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格言宝藏论释+索达吉堪布 >

第68章

格言宝藏论释+索达吉堪布-第68章

小说: 格言宝藏论释+索达吉堪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奴仆。同样,一些修行人在佛法兴盛的圣地求法之时,有的资财欠缺,有的身体欠佳,因而失去闻受甚深妙法的机会;有的人身体健壮,资财丰足,且修建了舒适的“寝宫”,不想因缘不契怎么也呆不下去,烦恼一来便返回老家,这些都是福报欠缺所致。而另一些有福报的人,却稳稳地坐在前者舍弃的“寝宫”中享受安乐,闻受妙法。
  是故智者积福德,造福即是安乐因,
  何人一切诸圆满,此乃积福之本相。
  如是之故,智者懂得积累福德,因为行善造福是一切安乐之因。无论何人,若一切圆满具足,这就是积累了福德的标志。
  前面几首偈子都说明今生的受用与前世的福德有很大的关系,此颂即承接前文而作总结:所以有智慧的人应该精勤于积累福德资粮,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安乐,无论从精神或物质各方面都完美无缺,做什么事都称心如意、吉祥顺利。比如一家人当中,父母将财产平均分配给两个儿子,其中一子越来越富,诸事圆满;另一子却越来越穷,败事毁己,诸不吉祥。其主要原因即是各人前世有否修积福德。曾经有一次政府部门为扶助贫民,将地方头人的土地、牦牛等财产分给穷人,使之富裕起来。因此,有一个叫秋央的贫苦藏民,分得了十三头牦牛,事隔三年他又穷得连一根牛毛也找不到了。不久,他又分得一些珠宝,同样好景不长,短期内他又变得一贫如洗。而另一些具福报的人,以前富裕,而今更兴盛,这无一不是在说明前生后世的果报。
  据传,华智仁波切于某地举办极乐法会时,从四面八方涌来一些乞丐,仁波切便亲自出面向他们募捐,乞丐们也都尽己所有奉上微薄之供养。仁波切将其财物供养三宝,并予以善根回向,最后语重心长地说:“这些乞丐很可怜,往昔从未积累福德资粮,因而落得如此困苦。长此下去,则永无安乐和解脱的机会,依此供养三宝的方便,愿他们离苦得乐……”
  断一切恶,行一切善,舍弃自我,如是常以利他之心饶益众生,上供三宝,下施贫众,此等都是殊胜的造福方便。如《胜利道歌》中所言:“究竟虽欲广利自,暂时利他乃窍诀。”这是从更高、更完美、更直接的角度说明了安乐的根本来自利他之心。又如《佛子行》所云:“诸苦生于欲自乐,诸佛生于利他心。”要追求终极的安乐,就要以利他心做利他行,得佛位时,功德圆满,目标就自然达到了。如佛陀时代的一位贫女,将乞讨来的一个小钱购置了一盏酥油灯供养于佛及僧众前,并发殊胜菩提心愿:“以供灯之福德,愿消除一切众生的无明痴暗。”其灯盛燃,大尊者目犍连以神通力也无法扑灭。佛为之授记说:此贫女当来成佛,号燃灯。因果的确很玄妙,微小的善业福因也能感受巨大的乐果。此理亦如世人所言:“春种一粟,秋收万粒。”无因不生果,故积累福德尤为重要。
  若思谎言诱他人,实为此人骗自己,
  若说一次妄语后,彼言实语亦生疑。
  若谁想以谎言诱惑他人,实际却是在欺骗自己,若人说过一次妄语,此后就是他讲实话别人也会产生怀疑。
  谎言即妄语,是怀有欺人之心而说的一切语言,其感受等流果为自己常常遭到别人诽谤或被他人欺骗,所以诱哄他人即是欺骗自己。一些愚笨的人不懂得此理,有事无事经常用谎言欺诱他人,并引以为乐。常听某些人得意地说:“今天把他们蒙得一塌糊涂,我的口才看来不错,三言两语就把他们骗了。”但人不可能都是傻瓜,一次两次后,他们还会相信吗?正如小学生的一篇课文《狼来了》,顽皮的小孩以谎言戏弄勤劳耕作的百姓,最终失去别人的信任而被狼吃掉。
