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宗镜录略讲 >

第103章

宗镜录略讲-第103章

小说: 宗镜录略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你就会想睡觉了,而且一睡很昏沉,会睡上好几天。过了两、三天再来找我说,老师呀!糟了!这两天那个东西掉了。实际上,功夫并没有掉,那是空到极点自然回转来的一股力量,就是阳极阴生、阴极阳生的道理一样。这个是境界、是现象,所谓诸行无常,因此是会多变的。这个不是定而是现象,不要把境界、现象当成是定境。人生的境界一定会多变的,比如说,我现在的境界下一步是什么?下台一鞠躬回家去了。这是一定的嘛!为什么这境界来了自己认不清楚呢?有双遮,什么都不知道很清净;可是有时候是双照哦!纤毫的变化都清楚。结果呢?我们都变成了独眼龙,执着单面的清净认为这个境界好。他这个佛法明天就不清净了,因为境界变了,因此又在后悔,后悔的结果就会发脾气,自己对自己发脾气,人家碰一下脾气更大,因为自己的佛法掉了,好像都是你害我的。

 

                      佛的爸爸妈妈是谁?

    “ 止即佛母 ”,什么叫作佛母?比如说,准提佛母,大家都认为准提菩萨是女的,因为佛母嘛!一定是妈妈。其实般若才是佛母,因为大智慧才能产生佛,故称为佛母。止即佛母,因为定能造出佛来。 “止即佛父 ”,止也可以称做佛父。 “亦即父即母 ”,即成佛的父母,因为因它而出生,这也就告诉了我们止是成佛的正因。

 

   “止即佛师、佛身、佛眼 ”,止是佛的老师,如释迦牟尼佛十九岁出家,修无想定三年、修非非想定三年,再修苦行六年。这十二年中间都在打坐,最后才悟道,而悟的那一刹那并不一定要靠打坐。但是他后来之所以能悟,却是靠打坐渐修而来的。所以,止也是佛的法身的作用,也是佛的眼睛。 “佛之相好 ”,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这些是怎么来的呢?都是从定力的功德来的。 “佛藏 ”,佛的一切智慧的根本是从定中来。 “佛住处 ”,佛最后涅槃是涅到哪里去啊?难道是到馆子去端个盘子就叫涅槃啊!所谓涅槃是佛永远都在那个定中不动。然而当我们称念他的名号时,他可也听得清清楚楚。

 

   “何所不具 ”,得了止,神通、智慧、菩提样样自然具足。反过来说,一天到晚只想得神通、智慧、菩提而不修定,那些就永远只是妄想而不能成就。 “何所不除 ”,得了止就能解除一切障碍。 “善巧方便、种种缘喻,广赞于止,是为第一义以止安心。 ”刚才讲的是第一义,至高无上定慧的修法。重点在于要体会到 “照而常寂、寂而常照 ”。 “寂而常照 ”,虽然此心在定中但能做一切的事业。 “照而常寂 ”,尽管在一切事务上,在红尘滚滚中,但此心在定中。要能做到这样才是第一义的于止安心,这是无上大定。

 

  下文接着谈观,止与观是大有差别的。刚刚我们提到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这寂与照是否就是止观呢?差不多是一样,而中间有很微细的差别。寂照是成果的说法,止观则是寂照过程的说法。换句话说,止观是因、寂照是果。

 

  现在讲到观的方面,观是观察。有些同学说,经典的道理我都听懂了,但是我还是不知道什么是观。现在再说明一次,希望各位用心体会,比如你们打坐,下座后说,老师今天我坐得不好。我说为什么?腿好麻哦!唉呀!心好乱。我问:你知不知道麻?他说:知道呀!心乱时知不知道?也知道呀!这就是观嘛!所谓观就是你看到了。不是眼睛看到而是你知道腿麻、心乱,观就是这个道理,这就是观的作用。但这只是普遍生理及心理层次的观。佛法的观还要更进一步,比如说,我现在觉腿麻得受不了,这种感觉传达到大脑,而有了知觉,脑子知道了,你要观察这个麻到底是脑子晓得才麻呢?还是腿麻?你要好好观察这个麻的作用究竟是如何起来的。这个研究在禅宗就叫做参,教理上就称为观。这是第二个层次。

 

  到了第三层次这样一观,心的本体就是真如,这一念自然就空,这一念空了以后,你知道这一念空了,空空灵灵的,这个境界就是观照,这样就可以进入佛法了。

 

                      乱动脑筋与不动脑筋的人

 

   彼人言。止状沉寂,非我悦乐。当为说观。推寻道理。七觉中有择觉支。八正中有正见。六度中有般若。于法门中为主为导。乃至成佛。正觉。大觉。遍觉。皆是观慧异名。当知观慧最为尊妙。如是广赞。是为随乐欲以观安心。

 

   “彼人言,止状沉寂,非我悦乐,当为说观。 ”有一个人跑来说,老师呀!我打坐不行耶!一上座我就想睡觉。止状沉寂,一打起坐来永远是沉默的。这里的寂非涅槃的寂静而是昏迷。而且在沉寂当中,非我悦乐,不喜欢这个沉闷,换句话说,有人不喜欢修定,因为一修定他说容易昏沉。对于这一种人,法师们就要注意不要硬是教他学打坐, “当为说观 ”,教他如何做观想。 “推寻道理 ”,或教他做学问研究经教。因为容易昏沉的人,天生就不用心,懒得动脑筋,根据我的经验,一千人大约有九百五十人是这样子的。

 

