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5223-晚清民国人物另类档案 >

第14章

5223-晚清民国人物另类档案-第14章

小说: 5223-晚清民国人物另类档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阎锡山小气,凡事也很小心。    
    他自二十九岁开始,担任山西省督军。鉴于早年在打天下时树敌太多,怕中了别人的暗算,所以他的厨师从不换人,喝的水也从家里带出来,不随便喝外头的水。    
    为了喝水方便,数十年中,他身边都有位副官,专门替他背水瓶。    
    阎锡山(1883—1960)    
    字百川,山西五台人。光绪三十年(1904)赴日本留学,次年加入同盟会。武昌起事爆发后,被推举为山西都督,从此长期主政山西。在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期间,属于投机派。1949年,逃往台湾。


《晚清民国人物另类档案》 第四部分苏曼殊:拔下金牙换糖果吃

    苏曼殊    
    苏曼殊在日本的时候加入同盟会,后又遁世出家,所作诗文典雅蕴籍,才华横溢,被称为“革命诗僧”。他有《本事诗》一首云:    
    春雨楼头尺八箫,几时回看浙江潮。    
    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此诗流传海内外,号称只要有井水处,均能歌“尺八箫”。    
    苏曼殊与他绝世才华并称的,是一些难以置信的奇行怪癖。例如他常一餐连吃四五碗饭,却不知吃的是大米饭;在东京时,他曾一口气吃下五六斤的冰,然后夜里躺在床上,一动也不动,别人以为他生病了,很替他担心,但他自己则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    
    此外,他极爱甜品,碰到酥糖、八宝饭,常常狼吞虎咽,毫无节制地大吃特吃。他尤其喜欢糖果,想吃而没钱买时,竟不惜取下口中的金牙交换,因而又得了个“糖衣和尚”的称号。    
    苏曼殊任性使气,饮食毫无节度。他与陈去病共住上海国学保存会时,有一次良乡栗子上市,陈去病特地买了一包,让苏曼殊及家人共享。当大家吃完后,苏曼殊觉得不过瘾,自己又跑去买好几大包,回来大吃特吃。结果当夜,他“肚子胀得似要裂开”,整晚无法入睡。    
    又有一次,他在东京的费公直家替人写条幅,吃中饭时,他表示想吃鲍鱼,费公直便命人买一盘回来,他吃后意犹未尽,自己又跑出去买,连吃三大盘才罢休。当夜,他腹痛不止,暴泻整晚,气息奄奄地休息了好几天。    
    1911年春,他从爪哇返国,因身上还有好几百元,于是他将那些钱全都买了糖果带上船。结果,在两星期航程中,他竟把所有的糖果吃完,让同船的人惊诧不已。    
    由于他喜欢暴饮暴食,最后终于被肠胃病夺走了性命,三十五岁就英年逝去。    
    苏曼殊(1884—1918)    
    原名戬,字子谷,后改名玄瑛,“曼殊”是其法号,广东香山人,出生于日本横滨。父亲为旅日华商,母亲是日本人,早年曾参加革命团体青年会。能诗善画,才华洋溢,并精通多种语言,翻译过拜伦、雪莱和雨果的著作,为清末民初集革命与创作于一身的奇僧。


