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修订版 >

第40章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修订版-第40章

小说: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修订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樣地,心必須擁有精進(心所)才能使到其成份達到力(bala)的程度。因此,在十六種洠в芯M的心裡,一境性心所不能夠實行定力的作用。
  無因的心不能夠作為導向某個目的地之道;因此在十八無因心裡並洠в械婪帧
  在與疑相應的心裡,一境性缺少了「勝解」(adhimokkha)的支援,且被疑的猶豫不決本性所淹,因此不能達到道分、根或力的程度。
  在同一個時候只能有一個增上法存在,因為增上法的本伲词窃谌魏我粋心裡只能有它們四者之一執行總支配的作用,而且是在二因或三因的速行心裡才能發生。
表7…2:混合類別

只是不善
只是善
只是無記
善與無記
所有三種
6因
貪+瞋+痴


無貪+無瞋+無痴

7禪支




尋+伺+喜+一境性
+悅+捨
12道分
四邪道分


八正道分

22根

未知當知
五根識+二性+
命根色+
樂+苦+
具最終知
信+念+慧+最終知
名命根+意+悅+捨+精進+定
9力
 無慚+
無愧


信+念+慧+慚+愧
精進+定
4增上




欲+精進
+心
4食


段食

樱迹
節廿三:總結
  Cha het? pa¤ca jhàna?gà magga?gà nava vatthuto
  So?as'indriyadhammà ca baladhammà nav'erità。
  Cattàro'dhipat? vuttà tathàhàrà ti sattadhà
  Kusalàdisamàki??o vutto missakasa?gaho。
  
