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期刊杂志电子书 > 读者 _2009年合订本 >

第172章

读者 _2009年合订本-第172章

小说: 读者 _2009年合订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懵懂无知的5岁小男孩乔治正巧和妈妈露西在这家银行内,并且刚好离那个劫匪最近。劫匪上前一把打掉小乔治手里的太空人玩具,像抓一只猴子一样把他拎到胸前,用一支枪顶在小乔治的脑袋上,作为人质。

  那一瞬间,小乔治也似乎知道发生了什么,拼命地在劫匪怀里挣扎哭喊,而他的母亲,已经被保安强迫疏导到外边。空荡荡的大堂里,只剩下小乔治和那个凶悍的劫匪。闻讯赶来的警察已经把银行团团围住,劫匪插翅难逃。小乔治成了劫匪最后一根稻草,对峙中他扬言,如果拿不到5万美金和一辆福特汽车的话,他会杀死人质。

  无助的小乔治望着近在咫尺的警察,绝望地哭叫着,他似乎预感到了死神的到来。可怜的露西眼含泪水,却不敢发出一点儿响动,怕稍不留神就激怒了匪徒,使小乔治的处境更加危险。警方不会答应劫匪任何的条件,稍微的一个松口,就是对犯罪者作案动机的一个不大不小的鼓励。但小乔治在他手上,劫匪手指只需动一动,小乔治顷刻之间就有可能命丧黄泉。

  及时赶来的谈判专家尼尔森建议由他作为人质,以替换下未成年的小乔治。精明狡猾的劫匪断然拒绝,他知道,关键时刻,一个小孩比一个训练有素的谈判专家更好控制。人们对小孩的关注和同情,会加大他逃跑的把握。谈判暂时陷入僵局,警方安慰劫匪说钱和车都在准备中。尼尔森的首要任务就是尽量与劫匪周旋,让他保持安静,最大限度地保护人质的安全,以争取狙击手到达既定的位置上的时间。

  这时,劫匪似乎看出来警方根本没有诚意,神情开始焦躁不安起来。他用枪管顶着小乔治的头做了最后一次喊话,说如果3分钟之内他看不到车和钱,那么,小孩就会先于他去见上帝。

  近乎崩溃的小乔治在劫匪的怀里撕心裂肺地哭着,凄厉地叫喊声撞碎了在场每一个人的心。银行外边善良的人们透过玻璃,紧张地望着这个不幸的孩子,谁也不清楚结局会是什么样子。多事的媒体已经在现场请教心理学专家,问劫案对小乔治的将来会有什么样的影响。专家断言,即使他得救,惊心动魄的这一幕也会在他心里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对他健康和成长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并有可能伴其终生。

  外边围的人越来越多,都在焦急地等待着事件的最新进展。狙击手也已经各就各位,他们在静候着一声令下,叩动扳机。劫匪会在1秒之内死去,没有一点儿反抗还手的机会。小乔治会被安然无恙地解救下来。

  一切都准备就绪。就在劫匪决定鱼死网破杀害小乔治之前,警方果断下令击毙他。“嘭”的一声,几乎是在同时,不同角度的3颗子弹精准地击中了劫匪的头部。如警方事先预想的一样,他还没有来得及作出反应就倒在了猩红色的地毯上。

  小乔治从劫匪的胸口滑落下来的一瞬间,鲜血溅满了他的身体。血人一样的小乔治被眼前景象吓得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地呆立在那儿,傻了一样。离他最近的谈判专家尼尔森迅速跑了过去,把小乔治高高抱起来。面对着蜂拥进来的人群和无所不在的媒体,尼尔森突然高声喊了一句:“演习结束!”

