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

第242章

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第242章

小说: 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須仔細審觀:有廣大於佛法僧者乎?有殊勝於佛法僧者乎?有圓滿於佛法僧者乎
?有深妙於佛法僧者乎?若洠в心芟噙^、能相等的,則不此皈命、更何所皈命乎!於
此如稍有一點徘徊撸б疲斨闶怯兴礈䦅A帶不能捨,便是不能澈底的連生命都歸
託之。不以生命歸託則已,今既要連生命歸託之,則必須要歸託一確實可靠永久可靠

的。如審觀結果唯有佛法僧,最為確實永久可靠,則必要皈命三寶的必然之故,也便
可知了。
四、如何皈命三寶  審觀佛法僧之如實義,心中得其理會,心得與佛法僧之如實
義相應一致,此為皈命三寶之第一步。繼之以心心念念對佛法僧渴仰勝慕,要在自己
身心上將佛法僧實現,此為皈命三寶之第二步。正正確確覺得佛法僧是最真實的、最
親切的自己及自己的究竟安歇處,這幻命所持的浮世、浮世所根的幻命,但以信託擁
護佛法僧始有存在的意義價值。故雖致傷失生命、等棄敝屣,決不致搖動及擁護皈依
佛法僧的信託,此為皈命三寶之第三步。由是根深力固,歷無數生世直至圓滿佛果,
洠в幸粍x那頃不投契佛法僧的,則便是甚深甚深、無盡無盡、不可說不可說的皈命三
寶。
三  馬鳴大士造大乘起信論意趣因緣說
一、造論者有何願欲故造論乎  按之論偈,馬鳴大士之所由造此論者,蓋出於馬

鳴大士之四宏誓願也。偈云:為欲令眾生,即眾生無邊誓願度也。除疑捨邪執,即煩
惱無盡誓願斷也。起大乘正信,即法門無量誓願學也。佛種不斷故,即佛果無上誓願
成也。
二、何故造此論及此論文義如此先後相次乎  總而言之,諸佛菩薩之應化宣演,
無非為令一切有情眾,離一切苦惱得究竟安樂而已!不同人或天等異生之類,凡所造
作施為,皆雜染有為求世間名利恭敬之念也。馬鳴大士所以造此論之故,亦如此耳。
然此論宗趣,具在立義、解釋、修行信心之三分;其文義前後層次所以如此條貫者,
具如論文自明。
三、此論法義既皆具在佛所說經中何故須更造此論乎  以諸有情類根行性欲不同
,故能令其信受了解之法緣亦種種不一,此固非經非律而是論也。在佛現身說法時代
,拢茈H會,初不須律,況須論乎?嗣雖須律,猶不須論。蓋論由有人不信解佛所說
法者,乃須有論以為之分別解釋耳。在佛時聞法者既皆機智淳利,而說法者之色身心

智業用猶為殊勝,佛音圓遍,眾解俱超,信受奉行不涉疑執,故都不須乎論也。然馬
鳴之世,則非復佛時矣;雖亦有能懀约褐橇α私夥鹚f法者,然有需乎論者蓋多矣
。然所須乎論者,欲以為解說佛經也,則其所須者應在詳細開析之廣論,復何為要此
攝多義於少文之略論乎?要知一切法原來無真無妄、無迷無悟、無染無淨。以無悟故
妄動,以妄動故發生困難苦惱結果,轉至末世濁劫以困苦極重切故,反省迷源改向真
際之力亦深猛;非宏富玄勝之法義,不足以饜其心。然以迫切之故,復不能探眾經、
尋廣論以求信解,乃唯有攝多義於少文之略論,為最適當之需要耳。鳴乎!此馬鳴大
士之大悲勝義,正所以嘉惠今此末世濁劫之吾人者也!
四  摩訶衍一者法二者義說
論曰:『摩訶衍者,總說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法,二者、義』。唐譯則作
『摩訶衍略有二種:有法及法』。此同因明論比量三支上之第一宗支,所謂前陳名『
有法』,後陳名『法』之式。有法者、但能任持自性,不能軌生物解;必能任持自性

