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读不尽的人生-欧美小说史话(上) >

第15章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读不尽的人生-欧美小说史话(上)-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焦煤镇,是当时英国资本主义工业城市的缩影,在这里,少数资产者占有着巨额财富,而辛苦的工人在艰难的环境中创造着财富,自身却不名一文。小说中写道:“这是个到处都是机器和高耸的烟囱的市镇,无穷无尽长蛇似的浓烟。一直不停地从烟囱里冒出来……镇上有好几条大街,看起来条条都是一个样子,还有许多小巷也彼此相同,那儿的居民也几乎个个相似。对于他们,今天和昨天、明天毫无区别,今年和去年、明年也一样。”单调重复的生活把生活在底层的人民压迫得喘不过气来,他们的心底积郁着愤怒的火焰,资本者的地位,岌岌可危,象坐在火山口上一样。

  狄更斯用夸张的笔法成功地刻画了葛雷梗和庞德贝两个资本家的典型形象。葛雷梗是个只讲功利、冷酷自私的人。他为人处事遵循“二加二等于四”的事实哲学。他的口袋里经常装着尺子、天平和乘法表。他的外表也象数字一样精确,“四四方方象一堵墙壁一般的额头”、“四四方方的肩膀。”在他眼里,孩子们是一些小罐子,由他灌输进功利主义的观念,直到溢出为止。庞德贝是一个工商业资本家兼银行家,他编造谎言。说自己是孤儿和穷苦人出身,用“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谎言掩盖他剥削起家的历史。他不仅穷凶极恶地剥削工人,还把自己的老母派格拉太太赶出家门,不许她在焦煤镇露面,借以自圆其说。他确信金钱地位可以改变一切,要妻子露易莎言听计从,几乎把她逼疯。作家对这两个资产阶级人物和他们的生活处世哲学进行了无情的嘲弄。汤姆盗窃银行的恶行将要败露,葛雷梗对儿子大为恼火,儿子却用老子的“事实哲学”为自己开脱;无赖毕周为了讨好庞德贝,一心要捉住汤姆,不理会葛雷便的百般求情,他所用的仍是葛雷梗的“事实哲学”。庞德贝唯恐别人知道他母亲健在,可他的女管家斯巴塞太太却偏把他母亲当做银行盗案的疑犯给抓来,戳穿了他是孤儿的谎言。这两个丑态毕露的资产者形象里,包含着狄更斯辛辣的讽刺和极端的蔑视,显示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肖伯纳称 《艰难时世》为“英国真实情况的发现”,认为作品揭露的是整个社会制度的黑暗。

  写作于1859年的长篇小说《双城故事》,是狄更斯后期创作的最重要作品,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小说起名《双城记》,明确地把巴黎和伦敦联系起来,认为当时的英国社会酷似大革命前的法国,表现了作家写作这部小说的宗旨。它以法国革命的为背景,描写法国贵族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霸占一名农家妇女,并害死她全家,只有她的妹妹狄尔丝幸免。梅尼特医生目睹了这一事实,向首相告发了侯爵的罪行。但是,正义并没有得到伸张,梅尼特反而被投入巴士底监狱达十几年。出狱后,他逃亡英国,发现女儿露茜和侯爵的侄子代尔那正在热恋,因为代尔那放弃了贵族的财产和爵号,医生同意他同女儿结合。法国人民攻占巴士底狱后,埃弗里蒙地侯爵受到惩罚。当初逃脱虎口的狄尔丝,已经成为得伐名石太太,她控告伯爵的后代代尔那,由巴黎革命法庭判处代尔那死刑。英国青年卡尔登一直仰慕露茜,为了她的幸福,宁肯自己牺牲,利用自己相貌酷似代尔那的特点,混入监狱,替他上了断头台。一心要复仇的得伐石太太,被露茜的女佣人普洛丝杀死。

