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菩提道次第略论 >

第103章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103章

小说: 菩提道次第略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定,魔眼虽监视,亦能断三有。』故无上瑜伽部诸瑜伽师,虽不必生缘尽所有性粗静行相毗钵舍那,及由彼所成就之止,然须生一正奢摩他。初生之界,谓生起次第时也。」
  问曰:彼已获得如前说无分别之三摩地,唯当於彼有明了及无分别等殊胜之无分别三摩地而修耶?(意谓此外尚有修法否?)答,生起如此之三摩地者,是专为生无惑之胜观耳。以胜观能断根本惑,仅止则不能。若不依彼而生观者,则於彼三摩地任修几许,虽欲界诸惑犹不能断,何况一切烦恼,是故须修胜观也。(意谓仅止尚不能断现行烦恼,然《解深密》谓止能断缚者,何故?因止有世间道胜观,依於世间道胜观,亦能断现行烦恼,非独具止一分即能办此。)(於彼坚固之止中,种种乐明等相皆来,乃修观。观有世间道与出世间道二种。外道仙人等,亦有於百尺竿头进一步,而修世间道观者。)胜观中亦有断烦恼现行世间道之观,及从根本断烦恼种出世间道胜观之二。前者谓观察下地粗上地静之粗静行相,(只能伏现行烦恼,故为世间。)後者谓观察四谛中,无常等四谛十六行相之二种。(能断种子,故称出世间。)总表止後须观,否则到世间上地亦不能入。止为无分别者,观则须用分别。外道仙人以止为基,用粗静分别辗转而至有顶天。内道则以止为基,用四谛十六行相分别,而入於出世间道,特别为无我见。其中声闻地中之主要者,谓通达补特伽罗无我之见也。(外道不用粗静观察,则不得初禅神通,不能修二禅未到定。得二禅未到定,又用粗静观察,则生二禅神通,得三禅未到定。外道亦有止观双运情形,止修,用一心专注;观修,则用粗静行相,相互而修。小乘以止为基,以无实谛观察而修,乃辗转入於上道。即大乘亦须以初禅未到定为基,修观而入资加等道。故因修观而得之初禅未到定如无,则不入资粮道上品。大乘五道,皆虽依初禅未到定,特别资粮上品非依此不可,资粮下三品可不依也。此初禅未到定,指因修观而得之未到定。小乘五道亦然。声闻地得前说奢摩他作意,有四种有情,於现法中(一生中),不趣出世道而趣世间道。(一)一切外道,因只观粗静,不能缘谛。(二)正法中,根性钝劣,先修止行。因对专注修兴趣浓厚,不乐修观,即修,亦不易得空性理。(三)根性虽利,善根未熟。(此处世间道指凡夫,出世间道指圣者。)根利而善根未熟,不能见真正空性,即不入圣道而仍为凡夫道,故目之为世间道。(四)一生菩萨,乐当来世证大菩提,非求现法。一生菩萨,指十地菩萨。依自宗,不能谓未见真正空性,未入圣位,此处乃依小乘说法。小乘所许一生菩萨,非指十地,乃指资粮道。谓此生尚在资粮道,二生一入加行道,即由加行道而入见道、修道,而成佛。但此虽声闻地文,亦非无著意,而为小乘人意。小乘人谓释迦在金刚座,自降魔以後至睹明星成道,为加行以後事,自降魔以前,皆在资粮道中。
