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台湾作家研究丛书]第七卷林海音评传 作者:周玉宁 >

第18章

[台湾作家研究丛书]第七卷林海音评传 作者:周玉宁-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胬龈盖仔创梦史绯偈保绯偃匀簧畋砟诰巍V劣诹趾R舯救硕哉饧禄故潜冉匣泶锏模彩艿胶芏嗯笥训奈屎颍⒚挥新裨构>菹淖胬龅乃捣ǎ翘臁傲薄敝钥稣馐仔∈且蛭碧旄笨嗪煤螅⑾忠畔乱恍】榭瞻祝庖恍∑淌貌股希谑橇趾R舨帕偈贝颖嗉ǔ樘肜锬贸隼床狗⒌摹A趾R羲淙灰蛘饧率艿角A诘笔贝侵暗慕峁残硎亲罾硐氲模犹媪趾R舯唷傲薄钡穆砀髟担骸傲窒壬淙挥胛颐呛苁欤嗄晗啻Φ煤芎茫永疵挥懈颐翘峁饧拢比辉谀歉雒舾械氖贝蠹乙膊槐愣嗵浮N蚁耄绻瞧遄邮俏曳⒌模乙欢ɑ帷ァ摹A窒壬桥裕质潜臼∪耍掖永疵挥小腹怼钟邢嗟钡纳缁峁叵岛偷匚唬庑┤嘶故怯兴思傻摹H绻阉仄鹄矗挡恢档谜庋觯俊毕淖胬觯骸洞映悄献呃础趾R舸罚睿慷潦椋啃轮榈2003年1月版,第162页。事发后两个星期,也就是1963年5月8日,林海音曾写过一封信给钟肇政,写下自己的心情和反应: 
   
  谢谢您的关心,我很好。事情也许不大,可是闹大了一些,所以大是有些因素的,但是我的纯洁是各方面都了解的,所以并没有遭受到外界传说的可怕的事。我和报社也很好,是在和平的会谈下辞去职务的。因为我的朋友多,名气大(一笑)!所以消息传得也快、广。有些传言确实使我困扰,事情那样突然、那样紧张,怎不使人惊异呢!朋友们关心我、慰问我,这是人世间最宝贵的,我得到了,失去别的什么都不要紧。休息在家,并不损失什么,因为我自己有许多事待料理,现在正是时候。现在,事情已经确实知道平静下来了,没有事了。您看,日子过得多快,半个月了!这次的事情,使我真正体验到的是:“吞下眼泪”是什么滋味!我是喜欢笑的女人,但是喜欢笑的人,大半也喜欢哭,我不例外,我像一只受了委屈的鸟,本应当大哭一场的,但是硬把眼泪吞下去了! 
  我现在正在完成改写《今古奇观》给东方出版社,然后整理《玻璃垫上》出版。不过因为近日朋友邀请我吃饭游玩给我压惊的太多,也耽误了许多时间。 
  朋友们问道,就都替我谢谢和告诉我是安全的。 
  早些时就想联络由扶轮社推荐您为文艺奖金候选人,但出了这事,顾不得,一看,日期已经截止了。又及。 
  海音夏祖丽:《从城南走来——林海音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1月版,第168页。 
   
