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译林 2007年第1期 >

第67章

译林 2007年第1期-第67章

小说: 译林 2007年第1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请求押送她的三个骑士,让她最后一次登上那块巨大的礁石;她想再看一眼她的恋人的城堡,再看一眼她深深眷恋的莱茵河。当她又站在这陡峭的山岩上的时候,趁着三位骑士在崖下拴马的当儿,她纵身跃入了滚滚的河水之中。这个有着芬芳馥郁的美丽,婉转动听的歌喉,热情奔放的罗雷莱,可以让千千万万的男子为她着迷,却偏偏得不到她自己所爱的那个人的心。
  布里塔诺试图通过这个充满忧伤的故事来“解释”罗雷莱礁石的回声现象。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关于“回声”(Echo)的传说:女神回声爱上了英俊貌美,后来以自恋著称的那西苏斯(Narzissus),因为得不到他的回应而伤心憔悴,最后化为一座岩石,从那里不断传出回声。对于罗雷莱故事的真正起源,德国有两种对立的说法:一派认为,罗雷莱的传说由来已久,但一直只是口头流传,直到布里塔诺才将这个古老的传说整理成文;另一派则认为,罗雷莱的故事是布里塔诺的创作,最好的证明就是,格林兄弟没有把它收入他们采编的童话集,因为他们两人也认为,罗雷莱是布里塔诺笔下的人物,而非真正意义上的“传说”。无论怎样,罗雷莱的故事从此广泛流传开来,不少著名的诗人,如艾辛道夫和海涅,都曾以此为题材写下了不朽的诗篇。尤其是海涅1824年撰写的,1837年由弗里德里希思而歇谱曲的《罗雷莱之歌》更是妇孺皆知,享誉世界;连亚洲的小孩都会唱。罗雷莱也因此而成为德国文化和文学史上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海涅的罗雷莱,有着明显的塞壬的影子。塞壬是古希腊传说中半人半鸟(也有半人半鱼)的海妖,她们有着如花的美貌和婉转的歌喉,当有船经过她们的海域时,她们会齐声高歌,那震人心魂的歌声令船夫们神魂颠倒,忘记了回家的路,最终人仰船翻,被海妖们吃掉。只有两个人得以生还:一个是奥伏斯,他用自己的歌声压过了海妖们的合唱。还有一个就是奥德赛,他用蜡封住了水手们的耳朵,并把自己绑在了桅杆上,这才逃过了一劫。
  水边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美丽女子是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偏爱的题材。比如《诗经》的《蒹葭》中就有这样的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当然,罗雷莱与《诗经》没有任何的关系。但是,无论是生活在何种文化,哪个时代的人,在感情上都会有一些共通的东西,也正因为如此,那亘古的忧伤,可以穿越时空的经纬,触动现代人的心灵。
  艺术的政治地理学
  李云雷
  《德雷耶迷案》虽然以侦探小说的面目出现,但并不以环环相扣、出人意料的情节取胜,同时它虽然以艺术品为中心线索,却也并不像《达芬奇密码》等小说以玄思妙想来颠覆读者的常识与想像力,相反这是一部较为平实的小说,它以艺术品的失踪与追寻为线索,为我们展现了“9·11”之后美国国内的政局,及其与整个世界千丝万缕的联系。