  论文:「如是外道粗静相道,暂伏烦恼现行,或佛弟子修无我义,永断烦恼根本,皆须以前所说正奢摩他,为伏断烦恼之所依。」伏断所依,又非特此,即随是大小乘诸瑜伽师,亦皆须修此定。故此奢摩他,为一切瑜伽者行道之所依也。(不问内外大小显密,皆须以止为依。)又二种毗钵舍那中,於佛弟子初者(观察粗静行相)非不可无。後之通达无我胜观,则为必不可无之支分。以彼若得初禅未到定所摄之止(即前说圆满之止),纵未得自彼以上静虑无色之止,然即依彼而修观者,亦能获得解脱生死系缚。但不得初禅未到定即修观者,亦不能脱生死,是为定义。亦非谓初禅以上定,依之修观,不脱生死。若不达无我胜观,弃而不修者,纵以前说之止,依之以修世间胜观,断无所有以下一切现行烦恼,得有顶心,亦终不能解脱生死。《赞应赞》云:「未趣於汝法,生盲之众生,纵上至有顶,仍生苦成有。」(此四句对外道未生正信愚痴无明之众生)。「随行汝教法,虽未得本定(初禅),如魔眼监视,能遮於诸有。」(此四句对内道言。如魔眼监视,言为魔所怒视,亦能离於生死。魔为欲界王,名喜舞自在魔。彼不喜众生离欲界,脱彼辖下,故於修止者,尤作障碍。)无上瑜伽之瑜伽者,虽可不生缘於粗静行相胜观,亦不生彼所成之止,然亦须生一种止,即生起次第时所生之止。(生次得止,即入圆次。)是故基址之三摩地遍於一切,无论内、外、大、小、显、密,皆须依之。其次,仅得基址三摩地,是为不足。此二重要。
  辰三、明别趣世间道。
  「《声闻地》说,从得第九住心,乃至未得作意,是名作意初修业者,从得作意,欲净烦恼,修习了相作意,是名净烦恼初修业者。若未善解《声闻地》中所说之义,便觉静虑与无色,最低之道,为初静虑之近分。彼中说有六种作意,初是了相作意,故误解谓,初生近分所摄之心,即是了相作意也。若如是计,极不应理,以未得奢摩他者,必不能生第一静虑之近分。未得近分,亦必不得奢摩他故。了相作意,是观察者,若先未得正奢摩他,修彼不能新得奢摩他故。以是当知第一近分六作意之初者,是修近分所摄毗钵舍那之首,非是第一近分之最初。彼前尚须有近分所摄之奢摩他故。未得第一近分所摄之三摩地前,所有一切妙三摩地,皆是欲界心一境性。若照大论所说观之,得三摩地者,亦极少数。此中由修近分六种作意,离欲之理。恐繁不述。」
   《声闻地》分三种次第:(一)从九住心乃至未得作意(止)以来,是作意之初发业者。(二)得止(初禅未到定方得止),仅此而未修观者。(三)获作意已,欲净惑而修了相作意者,是净惑之初发业者。此中若不善别,则或以为静虑无色道之最下者,是初禅未到定,而於彼又说六作意之初分,即了相作意,故生起未到定所摄之最初心者,即了相作意是。此是错误,以未得止,则不生初禅未到定。若未得未到定,则不得止。(以彼彼是因,初禅静虑未到定之始,为得止。初静虑未到定中之六作意之始,为了相作意。)且了相作意是观修(各各了别粗静行相),若修习彼(了相作意)而未先得止,则不能也。(以上须止修,观修不能得止。)以是之故,初禅未到定六作意之初者,乃未到定所摄,修观之首,而非未到定之初。以於修彼观之首之前,更须有未到定所摄之止也。故未得初禅未到定所摄三摩地以前之一切三摩地,悉是欲界之心一境性。故获得与诸大经论(《解深密》等)相合之止者,甚为稀少。总而言之,第一、得九住心。第二、生殊胜轻安,得止。第三、使止力稳固。第四、转入於观,以观粗静行相。此时即名了相作意。时而观修,时而止修,观下界粗相,观上界静相,从上下功德过患,生起决定知,而又入於止修;由是生起厌下钦上之心,一心安住,即专注修,故第二即名胜解作意。由是辗转增上,观止互修,粗分现行烦恼即伏(即对治上品烦恼),故第三名寂静作意。由是增上,观止互修,对淤上界功德,更生欲乐,伏中品现行烦恼,故第四名欢喜作意。此时行者因中粗分现行烦恼不起,欲观察烦恼果断与否,因寻色等最胜者观之,故第五名寻伺作意。由是知烦恼未断,折服慢心而思对治,愈修定力,下品烦恼现行亦伏,故第六名加行究竟作意,此时证初禅根本定。以上如是推之,辗转得四禅四空,以至有顶。
