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菩提道次第略论 >

第22章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22章

小说: 菩提道次第略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治蘅隙ü省T傺细裱灾坏妒Σ挥σ苑菜资又词λ兄铮缂θ龋嗟比衔禄蚧しǎ豢芍醇θ病7鹪疲何┚跽吣苤磺杏星椋星椴恢星橐病V俚前退恋狈ㄓ铮性疲骸狈鹩惺毕直惹穑惺毕中罄啵惺毕制蜇ぃ酥料治中紊簟!狈鸺热缡牵σ嗳缰慰鼋裣稚鲜ο嘁T俳灾磺杏星椋涓魉焖矗喾俏崛怂苤涞自蹋识砸磺杏星椋俗髑寰还邸T坪吻寰还郏垂圩鞣鹗恰5腥硕造妒坏悖畈灰追鞒俾晕钩洹7鹬Φ拢晃崛宋笕衔撸喔床簧佟@绶鹚迪陀抟蛟稻保狄幌嗪弥颍斜惹鹉岵甭恚幸匀疚壑尚模衔鹚挡际⒐┭Φ拢庠诘霉┭2甭砟酥腔劢细哒撸星胰绱耍慰鑫岜玻饰崛怂职仓瞧涞乱J兰湟话闼τ牍叩苟蛔跃酰┤缃袼侵恚谥硎铀钦撸蛏屑ぃ烤顾钦咧奈稳纾蚍瞧渌S秩缏硪搅坡恚蛘牖蚓模月硎又家晕唷<匆匀硕郏绲⒕普撸瞬灰次豢臁S秩缪细改钢唐渥樱臃匆晕J兰渲缺冉允恰7鹞粑ㄇ煞奖愎剩致梗帜В址杩瘢杂兄纭陡缸酉嗉吩疲骸狈鹗毕骤笫停惺毕帜Ъ#晕谏剩谏恢7鸨痉翘俺眨痔俺障唷7鸨痉橇耍至讼唷7鸨痉锹辊梗致辊瓜唷V种植煌啵种种谏薄R澜鸶沾蟪衷疲骸鄙鲜捶稹薄N崛瞬患ξ穑裎崛酥鞘そ鸶沾蟪忠洞说敝苑础S晌嶂叩梗思翟蛭崾δ饲寰焕牍钢娣稹H缡巧鹦判摹P拗链耸保缎判纳仙晕《ㄒ皇薄Y碌眉峁獭K蹈拘扌啪埂
  六月十二日讲
  己二、念恩生敬。由前所述,只能生信,对於生敬尚有未足。於此,又当分四种修习。庚一、胜佛恩。庚二、说法恩。庚三、加持恩。庚四、遂求恩。
  庚一、胜佛恩者。先观资粮田显现上师,成立上师即佛想。如何能成立此想,盖就功德一分言,上师即佛,就恩德一分言,上师且胜於佛。颇公常言:师恩胜佛。初闻或疑,下细思之,实乃不谬。吾人在过去无数劫中,有无数佛出世,无数佛度无边众生,而吾皆未得度。现在贤劫,已过去三佛,一、可洼计佛(即生死坏佛),二、色都佛,三、迦叶佛。我亦未蒙度摄。现在能为吾说完全无倒,合吾根器,明明白白开示可直成佛之法,惟有上师。即过去一切佛齐临,所说亦不过如是。但适时契机,惟师独胜。此中道理,亦如饥饱二人,同时得食,饥者甘之,饱则不觉。故同一受恩。其中不无缓急轻重之别焉。行人值师闻法,在得圣果以後,十方诸佛皆现身为之说法,此时所感因德,正如饱时予食。其在未证圣果以前方处恶趣颠险危崖之上,生死无边海浪之中,惟师是赖。此时恩德,正如饥者得食,有拯救之恩焉。与饱时得食,仅有增上者,轻重缓急,大有差别。故云师恩胜佛,实未为过。且五浊恶世,众生业重,多与佛愿不相吸引,昔在贤劫千佛,已认为难调难伏,独释迦以特殊愿力,现身救度,为诸佛同声赞为希有,比之白莲,不避污泥。然当释迦在印度降生,吾未得值,其正说法时,吾未得闻,涅槃之後,由诸菩萨、罗汉、大班智达传演,吾亦未与。及流至藏卫,经阿底峡、宗喀巴诸师继续传演,吾复未得亲遇,是上来诸佛以暨历代诸大师宣扬正法,吾皆处身化外,直至现在,乃遇上师,非师之善巧摄持,曷克有此。复次,时值现在,又为浊中之尤浊者,其难调难伏,视释迦时代尤有过之。而吾之上师乃亲来调我伏我,其恩德之重,夫岂寻常所能比拟。