  一般情况下,仅说一次妄语,别人便会产生根深蒂固的印象,当其再说真语时,受骗者非但不生信反而会产生怀疑。如《百喻经》中的一则故事,从前有个蠢人,他的妻子容貌十分端正,两个人感情非常融洽。日子一久,妻子失贞,中途有了外遇,淫欲之心剧烈膨胀,想抛弃丈夫与情夫私奔。于是她悄悄地对一个老太婆说:“我离开以后,你想办法弄具女尸放在我家,对我丈夫说我已经死了。”老人趁她丈夫不在家的时候,将一具尸体放在他家,等他回家时告之:“你的妻子已经死了。”丈夫一见尸体信以为真,痛哭流涕,遂将尸首火化,捡了骨灰装在口袋里,昼夜携带不肯离身。后来他的妻子对情夫产生厌烦之心,想到丈夫的种种好处又再次返家对丈夫说:“我是你妻子。”但无论如何丈夫也不肯相信,摇头说:“我妻子已经死了,你是什么人?竟敢冒充我的妻子。”
  所以说妄语骗人暂时究竟都会损害自己,在交友与办事的过程中永远也摆脱不了假装或骗子的嫌疑,无论怎么解释他人也难以生信。如云:“妄语之过污身黑,如何洗涤亦难净。”佛制不妄语乃是一条根本戒,无论在家出家都应精勤持守,如是则能感得众人称赞,且具足仁慈。
  不细观察贤劣时,一嗔不应害他众,
  如同鸽子杀自妻,后生失伴之忧愁。
  任何人在没有仔细观察分析贤善与卑劣之时,都不应一怒生嗔而残害他众。如同鸽子不观察而杀死自己的妻子,后来真相大白时又生起痛失伴侣的忧愁。
  凡事无因无缘是不可能发生的,因和果都有贤劣之分,若未详加观察妄下结论,稍不悦意便起嗔恨心,以致做出丧失理智的行为,最终害他且伤己。有的人稍微遇到些不顺心的事时,便生嗔心,将家中的碗、坛子、罐子通通摔碎。事后气消了,自己又生懊悔:“这些碗打碎了,实在可惜。”嗔心重的人还会骂人、打人甚至杀人,待铸成大错以后才心生悔意,却为时晚矣。寂天菩萨说:“罪恶莫过嗔,难行莫胜忍,故当以众理,努力修安忍。”麦彭仁波切也说:“嗔心生起之时,当观彼之生处,默然静坐片刻,嗔恨怒火自灭。”通常情况遇到生嗔的对境,稍微忍一下,三五分钟后就会慢慢消气,即“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从前有雌雄两只鸽子结为夫妻共住一巢。秋天果子成熟的时候,它们捡来果子装满一巢,后来果子被风吹干体积减少,只剩下半巢。鸽夫就责怪鸽妻:“捡果子是很辛苦的,你怎么独自偷食了一半。”鸽妻答言:“我没有吃独食,果子是自己减少的。”鸽夫不信,大为恼怒:“不是你吃独食,果子怎么会减少呢?你还要骗我,哼!”一气之下就用嘴啄死了雌鸽。几天以后,下了一场大雨,果子吸收潮气又变成满满一巢了。雄鸽看到以后傻眼了,遂开始后悔:“她真的没有偷吃,我把她错杀了。”于是伤心地哭喊雌鸽:“你到哪里去了,快回来吧!我错怪你了,我悔过!”可惜世界上是没有后悔药可寻的,雄鸽就在忧悔的煎熬中度过了余生。如言:“忍字心上一把刀,为人不忍祸自招;若能忍得片时刀,过后方知忍为高。”又言“忍之为明,逾于日月;龙象之力,是谓威猛,比之于忍,万不及一;七宝之耀,凡俗所贵,然拾其忧,以至灾患;忍之为宝,始终获安。”无论世间人还是修行人都应披上忍辱的铠甲,精进勇猛地抵制嗔恚恶魔的攻击,如是在灭除过患的同时也积累了无量功德,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
  未来众事不应管,到来之时竭力做,
  遇见河水方脱鞋,不见河水何必矣?
