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 >

第231章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第231章

小说: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言诚谛。”

  这一句话是做人最基本的条件,对一切人、对一切事,要真诚。‘谛’是实在,要诚实、要实在,没有一丝毫的虚伪。

  “深入义味。”

  ‘义’是义理,世出世间一切法;那些深微的道理,他通通见到了,统统明了了。

  “度诸有情。演说正法。”

  这两句是讲应用,对人,‘诸有情’是指一切有情众生。一切有情众生往上包括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九法界有情众生,西方世界弥陀弟子都有能力对他们说法。为什呢?因为弥陀弟子对宇宙人生的真相,了解的深度、了解的广度,远远超过一切菩萨,所以,他有能力。我们要想到这个境界,只有一个方法,依照无量寿经的教训去修行。你只要真正认真去修行,这一生当中,必定能够入这境界,这是事实。不依照这个方法去修行,不要说一生不行;就是十生、百生,可能连边际都摸不到,这是真的。这不是说那些大经大论不好啊!大经大论,我们不是那个根基的人,不是上根利智的人,往往被这些大经大论误导了,它引导的是正确,我们把它想歪了,这都是事实。必定要上根利智才不会被误导,不要说是经典,就是古人的注解,我们有的时候,把人的意思看错了。不要说注解,我在这里讲经,很多同修在这里听,把我的意思听错了,人来给我说,我不是这个意思,他想歪扭了。你想,当面在这里听我讲,都把意思给听歪了,何况注解?何况佛在经上说的呢?难啊!实在是难啊!
  这是我们再回过头来依这一部经,这一部经,我想每一位同修读了之后,比华严、比楞严、比法华都觉得很浅、很容易懂。换一句话说:误导你这一种成分减少到最低的限度,这就是这个经的殊胜之处。在理论、方法境界,绝对不在华严、法华之下,但是,讲误导我们的知见、行法,那些大经决定超过无量寿经。这是无量寿经,为什么一切诸佛对它赞叹、宣扬?道理就在此地。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第八十卷 (二次宣讲) 档名:B2…5…80

  请掀开经本第六十面第三行,从第二句看起。

  “无相无为。无缚无脱。无诸分别。远离颠倒。”

  前面说到极乐世界的菩萨,自利利他圆满的功德相状。今天这个四句还是接着前面而来的,这个意思比前面所讲的又要深一层了,是真实的得大自在,与如来果地上可以说是无二无别。在这个地方,我们特别要注意到的就是前面三句;这五个‘无’字,这个地方讲的‘无’,不是什么都没有,不当作空无讲。事上是有,理上是无;相上有,性上无,要明白这个道理。‘无相’不是说没有相,诸佛如来在世间应化;所现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怎么说无相呢?即使像华严会上我们看到毗卢遮那如来;世尊也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那怎么说是无相呢?所以一定要能懂得此地这个无的真实义,才不至于产生误会了。

  相有体无,这是真的;事有理无,这是佛在一切经论里面都教我们不要着相,道理就在此地。为什么不要着相呢?因为相是假相,相是假有,相是暂时有,不是真有,不是永恒的有。这个暂时到底是多久呢?假如这个暂时是有个十年、二十年,那佛不反对我们执取啊!不反对我们执着啊!再短一点,相能不能保持三年五载呢?也没有!佛告诉我们:这个相是刹那生灭。那就真的是虚幻的啦!换一句话说,你想保持一分钟、一秒钟,都保持不住。

  佛给我们讲,在举例子说;凡是举例都是举个仿佛,没有办法举得恰到好处啊!佛举例是一弹指,什么人弹指呢?勇士,就是身体非常好、勇猛的人,力气很壮、弹得很快。如果身体衰弱的弹,慢慢地弹不动啊!勇士弹指,那弹得多快!一弹指有六十刹那,就是一弹指的六十分之一叫一刹那,一刹那有多少个生灭呢?生灭就是相啊!它说有九百个生灭,这一弹指有六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个生灭,一弹指;九百乘六十,可见得这个相,真的是幻化的。我们讲暂时,暂时的概念我们都体会不到,我们以为暂时总是短暂的时候,那里想得这么快啊!我们凡夫见到这一些相,好像是真的,会有,这是什么相呢?这叫相续相,就是一个相、一个相,相续。它不是前面相跟后面相,决定不是一个。像我们看电影一样,在银幕里面看到的画面;我们晓得放映出来的,的的确确是一张一张的画面放映出来的,不过它放得太快了,我们在银幕上看到一个假相,欺骗了我们的眼睛,以为那是真实的。一般电影一秒钟镜头开关二十四次,就是二十四个生灭。那佛给我们讲一弹指,一秒钟能弹几次呢?我可以弹四次,九百乘六十再乘四,一秒当中的生灭,这样快速转变。我们凡夫如何能体会到这个相是幻相呢?其实宇宙一切现象的真实就如此啊!所以这个相是假相,你要去执着它,就错了!你可以去受用它,不要去执着它。一切诸佛都受用都不执着,这是跟我们凡夫不一样的地方。我们凡夫偏偏起执着、妄想、分别,不知道去享受,这是很冤枉啊!

  ‘无’是无执着一切现象。‘无为’,‘为’是作为,一切世间人,在这个世间,不可能无为,假如真的无为,你就不可能到这个世间来了。诸佛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他也有为,他也不能说无为;他度化众生啊!度化众生就是有为,为,他有造作啊!佛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教导大家修学,这是有为,有为怎么说无为呢?不执著有为,这就对了。只要你离开一切幻相,不着相,不执着你每天所作所为,你的心都清净了,清净心就是真心。什么是妄心呢?只要一念执着,那个心就是妄心,一念分别这个心也是妄心,真心里面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极乐世界菩萨,他在十方世界上供诸佛,下化众生,他为什么还不退转呢?哦!原来他无相无为,他怎么会退转呢?当然不退转了。这是不着相、不动心啊!