  所有人都愣在那里,盯着他,一时都不明白尼尔森话里面的意思。“是的,演习结束了,这仅仅只是一场演习。”他认真对着人们和媒体大声地说。

  “真的是演习吗?”噩梦初醒的小乔治半信半疑地盯着尼尔森问。

  “当然,就因为事先没有预兆,所以你才能表现得如此逼真。现在,我宣布,演习圆满结束。”尼尔森小心地安慰着他。

  小乔治的妈妈露西已经挤上前来,喜极而泣地紧紧抱着儿子。

  “妈妈,这只是一次演习吗?”小乔治瞪着一双迷茫的大眼睛,望着露西。

  尼尔森趁他不注意,对着露西挤了一下眼。露西哽咽着说:“是的,乔治,这是一次劫持人质的警事演习。”

  几个领会了尼尔森意思的警察也上前赞扬了小乔治,说他表现得非常好,应该获得警局颁发的勇敢奖章。这时,所有的人似乎都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全都表扬小乔治刚才的表现实在是太好了。

  “真的吗?可我还是吓哭了。”小家伙苍白的脸上终于显出了红润的颜色,鼻翼两侧的几粒小雀斑因为兴奋和害羞而显得格外清晰。

  第二天,切尼格乐斯当地的媒体集体失声,对银行案只字未提。

  不久,露西带着小乔治离开了小镇,去了旧金山。走之前,小乔治还在惦记着那枚警局一直没有颁发的奖章。

  多年以后,有人找到已经年迈退休的尼尔森,提起这件陈年旧事,问他当时怎么会想起说那样一句话。他说:“枪响的时候,我在想,这孩子完了,他有可能一辈子都走不出恐怖事件所留下的心理阴影。但当我走近他的一瞬间,上帝给了我一个神启,让我说出了‘演习结束’这句话。我很感谢在场的所有人,他们和我一起导演了一个天衣无缝的骗局,让那个孩子相信这只是一场事先没通知的警事演习。让人感到神奇的是,小家伙居然相信了。”

  是的,镇上所有的人,“合谋欺骗”了可爱的小乔治。灾难没有给他留下不良烙印,他能健康成长,这比什么都重要。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11期P22


   

那人、那屋、那树
●陈鲁民

  听从英国留学回来的朋友说,英国剑桥大学至今仍保留着当年牛顿就学时住的宿舍,推窗可见一棵苹果树,据说就是砸在牛顿头上的那个著名苹果繁衍的后代.经常有人慕名而来参观,但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剑桥大学并没有顺水推舟,把这里改进成为一个收费的参观景点.现在仍旧是学生的宿舍,唯一不同的是能住进去的都是最优秀的学生.想那百年老屋,设施陈旧,舒适肯定是谈不上了,可学生们都以能入住为荣耀.这也是每年刚入校的新生和许多游客们必来瞻仰之地,去剑桥大学却没有见过牛顿小屋和那棵苹果树,就像到过京城却没有看过长城一样.

  到底是国情不同,如果那屋,那树放在咱们这里,恐怕早被当成圣地保护起来了,绝不会还当个普通宿舍让学生去住.毕竟,牛顿这样伟大的科学家是"世界几百年,英国几千年"才有一个,把他住过的房子装修成牛顿故居,专供人参观,似乎意义更大.当然要卖票,还能大把钱挣.而以牛顿的名利,绝不怕没有人来参观,四面八方的人都是冲着牛顿来的,想看看大师当年是怎么生活的,那棵苹果树到底是什么样子,有的还想占点"仙气",得一点启示,就是门票卖得再喃,也得好好的掏腰包买票.

  国外很多博物馆,展览馆都是免费参观的,名人故居,陵墓更是如此,因为人家懂得,这些地方免费让人参观,特别是让学生参观,所起到的作用,给社会带来的正面影响,要远比用来卖门票赚钱的意义大得多.所以,尽管人家的经济头脑一点也不比我们差,却毅然决然地不赚这个钱,而由政府长期拨款.

