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宗镜录略讲 >

第4章

宗镜录略讲-第4章

小说: 宗镜录略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不同。

 

   若欲穷微洞本,究旨通宗,则根本性离,毕竟寂灭。

 

  严重问题来了,前面讲,人人都有道.为什么我们凡夫见不到呢?因一念迷掉了,而产生三乘五性不同根器,虽不同,但形而上本体一样。现在由本体来,所谓言下顿悟,悟道是什么样呢?真正的佛法 “穷微 ”,追究它根本的所在,研究到佛法的宗旨,完全搞通了,是空的 ——“根本性离,一切性离 ”。唯识讲诸法无自性,心、物皆属 “法 ”之观念中,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没有各自的自性,这个无自性与明心见性之性不同。

  但有些人搞错了,一看 “诸法无自性 ”,认为佛法讲无自性,还讲明心见性是真常唯心论,错了,是外道之见。将诸法无自性变成唯物论,断见。人死了就拜了、人死如灯灭。诸法无自性嘛,还去求个什么自性呢!这个见解非常严重。今天,在思想界中,这个思想非常流行,此论书籍充斥,毛病大家都看不到,换言之,这在提倡唯物思想,纵使无意,却走入此偏见中,把佛法解释错了,永明寿禅师就不用 “无自性 ”,用 “性离 ”,在逻辑上,使天地相隔, 大妙了, “无自性 ”是主观的,在逻辑辩证法上是拿开它,与断见一样是拿开它, “性离 ”是有性,自己离开的,客观的。这些思想,同大家修证的关键非常大。


             第三章 如幻似真情何堪
 

  现在讲到形而上道体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 “明心见性 ”。什么叫如来本性? ——一切众生自己的本性。

 

    若欲穷微洞本,究旨通宗,则根本性离,毕竟寂灭,绝升沉之异,无缚脱之殊。

 

  最高的道体是什么样子?是 “根本性离,毕竟寂灭 ”。寂灭是中国文字,梵文原意是涅槃之意,用中文翻译叫寂灭,另有一种翻译是圆寂,圆满的寂灭。这些翻译是不是完全是涅槃的本意呢?不是的,因为翻成寂灭与圆寂,在中国文化,尤其在佛学观点上,形成一个很大的误解,好像寂灭、圆寂是死的东西,什么都没有了。一般人学佛,认为什么都没有、什么都空才是究竟,这在观念上犯了绝大的错误。但是为什么要那么翻译?在中国文字中,也只有这几个字最好,最能代表它清净的一面。实际上 “涅槃 ”包括了常(经常)、乐(快乐)、我(真我)、净(清净),所以它是寂灭、圆满、清净的,是乐的,不是悲的,但一翻译成圆寂、寂灭,易使人走上错误的路线。后世即以消极代表涅槃,犯了严重的错误。

 

  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们再回转来看《宗镜录》,讲到形而上道体 ——“根本性离,毕竟寂灭 ”,真是一字千金。中国文字若要以文学技巧写绝对逻辑、科学性的东西,很难写得美,写不出好东西来。把科学的书文学化很难。过去有学科学、化学、物理学的,大学毕业后出去教书,我告诉他们想办法把科学变为趣味化、文学化,不要刻板地记公式,把公式配一个很艺术的故事,学生一定容易记的,培养科学人才也方便得多。只有一个同学做到了,清华毕业后教化学,很叫座,他就是采用了我这个办法,当然他很苦,或者用李后主的词,或者用某些东西凑拢来讲,结果学生欢迎之至。我本来不相信,问他真做到啦?上课我去听听看,他说拿录音给我听,一听果然教得好。这就说明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要把它写成很好的文学真难,可是这四个字用得很好。

 

  唯识讲 “诸法无自性 ”,这是唯识宗(法相学)的重点。通常般若宗讲一切皆空(中国文化南北朝以前的翻译),也有流弊,一般人往往把 “空 ”跟 “绝对没有 ”连在一起。假定把纸烧了,没有了,这个空即属佛学上所说的 “断见 ”,唯物思想哲学即有此毛病,人死如灯灭,一切过去像灯熄了,没有了,把佛学的空与断见配合,观念错误。因此后世唯识学家有鉴于 “空 ”这个名词易引起错误的偏差,不用空的观念说明,而用另一个名词 ——“诸法无自性 ”。

                      佛法 “空 ”与 “有 ”的诤论

 

  然而,到了唐代玄奘法师译经这么一翻译后,在中国又引出一个偏差。因为禅宗以中国文化的观念标榜, “明心见性 ”,为什么有这个观念呢?因为性与情这两个字,在中国文化的根基非常久,比如三代以后,周代文化在礼记上提到 “性 ”与 “情 ”,佛法传来中国翻译后,很多都采用中国文化本有的名词,像 “众生 ”一词出于《庄子》; “功德 ”出于《书经》; “居士 ”则出于《礼记》,佛经翻译采诸子百家之名词者非常多。此乃因翻译不同的文字,必用其原有文化使用惯了的名词,才易使人了解领会。

 

  所以禅宗提出 “明心见性 ”,是根据中国文化本身的道理来说明的。然而,以后世整个佛学来讲,用这四个字,毛病也出得很大。比如佛经上经常讲到 “心 ”,界线分不清楚,有时将思想、现在讲话的情绪、脑子在想的也叫心,实则非也。有时佛经上讲心,是代表超越思想、分别、意识、情绪以外的那个本体的作用,全体的,心物一元,也用 “心 ”作代表。因此佛经中,上下两句或一句中有两个地方用到 “心 ”字,可能就有两个不同的涵义,但是没有在这上面下功夫,后世就很容易把它混淆,混淆就产生很大的毛病。

 

