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英雄教育的成与败 >

第2章

英雄教育的成与败-第2章

小说: 英雄教育的成与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英雄高大的形象下,一般人显得渺小,青少年要在各种各样的场合自我批评、向党、团组织「交心」,在「灵魂深处闹革命」。

  每当党的方针、政策,党团支部的决定,有什么和个人本来想法不一样的地方,他们极少怀疑上级,更不容自己怀疑党的正确性,只会怀疑自己的理性与良知,认为自己「阶级觉悟低」,因而不理解党的方针政策。立场不穏或者上了阶级敌人的当。

  在模仿和自我改造的过程中,人便渐渐失去或不再信任自的理性判断能力,一味盲从。抒发豪情壮志,爱憎分明的「英雄语体」是全国统一使用的语言;英雄的行为举止是青少年争相效学的榜样。以革命日记闻名全国雷锋之后,日记英雄曾出不穷。为革命献出生命后日记得以公诸于世的有王杰、刘英俊等。活着的雷锋则何止千万。夜夜灯下,不知多少少年在苦苦思索,推敲出字字句句铿锵作响的革命日记。大学生、中学生课余去教室扫地、抹桌椅门窗,去军属、烈属家帮忙家务,到处寻求可以证明他像雷锋一样的事来做。所有这些显然要比求学求知重要、高尚得多。

  一位青年军官的女朋友是个品学兼优的共青团员,其父曾因贪污劳改,在服刑中病死。两人相爱八年之后准备结婚。婚前半个月男的来信,大意是:因你的家庭问题,组织上不批准我的结婚申请。在革命和个人幸福之间,我选择了革命。

  文化大革命为效学英雄,渴望做英雄的青少年提供「史无前例」的机会。

  当他们挥动小红书,接受一切英雄之中最伟大的英雄──毛泽东主席的检阅时,心中的激动,所受到的鼓舞非语言所能形容。他们竟有机会像真正的英雄一样拿起真刀真枪,与「敌人」拼搏,「敢把皇帝拉下马」,「砍掉脑袋不过碗口大个疤!」英烈之气,直冲云霄。红卫兵将教学大楼当做碉堡、英勇作战;高呼誓死保卫毛主席的口号在红旗下冲锋。革命小将的革命行动,每一项都受到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形象所鼓舞。

  四、「恨」和「假」的教育

  毛泽东时代的强行政治社会化将伦理道德观念与政治意识形态等同起来,完全以政治考虑,对传统道德及现代文明所公认的道德原则予取予舍,将政治觉悟、阶级意识列为人的美德之一。用阶级斗争观念取代或批判人道主义的自由平等、博爱等观念;批判孝道、师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传统观念。不干涉别人思想或限制别人言论的自由,原是一般文明国家尊重的道德准绳,但却被剔除于共产主义道德范围之外,因它被视为不利无产阶级统治意识。道德与政治及意识形态的混是思想现代化的最严重问题,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十分强调所谓「阶级仇恨」、「阶级斗争」意识,这种「恨」的教育又与青少年最需要的「爱」的教育相违背,与人心灵中爱的本性相抵触,因而迷惑了他们与生俱来的是非之心,恻隐之心,天伦之情。

  斗争性强弱是衡量青少年的一个重要标准。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可能因为斗争性差,而被关在先进青年的组织──共青团的大门之外。这一代人成长的三十多年来,斗争之声不绝于耳。斗地主、富农、右派、走资派;运动间隙时与坏人坏事作斗争,要不然就斗自己──斗私批修。

  在中国这样一个重亲情、重家庭观念的国家,文革中竟会有大量的青少年告发自己父母的「反革命言论」,带领红卫兵去抄自己的家。实际上,被「政治化」了的革命小将,正是受到他们无时或忘的英雄形象的激励,才做出这番「大义凛然」的革命行动,以证明他们坚定的立场和斗争性。

  在批斗「牛鬼蛇神」的大会上,那些上前去对自己的师长、同学拳打脚踢的青少年,战胜了他们内心的良知,去表现斗争性,他们竭力表现自己的英雄气概,不做一个小资产阶级温情主义者。因为对阶级敌人不能心慈手软,「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绘画绣花。」这一段毛主席语录,几乎在每一次要动拳脚的斗争会前,与会者都要齐声诵读。

  英雄教育的虚伪性不仅在于效学英雄的一方要不断自欺欺人,被迫在无休止的政治学习会交心谈话,斗私会上说谎度日,更在于各路英雄的塑造:如前所述,从五十年代初到文革,政治社会化不断强化,党和政府的宣传部门及文化部门的首要任务,每个时期都有一个或一批英雄出予以配合,例如文革前要青年下乡上山,就大举宣扬邢燕子、董加耕;每次加强思想控制,就宣扬雷锋精神。英雄的形象要光辉、高大,故片面渲染、夸张、粉饰,用谎言加工,自不可免。

  一旦做了甚么英烈事迹,入团入党不用说,马上会成为全国知名的人物。企图效仿英雄扬名天下的一个拙劣例子是文革的「护桥英雄」刘学保,他与企图炸毁桥梁的反革命分子搏斗,终于打死坏人但炸残了自己的左手;他被授予「英雄」称号,从一个普通士兵很快升为排长,连指导员、营副教导员,最后当上兰州军区党委委员。其英雄事迹载于《人民日报》及《解放军报》头版,并写进小学课本。怎料十八年后真相大白,原来他为了成为英雄,竟然不惜炸桥、杀人,并故意炸掉自己的手指,然后诈称和「阶级敌人」搏斗受伤 。