  小说中最先引人注目的并非故事与主人公,在这一点上,我们甚至可以对它提出苛求,这使得读者在最初很难进入小说叙述的情境之中。但值得注意的是另一面,小说中频繁转换的地点很快吸引了人们的眼光,苏黎世、巴塞尔、纽约、巴黎、德黑兰、里斯本、法瑞边境等等,随着故事的展开,美国、欧洲与中东的不同地名一一呈现,在这如电影镜头般切换的场景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故事与世界各地联系了起来,但同时故事也被“镜头”切得细碎,我们只能到最后,才能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伊朗德黑兰博物馆的两位名画家的作品送到法国参展,却莫名其妙地失踪,盗运这两幅画的德雷耶也在巴塞尔被杀。为这两幅画承保的弗洛德公司派出萨姆调查此事,他与法国的女警察玛丽展开的联手调查,却不断受到阻挠。随着故事的进展,萨姆逐渐发现此事与正在竞选纽约市长的帝波铎密切相关,他与伊朗的伊玛目拉斯塔尼在政治上相互利用,但在竞选的关键时期,他怕与伊朗的关系被曝光,因此竭力阻挠调查。他向弗洛德公司入股,向总经理“矮子鲍勃”施加压力不准萨姆调查,在这一手不成后,他又亲自出面威胁萨姆,但被萨姆断然拒绝。随后他又派人伺机除掉萨姆,但这一阴谋也被挫败了,最后帝波铎在竞选中失败,萨姆为了铲除坏人和给好友报仇,准备枪杀帝波铎……
  在这条故事的主线之外,还穿插着一些次要的线索,比如艺术品的流通,比如公主和鲍里的故事,比如萨姆的哥哥的故事等等,这些线索与主线相互交织,形成了一部绵密而复杂的小说。
  在小说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主人公萨姆,他参加过中东战争,“如今的生活已与过去迥然不同,但他仍不免时常想起昔日的那场灾难。两年前,对世贸大厦的恐怖袭击唤醒了他所有尘封的记忆,并由此添加了新的印象。”在对艺术品失踪案的调查中,他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在他身上体现出了“美国人”的英雄气概和政治正确性,而他所力图侦破的,与其说是具体的案件,毋宁说是帝波铎与“邪恶轴心国”伊朗合作的政治阴谋,而在小说的最后,他以突出的“个人能力”达到了这一点。小说还通过他与母亲、哥哥、公主、玛丽、鲍里、鲍勃等人的关系,以及一些饶有趣味的小故事,塑造了萨姆有情有义而又不失个性的一面,可以说,在他身上集中了好莱坞式的“美国英雄”的所有特征,他可以骂总统、骂老板,但在思想上则与主流意识形态保持高度的一致,同时他还有着突出的个性,因而时常会感到不为人知的孤独和寂寞。
  与萨姆相对立的,则是小说中的政客帝波铎,这个有着高大身材与强悍个性的亿万富翁,靠肉制品产业的不法生意而发家,现在想靠财产积累起来的势力与声望竞选市长,步入政坛,在他身上集中了资本家最为粗俗、暴戾的一面,他经常会在爱抚小猫时莫名其妙地拧断它的脖子,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最后的落选,不是由于他处心积虑要加以掩盖的与伊朗的关系,而是他踢了一只猫,“他踩住了它的尾巴,猫儿反抓一把作为回击。帝波铎腿肚上一阵刺痛,他反踹一脚,立刻将这个可怜的畜牲踢飞出去——这或许也救了它一命,它终于逃脱了那双掐死过太多它的同类的魔爪。猫儿拖着残肢溜到铁丝网下,消失了。”由于被媒体曝光,帝波铎“虐待小动物”的形象让他彻底失败了。帝波铎的形象突出地表现了资本家力图控制一切的欲望,金钱的力量使他蔑视一切,以为能操控一切,而他向政治领域的进军,则是他这样欲望的进一步膨胀,也显示出了美国社会中资本与权力密切勾结的一面。小说中有意思的一点,就是将这样一个政客与伊朗联系起来,应该说在现实中这样的联系不是必然的,小说中的联系让我们不难看到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