及能軌生物解,始得謂之為法。故言之前陳者,皆未得謂之為法。然後陳能軌生他解
之法,固已為前陳中之所含有;且其所以能軌生他解者,還依此前陳而有;故此前陳
者雖未得謂之法,而卻得謂之有法。有法者,謂能有於法也。此論之立義分。原但立
『宗』,未出因喻。故唐譯蕅益裂網疏所立:眾生心即大乘體宗,真如相故因;眾生
心能示大乘體相用宗,生滅因緣相故因之二量,皆屬非是。此宗既但立宗,則唐譯有
法及法,似較梁譯一法二義為當。然細覈之,前陳有法與後陳法,二皆『宗體』之所
依事,未是所立『宗體』;故前陳為『自相』,後陳為『共相』。自相有於共相,共
相別於自相,連合發生之定義即謂之差別相。真能為軌範以發生他人之決定智解者,
唯在乎差別相,而自相共相則為此差別相之宗體之所依者耳。然則此中既在出宗體之
所依以建立宗體,不單是別出宗體之所依,而所重者尤在乎差別相之定義,故說為一
法二義。以法指宗之所依──前陳、後陳,以義指差別相之宗體,意尤較圓。
此立義分中但立宗未出因喻之式,圖如下:

心性不生不滅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因
性不生滅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一無二者即大乘體喻體
如不隨人心迷悟轉變之方位喻依
如來藏藏識心意意識有覺不覺有淨不淨能轉不覺令覺轉不淨令淨故因
有覺不覺有淨不淨能轉不覺令覺轉不淨令淨者能示大乘自體相用喻體
如人依方故迷悟方不迷喻依
雖為此說,今按論文意猶不然。原論主之意,大乘之大乃彰表詞,大乘之乘乃比
況詞。所彰表者、所比況者,究為何法乎?為指出所彰表所比況之法,故指出『眾生
心真如相及眾生心生滅因緣相』之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所謂『一者法』者此也。雖
知大之所彰表者、乘之所比況者即為『眾生心真如相及眾生心生滅因緣相』之世間出
世間一切諸法,然猶未知何義故彰表為大,何義故比況為乘;由是乃依眾生心釋出三
種大義及二種乘義,所謂『二者義』者此也。故此中雖有立三支比量之第一『宗』支

之理,在論主則初未嘗以立比量之式而出之者。故比較二譯,自以梁譯一法一義之言
為尤善。
五  依一心有真如門生滅門各總攝一切法二不相離說
一、何謂一心  佛為眾生說法,就眾生以指心,故即謂之眾生之心。直從心以言
心,故又謂之一心:非二故謂之一,而其實非一非非一。故一心有『一切一心』及『
一一一心』之二義:一切一心、是一法界心即心真如體,所謂一真法界藏心是也。一
一一心、是遍在如來眾、菩薩眾、獨覺眾、聲聞眾之四眾,及遍在胎生、卵生、濕生
、化生之四生,乃即十法界眾生心是也。明此一心之義,則二門及二門不相離義亦可
知矣。
二、真如門生滅門何故依一心有?一心何故有真如門生滅門乎  門者義門,即依
法性所顯義相,能軌範生心、發解起行、從因致果者是也。一切法義皆不離心而有,
舉心即舉一切法義。真如即一切法義之平等本體;生滅即一切法義之差別現象;是故

