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菩提道次第略论 >

第44章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44章

小说: 菩提道次第略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所闻所见,事实甚多。丁杰佛在重庆遇空袭时,即一心念皈依。又口头皈依,亦能免非人之灾,昔有盗僧布者,被捕,僧以悲悯心予以三拳,心系念三宝,第一拳念皈依佛,二念皈依法,三念皈依僧,已,即释之。盗归卧於桥下,回思此事,幸皈依仅三,若多於此,将被打更多,因心思此事,不觉口亦随之而念,遇大力鬼至,诫其徒曰,此处有念三皈依者,勿过此桥。故凡至诚皈依者,除业熟外,绝不受灾,经有明文。(六)不堕恶趣。如前述天身变猪事。纵或堕於恶趣,亦速得出离,可以几事证之。昔印度有犯别解脱戒比丘,诵皈依不断,死时堕入地狱,闻狱卒云,速缚速打,心怖,念皈依,甫受一系击,即舍报身,生三十三天。又播多瓦家乡捧波地方,有名贡波者,因家资中落,售般若经而食,後心生怖畏,依千佛名经忏悔。将死时,觉到一黑洞中,洞旋变为红铁炽然大地狱,狱卒来捕云,此售经而食者,投之大釜,见釜中铁水沸腾,猛忆念千佛名号,见诸佛在空中来救,遂苏。(七)随愿皆得熟。热振寺附近,有染讼者,因短於言词,恐不得直,每到案,辄向阿底峡像前供灯求加,讼卒得直。(八)速得成佛。因皈依不堕恶趣,多生善趣,常值三宝,闻法修行,故易成佛。颇邦喀大师云:”昼三夜三常诵皈依,其人绝对不堕恶趣。即属屠儿,临命终时,如有人教诵皈依,亦可此生不致遽堕恶趣。”以故能知皈依,即生善趣,经谓善趣即邻近解脱道,故可由此渐进而入於佛陀。复次,皈依佛之善根,为善根之最大者,前讲六加行时,曾说凡作善法,须具有出离心与菩提心,否则虽作善法未必入於佛道。但能真诚皈依佛,纵有烦恼恶业,亦能入佛道。如《法华经》云:”对於如来像,或塑或雕者,有人以染心,一念而供养,以此善根力,终当成佛道。”又云:”或塔或舍利,对之合掌,或单掌,或头微俯,或躬微屈,心虽散乱,口称佛名,皆为成佛之因。”此以所依之境过大,故所种善根亦特殊。《大悲白莲花经》云:”如水土种子,日光风雨,因缘具足,唯以语敕(即咒),祝彼田中苗不生长,无有是处。世间凡夫,虽犹贪著世间福利,然以念三宝故,对境力大,纵以咒力咒彼不成佛道,亦不可能。”故皈依者,纵遇何缘,终当向成佛方向而去也。
  九月十四日讲
  五、皈依学处。如道次分各别学处、共同学处。各别学处中,又分应遮应行二分。皈依後虽自然有种种功德,但不依学处,亦将生出种种过失。如有怨仇者,奔投邻国之王,自可远避怨仇之加害,然对於彼国之王,如不念其恩,故违其令,则又将获罪焉。故对三宝方面,所有学处及业果,不可不知。
  别学处之应遮应行,亦如道次,慈再分析言之,皈依因、皈依境、皈依法,在座间修,皈依胜利,皈依学处,平时(下座)亦应思惟,以使不忘。
