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法尊法师佛学论文集 >

第32章

法尊法师佛学论文集-第32章

小说: 法尊法师佛学论文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远离八种灾患的意思。初禅已离苦忧二灾,二禅更离寻伺二灾,三禅更离喜受灾,四禅更离乐受与出入息的灾患)。舍受支,即指已远离八种灾患的第六意识相应的非苦非乐的中庸舍受心所法。等持支如前说。第四静虑中虽也有正知,但不再立为支,因此已离八种灾患,不须要更加防慎沉掉的过失了。为什么说寻伺喜乐为静虑之灾呢?要知道这是对待障碍上地说的,不是指在此地也名为灾。如寻伺心所,对进修二禅虽是灾障,但对于初禅自地,非但不是灾障,却是必不可缺少之功德。
  实际,四种静虑的根本定,一一皆有很多功德为体,而诸经论中但说五支四支的,只就静虑地中的对治、胜利、安住方面而偏说的。如初静虑五支中的寻伺即对治支,以在修初静虑加行时,全仗寻伺的力量断除下地(欲界)的烦恼,而证得初静虑(在根本定时,则是远离对治,非断对治;四种对治之理,如俱舍论中说)。喜乐是胜利支,要用寻伺断了下地烦恼,方能生起此喜乐。等持是安住支,要依止等持,其寻伺对治支和喜乐胜利支,方能生起。第二静虑四支中的内等净是对治支,仗此能远离初静虑的寻伺。第三静虑五支中的正念、正知、行舍为对治支,仗此能断除第二静虑之喜。第四静虑四支中的正念清净、行舍清净即对治支,仗此能远离第三静虑之乐受。其余可以类推。
  区别四种静虑的根据,是依定境渐次离掉下地粗支而安立的。如以离掉欲界的一切恶不善法并忧苦的受而安立了初静虑,因之初静虑的喜乐,名离(欲)生喜乐。次之以离掉初静虑的寻伺而安立第二静虑,因之第二静虑的喜乐,名定生喜乐。复次以离掉第二静虑的喜受而安立第三静虑,因之第三静虑之乐,名离喜妙乐。最高的也是最后的以离掉第三静虑之乐受而安立第四静虑,因之这地名舍念清净地。《俱舍论》总结四静虑定境心理云,“初俱伺喜乐,后渐离前支”,这是四种静虑渐次胜进的最简明的说明。
  在四静虑之支方面,依名数说,共有十八支。约事实说,俱舍论举出十一事,即寻、伺、喜、轻安乐、等持、内等净、正念、正知、行舍、心受乐、舍受;集论只举九事,即寻、伺、喜受、等持、行舍、正念、正知、心受乐、舍受、不别立轻安乐和内等净。如第二静虑有轻安乐支,实际第三静虑的轻安微妙,乐遍身心,胜过初二静虑,照理亦应立为支,但第三静虑是不立的,集论可能依据这种理由,少举了二事。
  现在略谈四无色定。四无色定是从第四静虑更进入另一阶段的定境。第四静虑已离八种灾患,一切禅定中是最为殊妙的,因为止观力量均衡,对引生一切世出世功德是最为有力的。但终是有色想存在着,而色是粗法,是有障碍法,是有种种差别的法。所以在有智慧的人看来,觉着像疮像痈,像被箭射着一样的痛苦。因此进一步观察色的粗、苦、障等过患,观察无色无拘无碍、自由自在、寂静安适等功德。在第四静虑中运用了相等七种作意,逐渐地超越青黄赤白等诸显色想,除遣墙壁等诸有对(障碍)想,息灭园林河流等种种差别想,最后只缘虑着空无边处的受想行识四蕴及虚空想,那就是空无边处定的缘相,而得名空无边处定。在修空无边处定的加行时,尚有时缘色界(第四静虑),有时缘无色界;到根本定时,则只缘无色界,不复缘下界了。已得空无边处定的人,进一步感觉到心缘无边虚空的粗相徒自劳累,于是弃舍外空,专缘内识的微细相,逐渐除遣空无边想,最后识无边处的四蕴细相现前时,即名为识无边处定。已得识无边处定的人,进一步感觉内识攀缘,犹被识所系缚,仍是拘碍,仍是粗相;于是进而弃舍攀缘内识,内外都觉无所有,所缘境相极为微细寂静,这时即名为无所有处定。已得无所有处定的人,进一步觉察到都无所有的缘相,而内心却是即把此“都无所有”作为所缘之境,既有特殊的所缘,则心仍有所拘而非自在,这无所有仍是粗相。于是进观:若全无想,便同痴暗,若存有想,便如病、如痈、如被箭射中的过患;唯有处于“既非有粗动、明显、强盛之想,亦非无微细、昧略、劣弱的想”,此非想非非想才是最静、最妙、最为出离,在出间定中,再没有比这定境更为微细的了。这样地修习静相,终至能除遣都无所有的缘相而专缘于有顶地的四蕴最静妙相现前时,即名为非想非非想处定。
  就是这样地由遣除色想而安立空无边处定,遣除空想而安立识无边处定,遣除识想而安立无所有处定,遣除无所有想而安立非想非非想处定;故四无色定是依所缘相的递次胜进、递次超越下地而进升于上地的意义而安立的。
  以上列举的四静虑和四无色定,都是就人间所修的禅定而谈。但修得这些禅定之后,将来会得什么果报呢?修禅定既划分为世间与出世间、有漏与无漏的不同,果报也当然有所不同。无漏定是断烦恼的工具,它能使:一、获得禅定的人也享受着现生的禅悦妙味;二、再不感受世间什么果报了。有漏的禅定,通称为不动业,如修成而不退失,那么也是能感果的。如有漏的四种静虑,就感生色界的禅天。即初静虑的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第二静虑的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第三静虑的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第四静虑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由于修定力量的强弱,所感禅天果报的上中下而于中受生的,就总的果报说,即异熟果;就色界天宫殿等器世间说,得称之为定的增上果。有漏的无色定力感生无色界天,其总果还是异熟果;唯无色故,便无处所可言,故也无器世间之增上果。
  修习这些禅定,一般地是指就人间修得禅定的境界;到了感生禅天,在自地上可继续进修,下地也可修上地。如欲界的人,初禅天的人,都能修一切定。二禅天以上的人,则循次只修二禅以上的定,不修以下的定,因为这对于自地是没有用的了;例外地只有非想非非想处天的三果罗汉须修下地定(无所有处定),借下地定起无漏道而断烦恼;因为非想非非想处定不通无漏故。《俱舍颂》说:“诸定依自下、非上无用故、唯生有顶圣、起下尽余惑。”这就是说明这个道理的。
  因修习这些禅定而获得这些禅定时,在自己的精神上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觉,如瑜伽论声闻地说,入静虑的时候,自觉其身的相状,如在空中;入无色定的时候,自觉其身的相状,如处虚空。
  以上只是主要地谈了四静虑和四无色定。此外尚有依于第四静虑所修的无想定,依于非想非非想处所修的灭尽定,以及三果圣人的杂修静虑或四无量、八解脱、八胜处、十遍处、九次第定(即四静虑四无色灭尽定)、超越三昧、狮子奋迅三昧、金刚喻定等,待将来有机会时再谈。
  (原载《现代佛学》1956年第一、二期)

