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宗镜录略讲 >

第138章

宗镜录略讲-第138章

小说: 宗镜录略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佛土是清净的,清净是无心,无心之心是名佛土。真到了净土境界,干干净净的,一念不生,所以 “佛土无心,故不见天子 ”,无心的净土是不见天子,什么人也看不见,鬼也看不见,神也看不见,无一境界可见。 “天子有心而不生念,故言不见佛土 ”,他说这一位天神,虽然也是一位普通人,不过他善果成就了,所以成天神,他同我们人一样有心,可是他悟了道,本有心而不再生念,到达无心地,因此他说我没有见过一个佛土。十方三世的佛土,我一个都没有看见,这是真佛土。这样,这个境界成就了,达到不疑,不疑就是不分别,不二法门,没有两样, “便成不异 ”, “故知有心无心俱空 ”,无心是空,有心也本来空,二者都是空境界。这一段又说明 “生无生 ”的道理,同时这个问题也还与前面所说的那个知与无知有关。

 

                      宝镜三昧论

 

  接着永明寿禅师引用牛头融禅师的话。唐代时现在南京的附近有个山,这个山上住了位大修行人法融禅师,在禅宗史上很有名气。

 

   融大师云:“镜像本无心。”说镜像无心,从无心中说无心。人说有心,说人无心。从有心中说无心。有心中说无心,是末观。无心中说无心,是本观。

 

  我们照镜子,镜子里头有外我的相,这个我的相是无心。法融禅师说,在镜中那个人的相是无心,拿这个观念来推理,镜里头的相是人的影子,那个影子本来没得心,所以那是从无心的立场来说明无心的实际。我们现在站在镜子前面,我们本来是有心的,镜子里头那个影,它可是无心的,这样我们这个有心不就如同镜中影相的无心吗?这就是 “从有心中说无心 ”,以我们有心念的修养,成就到无心的境界。永明寿禅师下面引伸的道理,看起来话很重复,但如果我们仔细地一参究,就智慧开发了,可以悟道了。有许多人不大喜欢逻辑,不喜欢思辩,觉得那很繁复。事实上,不肯思辩的人往往他所悟的境界、修成功的境界,都非常笼统,笼统便不切实际。所以菩萨道要学五明,包括因明,必须要思辩深刻,这里这种繁复就是要让大家思辩得深刻。

 

   “有心中说无心,是末观。无心中说无心,是本观。 ”从人的立场,人本来有心,为什么竟在讨论道的最高境界是无心呢?这就像站在树顶上看一棵树一样,没有从根本上来观察。换句话说,这是分析它的现象,从它末尾的地方下手,在有心中体会无心,这是 “从有心中说无心。 ” 若从根本的本体而言,万物本来无心,天地本来无心,一切众生本来无心。这样从 “无心中说无心 ”, “是本观。 ”简言之,有心中说无心,是讲修持的作用,由用归体;而本来无心,是直接从本体上开示,本来如是。

 

   众生计有身心,说镜像破身心。众生著镜像,说毕竟空破镜像。若知镜像毕竟空,即身心毕竟空。假名毕竟空,亦无毕竟空。

 

  这一段文字看起来反反复复,难免令人不晓得玩些什么花样。当时,在唐朝以前的印度,佛学还流行,佛教还没有灭亡,但到了唐朝的初年,玄奘法师去留学时,印度的正法已经衰败了。到了宋朝,完全没有了,佛法都到中国来。所以,我经常说要研究印度的最高文化,中国的《大藏经》替它保留了全体。宋朝以后,回教的力量,阿拉伯的势力进入了印度,佛法衰退了,慢慢旧有的婆罗门教就恢复了,称为印度教。现在我们到印度去找佛的遗迹,是有呀!那个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不过找佛法的迹象啊,却是箭过西天,连影子都找不到。所以说,在印度当时佛法在时,乃到中国唐宋禅宗、唯识学流行的时代,这种因明的论辩是非常重要的。西方人笑中国人根本没有哲学,是因为看中国人不大喜欢用思辩,凡事讲得笼统,一开口、一下笔就是含盖一切的人生哲学,说得很高明,但是在学术的论辩上,比较疏忽简省。尤其我们中国禅宗根性的似乎比较多一点,一问聪明得很,一搞好像就懂了,就悟了。其实,真的悟了什么?往往像粘到一起的软红薯一样,一塌糊涂,思辩不清楚,没有学问。真正悟了道的人,必有学问。人家都说六祖不识字,但六祖还会说一部《坛经》,你念别的经给他听,他也会解。所以你如果也说我不要读书,能同六祖一样悟道,那可要小心了。且不要说你能不能也留部《坛经》,光是不肯研究学问,就是逃避现实,自甘糊涂了。

 

  现在我们看永明寿禅师的论辩。因为 “众生计有身心 ”,这个计就是度计、估计、量度、猜度,譬如一般年轻同学犯这种错误非常多,尽管是学佛、打坐,一天用功得很,目的是什么?耶!一修呀!将来修到老了,能够出来一个年轻不老的,返老还童,这就是在那里计度这个身心,甚至估计另外一个身心的好处。大家仔细从阿赖耶识下意识反省一下,都有的。口口谈空,步步求有,一边说学佛我看空了,如果碰到一点打击,唉唷!好像佛法都不灵了。你看他是学空吗?可见是在学有嘛!所以 “众生计有身心 ”,都是把这个身心抓得很牢。那么法融禅师说如镜像一样,说镜像是为了破一般众生身心坚固的观念,但是说镜像,又有人抓到镜像那一边去了。

 

