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 >

第273章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第273章

小说: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已经非常之难得,都是修苦行的。喜欢苦行,仰慕苦行的到那里去,能得利益。怕吃苦的,看到就赶快跑掉了。今天这个世间真正愿意吃苦的人,少数,喜欢享受的占多数;他度那一方人,度那一类众生。这个事情佛陀在世的时候,就有很明显的例子。大迦叶尊者在佛在世的时候,就是修苦行的。他的家族非常好,是非常富有的家庭出身,修苦行,他度一类修苦行的根机。你看华严经,善财童子出生的时候,他家里面的花园都长金树、银树,七宝都出现了,那表示他是一个度欢喜享受快乐这一类众生的。众生根性不相同,决定不能说,修苦行错误了,贪图享受错误了,都没有错,众生根性不相同。所以,接引众生的方法就不一样,只有真正通达明了的人,他不会诽谤他会赞叹,不了解事实真相的人,他里头有赞叹有诽谤,那就错了。为什么呢?他有分别执着,他不知道法门随众生根性设施不同。那么我们这个道场,这种教学修行的方式,你看得惯,看不惯?必须你要很喜欢,真是志同道合才行。不可以贸然从事,那得不到利益反受其害,这是在家出家同修都应该要晓得的。佛门广大,普度一切众生。普度就要以无量的法门,无量的善巧方便,绝对不是一个方法。就是念这一句阿弥陀佛,里面也有无量的方便。诸位明白了,你就会对一切法门都赞叹。像华严经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所修的法门统统不一样;但是,彼此都恭敬,彼此都赞叹。都知道他是摄受这一类中的众生,都能叫这一类众生成无上道。所以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那么这就是要于其中一心制意。这个一心是关键的字眼,制是控制,意就是念头,就是儒家讲的克己,能够克服自己的欲望,克服自己的妄念,这是功夫,这叫真正修行。底下讲的事相。

  “端身正念。”

  端身就是守规矩、守法,也就是三福里面,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就是端身。正念,思想、见解纯正,不会被世间邪知见所诱惑,不会被世间邪知见所动摇。要就本宗来说,正念就是一句阿弥陀佛。无论在什么环境里面,无论跟什么人相处,没关系。心里面这句佛号绝对不中断。

  “言行相副。”

  言如其行,行如其言。说到做到,做到说到。

  “所作至诚。”

  对人、对事、对物都是用真诚的心。

  “独作诸善。不为众恶。”

  纵然一切人都造恶,我修我的善,我也不去妨碍别人。大家作恶,你也不要去劝他,这个就是菩萨说法要观机。他听劝就劝他,不听劝不要劝他。为什么呢?劝他生反效果,叫他罪上加罪。他来讽刺你,他来诽谤你,他来侮辱你,那岂不是罪上加罪。不如不理会好,你做你的好,我做我这个我认为很好。这样彼此相安无事,才能够真正和谐。所以学佛六度里头,忍辱波罗蜜很重要。金刚经上讲六度,特别强调布施忍辱。忍,第一个是人事环境,不论是顺境逆境都要忍,善人、恶人还是要忍。我们修行成败的关键枢纽就在这个‘忍’字。见到人作恶,但是我们要劝告他,看他决定不能接受就不劝。看着他做,也看着他受报。什么时候他回头能接受的时候,这个时候就帮助他;不能接受时,诸佛菩萨都在那里看到,我们算什么呢?我们为什么没有耐心呢?所以要知道独作诸善。别人妨碍我们作善,我们在他面前不作善;不在他面前我作善,他总不能天天跟着我。别人讨厌你念佛,他在的时候不念,他不在的时候我念;或者他在的时候我心念,我口里不出声。许许多多的家庭里头,他学佛了,家人不学佛,听到念佛就讨厌,就来问我怎么办?家人在的时候,我心念口不念;他不在的时候,我大声念、小声念、都没关系。总而言之,一句话,不要惹人生烦恼,要保持一家的和睦,这个就很大的功德,让你邻居亲戚朋友看到的时候,徐佛的人一家和睦。他要想家和,他也来学佛,要懂这个道理。如果,我们在饮食或者在行为思想上,学佛跟不学佛有很大的差异。你要去批评人,天天跟家人吵吵闹闹。邻居一看,万万不能学佛了,你看学佛搞得一家成这个样子。这样你自己做错了,你不要以为你是对的,你把佛法的形象破坏了,你叫一切众生,看到佛生恐惧心,生畏惧之心,不敢接近。所以,你所修行的功夫抵不得你所造的罪过。所以,佛法始终建立在理智的基础上,智慧的基础上,通权达变。一切环境都能应付裕如,都能得大自在,这是佛法。

  “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可得长寿。泥洹之道。”

  这是讲自己,你是个觉悟的人,是个明白的人。自己知道断恶修善,自己知道念佛求生净土。能够不妨碍任何一个人,能够跟任何人,任何环境相处,这时你才能够度脱,才能够福慧双修,才能够往生净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无量寿,你得到长寿。泥洹是圆满成佛。

  “是为五大善也。”

