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欧洲文学史 >

第38章

欧洲文学史-第38章

小说: 欧洲文学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诺鹿什准睹褡逡馐兜木跣眩阂笞杂珊透鲂越夥拧?耢唤硕骷抑杏行┤耸芰死聿樯⑺固┒鳌⒙蟮热说挠跋欤堑淖髌芬泊信ê竦母猩酥饕迳省J耸兰秃蟀肫冢砉惨欢瘸鱿至烁猩酥饕辶髋桑碜骷沂强ɡ沸痢K堑淖髌贩从沉硕砉笞宓拿宦淝樾鳎删筒桓摺8猩酥饕逦难Ф杂谑攀兰屠寺饕宓牟头⒄褂泻艽笥跋臁!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C)中国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E…mail:master@chinawriter  TEL:010…64208453          
 第二节 英国文学   
  英国社会在十八世纪经历了巨大而深刻的变革。1688年的“光荣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高官厚禄虽仍为土地贵族所垄断,但国家政策基本上是为金融工商业者的经济利益服务的。政府以殖民制度、保护关税制度、国债制度、近代课税制度促进工商航海业的发展,对外连年进行殖民战争。劳动人民受到极为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资本主义经济空前繁荣,大型手工业工场在主要生产部门代替了小作坊和个体生产者。十八世纪中叶发生工业革命,出现了使用机器的工厂,人口向城市集中,新的城市在兴起。工业无产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诞生了。自耕农遭到破产,旧式乡绅也在消失。较多代表土地贵族利益的托利党和较多代表金融工商业者利益的辉格党轮流把持政权。官场贪污贿赂公行;司法机构弊端重重,它镇压人民,保护有产者的利益;选举制十分腐败;上流社会的奢侈、投机、纵饮、豪赌成为一时风气。 
  这一时期英国的启蒙思想家和作家以理性为武器反对封建残余,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批判,对受压迫、受剥削的人民表示同情。另一些作家也打着理性的旗号,但他们却为现存制度辩护,认为存在的一切都是合理的。 
  古典主义在这个时期还有很大影响,保守作家大都遵循古典主义创作原则,一些进步作家也或多或少带有古典主义倾向。但这一时期最有成就的作家、批评家都打破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反映更广阔的现实。十八世纪中叶以后,不论古典主义或现实主义都逐渐被一些新的流派所代替了。 
  本世纪初期,古典主义在诗歌创作中最有影响。最重要的作用是蒲伯(1688…1744)。他模仿罗马诗人,有的诗对贵族生活进行温和的讽刺,有的宣扬庸俗哲学。他长于说理,诗风精巧隽俏,缺乏深厚感情,形式多用双韵体。此后,诗歌中感伤主义、浪漫主义因素逐渐增长,为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歌作了准备。 
  十八世纪英国的戏剧创作成就不大。在前期,古典主义戏剧和市民喜剧并存,除了盖依(1685…1732)的政治讽刺剧《乞丐的歌剧》(1728)以外,没有产生杰出的作品。后期才有了一些优秀的喜剧。 
  由于出版物审查法的废止(1695),政治斗争的需要,城市的发展,读者的增多,物质条件的便利,期刊事业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几乎每个名作家都办过期刊,如笛福的《评论报》、约翰逊的《漫游者》、菲尔丁的《修道院花园杂志》等等。最有文学价值的是艾迪生(1672…1719)和斯蒂尔(1672…1729)的《旁观者》(1711…1712,1714)。这份刊物每期只登一篇文章,或议论一般社会生活,或评介作家或作品,具有一定的启蒙意义。其中有一组以虚构人物罗吉·德·柯夫雷爵士等为中心的文章,是介乎散文与小说之间的作品。 
