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宗镜录略讲 >

第50章

宗镜录略讲-第50章

小说: 宗镜录略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生死在爱河漂转, “湍驰奔激,不暇观察 ”,我们就在这样一个邪命、邪见的生命状态中奔跑,忙得没有时间反省观察自己心理、生理方面的东西。学佛观心,密宗则有所谓修观想,佛法讲净观,就是要把这个东西找出来。这股力量的根本何在?怎么来的?等于我们刚才提到,不管男女,有周期性的情绪变化,你要找出来。像今天我问一位同学跑到哪里去了!他说去验血了。为什么?怕有肝癌!他说感觉到最近很容易疲倦,我说对,应该去验。可见他随时注意自己,反转来观察自己,什么理由?如他检验出不是肝癌,更要进一步找自己心理上是什么原因会形成这样?都有其原因。

 

                      众生的劣根性

 

  所以我说真正学佛用功的人,是非常严谨地反省自己,随时检查自己生理与心理的变化。学佛是科学的。以现代名词来说,所谓科学就是懂得理论,并从实际实行去实验,不是情感的相信,情感有时是盲目的。没有这个精神,没有时间观察自己,结果不知道自己被欲觉追逐不舍。注意啊! “为欲觉恚觉害觉,随逐不舍 ”是贪欲。注意这个 “觉 ”字, “佛陀 ”二字翻成中国文字是正觉,正觉是什么觉?就是睡觉睡醒了!我们都在睡,白天也睁着眼睛迷糊地 “睡 ”。因此 “佛陀 ”二字不能翻,中文睡 “觉 ”、 “觉 ”悟的觉,含义不能包括完全,知觉、感觉都是这个觉。

 

   “欲觉 ”,有时候感觉想吃面,不想吃饭,胃肠的食欲来了,这也是欲,饮食的欲, “饮食男女 ”是人生基本的欲。今天想吃荤,明天又想吃素;今天想吃甜,明天想吃咸,这固然是心理作用,但是这个欲觉也是周期性的,欲一来你就感觉到要怎么做了,被它所支配。众生聪明得很!

 

   “恚觉 ”,瞋恚,瞋就是发怒、发脾气,莫名其妙,心里一肚子火,看到这个也不对,那个也不顺眼,格老子就是我对,这就是恚心。每个人都有这种心理,大家仔细反省检查一下。尽管有许多人态度友善,那是假的,心里想: “格老子,我才看不起你呢?你是混蛋! ”这就是恚。这一念瞋恚闷在心里非常厉害,尤其在我的感觉与经验看,瞋恚心在内而不外发的人更严重,往往会形成肝脏的毛病。我个人几十年的经验,常常看到许多朋友就说: “小心肝啊!到中年更要小心。 ”人家问我: “什么理由? ”“没有理由。 ”我不好意思讲,这种脾气压在里头,又不敢发出来,肝不出毛病才怪呢!百发百中。所以,有许多毛病都是恚觉来的。注意 “觉 ”字,其实你自己感觉得到,力量出不来,有时心里晓得很讨厌,自己没办法去掉。学佛的基本在这里,不是一天到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嘴上的那个没有用,要在这里头观察。

 

   “害觉 ”,害觉厉害了!随时想占人家的便宜,不但对人,对事情也一样,总想占人家便宜,害人家一下才过瘾。乃至在公共场合,只要过团体生活就看得出来,团体生活哪个有公德心?为何没有?明知道不对,会害了别人,几条抹布摆着,没人看到就拿人家的抹布擦,绝不用自己的。 “怪了!为什么自己的东西要保持干净,非要擦人家的? ”这样一个微小的心理行为,大家想想看,都有的,怪得很!随时生害,以害他为快乐,这是恶的一面。有时善意的行为也会害他,过份的招呼和关爱,我反觉受害。等于关怀一个孩子,爱心愈重,愈是害了这个孩子。我们的心理行为随时在错误中颠倒行,可是平常却认为这种心理行为是对的,自我解释这种行为不是害他,是爱他。他说我们的心理行为在错误颠倒当中 “随逐不舍 ”,接续不能停止。下面还有更严重的:

