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欧洲文学史 >

第31章

欧洲文学史-第31章

小说: 欧洲文学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凼保牙硇宰魑难Т醋骱推缆鄣淖罡弑曜肌6鞲袼怪赋觯罢飧鲇篮愕睦硇允导噬喜还钦迷谀鞘狈⒄钩晌什叩闹械仁忻竦睦硐牖奈蛐远选!薄
  古典主义者把古希腊、罗马文学奉为典范,从中找到了符合他们理想的英雄人物。在他们看来,艺术创造不在于创造新的故事情节,而在于运用艺术手法处理现成的故事情节。古典主义悲剧家大都从古希腊、罗马文学和历史中寻找题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他们关心的不是历史真实,而是自己时代的生活真实。至于莫里哀,他的剧情很多是取自当时的生活的。 
  古典主义文学要求艺术形式完美。其戏剧结构谨严朴素,故事发展合乎常情,不浪费笔墨,没有和情节发展不相干的插曲。古典主义文学的语言准确、明晰、合乎逻辑,这些特点后来成为法国语言的规范,但有时也表现出宫廷贵族的典雅趣味。古典主义诗人采用的亚历山大诗体后来也成为法国的主要诗体。在研究人、描绘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内心活动等艺术手法上,古典主义作家作出了优异的成绩。 
  古典主义在十七世纪法国历史条件下有其进步意义。它加强了法兰西人的民族观念和对国家的责任感,推动了法国语言和民族文化的形成。它强调文学对社会的作用,主张文学反映生活,注意人物的心理分析。在这些方面,它对欧洲现实主义文学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古典主义也有它的局限的一面。它的创作首先是为宫廷服务的,必然要迎合宫廷和贵族的趣味,不去考虑人民的爱好。它要求戏剧集中精炼,往往使人物概念化,缺乏个性。它的理论家把古典主义文学法则说成是永恒的法则,这就不能不成为限制作家创作的清规戒律。尽管如此,由于法国古典主义作家善于在这些法则范围之内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他们还是写出了不少优秀的作品。有的作家有时突破这些法则,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民主传统,始终和人民及民间艺术保持联系。古典主义戏剧标志欧洲戏剧在莎士比亚之后走上了一个新的阶段。 
  古典主义统治欧洲文学二百年之久。十七世纪以后,许多国家在不同的时代,在不同的程度和意义上,有过它们的古典主义文学时期。英国在十七世纪末以后出现古典主义流派。在德国、意大利、俄国等国家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学时,法国古典主义文学对它们起了借鉴作用。它对欧洲其他国家的影响直到十九世纪浪漫主义兴起后才逐渐消失。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C)中国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E…mail:master@chinawriter  TEL:010…64208453          
 第二节 法国古典主义文学和莫里哀   
  法国在十六世纪后期发生的胡格诺战争破坏了生产和人民生活,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1598年亨利四世颁布南特敕令,结束了这场战争,专制王权逐渐消灭封建割据,重新建立中央集权。十七世纪二、三十年代,封建主在南方的最后据点被攻破,国家再度统一。40年代资产阶级的起义和50年代大贵族的叛乱先后受到镇压,60年代国王的绝对权力达到了最高峰。 
