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菩提道次第略论 >

第24章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24章

小说: 菩提道次第略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集菩萨学论》云:‘如是身及受用福德,常无间断,於舍护净长,如其所应,均应常修。’此言身及受用善根三者,於一一中,须修舍护净长四法。所言修中,有以分别慧观察而修观,及以不分别专一安住而修止之二种也。”
  此明各种皆应修。如《入行论》云:”吾说众多语,皆所以为修。”故有时大德现似悭吝相时,不可轻毁,以彼或正修四法之守护法故。
  “若尔,何道为修观,何道为修止耶。曰:如对善知识修信心,及暇满大义难得、念死无常、业果、流转过患、发菩提心等,皆须修观。盖於此等段落,各须一殷重无间,能转素常思想之心,彼若无者,则此等之反面,如不敬等,无能灭故。於此不敬等心生起时,若数数分别观察而修,则能自作主宰。譬之於贪境,增益可爱之相,而多所修习,当起猛利贪著,若於怨敌,多思其不可爱相,亦能生起猛利瞋恚。以是之故,修习此类道时,於诸境相,若显不显,心须执持殷重无间之观察而修也,倘心不能摄住於一所缘,为令如欲堪能安住之寂止时,若数数观察,则心不能住,故於是处,则须修止也。”
  修之范围甚广,不能但执其一。须知夏刚、觉刚,皆属於修,而生起决定。以佛所说教,大部为夏刚,少分为觉刚,如徒执觉刚为修,无异取少谤多。夏刚者,依分别慧而修观;觉刚者,依不分别慧而修止。如从依止善知识、暇满大义、死无常、业果,乃至发菩提心止,皆属夏刚所修。如不用夏刚,连发菩提心亦不须要矣,宁有是理耶。因以上每段皆须一种殷重无间修习,始能转变素常思想之心,而能使此心转变之力,惟持乎分别观察,例如视师如佛,倘不依教依理数数观察,如何能使此心视师如佛耶?其他亦可以此类推。如不分别观察,则一切正理相反之思想,决不能转变。如能数数分别观察,则与正理相应之心,即能自在生起。例如於可贪境,数思其增益、可爱之相,则贪益炽,於可憎境,数思其增益可恨之相,则憎益猛。颇邦喀云:”凡圣皆在修,凡修贪瞋轮回,圣修慈悲解脱。故凡圣皆同在长时思惟之中,只所思惟不同,各随转变耳。”凡所修道,不问境相显现与否,总须不沉不掉,在所缘上执持殷重无间之心,而此殷重无间之心力,若不先用观察,则不能生起。如思惟师德之後,敬师心力自然按抑不住,与未思之前,迥然不同,可为明证。倘心不能如欲摄住於一所缘,则不宜夏刚,而须专依觉刚。
  “或不了解如是道理,谓黠慧者,唯当观修,诸姑萨黎应唯止修。此说非也。彼二种人,一一皆须双修止观。虽属黠慧,亦须修止,纵是姑萨黎亦须於善知识修猛利信等故。”
  此明不善解此二者,以为黠慧宜修观,姑萨黎宜修止,则实大错误。以黠慧者,亦须修止,如缺止,则不能得最後通达。姑萨黎亦须修观,如缺观,则不能积资净障、长菩提心等也。
  七月初二日讲
  “又有误认以为分别慧数数观察,唯当限於闻思之时,若求修慧,则不应尔。此执非理。彼以为一切分别,皆是执相,为成佛之障碍。是於非理作意之执实分别与如理作意之正分别二种,未能辩别之过也。亦莫执谓此教授中,须修心於一所缘,如欲能住之无分别三摩地,於前若多观修,将为三摩地生起之碍。”
