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格言宝藏论释+索达吉堪布 >

第49章

格言宝藏论释+索达吉堪布-第49章

小说: 格言宝藏论释+索达吉堪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倘若有人过分地慈爱,那也会变成仇恨的根由,世上众多的纠纷也大多从密切的关系而产生。
  无论是行于世间还是修持出世佛法都尤为提倡“慈爱”。当今是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时代,精神文明已被弃之荒野。基于此,世间善士便开始呼吁:“共献爱心,让世界充满爱。”但慈爱需要取舍,而且也讲求一定的限度,切不可乱慈悲。过分的感情、过分的亲热、过分的慈爱都将成为仇恨的前奏。某些世间人刚交个朋友便如胶似漆,搞得热火朝天,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但转瞬间又矛盾纷起,犹如水火不相交容,非要拼个你死我活不可。藏族有句谚语:“过分之情即是嗔恨之因,尾随嗔恨而来的必定是仇恨与战争。”
  世间上的很多争论、纠纷与矛盾都是由相互的亲密关系演变而来的。以前,阎浮提有个大王名叫“十奢王”,他有四位王后,每个王后都生有一子。长子罗摩力大无穷十分勇敢,犹如天神。他有一件无敌可挡的武器扇螺,敌人仅闻其声也会吓得丧魂落魄,众王子中无人能与之相比,十奢王亦是理所当然地将他立为太子。众嫔妃中大王最宠爱的是三王后,故对她许诺:“无论你提出什么要求,我都会答应。”于是三王后说:“大王金口玉言,一定要满足我的愿望!”大王便不加思索的许下了诺言。三王后心怀鬼胎:“那好,我要求你废掉罗摩,立我的儿子婆罗多为太子,您千秋万岁之后,好让他接替您的王位。”国王无奈,只得话付前言,将太子罗摩与二王子流放深山苦行,令之十二年不得回宫。此中纠纷矛盾即是在慈爱的操纵下上演的,也是极为亲密的关系发展而来的。
  同样,友情也是如此。明智之人懂得交友的艺术“君子相交淡如水”以及“淡淡相交得长久”,同时“结交新友,莫忘旧友”。对于修行人,待人处事要恰到好处,既不能使彼此结成仇恨,也不能过分地亲热,因为这两种极端都是修行的极大障碍,有着潜伏的危害性。为此无垢光尊者苦口婆心地教导学人:“村落寺院以及深山等,虽住何处不应交亲友,于谁相触不怨亦不亲,稳重自主即是吾忠告。”
  即使激烈之争论,亦会变成友爱因,
  常见争论之结局,多以和解而告终。
  即使是激烈的争论有时也会变成友爱的起因,世人常常见到的争论其结局大都以和平解决而告终。
  由于一切法皆具无常本性的缘故,有些事情看起来是祸实际却是福,有者看起来是福实则是祸,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世间之人常有争斗,有时我们会看到一些非常激烈的争论场面,旁观者往往替当事人捏一把汗,担心他们恼羞成怒大打出手,但这却是杞人忧天,因多数争论反到促使双方撞击出友爱的火花,彼此互相融通和理解,相持之下却以和合而告终。比如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其它的大小战争,最初皆由众生的业力而产生众多矛盾,中间是以激烈的战斗互相争论,但最终的结局却是和平。同时某些国家还因争论结为联盟,互助互敬。
