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宗镜录略讲 >

第128章

宗镜录略讲-第128章

小说: 宗镜录略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云: “ 一念初起,无有初相,是真护念。 ”

 

   “护念 ”,这两个字要注意。人家说,《金刚经》只有一句话,你懂了就悟道。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一切修行法门只有两个字 “护念 ”而已,起心动念要处处看清楚,能清楚自己的起心动念,八万四千法门就是这句话 “善护念。 ”护念到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护念到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 ”才是善护念。所以,经上说: “一念初起,无有初相 ”,念头一起就像水上的泡沫一样,随起随空。 “是真护念 ”,这样就解了真护念,也是真无心。


             第七十四章 跨鹤出银笼
 

   《宝藏论》云: “ 夫离者无身,微者无心。无身故大身,无心故大心。大心故,则智周万物;大身故,则应备无穷。 ”

 

  修证佛法最主要是如何能做到 “离 ”,这个 “离 ”是超越的意思。普通经教讲,学佛的第一步要先发起厌离心。所谓厌离心就是对于这个物质世界一切的诱惑,有一种想超脱的感受及观念,这是在理论方面;在功夫方面要做到离开身心作用的束缚。比如说,我们一般学佛打坐的人,坐在那里半天,都是干什么呢?都是在玩弄自己的身体,这边舒服或不舒服,这边痛了、那边酸了,根本没有离开身体的窠臼,无法抛开身的观念。还有,我们学佛打坐通通都在用心,即便是有个空的境界,这也是心理意识造成这个相似于空的境界。因此,整个来讲始终没有真正离开身及心这两方面的自我范围。 “离者无身 ”,要能做到离的超脱的人,才能有无身的感觉。这无身也就是四大皆空,四大真正空了,不被四大转,功夫才算有了基础。 “微者无心 ”,至于心的方面,要参透它的至微细处,此心化到精微之极点,便可以达到无心的境界。

 

   “无身故大身 ”,这个大身在佛学上又称为法身,法身是无量无边。因为我们的功夫无法证到离身的境界,因此得不到法身。 “无心故大心 ”,所谓无心是凡夫的意识心、思想、感受及执著离开了,才能达到无心的大心境界,也就是菩萨道。在佛经上,菩萨的另一个名称叫做大心众生。假如有个朋友写信给你而自称大心众生,看起来很谦虚,实际上非常自负,因为这等于他自己认为是开悟了,是菩萨境界,而有如此的自称。

 

   “大心故,则智周万物 ”,此心精微到极点到达了无心境界,则智慧成就了,因此无所不知,也就是 “智周万物。 ”

 

   “大身故,则应备无穷 ”,把我们肉体的四大假合之身离了、解脱了,则证得了法身的大身,这大身的妙用可以起千百亿的化身。应就是应化,备是无所不具备,他的能力是无尽的,因此叫无尽藏。

 

   是以执身为身者,则失其大应;执心为心者,则失其大智。

 

  从这段开始是永明寿禅师的评论。这四句话是给我们学佛的人的严重警告。 “执身为身者 ”,抓着这个父母所生的四大肉体,把这个看成是自己的身体的话, “则失其大应 ”,那么就堕落了,把我们众生自性原本无比的功能,可以起大神通妙用,有感就应的功能给丧失了。这是讲我们学佛却又抓着身体在玩的人可怜! “执心为心者,则失其大智 ”,抓着自己的心,把自己的意念、思想境界当成是真心在那里玩;还有些人把思想 “空 ”了所呈现出来一片清清净净的境界,以为这个是空。实际上,这个是心所造的,还是心,同前者一样不能大彻大悟,智慧发不起来,坐在那里,眼睛一闭,永远是黑漆桶一个。

 

                      身碍心碍成智障

 

   故千经万论,莫不说离身心,破于执著,乃入真实。譬如金师,销矿取金,方为器用。若有身者,则有身碍,有身碍故,则法身隐于形壳之中;若有心者,则有心碍,有心碍故,则真智隐于念虑之中。

 

  他说,所以一切的佛经所告诉我们的方法,都是教我们如何解脱这个身心的修法。 “莫不说离身心,破于执著 ”,身心的执著破了, “乃入真实 ”,便能明心见性,看清宇宙生命的实相。

 

   “譬如金师,销矿取金,方为器用 ”。譬如挖金矿的人,开了矿以后,先要把金石给挖出来,再将千万年来包在黄金上头的泥沙、矿石给去掉,一步一步把金质提炼出来成为真金,然后才可以做成金饰。换句话说,我们现在学佛就是在开我们的这个矿,我们本有自性的金矿,现在都陷在这四大里头。这也是云门祖师讲的: “我有一宝,秘在形山 ”。我们的宝贝都被这个身体给限制住了,要是跳不出这个身体来修持的话,那么搞的都是假的,最后都抵不住生死。

 

   “若有身者 ”,一般执著自己身体的人。 “则有身碍 ”,之所以不能悟道,不能悟得菩提,都是被身体障碍了。 “有身碍故 ”,因为有身体的障碍, “则法身隐于形壳之中 ”,那无比大,无量无边、不生不灭的自性法身就被这个色壳子给限碍住了。这点大家要注意,很多人学佛修道喜欢身体上的气脉,什么任督二脉、奇经八脉或是密宗的三脉七轮,玩来玩去都是在身体上转。在这个身体上转来转去,则你的法身始终都隐于形壳之中,都没有跳出这个身体的范围。没有跳出身体的范围又如何能够解脱呢?因此,很注重气脉觉受的人,都是给自己设下陷阱,这个是非常错误的路线。

 