  十八世纪英国文学最主要的贡献在小说方面。笛福、斯威夫特、理查生、菲尔丁、斯摩莱特等都是有影响的小说家。这个时期的小说主要是现实主义的,它在唯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继承并发展了过去小说——主要是流浪汉小说的传统,反映了初期资本主义社会暴露出的种种矛盾,适应日益增长的中产阶级读者群众的要求。这种小说一般不再是脱离现实的虚构故事,而是以社会生活为题材,以普通人,特别是中下层人物作为主人公。主要的小说多半含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以比较严肃的态度对待政治社会问题。小说更多地注意结构,情节趋于集中,时间、地点的安排也较严密。人物性格的塑造、感情心理的刻画、环境的描写都有了显著的进步。语言一般是日常生活用语。这些特点标志着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发展的新阶段,为以后英国和欧洲现实主义小说的繁荣提供了条件。 
  这个时期,文学作品开始成为商品,作家逐渐成为自由职业者,不再需要显贵作“恩主”。作家往往受雇于书商,撰写或编译各种著作,成名的作家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作家集中在伦敦,他们往往和党派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利用期刊、小册子或传单对时事发表意见。他们组织俱乐部(如斯威夫特、蒲伯、盖依等的“斯克瑞布勒瑞斯俱乐部”),约翰逊、哥尔斯密、鲍斯威尔的“文学俱乐部”,常在固定的咖啡馆或餐馆会面、谈天、看报。 
  丹尔尼·笛福(1660?…1731)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个重要的小说家,对英国小说的发展起过很大作用。他出身于清教徒的小商人家庭,自己也是商人。1688年政变时他积极支持新政权,参加政治活动,发表有关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的政论文。因讽刺当政的托利党的宗教政策,他被捕入狱,以致破产。此后他为历届内阁大臣奔走,并编辑报刊。五十九岁时他的《鲁滨孙飘流记》出版,获得很大成功,后来他又写了不少长篇小说,包括《摩尔·弗兰德斯》。 
  笛福是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言人。他的中心思想是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特别是贸易;他主张扩充殖民地,反对专制政体、等级制度,为资产阶级争取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 
  《鲁滨孙飘流记》(1719)是以第一人称写的长篇小说。鲁滨孙在青年时代不安于平庸的小康生活,违背父亲的劝告,私自逃走,到海外经商。他为摩尔人所掳,做了几年奴隶。后来,他逃往巴西,成了种植园主。由于缺乏劳动力,他到非洲购买奴隶。途中遇难,他独自飘流到南美附近的无人荒岛。小说主要描写他在岛上二十八年的生活。也很快战胜了忧郁失望的心情,从破船上搬来枪械和工具,依靠劳动改善了自己的环境。他猎取食物,修建住所,制造各种用具,种植谷类,驯养山羊,表现出不知疲倦、百折不挠的毅力。独自生活多年后,他遇见一些土人到岛上来举行人肉宴,他从他们手中救出一个将要被杀的土人,把他收为自己的奴隶,取名星期五。最后,他帮助一个舰长制服叛变的水手,搭乘舰长的船返国。他又获得历次冒险所积累的财物,成为巨富,并派人到他经营过的荒岛,继续垦殖。 