  十七世纪法国资本主义发展主要表现在从手工业生产转到手工业工场生产上。但法国基本上仍然是一个农业国。天主教会是封建制度的主要支柱。贵族继续保留旧的封建特权,阻碍资本主义发展。专制王权在维护封建生产的同时,为了自身利益,采用重商主义政策。它准许开办手工业工场,创设贸易公司,实行保护关税和殖民扩张。它之所以给资产阶级一些经济好处,还开放一部分政权,是因为要拉拢资产阶级,使之不和农民及城市平民一同起来革命。资产阶级力量还不够壮大,需要王权保护工商业,因而对王权表示拥护。但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之间的斗争还是剧烈的。他们势均力敌,王权成为这两个阶级之间的“表面上的调停人”。农民和城市平民受到重重剥削,不断起义,但都被专制政府用暴力镇压下去。 
  十七世纪法国专制君主成为民族统一的奠基人,宫廷成为文化中心。路易十三的首相黎塞留和路易十四都很注意网罗人才,一方面用金钱地位笼络他们,要他们为王权服务,另一方面把他们置于宫廷的监督和影响之下,使他们的活动不致损害专制王朝的利益。当时最杰出的诗人、作家、戏剧家、画家、建筑师、音乐家几乎都和宫廷发生关系。1635年黎塞留创立法国学士院,把它作为推行他的文化政策的机构。它一成立就计划要编写一部法兰西语言字典,这部字典在1694年出版,对统一法兰西语言有很大贡献。从六十年代开始,路易十四的宫廷实际上指导着全国文化的发展,凡尔赛的文学艺术趣味成为一时的风尚,并为欧洲其他国家的宫廷所模拟。 
  十一世纪法国文学的主要流派是古典主义。此外还有贵族沙龙文学和市民文学。 
  贵族阶级对法兰西语言和文学活动很感兴趣。他们在贵妇人的沙龙里讨论文学问题,朗诵诗歌、戏剧。贵族作家写得最多的是小说,其中有的长达数百万言,其特征是缅怀中古,描写狩猎和战争故事,歌颂贵族爱情和田园式的生活。他们精心制造的沙龙语言矫揉造作,晦涩难解,表现出他们自命风雅的、但实际上是庸俗无聊的贵族趣味。他们脱离现实,追求华丽的辞藻,受到进步作家的讽刺和抨击。 
  和贵族沙龙文学对立的是所谓“世俗现实主义小说”,有的模拟贵族作品,目的在于讽刺它,有的描绘市民、大学生、农民、戏剧演员和江湖卖艺者,特点是反映下层社会的生活,具有自由粗犷的滑稽风格。尽管这一流派的作家也受到古典主义作家的嘲笑和攻击,他们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却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十七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全盛时期是六、七十年代,但在十六世纪,它已开始萌芽。马雷伯(1555…1628)可以说是它的创始人。他主张文学要为王权服务。他严格要求语言纯洁,反对七星诗社毫无限制地扩大法语词汇。他规定亚历山大诗体的结构,禁止使用跨句。他的理论受到一些人反对,但符合时代要求,终于逐渐占了优势。十七世纪初期,伏日拉(1595…1650)和法国学士院致力于语言的规范化,夏泼兰(1595…1674)进一步探讨了悲剧规律,笛卡儿倡导唯理主义,都有助于古典主义的形成。法国古典主义的发展可以分为两期。三、四十年代是第一期,是古典主义兴起并显示出新生力量的时期;六、七十年代为第二期,是古典主义茁壮并产生许多优秀作品的时期。古典主义作家不断地受到旧势力的攻击,他们予以猛烈的回击,谴责贵族沙龙文学。可是,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也保留了“典雅”趣味。同时,他们又轻视“世俗现实主义文学”,反对它的粗犷俚俗的风格,但和它同样要求真实反映生活,而且他们当中也有人描绘了下层社会。 