  而最有意思的,则是小说中玛丽这一形象的塑造,在小说中她可以说是“法国”的化身,既成熟干练,又美丽迷人,“她身材高挑,看起来结实有力。萨姆走近她,立刻沉浸在那双介于蓝色和绿色之间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明眸中。他的目光停留在那里,比习惯上停留的时间长了些。”在这里,她既是合作伙伴,也是一个欲望的对象。由于小说的作者哈里·贝雷是法国作家,从他对玛丽的刻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法国在世界局势中位置的理解。玛丽的身份具有两重性,她首先是萨姆的盟友,在共同面对“邪恶轴心”伊朗的威胁时,她坚定地与这位“美国英雄”站在一起;其次,她是他的助手,在整个侦破的过程中她都不占有主动性,而更值得注意的是,她作为一个女性,与萨姆的关系是暧昧的,他们有过密切的关系,但在感情上却似乎并未达到亲密无间的程度,同时她在性取向上,也并非仅限于异性恋。如果我们将玛丽与萨姆的关系,看作法国与美国关系的一种隐喻,应该不是过度阐释,在面对伊斯兰国家的威胁时,他们可以携起手来,但在共同面对的过程中,他们却是从属关系,其中既有矛盾也有批评,呈现为一种复杂的暧昧关系。而如果说作者将玛丽塑造为一个女性,不乏将法国“自我女性化”的因素,那么在写到伊朗时,则带有萨义德原初意义上的“东方主义”,在政治的地理学上充满了歧视与偏见。小说不仅表述了“9·11”之后世界格局的变化,而且对美国内部的政治运作模式,包括经济与政治的关系,以及性别政治、媒体政治等等,做了较为细致的勾勒,让我们通过其叙述,有了一个具体的了解。
  同样,在小说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艺术品的创作和交易,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了鉴赏、市场、政治甚至某个“个人”等多种力量的影响。正是这些力量的交互作用,决定了一幅艺术品的价值与命运,而一旦某个力量出于需要来控制或试图控制艺术品的交易,将会给整个市场带来怎样扭曲性的影响。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很难将这部小说定位为通俗小说,但在纯粹文学的意义上,它也并非艺术价值很高的作品。它的独特性在于将通俗文学与纯文学结合了起来,通过一个侦探小说的模式,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政治地理学”的整体面貌,如果我们要深入理解这部小说,从这个角度切入可能会达到较好的效果吧。
  一瞬间
  [美国]大卫·鲍尔达奇
  大卫·鲍尔达奇是美国著名畅销小说家,现居住在其出生地弗吉尼亚州。他从弗吉尼亚州立大学获得法律硕士学位,然后在华盛顿特区做了九年律师。大卫著有风靡全球的畅销小说《绝对权力》、《完全控制》、《赢家》、《简单的真相》、《保全信条》、《万事如意》、《不败枭雄》和《一瞬间》。由于他杰出的才华,大卫的作品重新定义了惊险小说并赋予了它新的活力。新出版的《一瞬间》已荣登《纽约时报》畅销小说排行榜榜首。《人物》评论《不败枭雄》是“令人着迷的可怕……鲍尔达奇创造了引人入胜的情节,令读者欲罢不能”。
  1996年9月26日上午10点30分,费尔蒙特宾馆,特工金身边站立的总统候选人里特尔胸口中弹倒地,金随即反应过来开枪打死行刺者拉姆齐教授。但一切都晚了。欢庆的人群惊慌失措地拥出大厅……记录当时里特尔竞选的录像显示在拉姆齐行刺的那一瞬间,金的视线竟然转向另一个方向。金是故意的?他在看什么?媒体做了铺天盖地的报道,并进行各种猜测。在承认失职后,金这个多年供职于财政部特勤处,专门保护总统及其他大人物的特工,辞职消失了。
  米歇尔是一名保护大人物的出色的女特工。她所保护的总统候选人布鲁诺接到马丁夫人的电话,突然改变行程,要去殡仪馆追悼刚死的朋友马丁。布鲁诺粗暴地拒绝米歇尔留在停放马丁棺材的房间,坚持要单独和马丁夫人谈话。几分钟后,米歇尔冲进空空如也的房间,布鲁诺已被绑架。米歇尔立刻要求增援和封锁殡仪馆周围地区。她到楼下要求“保安”西蒙斯协助检查四周,西蒙斯和理查兹特工一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