  五、政治共识的瓦解

  毛泽东时代的学生大都循规蹈矩、勤奋好学。用中共党中央八六年秋定下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标准来衡量,他们无疑要比现在的学生更有理想,更守纪律,更具备共产主义道德。但这一羣羣顺从的小绵羊,仿佛着了魔似的,竟在短时间内转了性,变成「头上长角,身上长刺」的造反派,有的手持钢条,鞭打他所敬爱的师长;有的视亲生父母为阶级敌人,批之斗之。红卫兵捣毁庙宇,砸烂文物。学生组成的战斗队到处串连,把全国搅得天翻地覆,在这场民族大灾难中充当了帮凶的角色。

  当年国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站在检阅台上,检阅下面挥动着红旗高喊革命口号,操着整齐步伐而过的青少年时心中应会为后继有人而感到寛慰,为他们能造就出一代思想统一、步调一致的接班人而自豪。当他们今日仍然坚持用同一模式来统一青少年思想时,也许忘了这些对他们十分崇敬的革命后代和后来将他们打翻在地,再踏上一脚」的革命小将,正是同一批人。他们之所以会受蒙蔽,正因为他们是英雄教育的产品。

  社会最有潜质及最伟大的财富,莫过于人的独立思维能力与创造意识,这同时也是个人价值的所在与个人快乐的源泉之一。强制的政治社会化可以把人改造为容易指挥和控制的政治动物,但是这样的政治动物,由于缺乏良知和独立思考能力,则会变成世间最可怕的东西,例如德国希特拉时代的纳粹党人,中国文革时的红卫兵。

  文革以后,尤其是实行开放政策以来,五十年代起通过强行政治社会化而成的政治共识已一一瓦解。首先,共产主义理想大大削弱,苏联早已不是天堂,资本主义世界也不是地狱,所谓共产主义事业,国家前途,原来是少数人的利益和特权的美丽包装。这些人不惜为了个人私权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民不聊生。文革一代青少年都有被骗的感觉。

  雷锋曾真诚地相信「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穷人(指中国以外)没有得到解放」。如果克勤克俭、节省每一分钱的雷锋知道,这三分之二的「穷人」中,大多数都过着比中国人更富足的生活,那雷锋的革命热忱是否会大打折扣呢?另一项共识,对个人利益的贬抑,也逐渐消失。随着「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打破大锅饭的新经济政策推行,长期压抑的的个人欲望开始脱缰而驰,西方观念的流入,对追求个人利益合法化也有一定作用。人的价值观念发生变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雷锋精神,已成为和现代青年的实际思想完全脱节的教条。

  此外,强行推行政治社会化的三两个重要条件,即党的威信、党组织的社会阶层的严密控制,对言论的控制亦已削弱。

  文革前的一代青少年之所以努力学英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效学才有前途,不仅是政治上的前途,也是事业上的前途,一个政治上不可靠的人,不论你如何优秀,也许连进入大学机会也被剥夺。当年选送的留苏学生,几乎是清一色的党团员,出身贫苦,对党有深厚的阶级感情。现在录取大学生,选送留学生则几乎完全取决于学业成绩。

  文革惨痛的经验已证明强制的政治社会化造就出一代盲目的革命追随者,既是个人的不幸,也是社会的祸害。何况在已经发生了刻变的中国社会,坚持原先的政治共识,采取过去一套思想政治工作的形或和内容己行不通了。

  六、结语

  借用无产级革命英雄的形象,推行强制政治社会化,把政治意识形态与道德准则搅拌在一起向青少年灌输,用违背人性、理想化的行为模式来要求他们,图把全国青少年的思想行为统一在同一个模式里。这种思想教育方法培养出文革前大批忠于社会主义事业,以又红又专为人生目标的青少年。但是「英雄教育」在刻意改造他的过程中,扭曲了他们自然的人性,令他们缺乏清醒、活泼的思维能力与博爱之心,从而不能形成正常的心态与独立、健全的人格。而这些却是先于一切道德之前,为文明社会的道德所赖以建立的基础。对三十年来中国政治的反思,关于西方及中国现况的了解、认识,加上西方思潮的流入,在政治压力的降低,经济开放了的中国社会,渐渐形成各种不同的,对官方正统政治观念的反叛意识,以及对政治意识形态的探索,这些思潮被官方统称之为「资产阶级自由化」。

  如果罔顾客观社会条件的改变,人民价值观念的转化,试图再通过政治社会化来灌输那些一成不变的政治观念,「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的话,要么再回头施行高压政治,否则就只是枉费心机,原先的一套政治社会化及英雄教育在中国目前的社会下已施展不开了。雷锋已失去号召力。中国需要提倡新的政治共识;它应建立在法制、良知及理性的基础上,吸收中国传统中的精神、汲取当今世界的先进思想、普世价值。这个中国思想现代化的迫切任务,不是雷锋精神能解决的。在信仰缺失的今天,出现了韩寒一代,他们以良知判断是非,用常识理性解构教条,让我们看到希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