  由这个道理,我们知道禅宗讲 “明心见性 ”是一个代号,然而自玄奘法师翻译唯识学 “诸法无自性 ”以后,中国佛学思想也发生了个争论的问题, “一切无自性 ”,禅宗却讲可以 “明心见性 ”,那,不是这个错了,就是那个错了,究竟错在哪一面;有人认为,禅宗所讲的 “明心见性 ”是有个东西可见,有个心可明,这个已经不是佛法,这与印度婆罗门教传统的真常唯心论一派相同。因而,种种错误观念就出来了。

 

  仔细研究唯识、法相后,即可了解玄奘法师所翻译的 “诸法无自性 ”,是指一切形而下、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没有一个单独存在的根本性质,过去曾讲,现在再提出来注意,比如粉笔、纸币、手帕,都是诸法中的一法(法是代号),它无自性,将手帕分析,是绵纱、化学纤维、人工、颜色等综合体,每样把它分开来,手帕并没有自己的自体存在,它是各种原素因缘凑合,偶然地、暂时地构成了这么一个东西;而名词也是假的,我们叫它手帕就变成手帕,当时取名叫阿狗,现在就叫阿狗,名字无自性。形而下诸法没有独立存在的性能,不会永恒存在,一切无常,都要变去,所以说 “诸法无自性 ”并没有错。可是后世有一帮研究唯识学的,抓到鸡毛当令箭,谈空说有,都用错了!唯识讲诸法无自性,哪里还有个 “明心见性 ”的性可见呢?认为这些都是假的而斥为外道。所谓外道、内道是代表分界的分号,错了的,钉个牌子归到一个范围,叫外道;在这个范围对的,叫内道,内外就是那么一个界线的分辨。

 

  那么,实际上对不对呢?我们晓得,诸法无自性对形而下的事物而言是不错的,然而对形而上,唯识又建立一个什么呢?就是阿赖耶识转入真如,另定名称叫 “真如 ”,八识心王转完了,绝对的净化,净化到刚才所言涅槃的清净,那个东西也叫真如。不过,严格研究又分两派:一派唯识学者不用真如这个名词;一派则主张必须建立另一个作代表。

 

  现在,我们先来解释一下 “真如 ”,中文翻译佛经非常妙,很美!注意这个名称哦!见了道叫 “真如 ”翻译得很好,其它都是假的,只有这个东西是真的。但是倒过来念呢? “如真 ”,好像是真的。我经常提醒大家注意,佛法有一句话: “如如不动 ”,一般人看到都认为不要动就是佛了!根本连文字都读错了! “如如不动 ”,好像、好像、好像没有动,对不对?中文翻译得很好。实际上动而不动、不动之动谓之如如不动。这又讲到中文翻译的问题,现在有很多英文翻译,我感到本事好大,也好大胆。中国佛经从印度翻译过来,每一位大师不但懂得中国诸子百家的文化,而且要懂得各种各样的方言。像我们只晓得把外文弄好,在外国蹲了十几年对某地的方言都不知,这就无法翻译,哪些地方哪个字才恰当,很难!

 

  回转来我们说到建立真如,见道的道体叫真如。唯识有一派学者根本不建立真如,把第八阿赖耶识净化了就是道。

                      即此用 离此用

 

  《宗镜录》谈到道体,它的自性根本是离开你,不是你离开它。换句话说大家要求空,一般人打坐都想空念头,很多人问我怎么空?唉!我说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是念头来空你,不是你空它。 “根本性离 ”是自性离开你,不是你离开它。比方我们八点钟坐在这里,大家检查第一次的念头、思想现在还有没有?它早就跑掉了!你想空它干嘛! “根本性离 ”是它离开你,空是它来空你,不是你空它啊!佛法叫你认到自性空,是认清根本性离你,不是你在离它。也就是《楞严经》所说的: “即一切相,离一切法 ”,两句话说完了,自性本体,由体起用,由用归体。我手里拿的一根写黑板的,叫粉笔也好,钢笔也好,反正是一个东西,你第一眼看到了,第二眼想永远停留在上面,不可能,它早就过了。 “即一切相 ”,这是一个现象; “离一切法 ”,它本来就走开、空开,自性本来如此。即一切相就是本体起用;离一切法又是归体,由用而归体。所以这里告诉我们根本自性离,自性是本空的,不是你去空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是《金刚经》讲的方法, “应该 ”这样做。佛弟子须菩提问佛,妄念太多如何空?他问的是方法,佛告诉他: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有个 “应 ”字,鸠摩罗什翻译的也好。如果讲本体,此字应换为 “本 ”无所住而生其心,即一切相,离一切法,自性本空,不需要你去空它。我们求修养心性之学,自己有一个很空的境界,你晓得那个空的境界是不是一念?那就是一念。你觉得现在很好,很坦然、很清净,你早就在意念上了。这也是心理造成的现状,亦即相的境界,有一境界就是相,当然境界也是它变的,没有错,但是要即用即空 ——“即一切相,离一切法 ”。

 

  所以我们再三赞叹《宗镜录》一句话 “根本性离,毕竟寂灭 ”,把我们点清楚了。永明寿禅师把唯识般若谈空说有,两方面佛法最高的道体宗旨,用 “根本性离 ”四个字点出来。

 

   “毕竟寂灭 ”,不是你去寂灭它,自性本来寂灭,彻底的寂灭。如果你把毕竟寂灭当成方法来用,打坐时,拼命把自己的念头寂灭,那你是吃饱了饭没事做。你赶紧去盘腿吧!吃饱饭没事做,不盘腿干什么? “不作无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当然你叫它是修道、盘腿,实际上是无聊。它 “根本性离,毕竟寂灭 ”,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