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人道天堂 >

第237章

人道天堂-第237章

小说: 人道天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不容易把这事处理完毕,就又听见一人又说着:“主上,这是各堡堡长的名单,还请主上裁决。”

此人就是姜清柏,圣旨许了他为三道子县县令,但是他态度越发恭谨,拱手恭立。

把文件摊开,入眼,里面是二十个名字,方信看了,又看看后面的附录,都是军户中原本老兵充之,但是大部分是伍长火长之类,并非原套的指挥系统,点了点头,说着:“让这二十人前来见我一次。”

“是,主上。”姜清柏原本功名只是秀才,年才二十许,许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他来作这个县令——虽说县令,但是以后至少三分之一实力在其管辖下。

不过这些日子来,此人调度有方,上应心思,这县令虽然是一个空架子,事事汇报,但是也干得有声有色,极擅长组织和协调。

方信笑着:“清柏请坐,你做得不错。”

“这事事关十万百姓,那敢懈怠,主上对我有提拔之恩,下官只有粉身而报。”他正色地说着。

“你这些日子,对此县有何感想?”

“回主上,三道子县还好,山地和丘陵不算很多,可开发的农田很多,只是县里只有一条梅里雪河,各堡用水和灌溉,问题很大。”

“恩,水的问题,先是井,各堡建造时,就要打井,而附近也要挖掘渠道引水,至于引水之物,还在于水车。”

此时,实际上帝国各个地区发展严重不平衡,方信自是知道引进先进科技对位面产生的强大反作用力量,这事难以为之,但是就算不用这个,单是引进一些发达地区的技术,已经足够了,他淡然说着:“这事,我已经遣人去南方,取耕田老农和工匠百许人,上次传信而来,已经快到了,你可用他们来改善屯

“是,大人。”

“本省多是丘陵山地,现在说还太早,等以后收复了一些郡县,就可用我在当年拦溪筑陂之法,而丘陵也可养牧一些马匹和牲口。”

“是,大人在南云郡任知府,就用此法开垦十万亩田地,活民十数万,下官等人当年,闻之就非常佩服。”姜清柏说着。

“恩,这些话不必多说,你觉得一月建一批,来得及不?”

“回主上,军民动手,如果不涉及开垦田地,补种粮食的话,那一个月足够了,一月一批,先安排军户,不但可安将士之心,也使日后流民分散安插在其中,可有条不紊编户编甲,主上之法,实是良策。”

“今年一年,完成十数万人屯田,完全可以,只是就算有着部分补种,收获也是不大,粮食上不但不能收缴,而且,要有所安抚才是。”

方信听了,苦笑地说着:“今年不收粮,是可以,但是安抚,难,本抚的粮也不多了,军中也要粮啊!”

方信就算有粮,也不会向百姓发粮,最多在青黄不接时,施点薄粥让他们勉强活下去就可,现在整个政策,就是艰难度日——这是一举四得。

首先,就是减少了朝廷的猜忌和注意,本来按照正常情况,是没有多少粮钱,如果方信有大批粮食发向百姓,那还得了,这种情况太不正常了,现在虽是屯田,却第一年,艰难度日,挣扎在死亡线上,倒是正常。

第二就是通过这种艰难的过程,锻炼了新组织的幕府的人员,使他们迅速成熟和合格,这对以后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就是获得百姓的感恩,事实上,按照权谋学,直接施粮并不会带来感恩,组织他们通过艰难的劳动而获得改善,才会获得真正的感恩

第四也是在情况没有成熟前,减少对商业系统的依靠,也减少朝廷对这方面的注意。

姜清柏却不知方信的用心,听了,沉默了一下——的确如此,方信手中虽然还有些粮食,但是却是稳定军心所用,等闲不可拿出来。

再说了几句话,他却突地说着:“主上,下官新有一个故友前来,颇有些才干和抱负,愿荐于主上。”

“哦,如此甚好,现在他人在何处?引来我见。”方信听了,有些惊讶地说着,以他的小心谨慎,推荐的人,应该不会差。

“就在门外等候。”

“如此就传他进来。”方信说着,时到今日,方信当然不可能学什么三顾茅庐,这种作法不但有损威仪,也让人觉得有异。

当下就有人出来传令,没有多少时间,一人就进来,进得大厅,就跪下:“小人风适,拜见巡抚大人。”

方信先是望去,就见得他三十岁左右,似是已经洗换过,没有任何风尘之色。

方信细看而上,这时所见不同,只见此人青气笼罩全身,几有半尺,面格之局也不可小看,至少是一府一地之才,心中大是喜欢,面色上却一切如常,当下就细细问着情况,也问着一些问题。

此人面色从容,一一回答,方信见了,就笑着:“甚好,你可愿为我府内从事?”

此人听了,拜下:“风适拜见主上。”

从事虽然官小,但是却也不是轻得,特别是到了现在,幕府制度已经相对完善的情况下,方信更不可轻于人事规则。

如是此人嫌官小,方信也只有无奈了,现在见他恭谨应命,倒也是心喜,当下吩咐下去,让人准备他的官舍和用仪。

又说了几句,让他们两人退下,下面就是吴杰上来了。

现在吴杰,已经掌了一千兵,又兼了训练新兵的差事。

“选了多少了?”他进来,方信就问着,上次大战损失,还必须补充。

“回主上,精健壮实的汉子,不多了。”吴杰恭谨禀告地说着:“虽说号称流民十五万,但是年纪合格的男子不过五万,而精健壮实,达到入军标准者只有万许,上次补充了军中,这次只招了三千余,其他的都不算合格。”

“那只能先安排屯田,又安排到军营的从役队中去了!”方信想了想,说着:“先安排着干活,开山伐木,堡建工程,运输粮草,都可以作。”

军队的消耗很大,至于兵甲、鞍马、器械、衣褥,这种生活小事,涉及到规模数万的军队,事情也变大了,因此实际上,诸军都有奴仆附庸队——等日后军政完毕,这些负担可由地方官府承担,但是现在本省情况,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且,这些人,实际上缺的是营养,年轻小伙子,只要日后营养跟了上去,就可以变成精壮之人,想到这里,他又记起一事,说着:“新军中,现在轮战,都已经轮了一次吧?”

