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宗镜录略讲 >

第67章

宗镜录略讲-第67章

小说: 宗镜录略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个中三昧谁识得?

    是故将出入三昧及以求心,而求普贤大用无依善巧智身,了无可得。

 

  这是大菩萨境界,不是小乘境界。 “将出入三昧 ”,在定境中,定的境界很多,中文翻译叫定;梵文结合音译,音译而翻成 “三昧 ”, “三 ”不是数目字,是梵文原音,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萨 ”,当时梵文的 “三 ”字,等于中文恭敬的 “敬 ”。 “三昧 ”取音也取义,一般解释为 “正受 ”,与现在我们所了解入定的 “定 ”有差别。严格地差别是:小乘的境界叫做定;大乘境界无所谓定不定,范围大、力量大、作用大叫三昧、正受。三昧不一定在打坐时才有,行住坐卧随时都在大定的境界中。大定的境界有多少种呢?八万四千种三昧。

 

  比如绘画,经常可以看到有些绘画画得非常好,此人已进入绘画三昧;文学好的,是文字三昧;武功高的进入武功三昧;插花好的,也有插花三昧,都用得通。换句话说,三昧有它的境界。

 

  但是一般学佛的人,是 “故将出入三昧及以求心,而求普贤大用 ”,两腿一盘打坐,以为修定叫三昧,然后希望自己求到定,求定中能见到菩萨。 “将 ”是拿,拿自己出定入定三昧的心,乃至在定的境界中,以有所求的心,求无所得的果,根本上就错了!我们学佛要注意!这就是所谓普贤见地的问题。学佛做功夫、求证,下手见地一错误,就彻头彻尾地错了!

 

  《楞严经》说: “因地不真,果遭迂曲 ”,请大家特别注意这句话!要求佛法明心见性 “见 ”的境界,不要 “将出入三昧,及以求心 ”求见菩萨,明心见性本来是空的境界,以有所求的心去见,如何见得到?这点请大家特别留意!

 

                      大机大用最善巧

 

   “大用无依善巧智身 ”,这是《华严经》所用的名称,普通佛学很少用到。这是大菩萨境界,非常难! “大用 ”,全体的大机大用,可以出世也可以入世;可以成佛也可以成魔,乃至佛与魔都不能到达的境界叫大用。所以,真正得道、悟道、成佛,应起大机大用。不起用,那不是佛法,不过也可以叫佛法,是小乘佛法,小乘中的小乘。真的大乘佛法,起大机大用,可出可入;可不出可不入;才是完全,它不偏于一点。大乘菩萨见道时,入世而救人,大用但无所依、无所求。有所依有所求则落在一个境界,在一个方式、角度上,那已经错误了!所以说 “大用无依 ”。

 

  何以人能够修养到那么高深的成就,可以入世可以出世?在出世入世之间,心已经出世了,在魔境中已经成佛了!这个靠什么呢? “善巧智 ”,靠他的机变、善巧,非常灵光、非常活泼、聪明的智慧。智慧所得的另外一个身体不是这个肉体了,那个身体是智慧的身体,永远不死,叫 “善巧智身 ”。不生不灭永远无生无灭,乃至像阿弥陀佛一样无量寿光之身,是 “善巧智身 ”。讲到这一方面,佛学比较专门、深入了!因此《华严经》是最大、最深的经典。

 

  所以他说,一般人学佛, “将出入三昧及以求心,而求普贤 ”错了!那么,应该以什么求呢? “大用无依善巧智身,了无可得 ”,然后悟道。明心见性悟到什么?悟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就可达到 “了无可得 ”境界。 “了无可得 ”的 “了 ”字很妙,作何解释?我只能说 “了 ”就是 “了 ”,无法解释,再作解释就错了!了无可得就是了无可得,十方八面都完了。 “了 ”不是没有,而是充满、实在了。 “了无可得 ”是证得的境界。

 

                      一念普贤现全身

 

   是故教诸菩萨,却生想念,殷勤三礼,普贤菩萨方以神通力如应现身。

 

  那么,《华严经》描写智慧 “善巧智身 ”,本来 “了无可得 ”,为什么佛在《华严经》上说,用空念一边去找普贤找不到的,这个道理是什么呢?比如到空的房间找空,怎么找得到?等于盐溶于水,如何在水中找出一粒盐巴?它无处不是, “普现 ”嘛!所以你在空境界中,念头一切空,了无可得,找什么普贤?你就是普贤嘛!

 

  佛说那只有在空的境界反过来,一念却生想念,当时佛那么讲了以后,有些人了解了,在空中,性空起缘起,一念之有,立刻见到普贤菩萨,就是这个道理,这个比喻。是故佛教一切菩萨却生想念,你要找普贤,这样找不到, “普贤 ”嘛!它普遍存在。等于在空的房间要找一个空来看看,空中找空,那你不是见鬼了!在这里头要以有念去看,在空房间中要怎么看到房间空的样子?你只有这样看,把空里头做个有,实际上这个空就是那个空的有。

 

  所以佛告诉我们 “却生想念 ”,然后还要 “殷勤三礼 ”,至诚恳切地磕头恳求。普贤菩萨这个时候方以他的神通的力量 “如应现身 ”,你有所求,他有感应,如插头一样,一插上电灯就发亮。 “如应 ”,有所感应,交感现身。佛当时那么说,经典那么记载,佛告诉弟子,要见普贤菩萨很简单,放空了!根本不要见,你都在他的境界中;你要起 “有 ”念,殷勤祈请,一念专精,普贤就现身了。

 

  那么,当时佛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作了这样一个表演,这个道理在讲什么呢?