  庚二、说法恩者。正法难闻,人所恒知。据《藏须请问经》云:”说法之恩,一字一劫,报之不尽,何况吾师为吾开示整个佛法,其深恩广德,更属穷劫莫报。”昔人有为求一句偈。备行难行,或舍弃王位,或身施罗刹,或以身燃灯,种种苦行尚所不惜。即如马巴罗渣瓦(弥勒日巴之师),其自传云:”自往求法,见山如木立,无路可上,又遇大森林,猛兽毒蛇,不知如何穿过,因恐後生视求法为畏途,故不备载”云云。又如阿底峡尊者,为求菩提道,经十三日之海洲危险。吾等今不费劬劳,而得值遇上师,何幸如之。吾人以往所造恶业,犹如误食毒药,遇良医为我吐之泻之,化解其毒而为甘露,此医之恩赐为何如。吾人所作不善,师导之忏悔,吾人现处之贫病,师教之修善,不惟能获长寿受福,且种後世利乐因。吾人过去积有漏善业,师教转入大乘无漏业,其恩又为如何。
  庚三、加持恩者。上师即不用口为我说法,我但能一心恭敬,所得加持,亦能令吾通达,使成佛果。过去印度大德俄底黑若噶米为阿底峡说法,尊者以加持力,生种种神通,入三昧耶定。又格勒降错赐与仆却昂旺降巴以陈年内供水,饮後回房,一时慈心悲心油然涌起,乃至上殿犹以衣掩其面上之泪痕,恐为人见。又颇邦喀至拉萨,遇降巴吞珠仁波卿,命与同修供养上师法(喇嘛却巴),於其中间,慈心、悲心、信心,油然生起,法修未毕,泪湿衣裙。此皆属师恩加持之显然者。
  庚四、遂求恩者。凡上师所赐,一饮一啄,皆应永念不忘。即师无赐,而行人一切安乐名利,亦当知无一非上师所赐。就近因说,安乐名利,由善法而来,善法即从上师学来。就远因说,今生利乐,由於前生善根,而前生善根,仍由前生上师处学来。吾人自呱呱堕地,究何所知,从稍知人事起,渐至现前究竟利乐,而引入佛位,无一不由师来。知经教义,明取舍法,不空过此生,亦莫非师恩。昔荣增意喜降宅,一日乏食,空腹听经,适其师仆觉绛巴,得藏王供一袋糌粑至,荣增私喜以为己德所感。下座後,其师呵之,以其不识师恩。荣增顿自惭伏,忏悔。吾人每以知食,知衣,知文字技术,与修学诸法之师,宜有差别,而不知皆由佛空乐不二智慧中之所显示,如百川聚海,和合一味,以时机方便,各有所教也。现西藏一般皆认现世达赖、班禅,各各大师,皆大悲观音所化现,最初原本无有,由大悲初化人,次立法(世出世法)。其视汉土,则谓一切文化历史,皆文殊之所化现。此皆属於寻伺观察思惟者。此种思惟,在使人生起对师生敬,若果一念及师,涕泪横陈,即是敬心生起之徵相,於此当住定一时。
  戊四、云何行依止胜利。
  此行字,不在思惟,而在见诸行事。由念恩门而遵师语以行,是为行依止。此中分三、一、供养上师一切受用(如财物等)。二、承事,即侍奉。三、为依教奉行。三者中,以後者为最殊胜。昔弥勒日巴云:”供养我都无,依行以为尊。”所谓《依庄严经论》云:”最殊胜供养,即依教奉行。”所谓依教者,即依师所说道次,昼夜勤修是。说加行与正行竟。
  己三、(依马车为丁三)於完结时如何者。
  “所积诸善,由普贤行愿,或以净愿七十颂等,於现在究竟诸所应希愿处,以猛利欲乐而回向之。”
