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宗镜录略讲 >

第85章

宗镜录略讲-第85章

小说: 宗镜录略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即时如来敕罗候罗击钟一声,问阿难言,汝今闻不 ”,佛命令罗候罗去撞一下钟,钟响后佛问阿难,你现在有听到吗? “阿难大众俱言我闻 ”,大家都说有听到。 “钟歇无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 ”,过了很久不再有钟声时,佛又问:现在你们有听到吗? “阿难大众俱言不闻 ”,大家都说没有哇! “时罗候罗又击一声 ”,当时罗候罗跟佛很有默契,不需佛的指示又撞了一下钟。 “佛又问言,汝今闻不 ”佛又问说:现在你们听得到吗? “阿难大众又言俱闻 ”,大家都说我们听到啦!

 

   “佛问阿难汝云何闻,云何不闻 ”,佛问阿难:怎样你叫做听到,怎样你叫做听不到呢? “阿难大众俱白佛言 ”,文字上虽然是大家一起讲,但在当时应该是阿难代表大众起来回话的。 “钟声若击则我得闻,击久声消,音响双绝,则名无闻。 ”阿难说:这个道理很简单嘛!钟敲时,我就听到了。等音波散开后。 “音 ”是钟所发出来的声。 “响 ”,是我们所听到的钟声。这个音跟响都没有了,就叫做听不到。

 

   如来又敕罗候罗击钟。问阿难言。尔今声不。阿难言声。少选声消。佛又问言:汝今声不?阿难大众答言:无声。又顷罗候罗更来撞钟,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有声。佛问阿难:汝云何声?云何无声?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名有声。击久声消。音响双绝。则名无声。

 

  佛又命令罗候罗撞一下钟,问阿难说:现在有声音吗?阿难回答:有声音。 “少选声消 ”,过一阵子声音消失了。佛又问说:现在有声音吗?阿难和大众回答:没有声音。 “顷罗候罗更来撞钟,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有声。 ”佛又命令罗候罗撞钟,再一次地问:现在有声音吗?阿难回答说:有声音。 “佛问阿难:汝云何声?云何无声。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名有声,击久声消,音响双绝,则名无声 ”。佛问阿难:怎么样叫做有声音?怎么样叫做没有声音?阿难回答:撞钟时就有声音;过一阵子,钟不打了就没有声音。

 

   佛语阿难及诸大众。汝今云何自语矫乱。大众阿难。俱时问佛。我今云何名为矫乱。佛言。我问汝闻。汝则言闻。又问汝声。汝则言声。唯闻与声。报答无定。如是云何不名矫乱。

 

   “佛语阿难及诸大众:汝今云何自语矫乱! ”佛就说:真奇怪!你们简直在乱说话,不合逻辑嘛! “大众阿难,俱时问佛:我今云何名为矫乱? ”阿难就说:我们刚才讲的话没有错哇!怎么会是乱说话呢? “佛言:我问汝闻,汝则言闻;又问汝声,汝则言声。唯闻与声,报答无定,如是云何不名矫乱? ”

 

  佛说:在第一次、第二次敲钟时,我问你们听到吗?你们就说听到了。没有撞钟时,问你们听到吗?你们说没有听到。在第三次。第四次撞钟时,问你们有声音吗?你们说有声音。没撞钟时,问你们有声音吗?你们说没有声音。我问什么,你们就跟着我的嘴上转什么,这不是乱说话吗?拿现在话来讲,就是一点头脑都没有,不合逻辑。

 

                      主客之间

 

   阿难。声消无响。汝说无闻。若实无闻,闻性已灭,同干枯木。钟声更击,汝云何知。知有知无。自是声尘或无或有。岂彼闻性为汝有无。闻实云无。谁知无者。

 