  此明彼辈误解之理由,以为平时应闻思,修时则应依师授而修。又有以分别观察为闻思时事,不分别为修时事者,均由不解一切佛语皆为教授,而将修与闻思,妄分为二故。《俱舍》有云:”具戒应具闻思慧,如是有情趣修道。”
  此正明合闻思而後能修之意。过去藏人受支那堪布余毒,以一切分别皆为执相,一切不分别,即能断轮回因,彼以为不论善恶,分别即入生死,即为成佛障碍,应将善恶有无等,任何不起分别,如是方能入道。彼所立宗如是,俟讲止观时当为详破,兹先简略言之,如果彼所立宗为是,则忘念熟睡皆为修道,而无想天人,皆成佛道矣。此与菩提心空性大相防害,盖由不辩非理分别与如理分别,所生过患如是。如果认为一切分别皆是执相,则通达空性比量智与执实心,二者相违,亦不能辩,而由凡夫通达空性之分别,亦等於执实分别矣。从凡夫通达空性之心,与执实心,不惟本来不同,而且恰相反,如果认为相同,则无异认凡夫为无能通达空性之心。凡夫如果无能通达空性之心,则无资粮位与加行位,而资加亦不能认为解脱道,显然与经教不合。如无资粮位与加行位,则见道之现证空性,应通达与证入,同时俱起,而为俱生智矣,然证之经教,实非俱生,此一错也。经云:”五道皆可称为解脱道。”若不许资加,则不许五道皆为解脱道矣。又从智慧与方便二分而言,如认为分别是执,则无异谤毁一切方便法门也。此又一错也。或有疑分别心如果用惯,於修定时恐难住缘者,实则多修如理分别,不但不防害定,而且能助定。
  “譬如善冶金银之黠慧锻师,将金银数数於火烧之,於水洗之,令彼垢秽悉净,最极调柔随顺,次乃能制耳环等饰具,如欲可成。如於昔之烦恼随惑及恶行等,以修习黑业果及世间过患时所说,由分别慧,数数观察彼之过患,令周遍热恼,作意厌离,如金在火,烧彼诸垢。又於善知识之功德,及暇满大义,三宝功德并白业果、菩提心之胜利等,以分别慧,数数观察,则能令心润泽,引生信敬。如金在水洗,於诸白品,令意趣向爱乐也。如是成已,随欲修止修观,但稍作意,不假多功,即可成就。如是修观,实为修无分别三摩地之胜方便,圣者无著,亦如是说。”
  所谓定者,即将心善安住於所缘也。未得定者之心,如生金银,其性硬脆,不便使用,必须数数火灿水洗,乃能纯净调柔,始可成器。障碍修定之心,厥为烦恼恶行等,亦须先用黑业果、轮回过患等,以数数分别慧,使其周遍热恼,生起厌离。复用善知识、三宝、菩提心功德等,以数数分别慧,敬信欢乐,生起润泽,乃能调柔纯洁。《菩提道炬论》云:”如果修定有情,不勤行定之支分,任修千劫,亦不能成。”定之支分即戒。戒,必须遮除烦恼,欲除烦恼,必先思惟烦恼等过患。又,戒必须修善,修善,则必先思惟善等功德。凡此皆全赖夏刚数数分别,而後得之,故夏刚为修定之胜方便。经此方便,心性纯洁,任欲住缘,不劳而获。故分别对於无分别三摩地,不惟无碍,而反为助也,无著《五地品》,亦作此说。
  “复次,能使心於所缘,坚固安住之主要违缘者,即是沉掉二种心所。若有猛利无间念三宝等功德之心,则易断昏沉,以彼之对治,盖见功德则心生欢喜而高举。又若有猛利无间念死无常及苦等过患之心,则易断掉举,以掉为贪一分所摄之散乱心,彼之对治,即多种经中所赞之厌离心是。”
  沉掉同为无过三摩地之违缘,若不知此违缘,纵以心坚住所缘,乃至一座七日,细沉细掉恒在萦绕而不自觉,以此种微细沉掉,极不易知故。真正无过三摩地,必须”无动””无转”。”无动”,藏文为”麦约瓦”,即远离细掉义,”无转”,藏文为”麦格句而瓦”,即远离细沉义。初修定者,心住所缘,有粗分沉掉牵心安住。待後粗分遣除,坚固一心安   住所缘,亦尚有一种细沉细掉时起,欲断此细沉细掉,惟有猛厉思维三宝功德生起欢喜,使心兴奋,以之治沉,猛励思无间等苦,生起厌离,使心沉抑以之治掉,(掉为贪分摄,故应思苦,此不共义)而後无过三摩地乃可得。一般修定者,多以不能认识微细沉掉,反误认为轻安,为无过。此段因当时藏中说法分歧,有谓观行妨止,有谓应各别修,故宗喀大师说此,以明夏刚亦属修道,不惟不相妨,而反相助也。

  