  《鲁滨孙飘流记》的价值在于:我们从这部小说可以认识到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精神面貌。作者在鲁滨孙身上注入自己的理想,把他塑造成为资产阶级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对他的品质极力加以美化。鲁滨孙的父亲具有保守的世界观,而鲁滨孙则不安于现状,他总是在行动,在追求。他在荒岛上不惜劳力,不怕艰难,凭着似乎是开辟新天地的热情,用自己的手创造了自己的小王国。他的勤劳的目的当然是为了个人生存,为了创造私人财富。他的活动还给人以个人能够创造一切财富的假象。鲁滨孙这个形象也反映了殖民主义者的一些特点。他贩卖黑奴,经营种植园,在荒岛上以代表资本主义文明的火枪和基督教征服土人,并把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带到了岛上。以上种种,作者都以肯定的态度加以叙述。 
  《鲁滨孙飘流记》的主人公是普通的中产阶级人物,这是和过去的传奇与流浪汉小说不同的。作者擅长写具体的行动和环境的描写,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信以为真。他塑造的唯一人物具有典型意义。 
  笛福另一部重要小说是《摩尔·弗兰德斯》(1722),也是以第一人称写的。主人公摩尔·弗兰德斯是一个贫苦天真的女子,受人欺骗,而又生活无靠,以致逐渐堕落,成为窃贼,最后被流放美洲,但以幸福婚姻告终。从这部作品里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腐蚀作用,但作者以肯定的态度,描写了主人公不择手段的欺骗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尔虞我诈。 
  约拿旦·斯威夫特(1667…1745)生于爱尔兰,家境贫苦,靠亲戚的帮助在都柏林三一学院毕业。此后他往来于伦敦和爱尔兰之间,作过私人秘书和爱尔兰的乡村牧师。1696年左右,他写出有名的《一个木桶的故事》,讽刺天主教、英国国教和清教。1710年底至1714年,他为托利党内阁大臣服务,编《考查者》报,写政论。这个时期他和作家薄伯、盖依、医生阿布斯诺特等交往。托利党失势后,他定居爱尔兰,终生担任都柏林圣派特立克大教堂教长。爱尔兰实际上是英国第一个殖民地,斯威夫特这时对爱尔兰的状况有深刻的认识。从1720年开始,他用锐利的文笔写了一系列文章和讽刺诗,猛烈攻击英国的殖民统治。《关于普遍使用爱尔兰纺织品、用具、制品的建议》(1720)指出英国的侵略使爱尔兰生产凋敝,号召抵制英货,使用国货。《德莱比尔的信》(1724)共七封,假托一个名叫德莱比尔的布商,抗议英国国王特许一个英国商人在爱尔兰铸造贬值铜币,呼吁全国一致拒用,并指出爱尔兰人民应享有和英国人同等的自由权利。在《一个温和的建议》(1729) 里,斯威夫特怀着强烈的憎恶心情,以表面温和的笔法,忿怒地谴责英国的奴役和剥削,指出爱尔兰穷人无法生存,唯一出路只能是吃掉或出卖自己的孩子。他受到爱尔兰广大人民的爱戴,被称为“爱国志士”。 
  《格列佛游记》(1726)是斯威夫特唯一的小说,是一部讽刺杰作,全书分四卷,叙述一个英国医生格列佛航海飘流到几个幻想的国家的经历。第一卷写他在小人国(利立浦特)宫廷看到身长不过六英寸的小人以种种卑鄙手段争权夺利,互相倾轧。政客们按照鞋跟高低的不同而分成两党,彼此誓不两立。利立浦特和另一小人国因为争论吃鸡蛋时打破大端还是小端而连年血战。皇帝想利用格列佛吞并敌国,遭他拒绝。格列佛为了避免报复,逃离利立浦特。这一卷主要讽刺英国统治集团的争权夺利、党派纠纷和以宗教信仰分歧为借口的掠夺战争。 
  第二卷写格列佛到了大人国(布罗卜丁奈格),被当作玩物送入宫廷。格列佛把英国政治、法律、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情况向国王夸耀,国王对此一一进行质问和抨击。作者通过国王的话谴责了英国的腐败政治和侵略战争。大人国的政治社会情况体现了作者一些正面理想。这里法律简明,没有常备军,重视与国计民生有关的实学。国王认为治国之道不外常识和理智、公理和仁慈。 
  第三卷叙述格列佛在飞岛(勒皮他)、巴尔尼巴比、巫人岛(格勒大锥)、拉格奈格等他的见闻。这部分内容较为驳杂,主要是对脱离实际的科学研究、对英国政治情况等方面的讽刺,也反映了人民反压迫的斗争。 
  格列佛在最后一次航海中到了慧骃国,在那里,马是有理性的、公正的、爱好和平的、统治全国的动物,而人形的“耶胡”则是丑恶、贪婪、淫乱、好战的兽类。格列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