  阿难!声音消失没有音响了,你把它叫做听不见。假如真的听不见。 “闻性已灭,同于枯木,钟声更击,汝云何知 ”,假如听的功能随着声音的消失而丧灭。那就像一根干木头一样的没有生机,起不了作用了。钟声再打时,你为何又听到呢?可见你那能听的功能并没有随着声音的消失而丧灭。

 

   “知有知无,自是声尘或无或有 ”,有时听到有钟声,有时听不到钟声,那是客观环境有的时候有声音,有的时候没有声音而引起的。 “岂彼闻性为汝有无 ”,那个能听闻的功能,不属于有声或无声,而是本来就存在的。 “闻实云无,谁知无者 ”,那能听的功能,如你刚才的回答: “没有了 ”。假如真的没有了,断灭了,你怎么晓得没有了。因为晓得没有了这个功能和那能听到的功能是同一个作用。佛用各种教育的手法,只是要告诉人们,无始劫来我们本觉的自性从来未曾变动过,个个都是佛,只要你找到了生命功能的本性,你就成佛了。

 

   是故阿难。声于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汝尚颠倒。惑声为闻。何怪昏迷以常为断。终不应言。离诸动静闭塞开通。说闻无性。

 

  佛在这里继续跟阿难讲。在闻性的功能中,声音的现象是客观的,它有生灭,而我们自性的主体并不在声音的生灭上,所以不能说它是空或是有。因为这个道理你搞不清楚,所以修行起来不能进步。 “汝尚颠倒,惑声为闻 ”,你现在最严重的错误便是把现象界的声音抓得牢牢的,当成真实。这八个字很重要,尤其是修净土宗念佛或密宗念咒的朋友。有的人迷信咒语的力量大得很,其实咒子本身是对的,音声也有无比力量的作用,但它仍是心所,是物理的,客观的现象,不是主体。

 

   “何怪昏迷,以常为断 ”,因为你不懂这个道理,所以现在迷了。其实我们的本性永远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清净的,而你却把它当成随着声尘的消失而断灭。比如:年纪大的人,老化了,记忆力差了,其实你的本性一点也没有差,只不过是由于脑神经老化,因此记忆力变差了。如果有一天我们不做人而成佛或做鬼,那时所有或许多记忆力都会恢复,因为那时不会受到生理机能的限制。

 

  由此可知,若修定得力把生理机能转化过来,记忆力和悟性都会大大恢复。因此,要求智慧,求博学多闻,需要修定,有了定力生理机能一转,智慧的现象就开了。 “终不应言,离诸动静、闭塞、开通,说闻无性 ”。拿声音来讲,听到声音叫动相;听不到声音叫静相。 “闭塞 ”,例如加了隔音设备使音声不得传递。 “开通 ”,撤掉了隔音设备,使声音流畅。不要以为离开了动静、闭塞,开通这些作用,就找不到闻性的功能。

 

   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于彼睡时捣练舂米。其人梦中闻舂捣声。别作他物。或为击鼓。或复撞钟。即于梦时。自怪其钟为木石响。于时忽寤。遄知杵音。自告家人。我正梦时。惑此舂音。将为鼓响。阿难。是人梦中,岂忆静摇开闭通塞。其形虽寐。闻性不昏。纵汝形消。命光迁谢。此性云何为汝消灭。

 

  佛为了说明闻性永恒存在,不会因为离了动静、闭塞、开通而失去它的功能。在这里做个比方:有一个人睡着了,他的家人在他睡时舂米,那个睡觉的人在梦中把舂米声误以为是打鼓或敲钟。 “即于梦时,自怪其钟为木石响,于时忽寤,遄知杵音。自告家人,我正梦时,惑此舂音,将为鼓响。 ”醒过来时,才知道是杵舂米的声音,于是告诉他的家人,原来是你们在舂米哟!我刚才在梦中还以为是击鼓的声响哩! “阿难!是人梦中岂忆静摇开闭通塞,其形虽寐,闻性不昏。 ”

 

