人看见锦缎,不相信这是一种叫蚕的小虫
吃了桑叶后所吐的丝造成的。从前我在江南的时候,不相信世上有能够容纳
一千人的毡帐,等到了河北,才发现这里有人不相信世上有能装载万斛货物
的大船:这两件事都是我亲身经历的啊。
    【注释】
    ①浑,浑天。盖:盖天。宣:宣夜。以上为我国古代关于天体的三种学
说。安:转《安天论》,为汉代虞喜根据宣夜说写成。
    ②斗:转北斗七星。极:转北极星。
    ③管维,又作斡维。转运的枢纽,指斗枢。
    ④大圣:佛家称佛或菩萨为大对。
    ⑤恒沙:“恒河少数”的省称。此言其多至不可胜数。
    ⑥微尘:佛教语。转极细小的物质。劫佛教以天地的形成到毁灭为一劫。
    【评语】
    对自己不知道的事物,既不可轻信,也不可不信。轻信他人所言,失之
严肃,容易以讹传讹;一概不信,则会闭目塞听,孤陋寡闻。对一个人来兑,
对未知的事物,既要持慎重的态度,又要有开放的心态。
                                     
一二九、人力神奇神力通天
                                    
    世有祝①师及诸幻术,犹能履火蹈刃,种瓜移井,倏忽之间,十变五化。
人力所为,尚能如此;何况神通感应,不可思量,千时宝幢②,百由旬③座,
化成净土④,踊出妙塔乎?
    【译文】
    世间有巫师及懂得各种法术的人,他们能够穿行火焰,脚踩刀刃,种下
一粒瓜籽可立马采摘果实,连水井也可随意移动,眨眼间的功夫,生出各种
变化。人的力量,尚能达到如此地步,何况神佛施展他们的本领,其神奇变
幻真是不可思议:那高达千里的幢旗,广达数千里的莲座,变化出极乐世界,
涌现出神奇的宝塔呢?
    【注释】
    ①祝:男巫。
    ②宝幢:佛寺中悬挂的幢旗。
    ③由旬:古代印度计长度的单位。也译作“俞旬”、由延”、“缮那。”
    ④净土:佛教谓庄严洁净,没有五浊(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独、
命浊)的极乐世界。
    【评语】
    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生灵,人力是神奇的,可创造出无数奇迹,甚至创
造出神,人又是极其渺小的,最终需要那个虚幻的“神”来统治,否则人将
会是那么的孤苦无依。人的力量是伟大,人的精神却是脆弱的,人永远需要
精神的家园。
                                     
一三○、善恶之行祸福所归
                                    
    释二曰:夫信谤之征,有如影响;耳闻目见,其事已多,或乃精诚不深,
业缘未感,时傥差阑,终当获报耳。善恶之行,祸福所归。
    九流百氏,皆同此论,岂独释典为虚妄乎?项橐,颜回之短折,伯夷、
原宪之冻馁,盗跖、桓之福寿,齐景、桓的之富强,若引之先业,冀以后生,
更为通耳。如以行善而偶钟祸报,为恶而傥值福征,便生怨尤,即为欺诡;
    则亦尧、舜之云虚,周、孔之不实也,又欲安所依信而立身乎?
    【译文】
    第二:我相信诽谤因和报应之说的种种证据,就好像影之随形,响之应
声一样可以验证。这类事,我耳闻目睹得非常多。有时报应之所以未发生。
或许是当事者的精诚还不够深厚,“业”与“果”尚未发生感应,倘如此,
则报应就有早迟的区别,但,终归会发生的。善与恶的行为,将分别招致福
与祸的报应。中国的九流百家,都持有与此相同的观点,怎么能单单认为佛
经所说虚妄的呢?像项橐、颜回的短命而死,伯夷,原宪的挨饿受冻;盗跖、
庄的有福长寿,齐景公;桓的富足强大,如果我们把这看成是他们的前辈的
善业或恶业的报应寄托在后代身上,那就说得通了。如果因为有人行善而偶
然遭祸,为恶却意外得福,你便产生怨尤之心,认为因果报应之说只是一种
欺诈蒙骗,那就好比是说尧、舜之事是虚假的,周公、孔子也不可靠,那你
又能相信什么,又凭什么去立身处世呢?
    【注释】
    ①影响:影子与回声。
    ②业缘;佛教指善业生善果、恶业生恶果的因缘。谓一切众生的境遇、
生死都由前世业缘所决定。
    ③九流:战国时的九个学术流派。即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
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又有小说家一派,合为十家。
    ④业:即梵语“羯磨”。佛都谓在六道中生死轮回,是由业决定的。业
包括行动,语言,思想、知识三个方面。分别指身业,口业(或语业)、意业。
    【评语】
    常言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佛教的因果报应

学说从其积极角度来讲,可抑恶扬善,规范人的行为,有利于社会安定。其
影响早已融入中国人的血液之中。
                                     
一三一、其于戒行何责精洁
                                    
    释三曰:“开辟已来①,不善人多而善人少,何由悉责其精洁乎?见有
名僧高行,弃而不说;若睹凡僧流俗,便生非毁。且学者之不勤,岂教者之
为过?俗僧之学经律②,何异世人之学《诗》、《礼》?以《诗》、《礼》
之教,格朝廷之人,略无全行者;以经律之禁,格出家之辈,而独责无犯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