  21。  佛的出家到证果
  我们要想学佛成佛,当先看佛是怎样成的,因此,关于佛的出家,修行,断烦恼,说法利益众生等,应该都先有个相当的明了。
  佛的出家,不是像普通苦恼人家的子弟出家那么简单,那么无意味。佛是生在祖先种族圆满,国土人民圆满,眷属圆满,富贵圆满的帝王家庭中,他的自身亦可说是转轮圣王。但是他放弃了人中极尊至贵的王位,跑到山里去出家修行,像这样的人,岂是容易多得的。
  依据佛教大小乘经论上看来,佛出家的动机,有以下的两种意义:
  一、就小乘说:佛因为游四门时,观见老病死的痛苦,知道虽然富贵到人中最尊的帝王,也免不了这些大苦,为欲想解脱此等大苦,所以才出家修行。
  二、就大乘说:佛的报身本来已在摩醯首罗天中成了佛,现在为欲度众生故,所以来到南赡部洲最圆满的种族中示现降生,乃至观见众苦之后,悲悯众生,受此无意义的痛苦,故发大菩提心而出家修行。
  佛出家最初的修行,是了知自他众苦之后,进一步观察苦的来源,观察结果,了知苦的根源,是由于我执──若执五蕴身是我名人我执,若执宇宙万法的实有名法我执。因为有此二执,所以就起贪嗔痴慢嫉等种种烦恼,由烦恼而造业,由业而感苦。如是,也就成了十二因缘的无明缘行、行缘识等的生死流转了。
  苦的来源既如是,而解脱苦的方法是怎样呢?这在佛经上说的很多,但主要的就是三学。谓出家持戒,而戒而生定,由定而得无我的智慧,由无我慧消除人我执,由破人我执,便得到小乘最圆满的果位,所谓阿罗汉了。到了阿罗汉的时候,自己的苦痛可以说是完全解除了,至于大乘菩萨,为欲度众生故,虽证涅槃而不住涅槃,发菩提心,来到生死海中,行菩萨道,经历三大阿僧祗劫,积聚福慧二种资粮,断法我执,证大菩提。
  (原载《海潮音》1940年第二十一券第一号)

