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净土大经解演义1-144+净空法师 >

第150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1-144+净空法师-第150章

小说: 净土大经解演义1-144+净空法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想想我们要不要做这样的人?给诸位同学说,做这样的人不难,这个世间难事,求人难,登天难、求人难,这个事情求自己,不求人,自己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问题解决了。所以,往生极乐世界第一要紧的是什么?听经,这一点都不假。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四十九年讲经说法,没一天空过,那是什么?那就是慈悲济世,普度众生。化解你自己的灾难,你的贫穷、困苦、疾病,你家里面种种不幸的遭遇,经典会教你。今天社会混乱,今天灾变异常,你要真正听经你能够化解。佛对一切众生无尽的慈悲、无尽的智慧都在经典里面,你不听经你不懂,你不听经你不会放下。你要真把经典、佛法给搞清楚、搞明白了,不要劝,你自然放下,你不会留恋,因为你明白、你觉悟了;你不肯放下,那些东西全是垃圾,那些东西全是错误。你放下了,你就回归到真诚、清净、平等、慈悲,你就回归了,那是自性本有的。你智慧现前,你才真正有能力帮助一切苦难众生。能帮助别人,当然能帮助自己,帮助自己在一生当中圆成佛道,我们不必拖那么长的时间。今天果然搞清楚、搞明白了,我们跟阿弥陀佛现在就同心,阿弥陀佛是什么心?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这是阿弥陀佛的心,我跟他相同;跟阿弥陀佛同一个愿望,“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愿望具体就是这部经上讲的四十八愿,第六品所说的,跟阿弥陀佛同愿;跟阿弥陀佛同解,这部经真正明白了,真搞清楚了;一向专念,跟阿弥陀佛同行。你看你跟阿弥陀佛四同,心同、愿同、解同、行同,这就是完全相应,完全相应,“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你不往生谁往生!

  四土三辈九品,那看你的心量,你还是为自己、为地球上众生,你生凡圣同居土,小!如果你现在心量就拓开,我念念是为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我不是为银河系,我不是为太阳系,我绝不只为这一个地球,你到西方极乐世界肯定生实报庄严土,那么大的心量。小心量,只有地球,地球之外还没想到,这凡圣同居土。所以三辈九品是看你的心量,不是看别的。我们世间人讲你爱人,爱自己、爱父母、爱子女、爱家亲眷属,慢慢向外扩大。那些真正觉悟的菩萨,他那个爱是虚空法界、刹土微尘,那个爱在自性里头充满,所以他那个力量很大,那个念头能转境界,境随心转就非常明显。在自己一身,你能看到,他不生病,为什么?把带着病态的细胞统统恢复到正常。诸位要知道,真诚清净平等慈悲那个是正常的,是你自性里头本来有的;贪瞋痴慢疑、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自性里头没有。自性里没有的,我们执着,执着就有了,它就产生麻烦,让你身体细胞就带来疾病、带来病毒,跟外面一感染,病就生了。如果你改变你的心态,你常常念着自性里面的、与性德完全相应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你念这个,你念这个就是发菩提心,你带着病态的细胞全部恢复正常。真的正常,跟诸佛菩萨完全没有两样,你身心健康,古人常讲的老而不衰,你活到一百岁、二百岁,你的身体状况跟年轻人一样,不衰。心态在做主,不是别的做主。

  再扩大到我们今天讲山河大地、讲自然灾害,什么原因?还是我们的心态,为什么?境随心转。中国古人常讲,传了千万年,这两句话,现在好像讲的人比较少,我在年轻的时候,二、三十岁之前,社会上这个话很多人讲,常听,“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人只要修福,你住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没有福报,叫风水,不是个风水宝地,你有福的人在这里住上三年,这个地方的风水都转变了,自然变成风水宝地。为什么?人有福,有福有慧,境随心转,这是真的。人要没有福,起心动念自私自利、是非人我、贪瞋痴慢,违背伦理道德,这个人没有福。这个地方是风水宝地,他在这里住上三年,这地方就变坏了,许许多多所谓自然灾害就发生。这个话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千万年经历的考验,证明这个话不错,是事实。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在大乘佛法里面,无不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他绝不向外求。有了问题,个人有了问题、有了疾病,家里面遇到困难,事业遇到困难,我们居住环境遇到困难,怎么办?反省,一定有过失,一定有不善的业力,不善的业力感得来的灾害。古圣先贤教导我们,忏除业障,业障忏除了,我们就通达无碍,畅通无阻。跟谁通?西方宗教里面讲的,跟造物主通了;在佛法里面讲,我们跟自性通了;在中国过去民间讲,跟老祖宗、跟鬼神通了,问题就化解。在本经,实在讲就是这么八个字,“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问题就解决了。