真如、生滅皆依一心而有,是故一心有此真如、生滅二門。
三、真如生滅二門何故皆各總攝一切法乎  以此二門不相離故。真如即一切法之
實性故;生滅即一切法之共相故。一切法者,即是雜染法、清淨法,世間法、出世間
法等也。
四、真如生滅二門何故不相離乎  二皆依一心分別開示故,不離心故,故不相離
。譬如無變異之濕體,與有起滅之波浪相,皆依一水存現,不離水故,故不相離。依
唐譯曰『展轉不相離』者,一切生滅相皆依妄念有,妄念當體即真如性,此真如門中
二門展轉不相離也。妄境妄心從無明起,無明離真如無自體,真如離妄心無自相,此
生滅門中二門展轉不相離也。復以不相離故,二門皆各總攝乎一切法:謂生滅門不但
攝一切生滅法,且總攝一切真如法;真如門亦不但攝一切真如法,且總攝一切生滅法
。以真如即一心之全,如一心攝一切法盡故;生滅亦即一心之全,如一心攝一切法盡
故。

六  心真如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說
一、心真如是一法界法門體  舉要言之,諸法本來唯是一心,是一法界體義。言
真如亦無真如相,無說無念,隨順得入,是一法界法門體義。今舉論文以分證之:從
『所謂心性不生不滅』起,至『但隨妄念不可得故』止,正明一法界體。法界者,是
諸法本元義。從『言真如者』起,至『名為得入』止,明一法界之法門體。法門者,
是可由之生解起行義。『心性不生不滅』,示圓成實性以直指一法界體也。『一切諸
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就遍計執性所執境,本來畢竟
空寂以顯一法界體也。從『是故一切法從本以來離言說相』,至『但隨妄念不可得故
』,就依他起性一切法,離遍計執、即圓成實,以明一法界體也。『言真如者』至『
故名為真如』,持性生解之法也。『問曰』以至『名為得入』,從行致果之門也。
二、真如相是大總相法門體  一者、如實空,以能究竟顯實故;二者、如實不空
,以有自體具足無漏性功德故;即是大總相體。皆絕待無外謂之大,皆統攝無遺謂之

總,依言說分別其義謂之相;究竟顯實有自體故,謂之大總相體。『所言空者』至『
唯證相應故』,此即顯大總相法門體之義者。於一依他起性心上,用遮門以空遍計執
之妄,用表門以示圓成實之真。又復即遮而表,即表而遮,遮表俱彰,表遮同絕,可
見立言之巧!
三、心真如相  舉要言之,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耳!
七  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說
一、何故不云依真如故有生滅心而云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耶  名無取實之功,實
無守名之德,固矣。然而隨義立名,亦復各有攸當;名各有當,義乃可解。故真如,
所以名一切法一相無相、一性無性、離相離性之平等本體者。如來藏,所以名一切法
耄Ш陔s染依他起相中之清淨自體相者。生滅心,所以名一切法生滅及生滅因緣與生
滅相者。一切法中舉水言之,水自體具有清明融通等德相,在顯現位曰法身;在為波
浪等依他起相所耄Р囟贿z失位,曰如來藏;依此水之自體相所變起之波浪等相,曰

生滅心;水與波浪或冰或湯等等直下不二真實常如之濕體,曰真如。此真如不唯無生
滅之起盡,亦復無耄э@之轉變,故不得言依真如有生滅心。如來藏雖亦無生滅之起盡
,而可有耄э@之轉變,故得言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譬如不應曰依濕故有波浪,但應
曰依水故有波浪也。然今亦不曰依法身故有生滅心而但曰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者,尤
有深意:蓋如來藏本以名耄Ц苍谝浪鹣嘀兄泽w相者,故言如來藏雖但指耄Ф达@
之自體相,而彼能耄Ц泊巳鐏聿刈泽w相之生滅心依他起相亦即與之同時而著;不同言
法身則與能顯此法身自體相之一切波羅密功德同時而著也。言如來藏,雖但指不生滅
之自體相,而生滅之依他起相亦即與之同時而著,故可見但是同時分別出性淨之自體
相與業染之依他起相,而指業染之依他起相為依性淨之自體相而起耳。知此、則本覺
本不覺之義明甚,斷不致翹心妄執如來藏為未有無明前之另一時期,而生『後時何故
忽起無明』之疑也。觀此、又可見此說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者,其立言之善,無以復
加!

二、生滅心何故要依如來藏而有乎  生滅心是依他起相,本無自存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