  我们正在谋求和平和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如果没有一代高思想觉悟,高文化修养,高人文素质的人,崛起只能是一句空话.而人的培养,素质的提高,除了学校教育,语论引导外,经常参观各种博物馆,展览馆,看伟人的故居,历史的名胜,也是非常重要的教育环节.因为每一次参观,学习,都会对参观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在对于小学生和中学生来说,一次熏陶.教化.就可能使其确立一生的奋斗目标,变成其一生的命运.上百年来.因参观剑桥大学牛顿故居和那棵苹果树而下决心投身到科学的人.就可能多得无法统计,尽管学校没有赚一分钱.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11期P53


   

猛兽多是懒汉
● 周 涛

  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猛兽大部分时间是慵懒的。猛虎肉醉,狮王常睡。越是在短时间爆发出迅猛搏杀的,越需要长时间养精蓄锐。狮、虎、豹、熊,多为懒汉,彻底放松,王者坦然。看看它们那种懒散随便的样子,就知道处于食物链顶端的肉食者何等自信。

  相反的一面就是草食动物基本上都是勤快的,要逐水草,要大迁徙,要不停地吃,要不停地生,还要随时提高警觉性,吃草要竖起耳朵,睡觉只能睁眼打个盹。马是站着睡觉的,除非病卧倒毙,不会躺下。在自然界,草食动物就是弱者,生存没有安全感,因而也没有懒的资格。

  人的社会不等同于自然界,但也不能完全摆脱自然法则。君不见,熙熙攘攘忙忙碌碌奔走求食之辈,多黑瘦勤快;懒懒散散不慌不忙稳坐高卧之流,皆肥白懒慢。固然,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做一个真正的懒汉不容易了,但是当一个懒卧的狮子还是人生的高境界理想。首先,要有安全感,放心大胆地睡,没人能吃掉你。其次,要衣食住行无忧,不被贪欲所驱动。第三,知道自己是狮子,可为肉醉,不为肉累,保持那份坦然比多捞几只羚羊更珍贵。

  现在老是提倡进取,在物质利益方面,过于进取,则是贪欲。尤其当了狮子,贪则丑,懒则美。当一个懒汉是一种人生境界,因为,猛兽多是懒汉。

  摘自《读者》2007年第11期P25


   

罗比的神秘使命
● 乔治·弗森 ○ 郑秋靖 编译

  每年4月,学校都会组织8年级的学生到华盛顿春游。作为带队老师,我曾多次参加这样的旅行,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罗比·布朗去的那一次。 

  那天天刚蒙蒙亮,我领着学生们挨个登上巴士。罗比上车时,小心翼翼地捧着一个花盆,盆里盛开着典雅的白色风信子。大家都感到很好奇,问罗比要送给谁,罗比只说那是别人托他转送的。

  于是,罗比就成了大家议论的话题。他捧着一盆花到底干什么?有人说罗比会在参观白宫时将那株风信子送给里根夫人,也有人说是要送给漂亮导游的。

  终于到了华盛顿,我们在白宫附近下车,四处游览。可当我们返回巴士时,罗比仍然端着那盆白色风信子。

  随后,我们来到国会山。参观国会大厦时,罗比的花盆仍然一刻也不离手。大家都更加好奇了。

  我们坐车经过华盛顿纪念碑,绕过沿岸樱花盛开的潮汐湖(Tidal Basin)。到了阿灵顿国家公墓时,罗比将花放在一个小水池边,用双手朝花盆里掬了些水。离开公墓时,罗比手里还捧着那株白色风信子。

  最后,我们的巴士折回华盛顿,在林肯纪念堂前下了车。罗比快步朝越战纪念墙走去,在一长串名字中仔细寻找,然后将花放在了其中一个名字下面。

  罗比转过身,发现同学们都好奇地看着他。

  “到底怎么回事,跟大伙儿说说吧!”

  “我妈妈的妹妹凯蒂,喜欢一个名叫奇普的男孩子。”罗比缓缓地说,“奇普从荷兰弄来了白色风信子的花苗,种在自家园子里。风信子开花时,他就把花挖出来放进花盆送给凯蒂阿姨。”

  “1965年,奇普入伍,第二年去了越南,从此就再也没有回来。20多年过去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