  我在讲经的时候,我记得我讲过很多次,科学家告诉我们,我们人身组织是细胞组成的,细胞天天都有新陈代谢,老的细胞消失,新的细胞生出来。七年是一个周期,它天天都在换,像机器一样换零件。既然是七年换一次,全部都换了,为什么都不换新的?为什么不换好的?人一到老的时候,细胞都不是很好的,那就是它没有换好的零件,换普通的零件、换坏的零件,所以身体就愈来愈差。这个换零件到底总指挥是谁?意念,你的念头。你看人到了六、七十岁,老了,天天就念老,所以换的那些细胞,新细胞全是些老的,全是里面都带有病毒的,老了就得生病,都是你自己意念换的。你想想看,你能不能找到一个七、八十岁的人,他天天想着十八岁、二十岁年轻的,他有没有这种思想?没有。如果他真有这种思想,我相信他换的细胞都是十几二十岁的,都是新的,为什么?所有一切细胞的生灭统统是受意念主宰,原因在此地。有的人老化比较慢一点,有的人老化得很快,什么原因?全是意念。早年我在台湾,同学、朋友很多,大家都有工作,忙于工作,把年龄常常也就忘掉了,工作很繁忙,天天想着工作。到五十几岁的时候退休了,六十岁退休了,一退休没事干了,这个时候才想到什么?我老了,社会上新陈代谢,我这一代退下来,下头一代起来,他就想老。两年没见面,我们碰在一起,我看到我都吓了一跳,好像一下老了十几二十年,这什么原因?心态。所以我的同学们看到我,都对我很羡慕。最初我学佛,他们都笑话,都不以为然,为什么这么一个聪明的人糊涂了,搞迷信?受了什么打击,受了什么刺激,怎么会走这条路上去了?可是退休之后他们都赞叹,你的路走对了。看到我老化没那么快,什么原因?我没想到老,我也没想到病,我天天想的是经教里讲些什么东西,我要跟大家讲,我天天想这些。

  经教永远不老、永远不衰、永远不变,我告诉诸位就是这么个道理。果然契入之后,我现在就有个感觉,我觉得我今年的身体比去年、比前年都好;一年比一年好,动作都不衰,我拜佛还是平地上拜,不用拜垫。没想到嘛!想到老、想到衰了、想到要有人伺候,那就麻烦了,我统统没想到。有些在我旁边的居士很关心我,年岁大了,要找个侍者,我说不必要,我自己还能照顾自己。李炳南老居士九十五岁才同意大家给他找两个人照顾他,九十五岁之前,自己照顾自己,不衰,有能力照顾自己,这说明自己身体不错,何必要别人照顾?年岁大了,动作小心一点是真的,动作慢一点,不至于发生意外,小心谨慎,动作、言语都慢一点,愈慢愈好。把浮躁的习气要真的断掉,年轻人,特别是现前这个社会,总有些心浮气躁,虽然程度不等,都有,普遍的现象。我们自己想想也有这个习气,一定在日常生活当中留意,学稳重。你看曾国藩先生对他家里的子侄,他的家书、家训很值得看看。他老人家的家教,从小子弟就要学稳重,不能有丝毫浮躁的习气,这就是家教。现在都是心浮气躁,跟从前人不一样。所以,无论在生活、在工作,所有一切环境也都变了,让我们非常明显感触到境随心转,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这一章我们就到这里学完了。

  再看底下一章,第六章,“藏教所摄”。什么是藏教?这一开端就给我们解释。“凡体究经典,宜先知此经属于何藏,说在何时,判属何教,于此了知,则有助于理解全经。”我们就看到这一段。这就说出,这一章很有必要,要说的。体是体会,究是研究,在我们佛法里面叫参究。参究跟研究有什么不一样?世间人讲研究,研究里面有心意识,也就是什么?有分别执着。参究呢?参究不能用分别执着。离妄想分别执着叫做参,这里面掺杂着有妄想分别执着就叫研究。所以研究是世间法,参究是出世间法,或者研究是世法,参究是出世法,不一样在此地。怎么样参究法?你多看、你多听,你没有分别,你没有执着,你没有意见,你没有批评,我们用一般讲纯客观的。你有分别执着,你有意见、有批评,你有主观观念在里头,主观观念是什么?是五种见惑里面的见取见、戒取见。你掺杂这个东西在里面,这叫世间法。所以我们要学,看得很清楚、听得很明白,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再是不批评、不表示意见,没有意见。没有意见、没有批评,你才能看出事实真相,那是智慧;如果夹杂着分别执着在里面,见闻觉知,你所看到的是知识,不是智慧。知识跟智慧完全不一样,智慧是很微妙的。所以现在人求智慧很不容易,他意见太多,喜欢批评,爱发表自己意见,全是知识。真有智慧的人、有涵养的人,他看到他不出声,你不向他请教他不说的;你向他请教,他应机说法,看你是什么程度,看你能接受多少。

  学习在日常生活当中,没离开生活,离开生活到哪里去学?善财的五十三参是什么?就是从早起床到晚上睡觉,你这一天所接触到一切人事物就是五十三参,你看到的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善财童子真的是参,你细心去读五十三参,他虚心在看、在听、在学,没有意见。最怕的是批评,善财童子从来没有批评,都是赞叹、都是感恩,这个要学;赞叹是看到了真理,感恩是自己提升了境界。吉祥云比丘代表的是初住菩萨,普贤菩萨代表的是圆满,一生从初住达到究竟圆满,五十二个阶级。这是表法,法就在日常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五十三参是活的,不是死的,是实际的生活,《华严》怎么落实在实际生活当中?善财表演出来了。这就把这个经属于哪一藏,这是分类,释迦牟尼佛什么时候说的,判属于教学,教学像我们现在教学的课程,应该把它放在中学或者是大学,要放在几年级,什么时候教,它是教育。你这样了知,有助于理解全经。

  “夫一代圣教之判分,诸家有异,撮要言之曰:三藏、二藏,五时,二教与四教、五教。”这是古大德所判的,藏有三藏、有二藏,它属于哪一藏?在什么时候说的?有的祖师大德说五时,这个大家也都认同的。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教学,划分五个阶段,开悟的时候,是定中二七日,二七日在定中讲《华严》。世间人不知道,小乘阿罗汉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