  如前所说,正行修毕时,观想前面诸师,收入顶上释迦,放大光明,遍照十方,从自身而至六道有情。复观顶上释迦分身为二,一入自心,自身即成释迦,放光遍照有情,亦悉皆成佛,复一一收入自心。顶上释迦亦收入自心。自心黄色字,上有白色吽字。吽字周围有释迦心咒。於此念咒数遍(嗡、牟尼、牟尼、麻哈牟尼耶、娑哈。)若已学密,即用密法收摄法。如未灌顶者,则诵道次回向文,自此至止观,一一皆分初中後三段,即加行、正行、结行。修加行结行法,均与此同。惟中间修正行一段,各有修法不同。颇公云:依此法修,如修暇满大义,则正行可易为暇满大义。如先修六加行,或将加行、暇满、死无常,三法合修,共作为正行。或将全下士道共作为正行,然後修完结行亦可。每日最好宜修四座,最少二次,亦可。
  六月二十六日讲
  “如是每日上午、下午、初夜、後夜,四次修习。初修之时,如其太久,易为沉掉所扰,若於此串习,将来纠正甚难,故须时间短少,次数增多,稍留余趣,俾引起下次欲修之心。否则将一见座位,便生厌呕,必待修习稍熟,乃可渐次延增。於一切所缘,务令不急不缓,离过而修,则障难鲜少,疲劳昏沉等,皆能息灭也。”
  完结行,初修时间要短,次数要多,晨修六加行一遍,其後修正行,修之时间,不宜过长,倦则稍休息,务使身心清明,毋使昏沉掉举来搅绕。修止、修观,均系如是。如不注意,以後沉掉过患,即属难除。又有秘诀,所谓”稍留余趣”,即对所修境,正有清明趣味时,立即暂休,引起下次乐修之心。亦如好友相对,正乐即别,以後随时当生再见之思。反是,则有见座即呕之弊发生。如已能住缘,则稍增时间亦可,但勿过於弛纵。
  戊二、於未修中间应如何。分二。己一、总明。己二、正明。
  己一、总明。
  “礼拜、经行、念诵等等,虽有多门,其主要者,若仅於正修时精进,未修间,则於其所修法不住念知,多诸散乱者,则生效甚微。”
  未修时间,虽分礼拜、旋绕,念诵诸门,而最主要者,仍为系念正修。如於未修时间,泛览事师法及常啼传,或供曼遮等,是为极顺正修之事,所当作者。如未修时不住念知,则正修时纵有所得,亦易损失。反之,未修时善住念知,正修时纵有所缺,亦可弥补。且一切造罪事业,多由於未修时身心放逸而起故。
  “故虽未修之际,亦应读诵观览关於此类之教法。并数数忆念之,广修助道顺缘,勤忏障道罪垢,且於一切之根本,即本所受之戒,宜善护持。”
  此谓未修时,须修助道顺缘,忏妨道违缘,防护所受戒律。古德云:”修行而不知积资,如未沾润之种子。如欲心生通达而不串习,如画火焰。不善守戒,如无主之宝。”种未沾润,不能生芽。画火,不能发光生热。无主之宝,人人得而取之矣。故於修未修时,均能护戒、积忏,并串习所修诸义,亦即整个道次修法。
  己二、正明。分四
  “复应於止观易生之四因,善修习之。”
  四因中,一、守护根门,二、正知而行,三、於食知量,四、悎悟瑜伽。即不修止观,於他法亦须修此,而後戒等方易守护不失。
  庚一、守护根门
  “谓依於根尘生六识已,再於识所了别之悦意六境,及不悦意六境,生贪瞋时,当好自防护,莫令生起。”
  此门分噶巴、挡巴,即一守、二遮。如色声香味触,有悦意不悦意六种,由悦意之六种而生贪,不悦意六种而生瞋。随时警觉,贪瞋一起,立即遮止,如是,《朗忍》谓之固守。所守者何,即六根是。以何固守,即正念是。固守何处,即悦意之六境与不悦意之六境是。以何法固守,即噶巴是(觉即对治)。固守本体为何,即无记或善心所是。然此不过对治贪瞋现行,而烦恼根本,则仍赖通达空性。如自身生贪,能知其为三十六物,无实身可行,则贪念自息。如用不净观,先观眉间一洞,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