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清净道论 >

第80章

清净道论-第80章

小说: 清净道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却思惟为乐之因。又对于灭、道,由于无智,把不是苦的灭的(梵天等的)胜趣
  作为苦灭之想,把不是苦灭之道的祭祀、苦行等作为苦灭之道想,欲求苦之灭,
  开始以祭祀、苦行等而作三种行。又因为彼无智者对于四谛的无明不断之故,特
  别是对于那些混着生老病死等许多危险而都称为福果的苦,不知是苦,为了获得
  它(福果),开始作身语心行等的福行,正如为求天女者而跳悬崖一样,又因为
  他不见那虽然认为是乐的福果,但在终了之时,生大热恼的坏苦性及不乐性,于
  是开始实行那为福果之缘的前面所述的(祭祀苦行等的)福行,这好象灯蛾的扑
  灯,亦如贪图蜜滴之人,涂蜜于刀口而舔之。又于业报中受用诸欲而不见其过失
  者,由于作为乐想及为烦恼所克服,而作(身语心)三门转起的非福行,这好象
  愚人的玩粪,亦如求死者的服毒相似。又于无色之报中,不知其为行苦及坏苦,
  由于常等的颠倒,而作称为心行的不动行,这好象是迷了方向的人,行向恶鬼的
  城市的道路一样。如是故说无明有故行有,不是无(无明)有(而行有),所以
  应知此等行是由于无明之缘而生。即所谓:“诸比丘,无知者,有无明者,造作
  福行,造作非福行,造作不动行。诸比丘,如果比丘的无明断除,则明生起,因
  为他离去无明而明生起,故不造作福行”。
  或有人问道:我们已经领解无明是行的缘,但更要问:对于那一种行以及怎
  样为缘呢?(答)即如世尊说这样的二十四缘:“因缘、所缘缘、增上缘、无间
  缘、等无间缘、俱生缘、相互缘、依止缘、亲依止缘、前生缘、后生缘、数数修
  习缘、业缘、异熟缘、食缘、根缘、禅缘、道缘、相应缘、不相应缘、有缘、无
  有缘、离去缘、不离去缘”。
  (1.释二十四缘)(一)(因缘)以之为因,又以为缘名为“因缘”。即
  成为因故为缘——是说依于因的状态而为缘。于前缘缘等也是同样的意思。此
  (因缘)中:“因”与(一)论式的部分(二)原因(三)根,是一同义语。即
  (一)于论式的部分,如宗、因(喻、合、结)等的地方,是世间说之为
  “因”。(二)在佛教中所说“诸法从因生”等处,是说原因为因。(三)在
  “三种善因三种不善因”等处是说(善不善)根为因,这里正是“根”的意思。
  “缘”的语义是这样:“以缘故从此而行”为缘——即不除去它而(一法)进行
  之意。(何以故?)凡是某法不除去另一法而住或生起的,则说那(后)法为
  (前)法的缘。但以相说,缘有资助的特相;凡是某法助成另一法的存在或生
  起,则说那(前)法为(后)法的缘。如缘、因、原因、因缘、生起、发源等,
  都是异文同义之字。这里是以根义为“因”,以资助之义为“缘”,故略说即以
  根之义的资助法为“因缘”。
  诸阿阇梨的意见:则以为它(因缘)对于善等是善等之性的成就者,犹如对
  于稻等的稻的种子等,对珠光等的珠的色泽等。
  如果这样说(因缘是成就善等之性者)。(1)则于那(因缘)等起的诸色
  便不成为因缘性;(何以故?)因为它(因缘)不成就彼等(色)的善等之性
  故。然而亦非不是因缘,因为曾作如是说:“因是对于因相应的诸法及彼等起的
  诸色,由于因缘而为缘”故,于诸无因心的无有(因),是为成立它的无记性。
  (2)又那有因心,是由于如理作意等的关系而成善性,不是由于相应因的关系
  而成。如果说于相应因中是由自性便有善等之性,那末,于诸相应法中依因的关
  系的无贪,亦应是善或无记;因为两者(善与无记)都有之故。于是应于诸相应
  法中,于如是诸因中,而求善等之性。然而如果不以善等之性的成就来解释此因
  的根义,而取完成善安住的状态,则没有什么矛盾;因为获得了因缘的诸法,好
  象长成了深固的根的树而善安住之故,那无因的(诸法),则如胡麻芽等的水草
  而不善安住之故。如是以根的意义的资助以完成善安住的状态的资助法,当知为
  因缘。
  (二)(所缘缘)于此(因缘之)后的其他(二十三缘)中:由于所缘为助
  成法,故为“所缘缘”。论中曾举“色处对于眼识界”为始,乃至结论以“凡是
  以此等诸法为缘,而彼等诸法——即诸心、心所法生起,则此等诸法对于彼等诸
  法,由所缘缘为缘”为终,故不论何法莫非为所缘缘。譬如力弱之人,凭于杖或
  绳而得起来站立,如是诸心、心所法亦以色等所缘为缘而得生起及住。是故所缘
  诸法对于一切心、心所法、应知为所缘缘。
  (三)(增上缘)依于主要义而助成之法,为“增上缘”。它依俱生及所缘
  有二种。此中:(一)依照“欲增上对于欲相应诸法及彼等起的诸色,由增上缘
  为缘”等的语句看,故知称为欲、精进、心、观的四法为“俱生增上缘”。但不
  是(这四法)一起(为增上缘)的。因为以欲为首以欲为主而心转起之时,则唯
  以欲为增上,而非其他的几种。余者(精进、心、观)亦同此理。(二)其次若