  22。  信的问题──在汉藏院纪念周讲
  一、引  言
  《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这两句话是释迦如来为赞叹信的功德而说的。意思就是:信为产生一切功德的老母,也是生长一切善法的根源。进一步说:一切功德善根,不但要信来生,要信来长,就是生长了起来,能滋养它使之不坏,也还是靠着信。这样,我们知道,初学佛法的人们,信心固然很重要;就是积聚福慧二种资粮愿求菩提的大心众生,亦未超越信心的范围!
  二、信与初学佛的关系
  《菩提道》云:“诸无信心人,不生众白法;如种为火焦,岂生青白芽?”谷麦等种子放在锅里炒焦了,然后再把它种到田里去,希望它发出青白的嫩芽,大家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那晓得学佛人的信心,也是这样,而且比较望发芽的种子,更是重要,因为种子不能发芽,只是不能发芽而已,但是学佛的人没有信心,那就不同了,不但不能生一切功德,长一切善根,并且还要破坏佛法,而断送自己的善根哩!
  现在有许多不安份的出家人,不,没有信心的出家人,几天出家,几天又还俗,几天还俗,几天又出家,简直把佛教的寺院,当作他们的一个不要房食费的旅馆看待了!他们这样的行为,自己的功德,善根,固然谈不上生长;尤为可惜者,破佛净戒,使众信施寒心,退众信施的信心!唉!将来三宝隐设,世间黑暗,未必不是坏在他们的手里!
  然而我们要知道:出家的佛子,不能安住戒中,好好的舍戒还俗,这并非是不可以,且也是如来所开许的,自己虽因业障所系,烦恼所败,不得已而归俗,当生大惭愧,对三宝的信心不失才是!若是以为自己归了俗,就与三宝脱离关系,信心退失,甚至妄生毁谤,那还成什么话,简直没有人格了。太虚大师常说:“破戒犹胜破见”,因为仅仅破了“戒”,还可以忏悔,若是破了“见”的话,那就以邪养邪,邪知邪见,根深蒂固,永无超脱之路了;虽然这还不过有归俗破见,要是身为出家的弟子,“衣佛之衣、食佛之食,住佛之住”,而对于三宝失了信心的话,那就“果报更不可思议”,更危险了!
  谈到出家佛子所应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