  小说尖锐地揭露了革命前封建贵族对人民的残酷压迫,并指出,这种压迫必然燃起人民反抗的怒火,导致革命的爆归。作品反映了革命前后尖锐对立的阶级冲突,展示了社会现实的真实面貌。表明革命是被统治阶级逼出来的,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反抗,是正义的。小说细致地描绘了法国大革命前人民的苦难生活,对生活在底层的劳动人民寄以深切的同情,贵族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是造成人民贫困僚倒的直接原因。作者满怀深情地描写了巴黎圣安东尼贫民区。法国人民暴风雨般的革命斗争和他们对贵族无情的惩罚,正是无数被压迫的怒火总爆发的结果。《双城记》以历史的真实,表现了革命爆发的总过程,并通过代尔那、卡尔登等人物形象的塑造,寄托了作家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理想。在这里,作者还一步强调了人性与道德的力量,与以往的作品所大力宣扬的主题是一致的。

  《我们共同的朋友》是狄更斯最后一部完整的小说。故事情节由一件凶杀案引出。垃圾承包商老哈蒙病故,留下十万英镑的遗产和一座小土岗一样的垃圾山。者哈蒙生前不仅非常吝啬,且固执成性。由于儿子约翰违背他的意愿被他赶到国外。遗嘱规定,约翰必须和一个叫蓓拉·韦尔弗的女子结婚,才能成为财产的继承人。约翰为了了解未婚妻的性格,跟洛克史密斯交换了证件。洛克史密斯本想杀害约翰,以占有他的遗产,自己却被误认为是哈蒙,因而被杀。这样一来,真哈蒙成了杀死假哈蒙的嫌疑犯。他充当其财产的接管人,也是他未婚妻蓓拉的教育者波劳的秘书,与蓓拉在波芬的家中相遇了。最后,两个年青人结了婚,共同管理自己的财产。

  在约翰生活的周围,是下层的劳动人民,小说中有一个老妇人形象,她一生贫困无助,到了八十岁高龄,宁愿倒毙路旁也不愿进入救济院,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救济制度的虚伪和下层人民骄傲的性格,小说始终笼罩着“垃圾堆”这一富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垃圾堆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在表面的繁荣下,总有一个藏污纳垢的地方盛放垃圾。整个英国也象一个垃圾堆,工业主把这个国家改变得面目全非。作家越来越强烈的意识到,社会上的阶级矛盾难以调合,现实的问题已经到了难以解决的程度。

  狄更斯一生文学活动非常活跃,创作了大量形象鲜明、寓意深刻的人物形象。他始终是一个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坚持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精神。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和民主气氛,对作家思想的解放和创作的发展有很大帮助。他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抨击社会上一切不平等、不人道的现象。非常可贵的是,当欧洲各国民主运动连遭失败的时候,他批判的锋芒非但没有收敛,反而越来越深入。但是,在思想深处,他是一个改良主义者,既对统治阶级的腐朽残暴深恶痛疾,又敌视人民群众的暴力革命。他一味幻想通过和平手段改良社会,用抽象的道德说教改变人心,以此来调合阶级矛盾。在他的许多作品中,塑造了温情善良的“小人物”形象,他们用诚挚和爱心感化统治者,唤醒他们的良心,其实只能是作家思想中美好的幻想。这些,都表明了狄更斯思想上的局限,对作品的批判性也产生了削弱作用。

  名与利的角逐

  ——萨克雷的 《名利场》

  威廉·梅克庇斯·萨克雷 (1811—1863)是英国与狄更斯齐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生于印度的加尔各答,父亲是东印度公司的职员,在他五岁时去世。继承父亲的大笔遗产后,萨克雷六岁时被送回英国受系统的教育,进入剑桥大学后,他醉心于文学和绘画,一心想做艺术家。由于银行破产,他存放在银行的遗产付之流水,萨克雷开始以写作谋生。

  萨克雷一生写了许多讽刺幽默故事、诗歌和小说等。其中,短篇小说《势利者集》无情地讽刺了不以德才而以门第出身为标准衡量人的水平的社会风气。长篇小说《潘登尼斯的历史》和《纽克姆一家》嘲讽了贵族资产阶级统治的上流社会。历史小说《亨利·艾斯芒德的历史》反映了英国革命后保皇党人的复辟活动。这些作品,都体现了作家对社会大事件的关注,有很强的批判性。

