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乌托邦影录 >

第6章

乌托邦影录-第6章

小说: 乌托邦影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片尾广告词:“什么都可以卖的,只是价钱问题”。    
    字幕:******网上拍卖网 (网址名出)。


建筑的呼吸——巴别塔的叹息建筑是有声音的!(4)

    廷(ting)    
    经典的广告词:“什么都可以卖的,只是价钱问题”。    
    当一个民族连“凝固的文化”都可以卖的时候,这个民族就快沦为娼妓了!    
    雅(yall)    
    那个广告接近西方人的幽默,但是却可以通用全球。    
    一谈起建筑,就一定会说起民族性。任何一个国家,如果连自己民族的东西都不能保护,还谈什么发展。    
    如果说一个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是在精英文化之中,那么中国民间文化就是中国老百姓情感、精神的载体,它永远是民族文化的源头与根基。    
    廷(ting)    
    所以才会有同济大学的阮仪三教授,冒着风险保护下了几座中国的古城。如平遥古城、周庄水乡,现在这里的百姓几辈子都可以受益那文化遗产带来的财富了。但毕竟阮先生个人的力量太有限了。    
    在中国很多地区,悲剧依然在发生。    
    雅(yall)    
    庆幸的是我们还是有人在做这件事,尽管人不多。    
    每一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历史特征,都是千百年来人文创造的结果。它有如原始森林,都是一次性的,过往不复,去而不再。    
    我们不能容忍自然环境被破坏得一片荒芜,却公然放任珍贵的人文遗产被搞成一片空白。个体的力量太渺小了。面对民族的“纵容”劣根性,必须用法来约束。    
    廷(ting)    
    我作电视时,曾经采访过一位建筑学者。    
    我问,如果我要开发地产,而地块内还有古建筑或旧建筑,怎么办呢?    
    他说:我不是说要保护所有的老建筑,有些是可以拆的。但不可拆的古建筑,房产开发完全可以把它保留、规划在新建筑群中。不是历史文化与现代住居没有共融点,而是在开发商的脑海里没有为文化留下一块空间。或者他是懂的,却不知道如何去留空间。    
    上海新天地的成功,就是一个典范。旧区的改造完全不违背房产的开发,合理的包容,反而会创造出新的人文建筑景观。在我看来,新天地就是外滩、豫园之后的上海第三个地标性建筑群。    
    我最近去新天地,发现那里简直变成了一个旅游消费的“新超市”,在高峰时“拥挤不堪”。可见今天的中国,“人口”竟然成了“有限资源”的对立面,连时尚和旅游空间也不能幸免。    
    让我再罗嗦几句,今年十一假期,我去了上海周边的朱家角、周庄古镇。好家伙,古镇上的游客密度之大,可以跟歌星演唱会的入场人流相比,绝非夸张,人们在古街、古桥上是前推后拥,艰难地挪动着碎步。    
    嗨,老祖宗就留下了那么一点文化资源,只叹子孙后代太多,分一口可以滋养的文化空气都稀薄难耐。    
    海新天地给很多中国人上了一课,可也留下了很多叹息和无奈。(含图略)    
    雅(yall)    
    安居与城市文化保护是一个辨证的矛盾体,但最终的和谐是我们的目的。    
    首先你必须对这个城市是很清楚的,哪些旧房有价值,必须保留,哪些没有很高的价值,可以改造。只要我们找到一个方法,我们就能把问题解决,而不需要针锋相对,你“死”我“活”。    
    廷(ting)    
    前一阵,去参加一位北大老校长的故居修复剪彩仪式。    
    本来是人在都市,想借此机会到江南古镇享受一下人文环境的,但到了那里的接待地,得到的却是“投资考察团”的待遇。    
    原来,当地政府把此次活动当作了一次招商引资的“机遇”。在招待酒筵上,听接待人透露,原来他们相关政府干部都是有招商指标的。在老校长故居外,一块红色横幅上,居然醒目地写着“招商引资”的口号。咳,老校长在天之灵,也只能对千里迢迢来瞻仰他的后辈学子愧叹了。    
    雅(yall)    
    这个例子非常具有代表性。    
    任何一座城市,除了物质价值,我们还要有文化价值、精神价值。    
    它是有性格、有精神、有生命的,它是活的东西。    
    城市,你若把它视为一种精神,就会尊敬它、保护它、珍惜它;你若把它只视为一种物质,就会无度地使用它,随心所欲地拆建它,任意地破坏它。    
    廷(ting)    
    现在全国上下都在大兴土木,一派生机盎然的样子。    
    我看以后为官的政绩考核千万别被他们的“建筑文章”所蒙蔽。那“拆”的政绩也该是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    
    雅(yall)    
    哎,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在天津,我们目瞪口呆的看着600年历史的一条古街,在民工们无知的铁锤下粉身碎骨。    
    城市血统里的美不要了。当黑人要漂白皮肤,黄种人要镶上碧眼,白种人不把你当作妖怪看才怪呢!    
    廷(ting)    
    古城保护本应该是全民族的意识,但在中国却成了少部分人奢侈的谈论话题。    
    雅(yall)    
    现在的北京几乎成了世界最大的一个建筑工地。今天,中国的城市发展,面临一个跟日本六七十年代很近似的大发展时期。西方各国的建筑师都争相到中国来“淘金”。    
    廷(ting)    
    最近看到《南方周末》上的专栏文章谈到,这来“淘金”的建筑师跟日本当年却不能比。为什么?因为当年日本吸收的是西方顶级的建筑师。而中国现在,一个二三流的欧美建筑师到中国来也被炒得天花乱坠,其“建筑品质”可想而知。    
    雅(yall)    
    好与坏,需要专业的评价。    
    仅就建筑师本身来说,他们的使命是什么?    
    廷(ting)    
    有一部《协奏曲》的日剧。    
    讲的是两个建筑师和一个女人的故事。    
    是木村拓哉和田村正和主演,两个人扮演师徒,都是建筑师。    
    片中,年轻的建筑师(木村饰演)参加日本年度的建筑大奖。    
    而他的获奖作品是:圣玛利教堂。    
    此处的隐喻是:    
    建筑师最高的成就是为上帝建殿堂。    
    从此片名,我们可以联想到这样一句话:建筑是凝固的音符。    
    这句话源自一个西方传说:    
    有一位年轻漂亮的歌手,一天,他用音乐女神谬斯交给他的一把神奇的七弦琴,弹奏着美妙动听的音乐。一曲终了,山岳动容,万物起舞,连周围的房屋建筑,砖瓦木石,也翩翩响应,转而化为固体的“音符”,组成了“凝固的音乐”。