  明朝末年顾亭林对于时世很感慨地说,今天的中国南方之士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南方人太聪明了,大伙在一起不是打牌就是玩,从来没有讲过人话。北方之士则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因此对于沉寂的人,不要认为他是个人才,沉默寡言,其实往往是他脑瓜子傻到极点,懒得用心。因此,这时候你的教育方法是如何引起他的兴趣,使他能研究教理,让他在这方面用心。所以佛经的三十七道品中的七觉支里头有择觉支,选择研究佛法。八正道中有正见,六度中有般若度,也就是智慧度,非要用心不可。 “于法门中为主为导 ”,因此智慧的观察在佛法中还是个主体。

 

  修禅宗的人有些说,用心就是打妄想,不用心就好了,因此有许多年轻人字写不好,文章也不学。他说我要学禅呀!因为要做到无妄想,因此不能用心。他以为这就是道。宗喀巴大师说,这样修道,他生来世当心变成老黑猪。

 

   “乃至成佛、正觉、大觉、遍觉,皆是观慧异名。 ”因为你用心去观,去参这个理,所以才有悟。因此,禅宗的名言,疑则悟,小疑小悟、大疑则大悟。比如,如何是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要好好去参,这叫话头,话头就是问题。古人叫做话头,现代的术语就叫找问题,因此学禅要找问题,因为找问题而悟了的叫做观慧。

 

  观也好、慧也好、中国禅宗叫做悟也好,都是同一种东西的不同名称。 “当知观慧最为尊妙 ”。他说,我们学佛的人应当知道,观与智慧在佛法里头为最尊、最妙。很多人学佛不肯用心研究,而光是打坐,在那里痴痴地等待开悟,这是错误的,因此要修观慧。 “如是广赞,是为随乐欲,以观安心。 ”各种经典都广泛地赞叹观慧的重要,因此教育方法,要看他的性向、根器,再想办法诱导他走入智慧的路线,观慧修成此心就安了。

 

                      观无碍解脱法门

 

   若勤修观,能生信、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知病识药,化道大行,众善普会。莫复过观。是为随便宜以观安心。

 

   “若勤修观 ”,一个学佛的人若精勤修习观慧,深刻地研究、仔细地反省。 “能生信、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就能产生正信而不迷信,才能得戒,守戒若呆板地照教条做就不对了,而是要用智慧去守。得定生智慧,戒定慧三学圆满了以后才能够得到解脱。学佛是为了求解脱,心里头坏的习惯解脱不了不叫学佛。解脱靠什么?靠解脱知见。 “知病识药 ”,学佛要教导人家也好、要自修也好,要晓得毛病在哪一方面?应该要用哪个方法,自己要认识呀!不肯用心、不肯认识,有些人说,我什么都懂,就是我这个好。像这种人是永远也修不成功的。因为他自己不知道病,也认不清病的来源,也不知道该吃什么药!因此,要清楚自己心理行为的毛病,要知道修哪个法门来对治才有道理。

 

  该修定的时候修定,有时候修定久了会落昏沉,此时就要转出来修观了。 “化道大行 ”,乃至定慧到了以后你的教化大行。 “众善普会 ”,所度的人都是善男子善女人,一切善事自然成就。 “莫复过观 ”,因此要想达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唯有修慧观,把道理研究清楚,这是修观的重要。以这样来教化人,就叫做 “随便宜以观安心 ”,就是占了便宜了,这样你就得了喜乐、很快地成就。

 

   观能破暗。能照道,能除怨。能得宝。倾邪山。竭爱海。皆观之力。是为随对治以观安心。

   “观能破暗 ”,智慧一观照就破除了黑桶的黑暗,自然内在就发光了, “能照道 ”,能照菩提大道。 “能除怨 ”,观慧一来心里头会发慈悲心而做到怨亲平等。心里头若有怨气、闷气,智慧一观,就发现这样不对,原来我被这个境界给困住了,当下风停影歇,云开月淡了。因此,观能除怨。 “能得宝 ”,得智慧之宝。 “倾邪山、竭爱海 ”,倾倒了邪见之山,竭干了爱水之海。 “皆观之力 ”,都是观慧的成就。众生有哪一种烦恼,就用哪一种观行来修持对治而成就的,就叫做 “随对治以观安心。 ”


              第六十章 睛彩吓朦胧
 

  上次讲到 “观 ”方面的修持,最后一句是: “观能破暗,能照道,能除怨,能得宝,倾邪山,竭爱海,皆观之力,是为随对治以观安心 ”。

 

  接下来又转入另外一个主题。

 

   若观法时不得能所,心虑虚豁,朦胧欲开,但当勤观开示悟入,是为用第一义以观安心。

 

  如果在修止观的观法时,不能分辨能、所。所谓止观就是在定静的境界中所发出的慧观 ——智慧的观察,以现代语言来说,就是研究或者正思维。这个智慧的观察 “不得能所 ”,不晓得是哪一种心所起作用?譬如我们现在在讲话,大家在听话,一边听话,一边还在看,而且脑子在思想,这是心所,心所起的作用。换言之,以新词来表达,就是心的动向,或者心的动态,也可以说是意识的动态。

 

  那么,心理意识的作用,是谁使它动?怎么会去想?我们静坐或睡眠时,没有任何外来的因素,突然起了一个特殊的想法,这个特殊想法的现象是心 “所 ”;是谁叫它去想?它怎么会想?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是心的 “能 ”。拿现代话来说,就是意识思想的根源从哪里来?这是心的能所二者之分别。

 

  所以,修观法时,对心的意识作用 “能、所 ”两者分不开,搞不清楚它的来源,就会有 “心虑虚豁,朦胧欲开 ”的情状。心里思想、思虑这种作用没有调整好, “虚豁 ”,感觉上有点空空洞洞的样子,好像清净,又清净不下来。有些人学佛学得很狂,空啊、有啊,这些理论讲得头头是道,叫他修持,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