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阅读改变人生 作者:巴丹 >

第13章

阅读改变人生 作者:巴丹-第13章

小说: 阅读改变人生 作者:巴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您读书的方法是什么?
  很简单,读自己喜欢的书。若自己不喜欢,别人说得再好我也不会往下读。阅读是一种对话,一种你和书之间的相互理解。若你不能和一本书产生共鸣,你就是在浪费青春了,即便它确实是一本好书,你读了没有自己的感受也是白读。也许以后你再读它时会突然喜欢。
  您读的第一本经典作品是什么?
  我读到的第一本经典作品还是《毛泽东选集》四卷。
  对您的读书生涯产生重大影响的人是谁?
  好像没有这样的人。
  您最大的读书心得是什么?
  读书可以使狭窄的现实生活变得宽广,可以使一个人的人生变得丰富和完整。
  您怎样看待读书与做人的关系?
  我想认真读书的人也会认真做人。
  读书有什么捷径?
  没有。
  您上网吗?也看e…book吗?
  看,当然只能看一些短的e…book,篇幅长的还是拿在手读比较习惯。
  巴丹:与读姿无关巴丹
  古人欧阳修说自己读书有三种姿势,即马上、厕上和枕上。
  不同的读姿,折射着不同的阅读心态。枕上的读姿应是最为放松而自在的阅读方法,也是许多读者的首选姿势。可以说,是一种阅读的休闲状态。躺下,放平身体,随遇而安,沙发,地板,草地,都能见到这一读姿。如再放点背景音乐,就更有诗意了。目前流行的,最时尚的读书姿势,就是躺着读书。
  但在以前,读姿也并不完全是说读书时的姿势,可能更大程度上是指阅读的心态和对阅读的期待。古人读书时多讲究先行沐浴、更衣、净手、焚香,以示虔敬。书房烛光摇曳,红袖添香。读书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从外在环境到内在心境,都使读书笼罩在神秘的光环下。但读书人怎么样了呢?多数人还是在心底里拜着书,把书视为神明,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这样的读书,如何享受读书的乐趣?功利心十足,书只是平步青云的工具而已。这样读书者,拜书只是为了从书中求一己所需,并不领会读书的真意。这是书的悲哀,更是读书人的悲哀。
  这种拜书文化,应该成为历史的陈迹了吧?要读书,就是为了与文本沟通,与作者对话,即使读大师的书,也要与之平起平坐,与之平等交流。站起来,可以俯视,坐下来,可以平视,躺下去,可以仰望,而跪下去,就只能拜读。所以,读书,无关乎读姿,只要惬意就好。
  读书人的事,与读姿无关。
  白岩松:让我感动的 作品是经典
  在书中可以读到一种人生观,一种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考。
  白岩松,蒙古族,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著名主持人。1968年8月20日出生于内蒙古海拉尔市,1985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1989年分配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广播报,1993年初进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后正式任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主持人至今。
  书约白岩松巴丹
  从《东方之子》到香港回归直播再到悉尼奥运会直播,白岩松一直在以自己外在的冷静和内在的激情带给观众一种全新的感觉,在节目中表达着自己的理性和情感,从而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记忆”。《痛并快乐着》是白岩松为自己过去10年做的总结,28个章节记述了他从一个刚刚走出校园的青涩少年到一个著名主持人的心路历程。《痛并快乐着》出版后,受到了全国各地的读者、尤其是青年人的喜爱,被称作“跳出了个人琐碎生活轶事,将感受和思辨融为一体”的书。
  白岩松简介巴丹
  白岩松,蒙古族,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著名主持人。1968年8月20日出生于内蒙古海拉尔市,1985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1989年分配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广播报,1993年初进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后正式任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主持人至今。他先后参加了香港回归、三峡大江截流、98抗洪救灾、国庆50周年庆典、澳门回归、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中国加入WTO等重大活动的报道。2000年,他被授予“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此外,白岩松还是“中国播音与主持”大奖特等奖、“中国金话筒奖”获得者。2001年11月,由白岩松参与、策划、创办的《时空连线》栏目成功推出,并且出任该栏目的主持人兼制片人。现还担任《新闻会客厅》主持人。
  白岩松谈读书(1)
  巴丹
  读诗的时候,血是热的
  在写下诗歌这两个字时,看书架上的几本诗集被翻成的那种破旧样子,读诗的岁月与心情很快就回到眼前。
  还算幸运,进了大学校门,朦胧诗已经浮出海面,我们成了有诗读的一代人。那本云集了朦胧诗代表作的《朦胧诗选》被翻得早已发黑,和它旁边那些翻过一遍就放下的书比起来,诗集便显现出它的卓尔不群来。