卷之四
  七月初三日讲
  甲四、正教授弟子引导之次第如何。分二。
  乙二、得依止已修心之次第。分二。
  丙一、於有暇身劝受心要。丙二、正取心要之法。
  丙一、於有暇身劝受心要。分三。
  丁一、正明暇满。丁二、思惟大义。丁三、思惟难得。
  丁一、正明暇满。分二。
  戊一、明闲暇。戊二、明圆满。
  颇公上师云:此处科判最重要,《广论》上有谓不依师,观教自通一派。舍师观教,在利根者,固可稍生智慧,若欲完全通达,则实有未能,以无师加持故。譬如重病人,必须依明医而服药,观书自疗,决为不可。
  戊初、先明暇满。
  劝受心要,此为使行人生起欲乐,故先说暇满重要,欲乐既生,乃可修行。吾人所得暇满之身,譬如金桌,若不先认识为金质所成,则不知桌之贵重与难得。人身亦然,如不先认识暇满大义,则决不知人身之贵重与难得。
  “《摄功德宝》云:‘以戒能断多世畜生苦及八无暇,而得闲暇身。’八无暇者,谓无四众所游履之边地,及顽嚣聋哑等支分残缺之诸根不全,执无前世、後世、业果、三宝等之邪见,并无佛出世致无教法时代,兹四者,为人中之无暇。三恶趣及长寿天者,乃非人之无暇也。”
  八无暇中,属於人者四,属於非人者四。属於人者,即一、边地,二、缺根,三、邪见(执无前後世、业果等。)四、佛不出世,此四属人者。云何边地为无暇?谓无四众游履之地,即为边地,以无人开示佛法,即无闻法机会,故称无暇。反之,虽无大比丘,而有比丘或居士等说法,虽亦名边地,则非不暇。故此处无暇边地,指蔑戾车下贱地而言。云何缺根?指盲聋喑顽等,虽为之说法,亦属无益,故称无暇。但此又以胎生者为限,如先闻法而後缺根,则成为修行助缘,亦不得谓为无暇。云何邪见?谓执无前後世、业果、三宝,此类人对於佛法,不生胜解,虽与说法,亦不接受,故称无暇。至佛不出世者,因佛不住世,在此劫中无有教法,无闻法机会,故称无暇。後四属非人者,其初三,为三恶道,是为痛苦无暇,因在痛苦至极中,无暇闻法。四、为长寿天,包括色界无想天及无色界异生。
  “长寿天者,《亲友书》注中,释为无想及无色二。初,即四禅广果天之一分;後,即生无色界之异生是也。”
  无想天,心意断灭,可住八万大劫,在此八万大劫中,无心与心行,故无从接受正法。
  “八无暇论中,以欲事常散乱之欲天,亦说为长寿天也。”
  《八无暇论》,功德君造(即马鸣菩萨),将欲天亦列入无暇,以欲天常处散乱,沉醉欲乐故。昔有国王,为药王海童子转世,其初童子以见舍利弗经行,虽远距,必下马膜拜,後生三十三天为天主,舍利弗以神通力升三十三天说法,时童子以宿业故,尚能识之,但因耽於与诸天女为乐,仅一合常当胸而已。彼以生欲天故,尚且於敬僧无暇,何况闻法。离八无暇而暇者,厥为人身。
  戊二、明圆满,复分自他之二。
  “自圆满有五,如云:‘人性、中生、诸根全、不堕边业、胜处信。’中生者,谓生在有佛四众弟子游行之区域。根全者,谓非顽哑盲聋,具足肢节眼耳等也。不堕边业者,未自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