  以上讲止竟。次应讲分析要诀马车,拟稍缓,俟於讲观後再讲,以便明止观双运。
卷十四终


卷之十五
  寅二、学观法。分四。卯一、修观资粮。卯二、观之差别。卯三、修观之法。卯四、成观之量。
  初又分二。辰一、总明修观资粮。辰二、别明抉择正见。
寅二、学观法。
  观分为二:(一)如所有(汉译为尽所有)之观(粗静相)。(二)如所见(汉译为如所有)之观(中观正见)。兹讲後者,即无我空慧。宗喀大师颂云:「若不具足无我慧,虽修出离菩提心,仍不能断三有根,以故须修此空慧。」此偈谓纵具戒定或菩提心,若无空慧,仍未能出生死,不过为一持律上座禅师,或未出生死之菩萨而已。故於出离心与菩提心之外,尚须通达空性。但若仅具寂止,亦不能出离生死。故大师又云:「於寂止之上,长养摄持胜观,以理智分分抉择无我空慧,方能遮三有之门。我如是修,汝等後学亦应如是修。」大师此言,盖谓须止观双运。仅修止,不能出离生死,直趋佛位。《三摩地王经》云:「世人虽修三摩地,然彼不能坏我想,其後仍为烦恼恼,如增上行修此定。」若尔修何能得解脱?彼经又云:「设若於法观无我,既观察已善修习,此因能得涅槃果,由诸余因不能静。」余因,指单具出离心静虑等。如於无我义先观察修,别别了解,得决定已,一心安住,乃专注修。若全无空慧,虽具出离心菩提心等因,尚不能得圆满涅槃果,何况诸余因。一切起惑造业之根本,皆由我执无明。(执我想)能摧毁此我执无明之利器,惟此无我空慧。若我执无明摧毁已,一切惑业皆灭,即不复感受苦果矣。胜观既如是重要,修法如何?《道次》於此分四科。
  卯一、修观资粮。分二。辰一、总明修观资粮。辰二、别明抉择正见。
  辰一、总明修观资粮。
  「《修次中篇》说,依止善士、求闻正法、如理思惟,是毗钵舍那三种资粮。尤以亲近无倒了达佛经宗要之智者,听闻无垢经论,以闻思慧引发通达真实之正见,为毗钵舍那不可少之资粮,以无了解真实义之正见,必不能生通达如所有性之毗钵舍那故。又此正见要依了义经寻求,非依不了义经。故当先知了义不了义之差别,而通达了义经义。又若不依堪为定量大论师解释密意之论,则如生盲无引导者而往险处。故当依止无倒释论。要依何论耶?曰,如佛世尊於无量经续中,明记龙猛菩萨能离有无二边解释佛经甚深心要,当依彼论而求通达空性之正见。
  提婆菩萨为诸大中观师如佛护、清辨、月称、静命等共依为量,视同龙猛,故彼师徒,是余中观师之根源。西藏先觉称彼二师为根本中观师,称余为随学中观师。又有先觉说,就安立世俗之理,中观师可分二派,谓於名言中许有外境者,名经部行中观师。於名言中不许外境者,名瑜伽行中观师。就许胜义之理,亦可分二派,许苗等有法与无实相和集为胜义谛者,名理成如幻。许於现境断绝戏论为胜义谛者,名极无所住。又说,此二之前者,为静命论师与莲花戒论师等。其如幻与极无所住之名,印度亦有许者。然俄大译师评就胜义所立之二派,为使愚者生希有之建立耳。智军论师则说,龙猛师徒所造之《中观论》中,未明显说有无外境。後清辨论师破唯识宗,於名言中立有外境。次有静命论师依瑜伽行教,於名言中说无外境,於胜义中说心无性之中观理。故中观宗遂成二派,前者名经部行中观师,後者瑜伽行中观师。造论之次序现见实尔。然月称论师於名言中虽许外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