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剑桥中国明代史 >

第37章

剑桥中国明代史-第37章

小说: 剑桥中国明代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一次重要军事胜利。蓝玉捉到了这个蒙古人领袖并把他送往南京;皇 
  帝即下令对他处以死刑。在这时,蓝玉施加压力要皇帝授权他在四川边境地 
   区设立军事卫所,并且开办军屯事务。这件事被批准以后,蓝玉再进一步请 
  求准他召募当地农民,以便为向更远的西部的军事侵袭作准备。但是皇帝批 
  驳了这项建议,所批驳的理由不详,或许是他相信这样的讨伐行动得需要一 
  支很大的人马。这是他不容许做的事。皇帝反而命令蓝玉从战场上撤回他的 
  军队,并解除了他的指挥权。② 
        1393年1月初,皇帝任命蓝玉、冯胜、傅友德和其他重要人士担任辅弼 
  新太子——朱允炆——的正式职务。史料中没有交代这样做的理由;也许皇 
  帝是想给这些将军们以显赫的地位,同时使他们在东宫官属的监视之下不能 
  为患。也许他是想建立东宫对于其余诸王子的军事优势。黄子澄和其他著名 
  文人正是在这时被任命为未来皇帝的侍读等官。③ 
        此后不久,即1393年2月28日,皇帝命令他的另外四个儿子去北方就 
   国。第一次任命的王子已于1378年和1380年派遣前往 (见表1)。在这一 
  次,诸王子被遣去监督在某些将军被解除兵柄后无人负责的各个卫。其中三 
                                                                                    ④ 
  个王子在府第完工之前得使用临时住宅,但是他们都分道就国。三个王子赶 
  在府第完工前就要被派去就国,这一事实就表明了他们离京的安排是一次急 
  匆匆的行动。这四个王子的名字如下:肃王朱楧(1419年死),他的王府在 
                                   ① 
  甘州,但他临时住平凉;辽王朱植 (1424年死),他的王府在广宁 (今辽 
                                                           ② 
  宁北镇县),而临时住在大凌河正北之地;庆王朱■ (1378—1438年)的 
                                                              ① 
  王府在宁夏,但他临时住在韦州的附近地方; 宁王朱权,他的王府在大宁。 
  ② 

        3月14日,洪武帝命令以太原为基地的晋王朱㭎率山西和河南的军队出 
                                                                 ③ 
  长城去今内蒙古地方加强防御工事和建设屯田。在蓝玉死后不久的4月17 
   日,王府在大同的代王朱桂(1374—1446年)奉命带领亲兵出长城去会合晋 
                               ④ 
  王,并受后者的节制。由此可见,诸皇子被调派到边境防御紧要地方和罢免 

① 见《明人传记辞典》'191',第790—791 页。 
② 《国榷》'498',9,第735 页。 
③ 《明通鉴》'210',1,第502 页;《国榷》'498',9,第736 页。关于黄子澄的传记,见《明史》'41', 

141,第4015—4017 页。 
④ 《国榷》'498',10,第738 页。 
① 《明史》'41',117,第3585 页。 
② 《明史》'41',117,第3586—3587 页。 
① 《明史》'41',117,第3588—3589 页。 
② 《明史》'41',117,第3591—3592 页;传记见《明人传记辞典》'191',第305—307 页。 
③ 《明通鉴》'210',第506 页。 
④ 朱桂、朱楧和朱植在1392 年4 月1 日重新安排了新领地。他们原先的任命不在这些重要的边境地区。《明 

… Page 113…

  大部分有成就的将领都发生在蓝玉被审理的时候。 
        蓝玉案件由锦衣卫指挥蒋举发,据蒋报告,蓝玉一直在阴谋策划兵 
  变。同时还提出了对蓝玉的其他一些不满。它们包括:他作为军官滥用了他 
  的官员特权;他非法地用纪律制裁他的官兵;家中过多地在府邸蓄养奴仆和 
  家臣。据史料所示,蓝玉由于自认为他在东宫的职位不够高而发了脾气,因 
  此他决定冲击皇帝的权力。 
        蓝玉在受审时据称对他的叛逆罪供认不讳,同时在他的招供过程中他把 
  许多侯爵以及吏部尚书詹徽都拉扯在内。詹徽在1390年曾主持审理李善长, 
  现在又奉旨来受理蓝玉一案。但是,蓝玉的供词把詹徽也拉进他的阴谋之内。 
  最后,这两个人都丢了性命。蓝玉在1393年3月22日被公开肢解,其他许 
  多人——也许其数多达20000人——是在那一年春天被处决的。当时任职于 
                                                                               ⑤ 
  东宫并且正在南京的冯胜和傅友德两位将军可能去观察了行刑。一个月后的 
  4月22日,这两位将军被派离开南京,前往北京受朱棣的节制,① 
        在蓝玉被清洗的一案中许多功臣性命不保;这使得人们有理由猜测,之 
  所以要实行这种清洗,就是要消除可能威胁皇位继承人的那些有权有势的人 
  们。为了辩明他的行为的正确性和为了站在他的立场说明经过,皇帝发布了 
    《逆臣录》,它记述了蓝玉案中所涉及的16名勋贵。他们包括一个公爵、13 
                              ② 
  个侯爵以及两个伯爵。 皇帝想给蓝玉和胡惟庸两件清洗案做个了结,他在 
                                                                          ③ 
  1390年9月7日给胡党和蓝党的所有幸存者发布了大赦令。10月15日当他 
  发布这方面的一道赦令时又重申了这一大敕令,承认仅在蓝玉清洗行动中就 
  有约15000人丧失了生命。④ 
        10名最重要的王子在1393年冬天来到南京,或许是同他们的父皇商量 
  南京的政治形势。他们是五人一批来的,秦王(朱樉)、晋王(朱㭎)、燕 
  王(朱棣)、周王(朱橚)和齐王(朱榑)于9月朝觐南京;代王(朱桂)、 
  肃王 (朱楧)、辽王(朱植)、庆王(朱■)和宁王(朱权)在10月上朝。 
  ⑤显然是针对着有一名王子可能会发动政变,1394年1月初皇帝给诸王子发 
  布了一部《永鉴录》,它里面记叙了那些曾因反对君上而遭受国灭处分的王 
  子们的历史。⑥ 