   “若有心者 ”,有心去修行,有个方法做做功夫, “则有心碍 ”,那么就被心意识所障碍, “有心碍故 ”,因为有心去求道,有心去修持,就通通被这个心念给困住了。 “则真智隐于念虑之中 ”,因此般若智慧就埋没在后天的思想、知觉中而无法现前了。等于一个自然界的现象,假如今天天阴,有乌云出现,这乌云被气流一转动,遍布天际,太阳被遮住,什么东西都看不清了。我们的心念也是如此,假如我们很用心、很造作地去修行,不管打坐、念佛或观想,弄出一个清净境界就以为在修佛修道,其实你那清净境界也是念虑的一种,它一样障碍了自性的光明。

 

                      道平内外患

 

   故大道不通,妙理沉隐,六神内乱,六境外缘,昼夜惶惶,无有止息矣。

 

  这几句话文字很美,也把我们给骂死了,几乎所有的修行人都挨骂了。 “大道不通,妙理沉隐 ”,不管是真如、涅槃或是菩提,这许多不同的名称,总括起来用中国的文化就叫 “道 ”。如果有些学者来研究,就反对《宗镜录》,说是道家思想来了,因为中间有个 “道 ”字,所以那是外道。一般人的智慧就是如此。其实永明寿禅师是借用中国文化的名称来阐释、弘扬这个道理,使中国人能够很容易深入。因此,我经常跟一国外去讲佛法的同学说,不管你学的是什么教,要知道西方文化的基础在《圣经》,要是把《圣经》的原文弄熟了,那弘法很方便。等于中国人的文化在四书五经及诸子百家,佛经后来的翻译许多的名称都是借用它们的,这样才能弘扬得开,因为真理只有一个,名称不同没有关系。你要弘扬的是真理,不要被拘束在名称上。

 

   “大道不通,妙理沉隐 ”,自己被自己的身心塞住了,不能开悟。 “六神内乱 ”,六神是眼耳鼻舌身意的精神作用。虽然我们一天到晚在那边打坐修道,其实心里头惶惶无主,忙得很。一下子,哎呀!气到耳朵里发胀了,耳神在乱了。有时候,眼睛看到东西了,哎哟!有天眼通了,眼神在乱了。一下子觉得脉通了,是身神乱了。结果几十年下来都是在那里搞鬼。 “六境外缘 ”,众生的六根都是向外攀缘,才坐得比较上路点,嘿!有一点亮光,不得了了。然后拼命在里头看,嗯!有一条狗、有一座山、有一个人,结果意识乱了起来,糟了,这一条狗大概是我的前身吧!要不然,看到别人就说别人是狗变的。其实都是自己的意识在那里发神经,不过永明寿禅师不讲发神经,而是讲 “六神内乱,六境外缘。 ”

 

  一般学佛修道的人是真地在那里修道吗? “昼夜惶惶,无有止息矣 ”,一天到晚在那里慌得不得了,惶惶无主呀!每天都讲,哎!我惭愧呀!没有进步呀!东一个惭愧、西一个惭愧。这种心态是蛮可怜的,也就是心里不安,因此才会如此地 “昼夜惶惶,无有止息。 ”

 

                      跨鹤出银笼

 

   夫不观其心者,而不见其微;不观其身者,而不见其离;若不见其离微者,则失其道要。

 

  从这里可以知道,佛法真正的修持就在于止观。这用语,在佛经的教理用观,而中国人觉得用佛学的教理麻烦,因此把观、思惟等等综合起来就叫看。看是叫我们观察的,不是不用智慧盲目相信的人,以为打坐把眼睛一闭就是学佛了,结果在那里整天六神内乱,那是迷信。但是不迷信的人,若只是在那里研究教理,那是散乱、是妄想。应该要回转来,既不妄想也不迷信,而是要观心,参究心性的道理,察证其精微处。

 

   “夫不观其心者,而不见其微 ”,若不向内而走观心法门入手,就不能明心见性,发现心性的精微之体。孔子在介绍五经的道理时,讲到《易经》用四个字来形容,那就是 “洁静精微。 ”洁静精微就是形而上的道,然而后世不用这种文字了,佛法则用 “圆明清净 ”。但是圆明清净只是 “洁静 ”的一面;而神通妙用无穷则是 “精微 ”的一面。在上古时代一句 “洁静精微 ”就通通把道的体用都包括在里头了。由清净圆明而起神通妙用,这个神通不是一般我们想的,我们想的都是神经。神通和神经是两兄弟,神通是老大,神经是老二,这里讲的是老大。真正的神通是大智慧。

 

  第二要观身,研究所有的佛经就会发现,不管是大乘或小乘,二千多年以前佛陀在世时,当时他老人家亲自教导弟子们的修行路线,几乎都是从观身开始,例如白骨观、不净观。到了后世才不大使用,以为是小乘法门,其实这是修学佛法的基础。白骨观及不净观,有三十几步的工夫,包括了显教与密教都是从这里演绎出来。 “不观其身者,而不见其离 ”,若不走观身法门则永远也无法达到解脱。有些人在这期的生命终了的时候,很潇洒地跟朋友们道别,脱开身心与名利的牢笼,驾鹤西归,眼睛一闭就走了,既不痛苦,也不需到医院上氧气,这种本事都是从观身法门来的。

 

   “若不见其离微者,则失其道要 ”,这里把修持佛法的精华一句话就讲完了,若达不到解脱,不能做到离身微心,那么你冤枉学佛修道,因为修道的要点都抓不到,即使修一辈子也没有用。

 

                      大身非身是法身

 

   故经云: “ 佛说非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