 

   身见罗刹于中执取,将其永入爱欲稠林,于所贪爱深生染著。

 

  把自己身体看得非常重要。身见是我见最明显的现象,如果对一个学者说他有 “我见 ”,他一定辩称他大公无私,绝无 “我见 ”。你既然无我,我要你身上一小块肉、一滴血,好不好?他不甩你耳光才怪,此即身见。别人多坐了你的位子一下,你就起瞋心,公共汽车、火车上经常可见,身见非常严重。能够舍身见那还得了,全体应该顶礼膜拜,此人差不多了!虽然不是什么罗汉果,至少也是个小苹果啦!那已经证得果了!身见是很难舍的。他说我们的身见同罗刹鬼一样,被恶魔抓住。诸位在此打坐修道学佛,为什么不能得定呢?就是 “身见罗刹 ”这个玩意被你抓住了,结果你两腿一盘坐在这里搞什么?跟身见罗刹玩。身见忘不掉,修什么道?而且,因身见再配合颠倒错误的心理作用, “将其永入爱欲稠林 ”,心理与生理两者配合,两伙计把我们拖入爱欲的森林中转不出来,我们的生命对所有的贪与爱,深深地生出了染著,舍不掉。

 

   住我慢原阜,安六处聚落,无善救者,无能度者。

 

  一切众生当然包括我们,很可怜,由心理到生理,两方面综合为我慢,在我慢的原始高原上。比如自尊心,本来是件好事,一个人没有自尊心那就完蛋了!自尊心是应该有,但是有许多自尊心理恰是我慢。所谓贪瞋痴慢疑是天生的。婴儿从一懂事开始,我慢就来了,尤其到了幼稚园、托儿所去看看,小孩子早就生起我慢。然而现代的教育都在培养我慢,尤其西方崇尚个人自由,个人自由的我慢越来越大,这里头是个大问题。慢是一个人自我为第一的那种崇高的心理。由于我慢, “安六处聚落 ”,就是眼耳鼻舌身意。人生被他这么一描述,真是一无是处。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善于救你,也没有一个人能够度你。

 

   我当于彼起大悲心,以诸善根而为救济,令无灾患离染寂静,住于一切智慧宝洲。

 

  学佛最基本的发心,应当发起大悲心。那么,帮助人以何种方法最好?就以一切善根而为救济,是最好的帮助方法,如何运用?那要看个人的智慧了。换言之,利人利世要以智慧行之,六度波罗蜜均须大智慧,如何使人生起善根善性,方法要随时变化,如果跟他打一架而能使他从此发了善心,那你宁可跟他打一架,问题在于你要如何使人生起善根?方法怎么运用?随你方便,此即方便般若。所以帮助众生最好以诸善根而为救济,激发他的善性,其目的就在使他 “令无灾患离染寂静,住于一切智慧宝洲 ”,这是利人利世的目的,所谓度人是如此地度。

 

  使他生起善根,灭除什么灾患呢?使他离开生死苦海的灾难。世间恶业的灾难、染污太重,把古文 “染污 ”倒过来念,就变成时髦的名词 “污染 ”,立刻懂了,此谓新时代,新文化就是那么一回事,新来新去还是那个东西,新瓶装旧酒,酒杯还得歪着倒酒才是时髦动作,不像从前的人两手斟酒,那落伍啦!其实一样。

 

  要使他离染;使他住于寂静,寂静的涅槃,道的境界,使他住于一切智慧的宝洲。


             第二十七章 春去引得千春来
 

   又作是念,一切众生临世牢狱,多诸苦恼,常怀爱憎,自生忧怖,贪欲重械之所翳缚,无明稠林以为覆障,于三界内莫能自出,我当令彼永离三有,住无障碍大涅槃中。

 