建筑的呼吸——巴别塔的叹息建筑是有声音的!(5)

    《协奏曲》(剧照略)    
    建筑师的师徒情+共爱一个女人的故事(这种节奏很难把握)    
    在海边“搭木棍”的建筑师。    
    两个“水泥艺术家”的协奏曲就是从这沙滩开始的。    
    从海浪里走出的人,自称“从天使之国”来的。他居然是令木村景仰的著名建筑师田村。    
    建筑师的最高成就就是为上帝建殿堂了。    
    片中日本年度的建筑大奖奖励给了圣玛利教堂。    
    它使年轻的建筑设计师(木村饰)一举成名。    
    片中田村一直是木村的偶像。(据说现实也如此。)    
    两个人共同爱着小花。    
    小花也为两个男人烧饭。    
    没办法,谁让两个人从气质、喜乐、职业都太相近了。当然,也逃不掉在女人的品位上。。。。。。    
    雅(yall)    
    关于建筑和电影,李清志在他的《建筑电影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这两项八大艺术中的重要角色,正在以密切的关系进行输血、器官移植般的计划。    
    20年代的电影《大都会》影响了80年代的日本建筑师高松伸,他设计的ARK牙科诊所是从《大都会》中得到的灵感。而后,其建筑作品又启发了《蝙蝠侠》的场景。。。。。。此类的推演和剖析在不断演变进行着,形成了独特的思考轴线。    
    廷(ting)     
    电影有时就像是预言。    
    电影中的未来都市,也许真的会成为现实?    
    《火烧亚特兰大》美工师搭建了一个城市模型来实现火烧的场景。建筑和历史,两个词最富有联想性,创造与毁灭总是在交替中行进。    
    《大都会》(剧照略)    
         大都会运用了电影艺术之初期的表现手法,也体现了那个时代人们对工业文明的担忧。    
       其中也有一段“巴别塔”的描述。    
    电影中的未来之城断想(剧照略)    
    这是电影《逃离地下城市》的画面。    
    数个世纪之后,华盛顿就是这样的一片废墟?    
    这是宫崎骏的《天空之城》。    
    一个传说的拉普它岛,就漂浮在空中。    
    这是从“格列佛游记”里的空中浮岛带来的灵感。    
    而它被人类的欲望充满后,却面临毁灭。    
    这空中飞艇是什么?    
    是卖“烧饼油条”的小贩。    
    贩卖区域:未来城市(《第五元素》时代)。    
    《第五元素》启示我们:    
    每个人心中, 都需要打开未来之城的第五元素。    
    雅(yall)    
    这就是电影的魅力。    
    廷(ting)    
    还记得9·111的世贸大厦嘛,其实在之前的很多好莱坞电影都描写过曼哈顿被袭击的场景。所以当看到9·11发生时的电视直播节目,很多人都误以为在放电影。    
    在《魔鬼代言人》中,魔鬼父亲的居所竟然与那世贸大厦的顶层场景非常雷同。    
    雅(yall)    
    一支美国乐队的MTV中,也有跟双塔被炸几乎一模一样的场景。    
    廷(ting)    
    是电影预言了现实,还是恐怖分子吃透了好莱坞电影,学而勤习之。也许,在恐怖分子的阵营中,他们把自杀性袭击者看成他们的007。    
    雅(yall)    
    但太恐怖,太可怕了。希望这场景不要在我们的有生之年重演。    
    廷(ting)    
    在世贸倒塌后,在我们同仇敌忾地反击恐怖主义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自省地来反思我们人类自己的一些行为。有人开始惊叹:“又一个巴别塔倒掉了!”    
    雅(yall)    
    把“世贸大厦”比作“巴别塔”?    
    廷(ting)    
    巴别塔的另一层意思:上帝让人类四散是为了管理好地球上种类繁多的生命。    
    巴别塔的根源是人类自负到极点后的必然悲剧。    
    通往天堂的路有无数种,建“通天塔”的人选择的确是最“难”的一种。    
    看看巴别塔与世贸大厦的废墟是如何惊人的相似吧!    
    荷兰画家彼得·勃吕盖尔于1563年根据《圣经》故事中关于巴别塔的传说而创作的作品。(略)    
    那时,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     
    Now the whole earth had one language and the same words。    
    他们往东边迁移的时候,在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