  以某法为主而使非色法(心及心所法)转起的,则某法为彼等(非色法)的“所
  缘增上”。所以说:“凡以某等法为主而彼等法——心及心所法生起,则某等法
  对于此等法,由增上缘为缘”。
  (四)(无间缘)(五)(等无间缘)由于无间而助成之法为“无间缘”,
  由于等无间而助成之法为“等无间缘”。对于此二种缘,虽有多种解说,但其要
  义如下:即于眼识之后必为意界,意界之后必为意识界等,这是心的规则,必依
  于前前之心而成立,不是由于别的,所以若于各自之后而能够无间的使适当的心
  生起的法,为无间缘。故说:“无间缘,是眼识界及其相应诸(心所)法,对于
  意界及其相应诸(心所)法,由无间缘为缘”。
  无间缘即是等无间缘。譬如积集和相续、增语和词的二法,只是名称的各
  别,不是意义的不同。
  诸阿阇梨的意思,则以世的无间性为无间缘,以时的无间性为等无间缘。但
  此说与“从灭尽(定)出定者的非想非非想处善,对于果定,是由于等无间缘而
  为缘”等的文句相违。这里他们(诸阿阇梨)又说:“(非想非非想处善的)诸
  法等起性的能力尚未消失,因为由于修习之力的阻止,故令诸法于等无间不生
  起”,这正是没有时无间性存在的证明。在这里由于修习之力而无时无间,亦即
  是我们的主张。因为没有时无间,所以不应说等无间性。因为“依时无间为等无
  间缘”是他们的主张,所以(我们)不执着他们的说法,应该知道这里只是名称
  的各别,不是意义的不同。何以故?因于此中无有间断,故为无间;因为无形而
  全无间,故为等无间。
  (六)(俱生缘)(一法)生起之时,依俱生性(对于他法)而助成之法,
  为“俱生缘”。如对于光的灯相似。由于非色蕴等有六种:即所谓“(1)四非
  色蕴相互由俱生缘为缘,(2)四大种相互(由俱生缘为缘),(3)入胎的刹
  那名与色相互(由俱生缘为缘),(4)心、心所法于心等起的诸色相互(由俱
  生缘为缘),(5)四大种对于诸所造色相互(由俱生缘为缘),(6)诸有色
  法(心所依处)对于诸非有色法(心与心所),有时由俱生缘为缘,有时(对于
  无色界的心,心所法等)非由俱生缘为缘”。这里(的诸有色法)正指心所依处
  (心脏)而说的。
  (七)(相互缘)以相互生起与支持性质而助成之法,为“相互缘”。如三
  根杖的相互支持相似。此依非色蕴等有三种:即所谓:“(1)四非色蕴由相互
  缘为缘,(2)四大种(由相互缘为缘),(3)入胎刹那的名与色由相互缘为
  缘”。
  (八)(依止缘)依于作住处及依止的方式而助成之法,为“依止缘”。如
  大地、布帛对于树木及绘画等。如说“四非色蕴相互由依止缘为缘”,如是当知
  依照俱生缘中所说的同样方法(亦有六种),不过这里在第六部分应作这样的分
  别:即“眼处对于眼识界(及彼相应的心所法)……乃至耳、鼻、舌、身处对于
  (耳、鼻、舌)身识界及彼相应诸(心所)法,由依止缘为缘。凡依止于某色
  (心脏)而意界及意识界得以生起,则那色对于意界、意识界及彼等相应诸(心
  所)法,由依止缘为缘”。
  (九)(亲依止缘)“亲依止缘”,这里先就如下的语义来说:因为依彼而
  起故,为了自己的成果而他依止而不违拒,故为“依止”。譬如强烈的痛恼为激
  恼,如是强力的依止为“亲依止”——即与强力的原因是一同义语。故知以强有
  力的原因而助成之法为“亲依止缘”。有所缘亲依止、无间亲依止及本性亲依止
  的三种。此中:
  (1)“所缘亲依止”先就所缘亲依止与所缘增上似乎没有什么差别而分别
  说:“行布施,受持戒律,行布萨业,尊重其事而行观察。尊重过去的善行而观
  察,从禅那出定尊重禅那而行观察。诸有学者,尊重种姓而行观察,尊重清白
  (心)而行观察。诸有学者,从道(定)出,尊重其道而行观察”等。然而此
  中:因尊重某所缘而心、心所法生起。则彼所缘决定于彼等(心、心所法)诸所
  缘之中是强有力的所缘。如是但以应所尊重之义为所缘增上,以强有力的原因之
  义为所缘亲依止,当知这是它们的差别。
  (2)“无间亲依止”亦曾与无间缘一起作没有什么差别的方法而分别说:
  “前前诸善蕴对于后后诸善蕴,由亲依止缘为缘”等。但在(二十四缘的)论母
  的概论中,对无间缘的说法是:“眼识界及彼相应诸(心所)法,对于意界及彼
  相应诸(心所)法,由无间缘为缘”等。对亲依止(缘)的说法,则为“前前诸
  善法,对于后后诸善法,由亲依止缘为缘”等。所以来自概论的文句是有差别
  的,可是在意义上亦唯同一而已。虽然如是,当知在各自之后无间而有适当之心
  生起的可能性,故为无间性,在后心生起之时,是由于前心的强力性,故为无间
  亲依止性。譬如在因缘等中,即无任何法,而心亦得生起,但没有无间心,则心
  决不生起,是故此(无间心)为强有力的缘。如是由各自之后无间的生起适当之
  心的为无间缘,由强有力的原因的为无间亲依止缘,当知这是它们的差别。
  (3)其次“本性亲依止”,本性的亲依止为本性亲依止。于自己的相续中
  生起的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