  这个是第五大段,每一大段,佛都教给我们,勉励我们,断恶修善,所得到的殊胜利益果报。


  @TAG=NORMAL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第九十六卷(二次宣讲) 档名:B2…5…97~@TAG=NORMAL请掀开经本七十二面倒数三行。“重重诲勉第三十六”佛在这一章经文里面,为我们显示恶因恶果,教导我们应该知道警觉,知道戒畏。经文的末后劝我们正心诚意,不忘失修学的功夫,这样才不至于失败,不至于后悔。~@TAG=NORMAL“佛告弥勒。吾语汝等。如是五恶五痛五烧。辗转相生。敢有犯此。当历恶趣。“~@TAG=NORMAL这就是因果相生的事实,来教我们,五恶是因,五痛是现报,就是在这一生当中受到的果报。五烧,烧是指地狱,地狱,无论是哪一类的地狱,即使是寒冰地狱,所现的相,也是一片火光。寒冰地狱现的相也是火光,所以称之为烧。为什么地狱都现的是大火?因为地狱是嗔恚心所感应的,嗔恚就是火。不但在佛法,在印度一些宗教都是这种说法;即使在西方,像天主教、基督教,他们不讲六道,但是至少他们讲三道。他们讲人,讲天堂,也讲地狱,他们那个地狱也是一片火光。由此可知,经上讲的确实是事实真相。这是讲将来的果报,辗转相生,这就是说你造因,一定要受恶报。受恶报时,心里不甘心,嗔恚心更炽盛,更炽盛造的业就更重。所以,恶道堕下之后,为什么很难出来,道理就在此地。他不甘心受报。正如同我们这个世间人,如果是不幸,堕在贫穷下贱,那就是此地讲的五痛。我们遭受这样苦难的时候,同样也不甘心。看到别人享福,心就很不平,怨天尤人,这怨天尤人又造了恶业了。不知道每一个人所受的是他自己前世所修,他不懂这个原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他前生修福,这一生他得福报。我们自己前世没修,怎能怪人?这才是真正事实真相,但是他不相信有前世后生。他只看这一段,所以怨尤之心,自自然然就生起来了。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这个恶道是辗转相生。敢有犯此,当历恶趣。历是经历,什么人敢这么做?愚痴之人,对于事实真相完全不了解的人,他就敢。真正了解的人,决定不做。经上常说:菩萨畏因。菩萨了解事实真相,即使受极大的困苦,他也不怨天,不尤人。他知道果报自受,受完了,善果就现前了。这才是个真正有智慧的人,真正明了事实真相的人。下面经文是从果上不厌其烦的教导我们。~@TAG=NORMAL“或其今世。先被(这个字念ㄆ一破音字与披相同,意思相同)病殃。生死不得。”或其今世讲的是五痛,今世是痛。先被病殃,就是造了病苦,这种病苦是死生不得,就是我们所讲的,老人病,这一类人病在床上,求生不得,求死也不得。必需要家亲眷属,日夜的照顾他。生这种病的人,多半家庭环境都还不错;如果是贫穷之家,这个病生不起的,他也不会生。老天爷很公道,富有家庭,家里可以请三班护士日夜来照顾。得这个病,他也在享受,这个病没法子治大家都知道。其实,你真正明理,没有不能治的病。问题是你相不相信,他命里面有那么多的福禄,他有那么多的享受,享受没有享尽,他躺在床上享受。你看他一年开销多少,那都是要他享受的,躺在床上享受;如果他命中禄多,要享受十几二十年才走。如果少一点的?三、五年就走了。他要把命里那个财禄,要享受干净。这世间人不懂的,我们学佛人明白这个道理,那就好办了。把他的那些财富,用来布施,或者救济苦难,统统把它散掉,给他做好事。像地藏经上讲的,要让他知道,替他修福。这个时候有两种情形,一种他如果寿命没尽,他病会好。寿命以经到了,他很快就走了。他自己也好,家人也好。所已说,一定要散财,把他每年的医药费布施掉。但是,世间人不肯相信,那就没法子了,那就只好让他躺在床上,慢慢去享受去了。这桩事,现在在中国,在国外,我们看到许许多多。~@TAG=NORMAL“示众见之。”这是一类人,我们大家都能看得很清楚。~@TAG=NORMAL“或于寿终。入三恶道。愁痛酷毒。自相燋燃。”或者是在他临命终的时候,如果堕三恶道,他的相都不好看。临终的人,面貌非常好,决定不堕三恶道。这桩事情,我们同修当中有帮人助念,都有这个经验。在没有助念之前,面貌不好。念上八个小时,念上十几个小时,你再看,他的面貌好了,这个就是助念的功德。虽然不能证明他往生,这个没有办法证明他往生,但是可以证明他不堕三恶道。因为三恶道的面貌很不好看,就是此地所讲的愁痛酷毒。自相燋燃,这个燋燃不是外面的,是他内里面发生的。好像是火在那边烧一样,这个从内发的,不是从外头来的。那么这是从果上说的,让我们从这个地方来警惕自己。~@TAG=NORMAL“共其怨家。更相杀伤。从小微起。成大困剧。”这是从造因的现象上教我们警惕,任何一个人,在这个世间不可能没有冤家,不可能没有债主,为什么?我们过去无始劫中,在六道里,不知道跟多少众生结了冤仇。也不晓得欠了多少众生的债务。说实在话,总是欠人的多,别人欠我们的少。这些冤家债主,这一生碰到了,虽然不认识,不认识也要讨债还债。如果这个事情,我们把它说破,诸位就很容易体会到,我们这一生当中,不如意的事情很多,特别是人事环境里面的不如意。佛教给我们处处要忍让,忍让是还债,是解怨;不要去认真,不要去计较。如果就事实真相上来说,般若经上讲得很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有什么好执着的?有什么好计较的?能忍让,这个冤家就化解了。人家他要什么?他要名,名让他;他要利,利给他。你要什么,我统统给你。我们修道的人,所要的是身心清净,一尘不染。我们跟他没有冲突,我们不要的,是他要的;他不要的正好是我们要的。所以,修道的人跟世间人没有冲突,彼此能够相安无事。所以这些冤结债务可以慢慢的化解,慢慢的都消除掉了。佛又告诉我们,我们修行,念念当中都将自己的功德回向给冤亲债主。为什么天天要回向?念念要回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