  (一)应遮学处。皈依佛,不皈依天神外道;皈依法;不损害有情;皈依僧,不与谤佛法者共住。此重在认识内外道之不同处,不如是,则犯知差别一条。天界中以遍若天为最高,乃世间道教所宗,以为彼能赏善罚恶。一般传说,遍若征服修罗,世间善法得以增长,然在内道视之,遍若之伏修罗,系以瞋慢为因,非如佛之降修罗,则纯用慈悲,故天神外道之不可皈依,即在彼颠倒错乱,以不善为善。彼谓修罗以大力,於虚空中建三大城,常为世害,经遍若征服,世界方安,不知彼等乃以骄慢瞋怒而为此,此属恶业,彼等反以为功德。皈依法之”法”字,印度文为达摩,意即引导,谓引导有情入於解脱道,故皈依法,即以不害有情为体。损害有情,即属非法,既皈依法,而复损害有情,即失皈依功德。佛昔授记”未来世,有多相似法出现,使有情心生忧恼,身受痛苦。”现在世间许多学说,自谓与佛法相似,学人应依理依量,持与龙树、无著所说,观其是否相合,否则恰犯皈依学处。古德云,现世最可怖者,为谟底外道,用相似语解释佛法。此种欺诳有情,比於以刀杀害有情,罪犹过之。苦树苦海,仅害其身,而邪见伴侣,则并害及身心。故皈僧後,戒与外道及邪见者共住,即在避免此种毒害之源。
  (二)应行学处。对佛像,即有残毁,亦当敬重。供时先将完好者置前,为防外人见时生轻毁心故。法典、残卷片纸,亦应尊重。又凡具僧相,皆应尊重。譬如纸花,虽旧犹堪作供,非同鲜花,一萎即卸。又如象死有牙,獐死有麝,与鹿豕不同。僧虽破戒,然有戒可破,尚具戒因,即此已胜外道群众。再则末法以後,佛法将灭,诸阿罗汉以三衣悉置塔中而入涅槃,彼时即僧相亦不可见矣。此时尚见僧相,即属幸运,故当尊重。
  二,共同学处,即照朗忍昼三夜三常念皈依等六项,修时思死无常,死无定期,死归何所,若堕恶趣,当如何受苦,而生怖畏,念惟三宝为能救护,至诚皈依。又当对於业果生起决定信,如前说死囚,见大力宰官能救己者,於此宰官之所说,应行应止,当敬慎唯命是从,如是始能得真实救护。又思如病者遇良医,真正得愈,关系於良药。心信业果,不能无因而生,故须於业果理趣,审谛思惟。业果关系,又非眼所能亲触,横遍世间,竖历永劫,须依教所开演,不紊不乱,依教依喻而後了达。喻如种佳则果佳,种劣则果劣。事,如善和尊者故事,及十万释种等事,皆须先了达。又苦乐本无常相,外道许苦乐之因为常、为自性,如大自在天等,如以常因而得无常果,则为不顺。如无因而有苦乐,则苦乐应成常有。若以不顺因果为合理,则日光亦当生黑暗矣。如是种种思惟,了达无余。主要仍以恐怖心生起,
  而后勤修是等学处。马车竟。
  
  六卷终

卷之七
  九月十五日讲
  辛二、生起决定信为诸善之根本。分三。壬初、思惟业果总相。壬二、思惟差别相。壬三、思已应行止之法。
  後世利乐,不以皈依三宝便足,尤须勤行业果取舍。如皈依佛自得加被力,但又必依所教诫谨慎而行,方能得最後之救护,如遇良医,固可安慰病人之心,但去病仍在遵医服药。此科判指皈依入佛法之胜门後。
  壬初、思惟业果总相。分二。癸初、正明思惟总相之法。癸二、各别思惟。
  癸初、正明思惟总相之法。分四。子初、业决定之理。子二、业增长广大。子三、业不作不得。子四、业作已不失。
  信业果之心,非人之所固有。倘属固有,则成无因生矣。故对业果须讲明其意,加以思惟,然後信心乃能生起。以此推之,念死及皈依等之必须详说之理,亦同。
  子初、业决定之理
  “谓诸异生及圣者,下至生於有情地狱,仅依凉风生起以上之一切适悦乐受者,悉从往昔所集善业出生,若从不善而生乐者,无有是处。又下至阿罗汉身中所受热恼之苦以上,一切皆从往昔所集不善业生,谓善业生苦者,亦无是处。”