  以前有两个国家,一是迦尸国,一是比提醯国。比提醯王有一头大香象,力大无穷,勇猛善斗,王依靠它屡次打败迦尸国的军队。迦尸国也想求得那么一头大香象,好与敌国一决雌雄。一次,迦尸国王得知本国有一头大白香象,立即重金悬赏捕获香象之人。俗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果然有不少人聚集起来入山捕象。白香象知道这一消息后心想:我父母年事已高,双眼皆盲,我若逃遁他方,父母无有生计,不如随顺他们见了国王再说。众人兴高采烈地将白香象送回王宫,迦尸国王乐不可支,为其修建美宅,派乐师为它弹琴鼓瑟,奉以众多美味佳肴。但香象不饮不食,对面前的一切无动于衷。国王感到奇怪,便问其缘由。白香象如实禀告,并求大王放自己回山,待奉父母天年之后定来为大王效力。王感动不已,遂满其愿,并下令:国中臣民凡不孝顺、恭敬父母者一律治罪。
  几年后,白香象果然践约回到迦尸国,国王即刻点兵秣马,备齐军队,准备与比提醯国决一死战。白香象劝王言:“打仗总不是好事,难免会有死伤,还是和好为要。”王言:“比提醯国王欺人太甚,仗着一头香象,总是欺负我国,我一定要报仇。”白象言:“我去一趟比提醯国,保证他们从此再不敢欺侮你。”比提醯王得知白香象主动来到自己国家,喜出望外,以为从此又增加了一个征伐战场的好助手,便亲自出城迎接。白香象告诉国王:“我到这来只是想对你说几句话,希望两国消除前嫌,和睦相处,各自治理好自己的国家,那不比你征我伐更好吗?”说罢念一首偈颂:“胜者徒招怒,负者更忧苦,不争胜负者,快乐又幸福。”比提醯国王听后,知道白香象的决心不可动摇,再者以它的能力在战场上帮助迦尸国,自己绝对无法战胜。便答应了白香象的请求,并派遣使者和它一同前往迦尸国与王讲和。从此,迦尸国和比提醯国和睦相处,两国人民免除了战争之苦,都过着幸福的生活。
  个人之间也常出现矛盾纠纷,或是受人利用或是互相嫉妒等种种缘由,但通过“急诊”反而变成密友的事例也时有发生,真是“不打不相识”。遣除嗔恚则能平息纷争,但愿所有的战争皆能化干戈为玉帛。
  悭吝富人之财物,嫉妒心重之友伴,
  卑劣恶人之理智,彼等不会令人喜。
  悭贪吝啬之人所拥有的财富,还有嫉妒心粗重的朋友以及卑劣恶人的理论和智慧,这些都不会令人感到欢喜和羡慕。
  首先,悭吝之人自私自利,对财物尤为看重,自己舍不得受用,也舍不得供养和布施。这种人就象守财饿鬼一样精勤地看护着财富,自己却享受不了分毫。从前有个大富之人,家有良田千顷,米谷满仓,牛羊成群,奴仆上百,金银财富、绫罗绸缎数也数不清。但主人生性吝啬,一个钱恨不得掰成八瓣花,从来不肯布施任何东西。他对待自己也同样刻薄,穿着破烂衣服,吃些糟糠烂菜甚至食不果腹地寒酸度日。他的邻居虽非豪富,但却衣着华美,整日吃香的喝辣的,隔三岔五还宴请朋友。富翁看在眼里恨在心里,可是仍然舍不得动用自己的财产,最后给活活地气死了。所以悭吝之人非但难享积财之乐,反而成了财富的仆人,任之束缚自己,给自己内心造成压力和痛苦。这种人的财产永远不会令人欢喜和羡慕。
  嫉妒之心古已有之,现今社会所说的“红眼病”就是嫉妒的现代名词。看到朋友的成就,不赞叹不随喜,也不激励自己去发奋图强,而是竭力去毁损对方,“宁可大家都喝粥,也不愿看到少数人吃肉”。对于这种损人不利己的朋友,智者应采用“敬而远之”的态度来对待。英国一文学家曾说:嫉妒心重者,哪怕看到别人穿件合身的衣服,他也痛苦不已。嫉妒心在佛法中列为五毒烦恼之一,若欲成就佛果,必须将其连根拔除。于学修阶段,作为凡夫人不生嫉妒心是极其罕见的,但当它萌芽之时就应采取措施加以对治,不给其蓬勃发展的机会。结交嫉妒心重之人,得不到丝毫利益,自他所得只有痛苦,故有志者应防护诸根门,灭除嫉妒心之毒素。
  再者某些卑劣的恶人,表面上聪明能干,多喜卖弄。纵然学佛也不懂其真意,总是望文生义,浮想联翩,颠倒是非而行持,他的劣慧只有在其同等劣友前才有市场。有者在诽谤三宝、杀生造恶业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或者自己不具足学问和智慧,却以种种因缘滋生邪见,加上贡高我慢,最终堕入恶劣者的行列中去。有些卑劣者纵然有一些聪明才智,却往往充当其作恶行骗的帮凶,也成为他们深入恶趣的阶梯。有的人自诩聪明绝顶,甚至比佛还略胜一筹。比如一些外道邪师自称是宇宙最高等的佛,同时诽谤释迦牟尼佛是最低等的佛。如是等等,明辨是非的人们除了报以鄙夷和防备外,绝不会生欢喜赞叹之心,更不会羡慕和效仿。