《晚清民国人物另类档案》 第四部分刘师培:首倡黄帝纪年说

    刘师培    
    清末革命党人为表示自己坚定的反清信念,决定不用清朝年号。然而,没有了清朝年号纪年,想记录日期时,往往觉得很不方便,而“公元”是洋人的产物,借来使用又似乎不恰当。这时,经学大师刘师培提出所谓“黄帝纪元”的纪年法。    
    刘师培自从在上海认识章太炎后,由于两人话语投机,交往频繁,让他从一个汲汲于科举功名的读书人,一变而为激进的革命学者。光绪二十九年(1903)八月,刘师培署名“无畏”,发表一篇名为《黄帝纪年说》的文章,提出废除以帝王纪年的传统方式,改用黄帝纪年,即以传说中黄帝降生的那一年为黄帝纪元元年。刘师培并且表示,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是中华文化的缔造者,“吾辈以保种为宗旨,故用黄帝降生为纪年”。    
    由于革命党人打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进行反清活动,刘师培的这个主张正好可以激发汉族人的生存竞争意识,促进国家复兴,因此后来革命党发行的各类报章杂志,便用“黄帝纪元某某年”来标示日期,直到武昌起义成功后,湖北军政府仍采用它来纪年。    
    民国成立之后,刘师培思想却转为保守,是积极为袁世凯洪宪帝制铺路的筹安会六君子之一。其妻何震,原名何班,早年就读于爱国女社,后来成为极端的女权主义者,甚至不惜与男性为敌。据说她婚后常对刘师培作“河东狮吼”,让刘师培畏妻如虎,人称“惧内泰斗”。    
    某天夜里,刘师培慌慌张张地冲进张继家中,喘息不已,接着,外头传来一阵急促的叩门声。只见刘师培面色惨白,哆嗦着说:“必是我太太来了,怎么办?我非躲起来不可!”说完即冲进卧房,钻入床下。    
    张继开门后,发现是他的一位朋友,就进卧房请刘师培出来。刘师培以为张继在骗他,无论如何都不肯从床底下钻出,最后张继无计可施,只好趴下将他硬拖出来。    
    刘师培(1884—1919)    
    字申叔,号左盦,江苏仪征人。出身书香世家,自幼饱读经书,因在上海与章太炎交游,遂倾向革命。民国建立后,与章太炎发生龃龉,转而支持袁世凯称帝。1917年经北大校长蔡元培聘为教授,博通古文经学,精于文字训诂,为民初著名的经学大师。


《晚清民国人物另类档案》 第四部分邵飘萍:因妻妾打架而丧命

    邵飘萍    
    1925年11月22日,奉系大将郭松龄在滦州誓师反奉,让他的老长官张作霖处境危险。此时北京《京报》将交战两军主帅的照片,并排印在报纸上,其中张作霖照片下大书:“马贼头目张作霖”,郭松龄照片下则书:“东三省救主郭松龄”。    
    邵飘萍这些报纸大量散发后,张作霖托人私底下问邵飘萍,自己过去也帮他不少忙,何以如此不讲交情?邵飘萍答称:“奉军过去帮忙的,是邵飘萍个人,而报上所载,乃《京报》全体员工所为,与我邵某人无关。”张作霖闻言大为切齿。    
    一个月后,郭松龄兵败被杀,邵飘萍警觉大事不妙,在奉军进入北京前,赶紧住进东交民巷的六国饭店暂避。奉军碍于情势,不能进去捉人。    
    几个月后,邵飘萍的妻子和姨太太因细故而大打出手,家人无法处理,只得打电话到六国饭店告诉邵飘萍,邵飘萍当时没细想,只在电话中说:“即刻回来。”孰料他电话早有人监听,奉军便衣闻讯立刻在路上等候,将他逮捕,两天后予以枪决。    
    《京报》社长邵飘萍与《新社会报》社长林白水,都因文字开罪奉军而被杀。其中邵飘萍死于1926年4月26日,林白水则于同年8月6日被枪杀,两人正好相隔一百天。当时《京报》新闻上出现一个标题:“萍水相逢百日间”,贴切传神,新闻界推许为神来之笔。    
    待奉系垮台后,北平文化界发起为邵、林两人开追悼会,会上有副挽联曰:    
    一样飘萍身世;    
    千秋白水文章。    
    横额为:萍水相逢    
    邵飘萍(1884—1926)    
    原名振青,笔名飘萍,浙江金华人。在浙江高等学府就读期间,受梁启超思想的影响,开始为《申报》撰稿,并被聘为特约通讯员。民国建立后,在杭州主办《汉民日报》,因抨击时政而被捕,出狱后流亡日本。1918年接连创办“北京新闻编译社”、《京报》,于“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教授新闻相关课程,为著名记者。