  业果有定,亦如世间钤盖印章然,决无变易。能於此获得决定,即获得世间清净正见,亦即入佛子行列。如经云:”世间清净此正见,谁能获此正见者,百千劫不堕恶趣。”盖由善业生乐果,恶业生苦果,此乃总原则也。至苦乐二受,即以人心之适悦与否为标准。如谓从不善业而生乐受者,绝无是处;从善业而生苦受者,亦绝无是处。故不论异生、圣者、下至地狱有情,能获一刹那凉风之爽感,皆非无因而至。依《俱舍》,地狱有情,皆属恶之现受业,如无善之现受业,则不应获得适悦之凉风。依《大藏经》说,佛说法放光。地狱有情皆得清凉,故知一刹那之凉爽,来非无因。反之,下至阿罗汉身中所受少许热恼,亦由往劫所积不善业力量而生。但此理之决定,以世间横竖过广之故,非肉眼所能见,以致异论纷纭,然亦不难以喻明之。世间播种果木,种佳则果佳,种劣则果劣,此理之至浅者,又以事证之,如善和比丘,貌丑声宏,由於善恶二业之不同。目犍连被击入灭等,皆不善业成熟之报。
  “《宝鬘论》云:‘从不善生苦,而有诸恶道。从善有乐趣,并生诸安乐。’是故诸苦乐者。非从无因及自性大自在等不顺因生。乃从善不善之总业生总乐苦,及诸种种别苦乐,亦从种种别别二业别别而生,无有爽误也。”
  此明诸苦乐非无因而生,亦不从不顺因生,印度外道,则有主张世之苦乐从无因而生者,又有外道主张苦乐有总集自性,又有大自在派,则谓苦乐皆由天所造,皆属不顺因。苦乐本属无常,彼辈所立之因,皆堕於常边。如谓无因生,则苦应常苦,乐应常乐,衡之世间,决无此事实,如谓从不顺因生,则日光可生黑暗,黑暗可放光明,世间亦决无是事。依内道之理,则由总善恶生总乐苦,由差别善恶生差别乐苦,各不相紊。例如布施得富饶,持戒生人天,忍辱感相好,恶业重者堕地狱,次堕饿鬼,再次堕旁生,即在人类,亦多感贫病种种不如意事,皆由差别善恶所感,亦毫不相紊,至於杂业,仍视善恶程度,各别感果,下当详说。
  “於此不虚谬之业果,能决定者,说为一切诸佛子之正见,赞为一切白法之根本也。”
  此明信业果定理,绝不欺诳。能如是信,即为一切白法之根本,故谓入佛子行列在是,清净正见亦在是。
  子二、业增长广大
  “由小善业能生甚大乐果。又由小恶业,亦能生甚大苦果。盖内因果之增长广大,迥非外因果之增长广大所可及。”
  所谓外因果者,如桃李等核,能生无限桃李果。内心因果之以小感大,更自不同。昔在佛世,有五百人诤讼,一比丘出而调解,又一比丘讥之,谓其行同妇人,後,讥者感得五百世妇人身。又迦叶佛时,有僧修定,厌闻沙弥诵经,詈为蛙声,後感得五百世为蛙。又色都佛时,有樵者,自念贫贫,由於福薄,因积资购一金钱,盖於满贮净水之瓶上,持以供佛。後感得世世生後手握金钱,用之不竭,直至释加佛时,出家亦不须乞食,人呼为金钱比丘,後证阿罗汉果。又释迦佛时,一富者家,产一象,便溺皆成金,富倾全国,有以问佛。佛云:此人因在色都佛时,以敬佛故,於佛像上将佛所骑之象,涂以黄金,故感得此报。
  “如《集法句》(《聚集句经》)云:‘虽作微小恶,後世招大怖,能有大损失,如毒入腹中。虽作小福业,後世感大乐,能成大义利。如谷实成熟。’”
  藏语常有云:”勿如静坐种谷。”此语之来。盖由昔有坐静者,从曼达中,偶遗数粒麦於庭,熟时得实盈握,复以此播种,由升而斗而石,心乐之,遂弃坐静,还家种田,卒退道心。故後成为讥评之话柄。总之小善小恶,皆不可忽,尤其戒学方面,应注意。《龙王请问经》云:”世尊,我於初劫住大海中。时有拘留孙如来出现世间,尔时龙族减少,自色都佛以後,龙种繁盛,世尊,有何因缘,而乃如此。世尊告曰:龙王,若四众於毗奈耶出家已,未能清净圆满尸罗,亏损轨则,亏损净命,亏损尸罗,此等不生有情地狱,当堕龙族。”并授记以後弟子犯轻戒邪命,当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