吴杰听了,不知何意,应声说着:“是!”

“打草谷的行为,暂时停止,具体会有新的命令下来。”方信说着。

“是,主上。”吴杰还是简单应着。

如果是有文人在,肯定是喊着什么仁厚了,但是方信并不是这个意思。

兵法之道,和平时,固然是训练和纪律,以及培养服从,这点是根基,无可厚非,而方信第一次派他们出战,也是让他们见得血,开得锋芒。

但是,用军之道,如高手使刀,讲究的是庄子意境,以无厚入有间,以多胜少,所以所以刀不折损锋利越盛。

比如说,现在派出去打游击战,一次二次开了血戒就可,以后训练和指挥都有谱了,却不能经常下去。

相对而言,新兵到底是脆弱,步兵更难敌蛮人的骑兵,如果多出兵几次,那这些锻炼出来的,就不是精兵,而是兵油子了。

因为勇气也是建立在生存和胜利的基础上,当士兵发觉勇气和勇武没有作用时,要想生存下来,就必须想办法怎么样在战场上求生——只要有此心,就变成了兵油子。

方信自然不会如此。

莽夫使刀,以硬对硬,虽是宝刃,也会折损,如是失败了,全军士气下降,而兵油子之道,就盛行军中,久久就不堪使用。

要得精兵强将,唯一的办法就是百战百胜。

方信第二年计划,就是军屯解决部分粮食,然后下死工夫进行训练,并不是说,不出击了,而是务必选择合适的部队和时机,每战必要获胜——这才能以战养战,培养着百战精锐之师来。

想到这里,方信已经下决心,今后二年新掌军事,虽小股出战,也受其令,从中培养出百战之师来。

至于日常维持,就先给幕府人员了,到了现在,方信已经名正言顺提拔了一些人,渐渐形成个相对紧密的小群体,足以维持日常运转——而且也必须维持日常运转,毕竟按照方信的心思,这些人日后就是新帝国的中央了。

现在全省数十万军民,其心在何处,就是复仇,只要能完成这点,方信在这省这军中的位就不可动摇,如此,这方蛟龙成矣!

第五卷 万世人皇必有根 第165章 … 演化

时光飞流,转眼又是一年,是永安十三年三月。

风适虽然官位还是幕府从事,却已经显露锋芒,渐渐受到方信重用,此人文武具备,却又不拘泥于成规,所以这次,方信召见他,却为了讲武堂之事。

“我部长期屡次出兵敌境,功过得失,都是血的教训,应是记录下来,传授于下级军官,以少些不必要的牺牲。”方信拿着茶盏啜饮,又说着:“我准备建讲武堂,在幕府机构下,无需教导四书五经,也无需教导诸兵家兵,识数百字,知这些足矣!”

“主上说的是,诸军新进,都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一说就明,抽些悍卒兵头来教导这些,并不需要多少时间。”风适听了,说着,眸光中一闪,一副了然模样:“不过,想必这些人,都会对主上感恩,越发奋战。”

这并不是后世的军校,方信也没有这个意思,但是一入幕府建立的讲武堂,就自然打上了方信的烙印,交流他们能吸取的经验,也是很重要,可所谓一箭双雕。

至于士官制度,地球上起源于普鲁士陆军,而后世,某党实际上也是这套,所谓的基础骨干党员,有着一大群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士官,使体系不断自动完善,这当然是好的,可是方信现在不取。

大规模士官的土壤,是有着统一的共识,以及相应的技术、交通、物资条件,如是没有这些,想想后世满清大练新兵的结果就知道了——新军士官是培养出来了,却大部分是谋反之用,反而成为了满清掘墓人。

至于某历史上的蒋公,也以此起家,都是教训。

方信自问,还没有统一数十万军民的共识核心,自是不作这事,但是小小弄些讲武堂,短期培训一下,增加一些可能崛起的未来将帅,还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

“至于讲武堂的主持人选,风从事,可愿担任山长?”方信想了想,就说着。

此时,军屯已完,春农已始,垦田十五万亩,购来牛羊马以及种子已经具备,只需一年,就可奠定粮仓之根基,按照这位大人的意思,显是可以再多用兵了,而这讲武堂山长之职……风适的眼神一动,跪下说着:“下官自是应命,愿为主上分忧,必教得老卒,以忠信为其军心之要。”

方信见他的神色,就知道他已经看出了一些关键,古人岂是糊涂呢?

不过,小小一个讲武堂,还不算太出格,方信做事,自然游刃有余,不徐不急,他淡然说着:“讲武堂多老兵,人多口杂的不好,城西,有块营地,还算不错,我给作个文,首钱三千贯,又请商务司运粮——以后就设在那里吧!”

风适想了想,也没有推委,领了文,拜谢而去。

拜别出来,风适心中的惊讶和震撼,还是久久不能平复。

李睿这人,早已闻名天下,在于所著的李氏六书,引起了不少争论,特别是“利者,仁之大也”这篇,十数年来,士林的争论还不平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