  下面‘无缚无脱’,‘缚’是什么呢?缚是缠缚,什么是缠缚呢?烦恼啊!六道众生被烦恼所缠缚,界外的圣者,就是三界之外的菩萨、阿罗汉、辟支佛,被无明所缠缚、被知见所缠缚,这个知见不是好东西啊!我们学佛,这样也要知道、那样也要知道,天天在那里求知,以为这些东西是好东西,其实错了!富楼那尊者,在楞严会上请教释迦牟泥佛:无明是怎么起来的?无明是从那来的?无明几时有的?(佛说凡夫有无明)释迦牟尼佛答覆他两句话八个字,就把这个问题解释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老人家说:知见立知,是无明本,无明就是这么来的。今天我们大家拼命在追求知识,佛说求知就是无明的根本,诸位要细细地去想一想这一句话真实的道理。

  六祖大师说得好啊!本来无一物,谁来缠缚你呢?没人缠缚你啊!缠缚你的就是你的知见、就是你的烦恼,那里晓得知见跟烦恼都是空的?烦恼性空,没有自性啊!知见是妄想啊!没有人系缚你,既然没有人系缚啦!阿罗汉、辟支佛得到解脱了也是假的,没人系缚你,那来的解脱呢?也没有解脱啊!那我们想想,我们的烦恼是真有,不但有;太多啦!妄想也真有,稍稍在那里想静一静,妄念不知道有多少?佛怎么说无呢?真的是无,这个现象、作为、系缚、解脱,都是些事啊!这些事从那里生的呢?从分别生的。

  佛教给我们‘无诸分别’,实在讲就是金刚经上佛教给须菩提的两句话,教须菩提就是教我们:‘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就对了!此地的四句就是金刚经上的两句,说法不一样,意思完全相同。如果你有分别,你真的有相有为,你就颠倒啦!自性里头没有,你以为是有,这叫颠倒。你把事实真相统统搞清楚了、真正明了了,于一切现象、作为都不执着、也不要除妄想、也不要求真如。

  ‘无缚’,缚就是妄想啊!断烦恼、去妄想,‘脱’就是解脱,这就是证果,修行证果啊!都假的,全是空的。永嘉大师在证道歌上说:不断妄想,不求真啊!就是这两句的意思。可是诸位要晓得,这五个‘无’,绝对不是我们现前的境界,你现在要这样学,学这五个无,那就坏了呀!那你是永远堕落三涂地狱,你没有办法出离。这是什么人呢?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啊!这一种境界,佛在一般经典里面讲:八地以上的境界,八地是不动地,这个地方我们读了之后,心里就明了了。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下下品往生的人,他都契入这个境界,换一句话说,他所证得的跟八地菩萨没有两样啊!这是不思议的境界,这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说,真正具有很大的诱惑力量,这样的好处,我们为什么不求呢?而且,一切诸佛菩萨都告诉我们,这个法门,只怕你不肯修,你要肯修,没有一个人不成就的,我们在一生当中就能够得到这个境界。如果不学这个法门,这几句话是念念而已呀!没有方法达到,这个事就是理。下面是讲事,‘事’就是他们的日常生活。

  “于所受用。”

  ‘受用’就是有相有为,若没有相,那来受用呢?没有为也没有受用啊!他有受用,衣、食、住、行,上供诸佛,下化众生,都是他的作为。

  “皆无摄取。”

  这个‘摄取’就是执着,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占有,极乐世界菩萨没有,没有这个念头,念尚且没有;那有这种行为呢?只是自在的受用,绝对不会将一物据为己有,没有这种意念,也没有这种行为,所以,他很自在啊!

  “遍游佛刹。无爱无厌。”

  为什么无爱无厌呢?因为他无诸分别。你有喜欢的、有讨厌的,你对境界起了分别心,不但起分别,还有严重的执着;你执着好恶、你执着这个,那是病啊!绝对不是正常,所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他对极乐世界有没有贪爱呢?没有。再回到娑婆世界来,到三恶道去度众生,到三恶道是应以恶道身度他,你自己也要现恶道之身啊!你讨不讨厌呢?不讨厌,为什么没有爱厌呢?晓得一切法皆是幻化啊!好像在戏台上表演一样,表演一个角色;表演一个忠臣孝子,也是在唱戏;表演一个大奸巨猾,也是在唱戏,都不是真的,都是假的,他在舞台上表演,所以,绝对不生爱厌。

  “亦无希求不希求想。”

  ‘希’是希望,‘求’是求取,菩萨没有这个念头,菩萨有愿、无心。这个我在讲席上讲过很多次。有愿无心,自在啊!有愿,愿后头还有一个希求的心,那是很大的负担,也很苦恼,什么苦呢?求不得苦;求到之后,又患得患失,又怕丢掉了,那个苦就来了。所以,佛教给我们随缘而不攀缘,那就得大自在了。即使弘法利生,也不例外;有缘我们就好好的做,没有缘就好好的念佛,更自在。有缘你要尽心尽力地去做,才圆满。没有缘,我的心一发就圆满了,不要做,这个是像佛给阿难所讲的:发意圆成,圆满功德,心一发就圆满功德了。为什么呢?因为没有机会做到,有机会一定要做了才圆满,没有机会不做就圆满了。所以,佛菩萨在世间,那有不自在的道理呢?随缘绝对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