  未来的许多事情不应该去管,事情到来的时候则应竭尽全力去做。遇见河水需要趟过的时候方才脱鞋,没见河水之前又何必打赤脚呢?
  世人常言:“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未来必须要做的事,智者都会详细地加以观察、抉择、筹划,这也是成事的关键。但所有未来之事现在都要竭力去做吗?这倒未必,因为办什么事都要有一个过程,应时节逢因缘,花开花落自有期,某些事时机尚未成熟就忙着去做往往是徒害无益,且易遭致嘲讽。比如一棵果树,花开之后结出了果实,秋天果子必定会成熟,但若人不待因缘,一见幼嫩苦涩的果子就摘去卖,即是劳而无益的荒唐之举。修行也是这样,无论修显宗还是密宗必须要有一个次第,若不修加行就直接趋入密法正行是不可能得到真正实益的。并且加行中的积累资粮和忏悔罪业是任何时候都应该修持的,当下即应尽力精勤地去做。而某些修行人一入密乘就忙着修大圆满中最高的法,同时又筹办道场,八方攀缘,以求“即生早日成就”而普度众生。可是计划没有变化快,道场建到一半,法未修成,自己却匆匆往赴中阴后世去了。修行之人在生死未得自在时切不可耽延时日,而应努力闻思修,待因缘成熟具有能力时方可精勤不懈于苦海常作渡人舟。否则,定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世间上的许多事情都有一定的程序,若不按规律操办则只能失败。一个目不识丁的人,想直接进入大学,那是不可能的,就算拿到大学的教材,废寝忘食地研读,除了浪费时间外,也得不到真实的利益。比如某人路遇河水,必须趟过去,此时就可以脱掉鞋袜,赤脚过河。如果连河水在哪里都不知道,只是想“前面肯定有河水,我必须趟河”,于是早早地就把鞋袜脱掉,那么脚肯定会被刺破或扎伤,血淋淋地枉受诸苦,所以未见河水就不必脱鞋。同样,自己未证菩提就不能盲目地效仿大成就者之行为,否则也只能使自己走向毁灭。
  将来不能成之事,即使再妙亦勿为,
  腹中不能消化食,即使再香谁肯食?
  未来不可能成功的事情,无论多么胜妙也不要去做。吃到腹中不能消化的食物,即使鲜美香浓又有谁肯去食用呢?
  承办任何一件事,其结果很难了知,但有的可以推测。若推测出的结果是此事必定不能成功,那么再精勤最终也只是空花泡影般的妄想。因此,对于永远办不到的事情,一开始就应舍弃,虽然某些事情看起来很善妙,很诱人,但也不宜实行。从前有个农夫进城游玩,偶遇国王的女儿,见其容貌端庄,举世无双,顿生爱慕之心。此后日夜思念,不能自已,虽想方设法欲与公主接近,却苦于没有机会。过了一段时日,资财耗尽,人也逐渐变得面黄肌瘦,最后卧病不起。这个农夫即是自不量力,明知不可能得到王女,偏偏要做许多无用的努力,所得到的只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因而所做所为都是痴心妄想。有些世间蠢人不考虑四季的时令便在冬天将种子撒播到贫瘠的土地上,希望能得到丰收,这也只是白白浪费功夫,终无所获。所以,人不能盲目地立一些无法达成的过高志向,要考虑到自己的能力,若一味地蛮干傻做,就只能导致徒劳无功的结局。
  一些修行人明明知道自己未得证悟,不具神通,却假冒成就之圣者的行为,一切行持无所执著,任意妄为诸如“疯狂之禁行”般的行为,回头还美其名曰:“是最高境界的修持。”他们欲以此“方便”广收徒众,求取名闻利养,结果所求不得反使自己堕入险坑。好比吃东西,色香味美的佳肴人见人爱,但并非人人都能享用。有的人肠胃欠佳,食用山珍海味难以消化,故只能食用些清淡易于消化之食。贪食的患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