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宗镜录略讲 >

第99章

宗镜录略讲-第99章

小说: 宗镜录略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家感情的人,坐在这里,《宗镜录》每一句都听得进,可是跟人家约会,或明天要还五百块钱,身上只有三十元,不晓得怎么办!心里烦得很,佛经也不大听进去,那个念头去不了。打主意怎么样做,那个是想。

 

  思,则没有想的成份。譬如身体不舒服,你坐在这里听《宗镜录》,样样听得进,但是,下意识觉得身体不舒服,那个可没有去想,那是思,很细。所以,白天所想,夜里做梦,是思的作用。

 

  想会构成一个东西。譬如写一篇文章、画家构图起画稿,影像一想,意识境界已经有了,这个是想。所以说观想,想是这么粗的东西。修密法想不起来不谈观,开始想是外层,粗的,慢慢回转到内在,这个时候进入观的情况。

 

  那么,由观的情况进入思的境界呢?想的东西变成一个现实。等于精神病的人说某人要抓他,我们看不见,但在他是真实的,在他的意识状态,的确看到这个境界。所以我常跟大家讲,如果在精神病院住久了,很难下定论,究竟我是精神病,还是他是精神病?两个搞不清楚,我们说他们是精神病;他们看我们绝对不正常。大家在这个世界上本来都在精神病状态中,不过那一种病与我们的病两样而已!我们现在这里也是精神病。

 

  这是在继续止观法以前,综合答复这几天中同学们的研究。

 

  所以止观这个法门要搞得很清楚,才能谈学佛。一般人错认,多走冤枉路而修。顺便再告诉大家,我看到一位道友在这里想起来,一般人学佛做功夫,可怜的是什么?被感觉、感受牵着走。坐了几天,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五天头痛,八天血压高,实际上他真在用功,毛病出在哪里?他跟着感觉状况在跑。

 

  一打坐,腿发麻,唉!空的嘛!空是空,腿还是麻得痛,然后坐不住,背发胀,发胀是什么道理?该不要走火入魔出毛病?那是不是在修止观?那叫凡夫止观。

 

  他是在修止,因为天天打坐,修静下来,万事不管,如果讲那样不算修止,那又冤枉他了!那么他在修什么观呢?我给它一个名词,修感觉痛苦观。他用万年的功夫也没有用,这不是修智慧的慧观(修慧),什么理?他没有反过来想,感觉到痛苦这一点意念作用,怎么把这一点意念作用突破就对了,那就恭喜他了。否则,浪费时间、浪费米粮,坐在那里玩这个干什么?

 

  接下来看永明寿禅师的话:

 

                      止观两帖药 知时并知量

 

   又善男子,智者识怨,怨不能害;武将有谋,能破强敌。非风何以卷云?非云何以遮热?非水何以灭火?非火何以除暗?析薪之斧,解缚之刀,岂过智慧?善巧方便,种种缘喻,广赞于观,使其破恶,是名对治以观安心。

 

  文字大家都懂,意思是,善男子啊!一个聪明人认识了害他的冤家,晓得某件事做了会受害而绝不接受,那么冤家就不能害他。一个真正智勇双全,有思想、有才气的大将军,能破强敌。 “非风何以卷云?非云何以遮热? ”。没有风,如何吹散天上的云、空中的雾?反过来说,没有一片云,烈日当空,又如何遮蔽炎热?所以,有风卷云,令人神清气爽、意态闲适;有云遮日,使人消暑解热,顿觉清凉。

 

   “非水何以灭火?非火何以除暗? ”水能熄火,而火能除暗。每一句话都有正、反两面的说明譬喻,说明什么道理呢?没有水无法灭火 ……,没有火不能照明、炊饭 ……,这是讲观的道理,破一切恶的念头。为何要两边说明?有两个作用,在止观的道理都告诉你了。人要修定打坐,完全空念头什么都不想,念头空久了不晓得起观,空久了变昏沉,爱睡觉。用定来修止对治散乱心,止是一包药,病好了却还继续吃药,药吃多了不又变成病了吗!所以这个时候得了止定,下去主要起观了,就要拿智慧用心观了。用心观,你说懂了,又乱想想了半天,观久了坐不住,又起散乱。所以止观要平等等持,这就是教我们打坐做功夫修行,与智慧观察必须两者并行。

 

  至于如何并行,又有人问: “老师,哪个时候该用止?哪个时候该用观? ”唉呀!我常为这些问话火冒三丈。释迦牟尼佛比我们本事大,佛在禅定修法的经典上告诉你,自己要 “知时知量 ”。问我何时用止、何时起观?怎么不来问我吃几碗饭会饱?你肚子晓得嘛!吃了这餐,下一顿什么时候吃?你饿了就吃嘛!饿了就吃,饱了就停。结果我们学佛的人做功夫,禅也好、密也好,既不知时,又不知量;既不起观,又不晓得修止,那样不统统变成盲修瞎练吗?