  这一段引了许多佛经经文,看似重复,仔细看都不是重复,那是因为文字翻译得太好、太明白,反而使我们看不清楚。

 

  佛说一切众生处在这个世界上,就像在一个大牢狱中。没有成道以前,每一个人都在坐牢,所以佛经说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如牢狱,三界包括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太阳系中所有的生命也还在欲界中!我们被判了罪住在大牢狱中,自己不知道。虽然是牢里的犯人,不但凶得很,还管别人。佛说可怜这些众生,现处牢狱而不自知,而且在牢中多诸苦恼。

 

  更严重的是: “常怀爱憎 ”。众生的心理,不是贪爱就是讨厌。我们的心理一天到晚碰到人、碰到事就是两件事:爱与憎。在这种心理状况下,生命都在 “自生忧怖 ”,被种种贪欲的器械所缚绑住,被无明的稠密森林障碍住,在三界中跳不出来。我们学佛的人要使他永离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住在无障碍的大涅槃中,这是学佛的诚心所在。

 

                      五蕴皆空

 

   又作是念,一切众生执著于我,诸蕴窟宅不求出离,依六处空聚,起四颠倒行,为四大毒蛇之所侵恼,五蕴怨贼之所杀害,受无量苦,我当令彼住于最胜无所著处,所谓灭一切障碍住无上涅槃。

 

   “ 诸蕴 ”就是五蕴:色、受、想、行、识。为了修行求证,大家要特别注意 “六处空聚 ”,六处:眼、耳、鼻、舌、身、意。在我们感觉是有,在佛学的眼光看,假使有人修行真正证道、悟道,会晓得这六处是 “空聚 ”。空聚不是空,是假有,看起来存在,实际上没有永恒固定的存在。要在六处证到空聚,学佛用功,差不多有点希望了,这一点值得用功学佛的人观察反省。大家学佛打坐用功,并没有了解 “六处空聚 ”。我们要在智慧上了解空聚,再做功夫,才会进步,这是两层意思。换句话说,打坐、念佛、参禅做功夫,是内在智慧做功夫,要随时晓得在 “六处空聚 ”求证空性,这才是真正的用功,不要搞错。

 

  一切众生不知这是空聚,在认识上把它当作实在,所以生起颠倒行, “为四大毒蛇之所侵恼 ”,贪、瞋、痴、慢是四大毒蛇。 “五蕴怨贼之所杀害 ”,五蕴:色、受、想、行、识是怨贼。换句话说人生下来虽然是假的生命,非正命,但是也可以把寿命变成如正命一样,活得很长。为什么不能活得很长?被四大毒蛇之所侵恼,被五蕴怨贼之所杀害,认错了方向作用,因此受无量的苦。这些理论都是功夫。

 

   “我当令彼住于最胜无所著处 ”,最胜就是最好,最好的是什么?是 “无所著 ”,让一切众生住在 “无所著 ”, “所谓灭一切障碍住无上涅槃 ”。大家找找看,有没有一个无所著的地方?我们盖房子、买房子,经常有所著,怎么去找一个无所著?哪里是无所著?尤其现在年轻同学,喜欢讲禅的,都找到了 ——《金刚经》上说的: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那个地方就是无所著。怎么去 “应无所住 ”?你去体会,从这句话就可以找到 “最胜无所著 ”,灭一切障碍住无上涅槃。

 

  那么, 永明寿禅师一口气引用那么多经典,目的何在?要我们了解心地法门和生死的重要。他引经据典给我们参考,我们贸然一读,不明白他引用那么多经文干什么?你要晓得永明寿禅师编撰这部书的时候,非常用心,佛经浩瀚,他为什么抽出这几段放在这里?所以不要马虎看过每一句,忘记当时作者与编者的苦心,如果不了解这点,就白读这本书了。而且当时编辑部不只永明寿禅师一个人,他是总编辑,天下高僧一百多人,都是了不起、有成就的,至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