  因此有些学道家学密宗的还专门买一个镜子来,看着镜子在打坐,然后看这个镜中像就是我的像或佛菩萨本尊的像,这是佛法的方便法门。因为镜子的性质,画个什么就有什么,画个葫芦就有个葫芦,于是大家都来学画葫芦,你画个葫芦,他也画一个葫芦,人人都来依样画葫芦。画归画,可惜不明佛意,说一个镜像,就修一个镜像法,然后深著其中,真是没得办法。这叫做 “说镜像破身心,众生著镜像 ”,般若里头是讲毕竟空,彻底空,把这个镜像影子也破了,所以说 “众生著镜像,说毕竟空破镜像 ”。同时又交待, “若知镜像毕竟空,即身心毕竟空 ”,此身本同镜中影本来空。但又怕后人又执一个空,因此接着说 “假名毕竟空,亦无毕竟空 ”。毕竟空只是一个权设的名相,千万别最后又留一个 “毕竟空 ”在哪里。

 

  永明寿禅师讲到这里为止,一路显空的真义,他是宋朝人,不晓得宋朝以后中国的佛学,唯识跟般若两家争的是 “毕竟空 ”还是 “胜义有 ”,诤得一塌糊涂,还又争下去。如果他老人家又来的话,又要写一部《宗镜录》了,又要将旨意依时代需要重新著作过了,这就是我们众生!永明寿禅师为了破抓住镜像境界的过患,说毕竟空,破镜像。我们一定要在这个上面好好反省自己的身心就是空。大家这个肉体,是我们造出来的。每个人的像,脸有长一点的,圆一点的,有些人尖一点、方一点,有些人面宽一点、窄一点,有些人身材胖一点、或瘦一点,有些人近视眼,有些人远视眼,有些人耳朵听不见,有些人耳朵特别灵光。这是什么道理?这个众像是谁造的?其实我们这个像是镜中之像,是心镜的造影,我们生理的业报就是心象的呈现。所以大家要了解,尤其年纪大的朋友,身体衰老了,得各种的病苦,而佛为大医王,能治各种病。病从哪里来?病从业来。业从哪里来?业由心造。真正了了心,生老病死是可以解脱的。所以所谓镜像,不是光叫你看镜子里头的像,而是要悟此身如镜中影,不然就把佛经糟蹋了。

 

  现在,大家坐在这里,我们马上测验,我当然不好意思,好意思的话,我就暗示你后面的人给你一拳或捅一下,你那个镜中像马上就变了。为什么变?心动了就变。现在大家坐在这里很自然,一副菩萨相。如果在路上跟人家吵一架,那个样子变了,心镜一变,这个像就变了。心慈悲就现慈悲相,心烦恼就现烦恼相,痕迹留在身上行为的粗细每一处,我们学佛要彻底了解这些。

 

                      庄子的参禅法门

 

  所以,这个镜像的原理体会不到,那你根本学佛还没有入门。

 

  同时,大家也可体会庄子所写的《齐物论》那一篇。所谓魍魉与影子的故事。一个人在阳光或灯光下面一站就有影子,影子还有个朋友魍魉,它是这个影子之影,即在影子外面有个较淡的圈圈。有一天魍魉向影子说: “你老兄啊!唉呀!真讨厌,看你好麻烦,一下又躺下来,一下又站起来,一下又走,一下又坐。 ”那个影子跟魍魉说: “老弟啊,你不知道,我做不了主耶!我听我后面那个老板,老板要坐我就坐下,老板要站我就站起来,唉!说话说回来,老板自己也做不了主,老板还要听后面那一个。 ”那一个是什么?不知道。庄子的道理也就说明,你看,我们人的影子在灯光下面跟着这个身体跑,身体又跟谁跑?跟着念头跑,念头跟心跑,这正是镜像的道理。

 

  如果你真懂得镜像毕竟空,彻底的空,那么你就离一切相,就证道了,不是理论上到,是身心就到了,立刻就空掉了。身心毕竟空,这就悟了。悟了以后,就要扫除悟迹。拿禅宗来讲,悟了道,却没有悟道的样子,若只是一天到晚摆个修道的样子,那不是修道,反而会得精神病的。所以连悟迹也都要空。要知道所谓毕竟空,也就是假名而已。 “假名毕竟空,亦无毕竟空 ”,你有一个毕竟空在,已经不对了。

 

                      本无佛如世间日

 

  若身心本无,佛道亦本无,一切法亦本无,本无亦本无。若知本无亦假名,假名佛道。佛道非天生,亦不从地出。直是空心性,照世间如日。

 

  这是引用佛经彻底的佛法,所谓的无上义。为什么说佛教尽管衰败,但佛法变成了佛学,佛学思想在人类文化上始终是上升而且站在好高一个地位,那同佛教没得关系,因为它本身哲学的论辩,始终是至高无上的,而且条理清晰非常科学的。

 

  这里永明寿禅师又说 “若身心本无 ”,那么 “佛道亦本无,一切法亦本无 ”,佛道也是本来空的。一切法也是本来空的。既然是 “本无 ”,这样还会有一个本无在那里吗?所以 “本无亦本无 ”,假的一个代号而已,无所谓空,无所谓有,二百六十字的《心经》,都给人讲完了: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

 

   “佛道非天生,亦不从地出 ”,佛的道并非有个什么来源,不是天地所生。因为它本空、本不生。不但佛的道,乃至釋迦牟尼佛创的这个宗教,其实佛本身并不想创教,创一个宗教的形态是后来佛的弟子们所发展而成,是人为的。 “直是空心性 ”,佛因为证到了真空自性,然后出来教化众生,教化久了以后,四十九年教化的成绩开了风气, “照世间如日 ”,他的大智慧、大功德犹如太阳出来一样,大地都受它的光明普照。佛说佛法的道理就是如此,而佛本身则又推得干干净净,佛不像后世学佛的人自欺欺人,他老人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