                                              ⑦ 
        除了上面所述的两种著作之外,皇帝还编纂了其他几部作品:它们都是 
  以这种方式直接由蓝玉的清洗案件所促成的。《稽制录》编于1393年而发布 
  于三年之后,它的编成是因为皇帝发现蓝玉没有遵守有功贵族禁止过奢侈生 
  活的规定。这一著作详细规定了功臣们的住宅的大小、轿子的装饰,等等。① 

史》'41',3,第40 页。关于朱桂的出兵长城以外,见《国榷》'498',10,第741 页。 
⑤ 《明人传记辞典》'191',第454 页;《国榷》'498',10,第739 页。 
① 《国榷》'498',19,第741 页。 
② 《明纪》'53',6,第9 页;《明史》'41',3,第51 页。公布日期是1393 年3 月26  日,仅在四天以后。 

关于《逆臣案》的书目说明,见李晋华:《明代敕撰书考》'320',第18 页。 
③ 《国榷》'498',10,第744 页。 
④ 《国榷》'498',10,第757 页;《明人传记辞典》'191',第791 页。 
⑤ 《明纪》'53',6,第10 页。 
⑥ 《明通鉴》'210',第512 页。关于《永鉴录》的书目说明,见李晋华《明代敕撰书考》'320',第18 页。 
⑦ 即《逆臣录》和《永鉴录》。 
① 《国榷》'498',10,第742 页。关于《稽制录》的书目说明,见李晋华:《明代敕撰书考》'320',第18 

… Page 114…

    《世臣总录》在1393年编纂成功并分发给了官员们,它收集了奸佞和贤能大 
                                            ② 
  臣们的言行记录,寓有劝戒之意。最后,皇帝命令刘三五监修洁本《孟子》。 
  有些传播所谓的“犯上作乱”的话语都经删削。总起来说,大约有85段被删 
  掉,只留下了170节。皇帝禁止学校或考场用那些删除的段落考试士子。但 
                                             ③ 
  是,足本《孟子》并未禁止流通。 
        帝国的三位最重要的将领在1394年和1395年被清除掉了。第一位是出 
  身于安徽北部的傅友德将军,他从1361年以来就给洪武帝效力。他死于1394 
  年12月20日,但不知是被处死抑或是他遵旨自尽的;史料记事有矛盾之处。 
  他的儿子曾娶公主,他的女儿又是晋王嗣子之妃。④ 
        第二位是王弼,他死于1395年1月1日。他是安徽临淮人,自14世纪 
  50年代就在皇帝手下做事。1388年他曾随蓝玉远征捕鱼儿海,勇敢善战,卓 
  著战绩。1392年,他配合傅友德和冯胜练兵于山西和河南,次年又和傅、冯 
  两将军一同被召回南京。王弼或者是在被处死、或者是奉旨自裁之时已被封 
        ⑤ 
  侯。 没有材料说明皇帝为什么不喜欢他。 
                                                          ① 
        第三位是冯胜,死于1395年2月22日。他的死的具体情况不清楚:有 
  些材料说他是自杀身亡,有些材料又说他是被处死的。所有观察家们都同意 
  一点:即皇帝消灭这些人可能是为了确保他自己——以及他的嗣君——对于 
  军队的控制权。有一位他不必担心的将军就是汤和;他已于1388年退休,在 
  1390年又患了使他衰弱不堪的中风症。他是在1395年8月22日在凤阳寿终 
  正寝的。② 
        洪武帝虽然能够很轻易地消除这些将领,但要管理好王子们却是一件要 
  棘手得多的事。他早在1369年就已经开始考虑这个问题,同时他还考虑让他 
  的王子们代皇帝管理后备军事力量,和在边境上做保卫国土的封建领主。1395 
  年10月3日他把《祖训录》的修改本分发给了官员们,又在11月12日把最 
                                                                                      ③ 
  后的定本分发给诸王子。与此同时,他宣布削减王子们每年的俸禄。最高的 
  俸米从5万担削减到1万担 (不包括补助的津贴在内)。《祖训录》在管理 
  诸王子的条例方面有重大的改动。在皇帝的26个儿子当中,17个儿子在皇 
  帝生前纷纷出而就国,两个死于1390年——一个是自杀的,另一个死于道教 
  的丹药(见表1)。④ 
        在《祖训录》的叙中皇帝特别强调,它里面所包含的法律乃国家万世不 
  变之大法,子子孙孙世守勿失。据皇帝所说,鉴于他在动乱时代中20年的经 
  验,他和他的官员们都懂得必须实行“国法”,这主要是指“律”。可是他 

页。 
② 《国榷》'498',10,第747 页。关于《世臣总录》的目录说明,见李晋华:《明代敕撰书考》'320',第 

18 页。 
③ 李晋华:《明代敕撰书考》'320',第19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