  贪者得财即欢喜,慢者夸奖即欢喜,
  愚者同行即欢喜,正士讲实即欢喜。
  贪婪之人得到钱财会欢喜雀跃,骄慢之人受到夸奖便欢喜不已,愚者随顺于愚者的言行举止则欢喜得手舞足蹈,而正士听到真实语才会发自内心的欢喜。
  因众生的性格、因缘、根机各不相同,故而每一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想法与嗜好,但大体上可分为四种类型。
  贪欲心比较炽盛的人很少有知足的时候。他们视钱如命,得到一包毒药也欢喜地珍藏起来,行路时,两眼四处搜索,总盼望能有点什么意外收获,即使他人遗弃的碎木柴或牛粪也要拾回家。当然世上凡夫众生都爱财,得到钱财自然会生起很大的欢喜心,只是有些贪心重的表现尤为突出罢了。他们穷思竭虑地谋求财富,狠毒起来不择手段,恨不得全世界的财产都归自己所有。在比他富裕的人面前,他的忍辱修得着实不错,心甘情愿地作牛作马任人使唤。曾有一位富家子弟与人比武大败而归,回到家中拿一男仆出气,打了十个耳光,之后于心不忍,就拿出十块金币予以补偿。这仆人贪心极重,一见到钱,脸上的剧痛顿时消失,眉开眼笑地对主子说:“请您多打几下,就算几百下我也挺得住,只是打一下一个金币你记住就行。”主人一听,气上加气,对他一阵毒打后却连一分钱也未付。
  爱慕虚荣之人总喜欢得到别人的赞扬。原本只有芝麻大的功德,却被别人用放大镜放大了给他看,并不着边际地加以吹捧:“你的能力和智慧真是不可思议。大家都说你是个有神通的人,我看你也是太谦虚了,为何不露一手呢?……”被捧者一听乐不可支,戴着这一顶华美的高帽子已分不清东西南北,连路都不会走了。然后认定对方是知己,不惜倾囊相赠。
  愚笨的人不一定喜欢财富和赞美,但却乐于随行愚者的行为。别人跳舞他也跳,别人唱歌他打拍子。总之一切散乱、放逸、非法之事,他们都乐意跟着去做,嘻嘻哈哈地跑来跑去,乐此不疲。因为愚者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对于求名求财方面需稍微动一点脑筋的事情也是懒得出奇,从不考虑,只要符合他的言行,就会数数欢喜。
  正士品格高尚,着重的是实事求是。就算别人指责他的过失,只要是真实语,他就会欣喜地接受,并将此人看作为自己的亲人、恩人。比如一位高僧大德,在面对别人的赞扬时,他不一定会欢喜,因为他知道,自己若有功德则无须别人赞扬;若无功德,光凭赞扬也不能如实令人生起信心。若自己是只狗,即便别人抬举成为狮子,狗的本性也不可能改变;如果自己是狮子就算别人叫作狗那也是徒劳,因为你的本性是狮子。正士所行严格按照人规或佛法规,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行于正道。不管别人说什么、做什么,总之自己走自己的路,以最崇高的品德来做人。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讲过: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尚怎样变,但作为一个人就应该凭着自己最高的道德品质超越世间和时代,走自己的正确道路,这是作人最起码的要求。学佛之人更应如是,当坚持“一日三省吾身”的良好习惯。
  卑劣恶人之学问,胆怯士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