  古典主义作家在各种文学体裁上作出了优秀的成绩,但以戏剧最为突出。十七世纪初期,法国戏剧逐渐繁荣,剧作家辈出,作品很多。不少作家如阿狄(1570?…1631)等采用古希腊、罗马故事写悲剧,但情节结构松散,舞台场景杂乱,戏剧冲突不尖锐,不能集中反映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三一律问题的争论就更为剧烈了。到了三十年代,黎塞留通过法国学士院攻击高乃依的《熙德》,三一律便成为古典主义悲剧家共同遵守的规律。 
  彼埃尔·高乃依(1606…1684)是法国古典主义第一期的重要作家之一。他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父亲是律师。他的故乡卢昂是十七世纪初期法国戏剧活动的重要城市。1629年他开始创作,写悲剧,也写喜剧。1633年他到巴黎,一度被黎塞留雇佣去写剧本台词。黎塞留因为他不按照自己的提纲写,把他解雇了。高乃依一共写过三十多个剧本,大部分是悲剧,也有喜剧、悲喜剧、英雄喜剧、芭蕾剧等。他最成功的作品是1636至1643年写成的。 
  《熙德》(1636)是高乃依最优秀的作品,是法国第一部古典主义悲剧。情节不是取自古希腊、罗马,也不是直接取自中古英雄史诗《熙德》,而是取自西班牙维加派作家卡斯特罗的剧本《熙德的青年时代》。主人公堂·罗德利克是西班牙贵族青年,卡斯提尔王国的老臣堂·狄哀格之子。他和堂·高迈斯之女施曼娜相爱。堂·狄哀格被任命为太子的师傅,堂·高迈斯妒忌他,打他一个耳光。堂·罗德利克于是处在剧烈的矛盾中:要封建家族荣誉还是要爱情。他终于决心报仇。在一场决斗中,他杀死了堂·高迈斯。父仇报了,爱情却失掉了。他痛苦万分。正在这时候,摩尔人入侵卡斯提尔。堂·罗德利克率众击退敌人,成为民族英雄,获得了“熙德”称号。同时,施曼娜一直不断地要求国王替她报父仇,国王耐心开导她,成全了这一对贵族青年的婚姻。 
  《熙德》的悲剧冲突是责任和爱情之间的冲突,主要表现在堂·罗德利克和施曼娜二人身上。堂·狄哀格受了堂·高迈斯的侮辱,堂·罗德利克不得不考虑报仇的问题,但他不是没有犹疑的。在父亲和情人之间,他曾经偏向于情人一面,不愿意伤害她的感情。经过痛苦的思考,他才认识到,牺牲个人利益事小,维护封建家族荣誉事大。他又考虑到。如果忍气吞声,他在施曼娜眼里必然是个懦夫,同样也要丧失爱情。他的矛盾得到解决,这全靠理性和坚强意志。在作者心目中,这样的英雄不仅能够克服个人感情,而且一定是封建国家、封建整体利益的捍卫者。作者把剧情进一步引到摩尔人的入侵,堂·罗德利克在一场夜战里打败敌人,俘虏两个摩尔国王,成为民族救星。无论在爱情问题上或在战场上,理性都获得了胜利。堂·罗德利克的形象集中表现了高乃依对悲剧英雄的理想,同时也对法国贵族提出一种新的道德标准,要求他们以堂·罗德利克为榜样,为封建整体利益而放弃个人利益。 
  同样,施曼娜的形象也体现出古典主义作家崇尚理性的特点。她爱堂·罗德利克,但杀父之仇不能不报。她要求国王主持公道,替她报仇。但堂·罗德利克为家庭荣誉,奋不顾身地向身经百战的堂·高迈斯挑战,并且战胜了他;随后又为国家安全,立下辉煌的成功,威震敌人,受到举国人民的爱戴。他的英雄气概感动了她,加深了她对他的爱。她的矛盾更加尖锐了。最后,她接受国王的劝导,答应和堂·罗德利克结婚,这仍然是理性的胜利。在她身上,理性和爱情有矛盾的一面,也有统一的一面。她对堂·罗德利克的爱情不是不可解释的神秘的爱,而是建筑在理性之上,建筑在封建道德标准之上的。 
  在次要人物身上,高乃依也描写了理性和感情的冲突。堂·狄哀格是一个有理性的贵族,承认国王有绝对权力,认为臣民不管有过多少汗马功劳,必须服从国王的意旨。堂·高迈斯不能克制个人感情,自恃有功,桀骜不驯,对国王有很大的抵触情绪。高乃依肯定前者,谴责后者。他还刻画了一个理想国王的形象:堂·菲南。这个国王明辨是非,贤明谨慎,不滥发命令,很讲人情,采取说理方法来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