《晚清民国人物另类档案》 第四部分蒋作宾:注定一辈子当客人

    蒋作宾    
    慈禧太后去世后,蒋作宾在他所管辖的陆军部里积极从事“汰旧换新”的工作。他的目标是将清军军官全部换成曾经出国留学或在国内新军校毕业,具有新思想、积极热忱的年轻人。不过这项计划才推行到一半,辛亥革命就发生了。    
    事后,蒋作宾曾说了一句饶有深意、语带玄机的话语:“辛亥革命如果晚几年发生,后来的情况也许会大不相同吧!”    
    日本自甲午战争以来,就对中国怀有侵略野心。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国际间弥漫着姑息的气氛,加上中国内战不已,让日本人的侵华气焰更加嚣张,其中尤以东北地区,一连串的挑衅行为,使军事委员长蒋介石与接替父亲统领东北的张学良头疼不已。    
    由于当时蒋介石正致力于“剿共”,因此希望尽量避免与日本正面冲突,并力求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争端、消弥战祸。在东北局势越来越紧张之际,国民政府正式发表蒋作宾为驻日公使,其任务在与日本展开直接的谈判,寻求合理解决一些问题与争议,缓和紧张的局势。    
    蒋作宾深知此行责任重大,赴日前,他特地到北平会晤张学良,与他交换意见,然后取道东北和朝鲜。沿途他不断与驻在当地的日籍外交和政商人士会谈,他们都以目前局势为忧,希望能早日化解纠纷,以免军方激烈派有所借口。    
    然而,蒋作宾刚到汉城,就传来沈阳方面的消息,即“九•;一八事变”爆发。    
    不过,蒋作宾仍依原订计划抵达日本,开始外交斡旋,这段期间,他最频繁接触的人,便是日本外相广田弘毅。后来,中日两国使节升格为大使级,蒋作宾也成为驻日大使。    
    驻日大使蒋作宾居官清廉,待人和善。某次他奉召返国述职时,参加一位好友的宴会,宴后他抢着付账,在场突然有人大声说他没资格当东道主。他觉得很奇怪,便问为什么。    
    那位朋友说:“你取名‘作宾’,就是注定要当客人的,既做不了主人,当然付不了账。”    
    蒋作宾(1884—1942)    
    字雨岩,湖北应城人。清末秀才,光绪三十一年(1905)赴日留学,并加入同盟会。民国建立后,历任陆军部次长、国民政府委员、驻日公使、内政部长等职。曾在日内瓦国际联盟裁军会议上,打破国联仅以英、法语发言的惯例,以中文发言。


《晚清民国人物另类档案》 第四部分杨森:妻子成连,子女一营

    杨森    
    杨森主政四川时,苛捐杂税,剥削人民,连农民进城挑粪也要抽税。谐联大师刘师亮特作一联讽说:    
    自古未闻粪有税,    
    而今只有屁无捐。    
    横批:“民国万税(岁)”。    
    抗战期间,蒋介石有一次去成都,在杨森家里盘桓半天。    
    他见杨家进进出出的妇女不少,深为惊讶,便问杨森:“这些都是你的妻子吗?”    
    杨森闻言朗声回答:“报告委员长,属下身体很好!”    
    蒋介石听了哈哈大笑,顺势把话题扯开了。    
    杨森妻子儿女众多,多到妻子成“连”,子女将近一营。    
    由于家里人多,为维秩序,他治家如治军,一切用军事管理,同时任务分工清楚,大太太管总务、二太太管出纳会计、三太太管子女教育、四太太专司对外交际、五太太管仆役……,各有专职,无一赋闲,每月每人还发给薪水。    
    此外,关于众多妻子晚上睡觉时的安排,杨森采取所谓的“轮宿制”,且为了不致发生错乱而引起纷争,他特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