  林海音编发这首小诗并不是有意的,她骨子里也不是一个热衷政治的人,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的反共文学甚嚣尘上,林海音所编辑的“联副”所坚持的是纯文学的理念,稿子不管反共不反共,只要文学性强就编发,因为这个原因,她才出了这个疏忽,但也正是因为她的纯洁,事件的处理才化小了。大陆作家舒乙曾经对夏祖丽说:“林先生是个自由派,她对政治没兴趣。她谈的都是人、历史、文化、人情世故,她对文坛什么派别也没兴趣,有些人林先生根本不接触,她是个非常纯的作家。”离开“联副”后,林海音没有再提起这件事情,她很快就投入了新的工作之中。 
第五章 编辑《纯文学月刊》与主持“纯文学”出版社  
第一节 创办与编辑《纯文学月刊》  
  林海音离开“联副”后,已是四十五岁的中年人了,因为在“联副”的业绩,很快就有人来找她工作,包括《征信新闻》(即后来的《中国时报》)社长余纪中夫妇,曾几度力邀她主编副刊,但林海音婉拒了。这时她已十分厌倦政治权力的斗争,不愿在官方监控的媒体供职,她认为过了四十五岁,如果要工作,就要自己创业或做自己的事了。离开“联副”后一两年间,林海音创作出版丰收,她的短篇小说集《婚姻的故事》、《烛》及第一本儿童读物《金桥》出版,并为何凡整理出版《玻璃垫上》专栏《三叠集》、《谈言集》及《一心集》,她1957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绿藻与咸蛋》的英文版也出版了。1964年她还受聘担任台湾省教育厅儿童读物编辑小组第一任文学编辑,1965年,她辞去儿童读物编辑小组工作。1965年4月,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访问四个月,自美返台时,经日本访问出生地大阪回生医院。1966年9月,在林海音家的后院,何凡、林海音及几个朋友已在酝酿创办《纯文学月刊》,基本情形我们在前文已引述过林海音的《做自己事出一臂力——纯文学月刊发刊词》,林海音对此事的描述举重若轻。在当时的台湾,纯粹私人办刊甚是艰难,但林海音认为:“身为文人,不此之图,又将何待?困难是会有的,但是坚定而诚实地应付,也许会克服。主要的这是花自己的钱,说自己的话,独立自主,兴之所在,就不会觉得辛苦。”至于刊名的选择,林海音是这样说的: 
   
  刊名起先拟称《文学》,后来发现已有先手,于是加上一个“纯”字。这不是说旁人不纯或是比旁人更纯。而是由于规章所限,必须避免雷同。也许这使人想起“纯吃茶”来。“纯吃茶”者,饮茶坐谈而外,不作他想。“纯文学”也是一样,文学以外,不予考虑。而况当初是几杯苦茶引起的灵感,茶与文学也是适当的配合。又据《辞海》上说:“近世所谓文学(Literature)有广狭二义:广义泛指一切思想之表现,而以文字记叙之者;狭义则专指偏重想象及感情的艺术的作品,故又称纯文学,诗歌、小说、戏剧等属之。”“纯文学”于此得一依据,不算是向壁虚造了。 
   
  办这本杂志,也是为了联络朋友而办。林海音说:“许多写作的朋友希望增加一个合意的刊物,来发表他们的作品。大家可能住在同一个城市里,但是终日营营,见面的机会并不多。如果大家的文章在同一本刊物上相会,也强如面谈了。自然,这并不是说不欢迎外稿,而是说这是创刊的原动力之一。反之,‘以文会友’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希望海内外人士踊跃投稿,共同培植这个园地,在‘纯文学’上交个朋友。”林海音与朋友们对“纯文学”的设计是这样的:“‘纯文学’的内容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欣赏、散文、小说、戏剧、诗、文坛动态等,创作与翻译都欢迎。海外作家如果能够介绍外国优秀作品,供给文坛消息,以开展视野,了解现状,更所企盼。”“‘纯文学’的排版、印刷,将尽量求其精美,纸张适当地提高。虽然这是增加成本的冒险行为。但是鉴于‘低姿势’办杂志的时代该当过去,因陋就简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同时也不是尊重作者之道,因此愿意把水准‘升高’,以鼓起求精的风气。” 
  杂志于1967年1月发行,由林海音担任发行人及主编还兼理社务、马各任执行编辑、经理由提供经费及负责发行的台湾学生书局派人担任,《纯文学月刊》的编辑部就设在林海音家后院加盖出来的一间向西的木屋里,平时的对外事务完全由林海音负责。 
  林海音办事是风风火火的,在决定要办杂志的第二天就亲手写了一百多封约稿信发给海内外的作家,很快得到了大家的支持。作家们写稿的写稿,帮忙宣传拉订户的拉订户,《纯文学月刊》很快就在海外留学生及华人写作圈里形成很大影响。这是因为林海音说自己话、独立自主的办刊姿态及精益求精的编排理念使杂志展现出一种清新精美的风格。杂志二十五开本,每期二十万到二十四万字,刊登了许多名家名作。 
   