  这些故事暂不管它,重点在于当我们在睡觉时,旁边有人做事(真熟睡时有时听不见)万一听到了我们会做梦,而把声音当错了。虽然听错,但没关系,最重要的是,人的形体虽然睡着了,但是能听的功能却是始终存在的。 “纵汝形消,命光迁谢,此性云何为汝消灭 ”,佛说:就是死了、肉都烂了,变成白骨头了,然后化成灰了,形体消失,那个能闻的本性却没有生灭。这说明本性是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生不灭,学佛修道就是在于如何找到这个本性。


            第四十八章 万籁还天观音耳
 

   楞严疏云。击钟以辨真妄者。即闻性而可真。举声尘而辨妄。若因声有闻。此闻不离声。若离声有闻。此是真闻。汝今但执随声之闻。此闻不离于声。只合是声。不合是闻。若真闻性如水不灭。声尘如风。鼓水成波,故有闻相。声尘不起。闻相即无而闻性不灭。以性不灭。声尘若来还有闻相。如水不灭。若风动时,即有波相。如色真性遍十方界。随心感现。则有色相。此之闻性。亦复如是。

 

  这段《楞严经》的注解提出,佛指示罗候罗击钟为阿难辨别真妄的方法。这个方法 “即闻性而可真 ”,就在能听到声音的这个地方,体会自己能闻的作用与所闻的声音之间的自性功能,在这个地方可以辩证出来而参透能闻本性的真实作用。 “举声尘而辨妄 ”,声音就和我们心中的妄念一样.它本身只是个现象,这个现象是无常、不实在的,至于能听到声音的功能,自己要找出来。 “若因声有闻,此闻不离声,若离声有闻,此是真闻。 ”我们能闻的自性要如何去找呢?如果因为有声音而听见,这是外在现象的作用,要离开声音找出自己能闻的功能,那么 “此是真闻 ”,这里的 “真 ”字,不是指明心见性的那个真;而是耳根能听声音的那个 “能 ”的作用。

 

   “汝今但执随声之闻 ”,他说,我们一般人听到声音的时候 “执随声之闻 ”,听到有声响就以为自己听到了。 “此闻不离于声 ”,这个听到的作用不离于现象。因此没有声音你就会觉得没有听到。 “只合是声,不合是闻 ”,这种情形之下,你所知道的是所听的现象,不是能听的真闻。

 

   “若真闻性如水不灭,声尘如风,鼓水成波 ”能听的作用像清净无波的水一样 “不灭 ”,它永恒存在。 “声尘如风,鼓水成波 ”声音是外界的现象所以叫做尘,它犹如风吹一样,使平静的水变成了波浪。因为外界的音声来时,我们依他而起,因此有听见的作用。

 

   “故有闻相 ”,因此我们听到。 “声尘不起闻相即无 ”,如果没有外界的音声,我们能听的功能不起作用,就没有听见的那个现象。 “而闻性不灭 ”,可是能听的功能本身存在。 “以性不灭 ”,透过能闻后面,一切众生的那个本性始终是不生不灭的。 “声尘若来还有闻相 ”,再打一声钟还是有听到的现象。 “如水不灭,若风动时即有波相 ”,就好像水不起波浪时,水还是水,风一吹它又可以起波浪。

 

  由这些道理反复地说明声音及我们能听的作用。由此而推究到一切物理的色尘也是一样。 “如色真性,遍十方界,随心感现则有色相,此之闻性亦复如是 ”,如我们眼根所看到一切物理现象的作用,当眼睛没有看到时,这个能见的本性还是无所不在的。闻性的道理也是一样的。下面是永明寿禅师所下的一个结论。

 

   故知不认自体恒常之闻性。却徇声尘生灭之闻相。遂乃闻赞而生喜。闻毁而起嗔。以迷本闻。故随声流转。

 

  由此道理,我们知道一般人平常的生活习惯,并没有体认 “自体恒常之闻性 ”,即没有返回来寻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