  1848年发表的《名利场》,是萨克雷的代表作。他自己说,他在这本书里要写“一群极端自私愚蠢的人,不顾一切地为非作歹而又热烈地追求浮名浮利”。小说中塑造了女冒险家蓓基的典型形象,构成《名利场》最主要的情节内容。她是一个穷画家留下的孤女,虽然出身卑微,但蓓基却一心想出人头地。为了进入上流社会,过那种她艳羡已久的奢华生活,蓓基使用了各种各样狡猾的手段。通过蓓基的言行来揭示上流社会的丑恶内幕,是 《名利场》的一个创造。当她还是一个美貌少女的时候,她最大的理想是靠自己的容貌嫁一个有钱人家的少爷,从而过上舒适安逸的生活。但后来,她的欲望越来越无法满足,成了一个到处行骗的女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心愿,不管是靠美貌,还是靠诡计,她都在所不惜。她从学校毕业后,与女友爱米里亚一同回家,一心想嫁给爱米里亚的哥哥乔斯,对乔斯的愚蠢、低能全不放在心上,故意千方百计地表现出对乔斯的崇拜。她到贵族家做家庭教师,招惹了父亲又勾引儿子,引得父子两人都向她求爱。她巧妙地拒绝了父亲,与儿子罗登秘密结了婚。蓓基并不爱罗登,在她那被功利占满的头脑里已经没有爱情的一席之地。她与罗登结婚,是看上了罗登可能继承的万贯家产。不久,罗登有钱的姑妈取消了罗登对她财产的继承权,这使蓓基大失所望。为了给丈夫弄到总督头衔,她跟要人斯丹恩勋爵鬼混,被罗登当场戳穿。蓓基的幻想破灭了,她只好到处飘泊。

  蓓基从得意到破落的经历,极好地说明了当时人们以金钱为基础的利害关系。她嫁给有钱有势的罗登时,上流社会对她的所作所为明暗不清,不予追究。她在上流社会中往来穿梭,出足风头,心中志得意满。等她失了势,跌入到生活的底层后,以前对她阿谀奉迎的人千方百计地躲避她,在各处都倍受冷落。

  除蓓基以外,《名利场》中几个统治阶级的人物形象也非常丰满。奥斯本平民出身,在朋友赛特立的帮助、提拔下,成了大资本家。在拥有庞大资产以后,他的身上粘满铜臭,脑子里除了资产、金钱之外一无所有。赛特立破产后,奥斯本马上翻脸,声明自己以前受了赛特立的骗,恐怕招惹这个穷朋友。萨克雷用尖锐嘲讽的笔调写道:“一个人身受大恩而后来又和恩人翻脸的话,他要顾全自己的体面,一定比不相干的陌生人更加恶毒。他要证实对方的过错,用来解释自己的无情无义。”这就把奥斯本唯利是图的本质揭露地淋漓尽致。斯丹恩勋爵是贵族阶级的代表,他仪表堂堂,在这个资本主义势力日益兴起的时候,他故意摆出一副玩世不恭、愤世嫉俗的样子,在嬉笑怒骂中掩饰内心的空虚。父辈们糜烂腐化的生活造成了他的遗传性精神错乱症,无时无刻地不在威胁着他,使他更加穷奢极欲地寻求官能刺激,以求在麻醉中逃避现实。斯丹恩是日益没落的贵族阶级的典型。除此而外,萨克雷还传神地刻画出了为争夺家产而骨肉相残的贵族地主克劳莱一家,靠榨取殖民地人民血汗而发家的寄生虫乔斯等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个无所不包的“名利场”奔走争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一切手段去钻营,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尔虞我诈的冷酷现实和一味追逐名利面影响毫无人情可言的社会实质。

  《名利场》是萨克雷的代表作。女野心家蓓基的形象已成为世界文学中的典型。萨克雷把《名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