  在所有的文学作品里,诗歌是最为浓缩的,与其说它是由笔写成的,不如说是由诗人们的血和泪浓缩而成的,也因此,读诗便体会到一种强烈的心灵碰撞。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一切都是命运,一切都是烟云。”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的肩头痛哭一晚。”……
  这样的诗句早已刻进生命中,思考也因此而产生。读诗的时候,血是热的,也因此,诗歌多属于青春岁月,但岁月沧桑,短短几年,让人热血沸腾的诗歌季节便悄然隐去。
  由于和诗歌深深地结过缘,便时常想在新诗中找感动,但遗憾的是,可读的诗却慢慢没了。于是知道,读诗的快乐与震撼只能在回忆中寻找。
  小说读到后来,就有了依依惜别的牵挂
  读小说是阅读中最好的从现实中逃离的方法,拿起或厚或薄的一本,几页下去,生活的时空便与小说中的同步,然后和主人公同喜同悲,深深地投入后,还会时常感觉到自己变成了主人公,那种感觉就更加刻骨铭心。
  即使小说读完合拢,一时间还无法从虚构的情景中摆脱出来,有好长的弯要转,好的小说一般都有这样的力量。
  1993年年底,有很长的时间,我是在唐浩明的《曾国藩》中生活着。进了书中便忘了身边的世界,曾国藩喜的时候我喜,悲的时候我悲,等到快读完的时候,竟开始有了一种依依不舍,读的速度明显故意放慢,希望和这本书的告别晚来一些,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书终于读完。掩卷之后,告别的感慨让我在空空的屋子里飞也似地写下几千字的笔记,然后空空落落好几天。不过,读长篇小说的时候毕竟少了,那种很长时间不知肉味的快乐也因此变少,但不长的小说却似乎精品更多。
  这几年中,以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刘恒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作品最让我读后拥有再读的冲动。
  也许目前的中国作家在不到20万字的中长篇小说的创作中功力最深,作品的水平也最高,因此阅读这个长度的小说,自己最有信心,结果也往往是这样。
  散文让人找到读书乐趣
  读散文是一种最好的交谈,一个散字让写的人和读的人都放松下来,好的散文不是让人一口气读下去的,而是读一会儿乐一下,或是读一会儿愣一下神,而且读散文时最好有音乐有好的心情。好的小说有一种麻醉的作用,可以让你不知身在何处,而好的散文却不会这样,它时常提醒你是在生活之中。不过现在读散文并不是件太轻松的事,散文一热,写散文的人就多,而写的人一多,水平就参差不齐了。时间本来宝贵,如果很多闲暇被劣质散文占了去,那享受就成了苦涩。也因此,我在读散文之前,选择时常是慎重的。
  那些在好几个地方开专栏的作家,他们的散文我不读,小女人散文不读,过分风花雪月的不读,急就章的不读,太前卫的不读……虽然如此慎重,但也时常看走眼,不过往往读过几段,劣质的也就让你断了往下读的念头。
  比如有的名家,明明过去散文一直写得不错,可突然间,一整本新作读了却让你有买到假冒伪劣的感觉,那就只有把新书放上书架,让灰尘去和它靠近。但千万别因为没遇到真货就躲开散文。在诸种文体中,散文是最容易让人找到读书乐趣的。无论是严冬还是酷暑,无论是深秋还是初春,一篇好的散文,读过之后,都会让窗外的平常景致变得美丽起来。
  白岩松谈读书(2)
  巴丹
  体会纪实文学的厚重
  读纪实文学读到的总是一种内心的忧患,歌功颂德的纪实作品少有优秀之作。近20年来,打动人心的纪实作品都是拥有一种或悲壮或让人忧患的内在气质。
  1996年是“文化大革命”结束20周年。在那一年的前后,我读了大量记录从反右到“文革”这一阶段的纪实作品。历史才隔了不长的岁月,当初的真实在今天就已经有了荒诞的感觉。可怕的是,那样一段灾难岁月,正有着一种被故意遗忘的倾向,而阅读是如今惟一可以靠近那段历史的机会。读这样的纪实作品,心情总不会很好,与其说是带着乐趣去读,不如说是带着责任去读。这样的作品很多,读起来也让人感慨万千。
  如果说好的散文是读过之后让人有种灵魂升空的愉悦感,那么好的纪实作品则会让人在读过之后有种双脚再次着地的沉重感:我们毕竟不能遗忘过去,哪怕无法提醒别人,但通过阅读提醒自己也是好的。不长的历史被尘封的人和事还有很多,我们现在读到的纪实作品还只刻画出冰山的一角。因此,我们完全可以等待,在不远的将来,还会有更多更让人震惊与感慨的纪实作品等待我们去不轻松地翻阅。
  读传记体验不同人生
  读传记是体验不同人生的最好方法,正如有的演员说:“生活中我只能演自己,而当了演员,我就可以不停地扮演别人,找到另外一种人生体验。”这是演员的特权,我们无从体会,但多读人物传记,也就时常能在别人的一生中,找到自己未能体验的丰富人生。可惜,读人物传记在我们国内并没有成为一种阅读的时尚,这一点和国外大不相同,杨振宁在接受采访时就告诉我:闲暇时最爱读人物传记,而在国外图书排行榜上,各种人物传记也时常名列其中。
  可能是由于工作的关系,时常要采访“东方之子”,要和不同的人生打交道,因此各种人物传记也看了许多。看传记不是看人的一帆风顺,而恰恰是看传记中人物在苦难面前是如何走过的,人生最关键的几步又是如何定夺的。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重来,因此关键处也就那么几步。看多了别人的传记,关键时自己的主意也就好拿些,会避免一些错误和失误,当然这是一种实用性的做法;而更多的,在优秀的人物传记中,我们会读到一种人生观,一种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考,这正是开卷有益之处。
  不当演员也可阅尽各种人生,何乐而不为?
  白岩松书缘巴丹
  您读的第一本经典作品是什么?
  凡是让我感动的作品,我都认为是经典,这样的作品很多
  。
  对您的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