  翻阅《纯文学月刊》可以发现,许多作家后来被肯定的名作,当年都是发表在《纯文学月刊》上的。像创刊号上余光中的《望乡的牧神》、子敏的《谈“离开”》、陈之藩的《垂柳》、黄娟的《这一代的婚约》、於梨华的《再见,大伟》、梁实秋的《旧》、金溟若的《白痴的天才》,以及后来张晓风的《钟》、琦君的《髻》、张秀亚的《书房的一角》、童真的《仅有的快乐时光》、吉铮的《海那边》、李乔的《凶手》、段彩华的《酸枣坡的旧坟》、张系国的《地》。 
  而一向很少写散文的何凡也写了好几篇散文在《纯文学月刊》上,他译的一系列美国著名专栏作家包可华的“包可华专栏”,最早也是发表在《纯文学月刊》上。夏祖丽:《从城南走来——林海音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1月版,第242、243页。 
   
  林海音在政治态度上是自由主义的,所以,《纯文学月刊》就比较自由开放。大陆学者古远清认为,“正因为在检肃‘匪谍’条例、‘戡乱’整治条例满天飞的年代里,林海音采取超然的立场,所以她在办刊物时能突破意识形态的藩篱。尤其在绝大部分‘五四’以降的新文学作家作品皆因‘附匪’或‘陷匪’而被查禁的情况下,为了不使‘五四’新文学传统在台湾中断,林海音勇敢地冲破当局不准宣传大陆文人的禁区:从1967年2月起,在《纯文学》开设‘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专栏。”“这里讲的‘近代’,不是大陆通常所说的乾嘉时期,而是指从1919年起的‘五四’时代。这个专栏共介绍了庐隐、周作人、凌叔华、郁达夫、俞平伯、朱湘、鲁彦、孙福熙、孙伏园、夏丏尊、罗淑、戴望舒、许地山、沈从文、朱自清、老舍、宋春舫、徐志摩等18位作家的49篇作品。介绍1949年前就去世的朱自清、许地山等人,保险系数大,但评介1949年后留在大陆的沈从文、老舍、俞平伯等所谓‘险匪’文人,就有一定的风险。尽管林海音小心翼翼,所选的均不是具有鲜明政治色彩的左翼作家,有的还是大陆政治运动中的整肃对象,但介绍他们在当时仍属犯规,弄不好会被人冠之于‘通匪’罪名。”但林海音却冲破种种政治禁忌,为介绍这些大陆作家做了最大努力。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说的许地山并不是大陆籍作家,他也是台湾作家,生在台湾,幼年来大陆,与林海音的情形相仿。老舍在大陆被批斗投湖自杀的死讯传来后,林海音立刻请梁实秋写了《忆老舍》一文,并选用老舍的《月牙儿》准备刊登在1967年9月的《纯文学月刊》,却有台湾“警备司令部”的一位先生来找林海音,表示梁实秋的文章可以登、老舍的文章不能登,林海音坚持刊登,并技巧地把无关紧要的首段和末段去掉,最后以摘登的名目登了出来。后来林海音自己也说:“那时的气氛有异,我硬是仗着胆子找材料、发排,‘管’我们的地方,瞪眼每期查看。”“看现在编辑先生这么轻松放手编排的两岸三边的文艺征文、转载、破口大骂等等,真是令我羡慕不已,而且怪我自己‘予生也早’了。”夏祖丽:《从城南走来——林海音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1月版,第247页。林海音当时冒着风险介绍“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不仅冲破了台湾当局的政治禁忌,为台湾读者接续上“五四”以后的作家作品线索,也把当时很多大陆作家的准确信息带给了台湾读者,表明了台湾民间对大陆当代文学的兴趣与需求。 
  林海音在编《纯文学月刊》时,除了发表已成名的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