             第五十七章 诸仙犹羡凡里闲
 

  接下来这一段文字偏重于 “观 ”,我们略微带过,不作详解:

 

   又善男子,井中七宝,暗室瓶盆,要待日明,日既出己,皆得明了,须智慧眼,观知诸法实,一切诸法中,皆以等观入。般若波罗密最为照明,善巧方便,种种缘喻,广赞于观,今得悟解,是名第一义以观安心。如是八番,为信行人说安心也。

 

   “等观 ”,等是平等之意,止观二者同时并进是为 “等观 ”。 “般若波罗密 ”:智慧到彼岸。

 

   “第一义 ”:就是等观。

 

   “八番 ”:上次是讲止,正反八次;这次是讲观,八番明观。

 

  《楞严经》上有七处征心、八还辨见。这一点我常常跟学哲学的同学说明,西方哲学,尤其黑格尔的辩证逻辑正反合,影响这个时代两个多世纪。辩证法,了不起,任何事都是正反合,肯定、否定、否定的否定 ……等等。

 

  有许多研究中国文化的人说,《易经》好,也合乎逻辑。此话真是糟糕!《易经》是三千多年前的文化;逻辑辩证只有几百年。你们现在常说佛法有些与西方心理学差不多,这就好比祖父与孙子站在一起,人家说祖父了不起,很像孙子,这真是混帐话!等于说爸爸了不起,与儿子一样,骂人骂透顶!可是有许多人就是这样骂自己的文化。这并非文化界线的偏见,事实上两者历史年代差距悬殊。

 

  那么再问,《易经》如何与辩证法一样?答言阴阳嘛!也是正反合,你以为《易经》的辩证是正反合?《易经》的辩证法是讲十番辩证,不是正反合三重,《宗镜录》这里还只讲八番,因为大家不懂,认为阴阳就是道,正反就是合,那真是笑话!西方文化的辩证法与东方文化各有其本身的价值,两者硬是放在一起作比较,难免会失之偏颇,好比矮子与高个子,高的就是高的,矮的就是矮的,各有各的价值和型态,没有什么差不多。这一点如果发挥,牵涉极广。这是讲到八番顺便引伸的,现在是讲佛法。

 

  这一段有一个名词 “等观 ”,是佛经一个重要名词,佛藏有一部著作是《等不等观论》。等是平等,定与慧到了家,这个时候,空与有双融,无所谓有,无所谓空,即空即有,非空非有,空有双融,这个是 “定慧等观 ”。所谓 “悟解 ”或 “解悟 ”是理上的开悟,还不是真正的禅宗,真正的禅宗是 “证悟 ”,身心都求证到。等观才是禅宗的悟,要求证。你说身体是空的,你空空看,肚子饿了就空不了!至少要做到肚子饿了也能空得了,不会饿;肚子饱了能马上消化空了,否则全是空洞的理论,不求证不行的。这是重点说明等观的作用。

 

                      加法和减法

 

  接着,关于止观,他再作结论:

 

   其人若云: “ 我乐息心,默以复默,损之又损之,遂至于无为,不乐分别,坐驰无益。 ” 此则法行根性,当为说止。

 

  这里所讲的,涉及到现代教育的性向问题。他说,有一种人来说,我什么都不想,只要让我坐在那里安安静静, “我乐息心,默以复默 ”,含默不语。 “损之又损之 ”是借用老子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的话。学问是天天读书,慢慢加上去的,是加法;修道是减法,所有的东西都要丢,丢到空,最后连空都要丢掉, “遂至于无为 ”,到达无为,就是道。两者看似相反,然而又不相反,在佛家来讲,大菩萨两者皆会。在为学方面,益之又益;在修道方面,损之又损,此即大乘菩萨之难修也!小乘是 “为道日损 ”;大乘菩萨到了成佛境界是 “等观 ”,为学时日益;为道时日损。所以不要以为中国佛法是讲大乘,你大到哪里去?要有这样大的本事!一般人为学日益是在妄想上加妄想,禅宗祖师叫 “矢上加尖 ”,再加一点更尖的东西。做学问是精细又精细;修道是减之又减。所以大家不要动不动要修大乘道,大到哪里去?慢慢来,一个人权太大,孤苦零仃很可怜!

 

   “我乐息心,默以复默,损之又损之,遂至于无为 ”,只想无为,什么都不管。譬如同学在一起久了,很容易看出每个人不同的个性。有些人的个性是,最好什么恭维的话都不要到他身上,阿弥陀佛,我管我的。有些人不然,样样都想管,管不了也要管,各人个性不同。

 

   “不乐分别 ”,有些人什么都不想管,以至于无为,心里不起分别。 “坐驰无益 ”,坐驰二字出自《庄子》,骂一般人打坐,看似修道,其实内在思想有如开世界运动会一样乱跑。这种人认为坐在那里打坐乱想无益,这类人的性向是 “法行根性 ”。 “当为说止 ”,法师们尤其要注意!这是教化众生的教育法,这类人要为他说修定、修止的路子。

 

   “ 汝勿外寻 ” ,不要用别的方法。现在教你们修止的方法:

 

   但内守一,攀觉流动,皆从妄生。如旋火轮,辍手则息。洪波鼓怒,风静则澄。

 

   “但内守一 ”,这一类喜欢走个人路线的人,个性比较内向,也比较以自我为中心,偏向小乘管自己,那么你要教他不要向外面追求什么佛法,只要内在守一。这个问题大了!守哪个一? “守一 ”思想出于《老子》,老子曰: “神得一以宁。 ”佛也说过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但内守一, ”只要守个清净的境界,眼睛一闭觉得清净,只要抓住这个清净境界就守一不变了。 “攀觉流动,皆从妄生 ”,攀觉是两个观念,攀是攀缘心;觉是妄觉心。人喜欢攀缘,譬如由老张认识其友老李,由老李认识老王 ……一路攀下去,由这一件事想到那件事皆是攀缘。攀缘心与妄想心不好,这两种心理现象的流动性很大, “皆从妄生 ”,这个就是妄想,看清楚,这其中就是观,你要看清楚,妄念怎么停?妄念是假的。

 

   “如旋火轮 ”,譬如于暗室旋转一支香,不只看见一点亮光,而是看到一圈火光,实际上并无圆圈,因为转动太快速,一点小光变成一圈火光。留意这个道理,我们打坐,感觉自己妄想不断,其实妄想没有那么多,千点万点就从这一点来,就是这么一点妄念,因为这一点妄念在里面攀缘得太快了,使我们害怕,觉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