  根據各別法,已說六因、五禪支、九道分、十六根及九力。同樣地,已說四增上及四食。如是,已從七個方面解說包含善法等的混合類別之概要。
節廿三之助讀說明
  根據各別法,禪支有五種,因為悅、憂與捨都是受,而受只是一個心所。上文已解釋了諸道分如何縮小至九個。諸根縮小成十六種,因為第十至第十四項只是屬於一種心所,即受心所;第十九至第二十二項則皆是慧心所;而命根則分為兩個各別法,即:屬於二十八色之一的命根色及屬於五十二心所之一的名命根。
菩提分之概要
(bodhipakkhiyasa?gaha)
節廿四:四念處
  Bodhipakkhiyasa?gahe cattàro satipa??hànà: kàyànupassanà… satipa??hàna§; vedanànupassanà…satipa??hàna§; cittànupassanà… satipa??hàna§; dhammànupassanà…satipa??hàna§。
  在菩提分之概要裡有四念處:一、身念處;二、受念處;三、心念處;四、法念處。
節廿四之助讀說明
  菩提分:直譯巴利文bodhipakkhiyadhammà即是「覺悟一方之法」。雖然這一語很少出現在經裡,但後期的著作常採用它作為佛陀把其教法濃縮之後而剩下的三十七法的總稱(見《長部?經十六》及《中部?經七十七》)這些法被稱為菩提分是因為它們有助於覺悟,即證得出世間四道智。如這一篇所示,三十七菩提分可分為七組。
  四念處(satipa??hànà):在此巴利文pa??hàna可作兩種解釋,即:「建立起」(upa??hàna)及作為「念」(sati)的「立足處」。此四念處是一套對正念與觀智完整的禪修方法。《長部?經十》及《中部?經廿二》詳述了該修習法;《相應部?念處相應》則收集了一些有關修習念處的較短的經。
  四念處都有同一個要義,即具有正念地觀照諸法。它們之間的差別只在於正念所觀照的四種目標──身、受、心與法。最後一種包括了五蓋、五蘊、六處、七覺支及四拢B等法。修習四念處與修習八拢婪值恼钕嗟取
節廿五:四正勤
  Cattàro sammappadhànà: uppannàna§ pàpakàna§ dhammàna§ pahànàya vàyàmo; anuppannàna§ pàpakàna§ dhammàna§ anuppàdàya vàyàmo; anuppannàna§ kusalàna§ dhammàna§ uppàdàya vàyàmo; uppannàna§ kusalàna§ dhammàna§ bhiyyobhàvàya vàyàmo
  四正勤:一、精進於斷除已生的惡法;二、精進於防止未生的惡法生起;三、精進於令未生的善法生起;四、精進於令已生的善法增長。
節廿五之助讀說明
  四正勤(sammappadhànà):在此精進心所執行了四種作用。這四正勤與八拢婪值恼M相等。
節廿六:四成就之法(四神足)
  Cattàro iddhipàdà: chandiddhipàdo; viriyiddhipàdo; cittiddhipàdo; v?ma§siddhipàdo。
  四成就之法:一、欲為成就之法;二、精進為成就之法;三、心為成就之法;四、觀為成就之法。
節廿六之助讀說明
  四成就之法(iddhipàdà):在此巴利文iddhi(成就)是指一切通過勤修佛陀的教法而證得的廣大與出世間法。獲得這些成就的主要方法即稱為「成就之法」。這四法與四增上法相等(見節二十)。只要是作為達到目標的主要成份,該些法即是增上法;然而,只有在哂盟鼈冹蹲C得佛教的目標時才能算是成就之法。成就之法包括世間與出世間法兩者。
節廿七:五根
  Pa¤c'indriyàni: saddhindriya§; viriyindriya§; satindriya§; samàdhindriya§; pa¤¤indriya§。
  五根:一、信根;二、精進根;三、念根;四、定根;五、慧根。
節廿八:五力
  Pa¤ca balàni: saddhabala§; viriyabala§; satibala§; samàdhibala§; pa¤¤àbala§。
  五力:一、信力;二、精進力;三、念力;四、定根;五、慧力。
節廿七至廿八之助讀說明
  根與力擁有相同的五種心所,儘管這兩組的作用並不一樣。根是在其範圍之內執行支配作用的心所;力則是該些心所不會受到對立之法動搖。因此五根在它們各自的勝解(adhimokkha)、致力(paggaha)、警覺(upa??hàna)、不散亂(avikkhepa)及照見(dassana)範圍裡執行其支配的作用;如此它們協助對治對立之法:猶豫不決、懈怠、失念、散亂及愚痴。五力即是這五法不受到對立之法不動搖與無法擊敗的一面。在培育五根時必須平衡信與慧,以避免輕易盲信與機智狡詐兩端;以及平衡精進與定,以避免心散亂煩躁與軟弱無力。然而,在任何時候都必須具備極強的念根,因為念能夠看管其餘諸根的提昇,以及確保它們平衡。
節廿九:七覺支
  Satta bojjha?gà: satisambojjha?go; dhammavicaya… sambojjha?go; viriyasambojjha?go; p?tisambojjha?go; passaddhi… sambojjha?go; samàdhisambojjha?go; upekkhàsambojjha?go。
  七覺支:一、念覺支;二、擇法覺支;三、精進覺支;四、喜覺支;五、輕安覺支;六、定覺支;七、捨覺支。
節廿九之助讀說明
  在七覺支當中,擇法覺支(dhammavicaya)是慧的一個名稱,即如實知見名色法的觀智。輕安(passaddhi)是指心與心所兩者的輕安(見第二章、節五)。捨(upekkhà)在此是指屬於遍一切美心心所的中捨性心所,而不是捨受。擇法、精進與喜三覺支對治心的軟弱無力;輕安、定與捨三覺支則對治心的激動。念覺支則確保這兩組平衡,不會有其中一者強過另一者。
節三十:八道分
  A??ha magga?gàni: sammàdi??hi; sammàsa?kappo; sammàvàcà; sammàkammanto; sammà…àj?vo; sammàvàyàmo; sammàsati; sammàsamàdhi。
  八道分:一、正見;二、正思惟;三、正語;四、正業;五、正命;六、正精進;七、正念;八、正定。
節三十之助讀說明
  在八道分當中,正見是了知四拢B的慧心所。正思惟是把心導向出離、無瞋與無害的尋心所。第三至第五道分則與三離心所相同(見第二章、節六)。正精進與四正勤相同(節廿五)。正念與四念處相同(節廿四)。正定則被定義為經教的四禪(見《長部?經廿二》)。
節卅一:說明
  Ettha pana cattàro satipa??hànà ti sammàsati ekà va pavuccati。 Tathà cattàro sammappadhànà ti ca sammàvàyàmo。
  於此,四念處可說為一正念。同樣地,四正勤可說為一正精進。
節卅二:依自性
  Chando cittam upekkhà ca saddhà…passaddhi…p?tiyo
  Sammàdi??hi ca sa?kappo vàyàmo viratittaya§
  Sammàsati samàdh? ti cuddas'ete sabhàvato
  Sattati§sappabhedena sattadhà tattha sa?gaho。
  依自性,三十七分裡的七組包含了十四法:欲、心、捨、信、輕安、喜、正見、思惟、精進、三離、正念與定。
節卅三:依出現之處
  Sa?kappa…passaddhi ca p?t'upekkhà
  Chando ca citta§ viratittaya¤ ca
  Nav'eka??hànà viriya§ nav'a??ha
  Sat? samàdh? catu pa¤ca pa¤¤à
  Saddhà du??hàn'uttamasattati§sa
  Dhammànam eso pavaro vibhàgo。
  Sabbe lokuttare honti na và sa§kappap?tiyo
  Lokiye pi yathàyoga§ chabbisuddhippavattiya§。
  