 

                      无依无寄智慧生

 

   明智身不可以三昧处所求,为智体无所住、无所依故。若想念愿乐即如应,现化无有处所依止。故犹如谷响,但有应物之音;若有求,即无有处所可得。

 

  此即说明我们智慧之身 “不可以三昧处所求 ”,哪一种三昧不一定,三昧已经在正受、在某一个境界上,再起心动念求另外一个东西,那就有差别而找不到了。所以,智慧,尤其智慧之身, “不可以三昧处所求 ”,也不可以空间、方位来找的。注意智慧之身!所谓修成功,学佛悟道或明心见性,就是明那个 “智身 ”,此 “身 ”不是指这个肉体,而是不生不灭的 “智身 ”。

 

   “为智体无所住、无所依故 ”,智慧本身的体性,本来是无所住、无所依止的。

 

   “故犹如谷响,但有应物之音。 ”犹如敲东西所发出的声响,古人拿谷响来做比方,有些山洞,站在洞口一叫,四面八方就有回音,以物理作用来看,这种山洞是不能进去的,有些人以为有妖怪,其实不是,因为这种山洞空气不对流,声音在洞中回旋,人进入之后,久无空气即窒息死亡。谷响本来没有声音,而是虚假之音回转而来。

 

  等于在一个有回音的山谷叫 “喔 ……”,整个山谷都听到 “喔 ……”的声音,好像很多人在叫。

 

  现在都市中的高楼大厦、公寓住宅,也经常会听到四面传来的回音有如谷响,胆子小的会被吓坏。科学时代不要自己再搞鬼,一切事情不要怕,一探求都有道理,把道理找出来,什么都没有。

 

   “谷响但有应物之音 ”,当然有感应,有一个声音,经空气波动回转来发出同样的声音,这叫回应。

 

   “若有求,即无有处所可得。 ”那么你去找这个声音,一听回音,好像四面八方到处有人,一找连个影子都找不到。

 

   “即无有处所可得, ”本来没有个东西,这个道理很简单。同样的,我们学佛要了解佛经这些地方都是实际的,不要以为只听听道理就可以,这些道理就是要你做功夫,就是要你自己求证、明心见性。

 

  同样的,我们自己的思想、妄想、烦恼等心念也是这样,本来就没有,都是依他(它)起,绝对没有,有些同学问: “夜里在山上打坐很清净,也没有别人来惹我们生气,有时候也会烦躁起来,这是什么道理? ”这有道理的,这个时候你就要检查你生理上有什么变化?或者肠胃不舒服,或风寒感冒,同样也会引起你心理上的烦恼,绝非偶然,只是大家智慧低,自己检查不出来。若以为住在山上茅蓬没人惹却生起烦恼,大概是魔鬼;这一怀疑,魔鬼来了,因为你本身就是魔王,带领小魔鬼来了!这叫 “疑心生暗鬼 ”,感应的道理就是这样。你要晓得,一切心念与一切音声、颜色, “若有求即无有处所可得 ”,你真找它,那个根,根本是无根的。所以大家打坐想去妄想,你看多冤枉,妄念自体本空,结果吃饱了坐在那里打坐去妄念,你说他是不是闲着没事找事,本来很清净,偏要找个不清净。所以,此理不能,用功修行就走冤枉路,千生万劫就那么冤枉下去。

 

                      与佛同在

 

   佛言,普贤菩萨今现在此道场众会,亲近我住,初无动移者,明以根本智,性自无依,名为现在此道场故,为能治有所得诸见蕴故。

 

  佛经上说,你们要到哪里找普贤?大家用神通、用智慧到处找普贤,像找迷藏一样,佛说你找不到的,你要找他,起心动念一念就出来了。佛说我告诉你们,普贤现在就在这里啊!就在这个道场,而且 “亲近我住 ”,就坐在我旁边,你们没有看到。大家一定说普贤菩萨用隐身法,没有这回事。佛说普贤就坐在我旁边,大家看到釋迦牟尼佛,没有看到普贤坐在那里。 “初无动移者 ”,他根本动都没动过,开始就坐在我旁边,但是我们找不到他。这不是跟小说一样?所以我说,如果懂了,看佛经就像看小说一样,很妙的!这个道理说明什么呢?

 

   “明以根本智,性自无依,名为现在此道场故,为能治有所得诸见蕴故 ”,佛为什么这样说呢?就是告诉你,普贤普遍存在,无所不在,是在我们这里。所以佛说 “亲近我住 ”,代表每一个人的 “我 ”,当你动念要求佛时,佛就在;当你动念求菩萨,菩萨就在;当你起一念善心时,善就在;当你起一念恶心时,恶就在,到哪里去另外找一个善恶?善恶就是一念,就在这里,就在这个身边,非常清净,根本没有动过。佛说这些在说明什么?明心见性得道的那个根本智,一切众生,任何一个人,天生下来,只要你生命存在就有这个智慧。你说没有念过书不懂,念书以后是不是懂了很多事?在座有许多青年六岁开始读小学,到大学毕业二十几岁,你回想看看,是不是比六岁的时候聪明很多?知识多得多?乃至现在到了中年,觉得肚子里学问一大堆?回想一下,一点学问都没有,还是同小的时候那一点道理一样。那么,这几十年教育得了什么?只是知识上多一点,晓得这是书本,那叫什么表。然而你那个能懂事的那一点作用还是一样,没有变动。而且读了几十年书,现在这些到哪里去了? “了不可得 ”,影子都找不到。

 

   “性自无依 ”,就是成佛的根本智,自性根本是无依的,不依傍书本,也不依傍任何东西,而无所依的它永远存在。所以佛说,普贤菩萨永远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