  對這三十七殊勝法的分析如下:思惟、輕安、喜、捨、欲、心與三離九法只現於一處;精進現於九處;念八處;定四處;慧五處及信兩處。
  在出世間(心)裡,這一切都會出現,但有時候則會除去思惟與喜。在世間心裡,它們也會根據情況出現在六清淨裡。
節卅二至卅三之助讀說明
  在節卅二裡,三十七菩提分被縮小成十四各別法,其中之一是心,其餘十三個是心所。節卅三總計了該些各別法在諸菩提分裡出現的次數。
  精進出現九次為:四正勤、成就之法、根、力、覺支與道分。
  念出現八次為:四念處、根、力、覺支與道分。
  定出現四次為:根、力、覺支與道分。
  慧出現五次為:成就之法、根、力、覺支與道分。
  信出現兩次為:根與力。
  其餘的只出現一次。
  屬於第二禪層次及以上的出世間心裡並洠в兴嘉驗檎嘉┦菍ば乃鴮凫兜诙U層次及以上的出世間道心與果心是無尋的。同樣地,在屬於第四及第五禪層次的出世間心裡也洠в邢病
  六清淨(chabbisuddhi):在七清淨當中,首六清淨是屬於世間的階段,第七清淨是屬於出世間的階段(見第九章、節廿二)。這六清淨是把戒定慧三學擴大之後而成的分類。第七階段是證悟出世間道。
一切之概要
(sabbasa?gaha)
節卅四:五蘊
  Sabbasa?gahe pa¤cakkhandhà: r?pakkhandho; vedanàk… khandho; sa¤¤àkkhandho; sa?khàrakkhandho; vi¤¤à?ak… khandho。
  在一切之概要裡的五蘊是:一、色蘊;二、受蘊;三、想蘊;四、行蘊;五、識蘊。
節卅四之助讀說明
  一切之概要:在這一篇裡,作者的目的是收集在《阿毗達摩論》裡包含了一切各別法的分類法。列出這些分類法並不是為了發展抽象的本體學,而是為了顯示觀智觀照範圍之內的諸法。這符合了佛陀所說的:「若不實知一切、不遍知一切,人們絕對無法滅盡苦。」(《相應部》35:26/iii;47)
  五蘊:巴利文khandha(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