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17、18中国通史第十卷-中古时代-清时期 >

第131章

17、18中国通史第十卷-中古时代-清时期-第1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则例”是专记当代的一个方面典制的书籍,而汇辑当代全部典制的是“会典”及“会典事例”。清代修“会典”最早始于康熙二十二年②,并纂成康熙《会典》162 卷,雍正时又曾修《会典》③,但均无会典“则例”或“事例”。乾隆时期,鉴于“则例旋增”,“典与例无辨”④,而把“典”与“例”分为两部分。乾隆二十九年(1764)修纂《大清会典》(100 卷),同时修纂《大清会典则例》180 卷(嘉庆后改称为《会典事例》)。从此,修《会典》同时修《会典事例》成为定例。其后在嘉庆朝、光绪朝都曾沿用此例。第四,大规模地修纂地方志和地理志。全国现存方志7413 种,109143卷,而其中“修于清代的最多”①。
  乾隆十九年(1754),乾隆帝命蒋溥等修纂《盘山志》(21 卷),三十九年(1774),敕撰《日下旧闻考》(120 卷),以记注京师掌故史迹。乾隆四十三年(1778)撰《盛京通志》(100 卷),四十六年撰《热河志》(120卷)。
  地理志书,乾隆时期修成的有《皇清职贡图》(9 卷)、《皇舆西域图志》(52 卷)、《五军道里表》(49 卷)及《三流道里表》等。而所成最重要的地理志书是乾隆二十九年(1764)的《大清一统志》(500 卷)。
  《一统志》之修,始于康熙年间,雍正时又重新开局修撰,至乾隆九年(1744)告竣。后来,乾隆二十九年(1754)又特谕重修《一统志》,“以昭大同之盛轨”。使“一展卷而九州之砥属、八极之会同,皆可得诸指掌间矣”②。
  第五,注重民族文字学方面的书籍的编纂。这个特点,也是适应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共同进步和文化发展的趋势而出现的。乾隆十四年(1749),命撰《同文韵统》(6 卷),以正西番及印度译音之音韵;二十八年(1763),命撰《西域同文志》(24 卷),此书“以天山南路、天山北路、准部、回部,并西藏、青海等地名、人名诸门,举凡提要,始以国书(满文——引者注),① 邓之诚:《中华二千年史》卷5,中华书局1958 年版。
  ② 《大清会典事例》卷1049。
  ③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81。
  ④ 乾隆《大清会典》卷首。
  ① 参见陈高华等:《中国古代史史料学》第443—446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年版。②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68。
  继以汉文,复继以汉字三合切音。。。凡识汉字者,莫不通其文、解其意,瞭若列眉,易若指掌”①。可见乾隆帝命修此书的意图即在沟通民族文化,以利集权统治。
  乾隆三十六年(1771),乾隆帝命傅恒等撰成满文字书《增订清文鉴》(32 卷,又“补编”4 卷,“总纲”8 卷,“补总纲” 1 卷)一书。乾隆四十四年又命阿桂等撰《满洲、蒙古、汉字之合切音清文鉴》(33 卷),把蒙古语也对应地排列进去,作为对“久为世臣”的蒙古诸部的宠遇。由此可见修书事业不但有文化意义,也是充满政治意义的。
  第六,编纂成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和一批版本学、目录学著作。编纂《四库全书》是继修纂《古今图书集成》之后的一次更大规模的举动。这部大型丛书,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下诏有计划地征求当时国内所有存书起,共花费了十三年时间,集中了大批人力物力修纂而成。其内包括经、史、子、集四大部分,共编辑了从古到当时的3457 种著作,计有79070 卷。编纂这部大丛书,出力最大的是纪昀,而所动用的抄写人员共达一千五百余人②。《四库全书》前后共抄写七部,分藏在北京宫内的文渊阁、圆明园的文源阁、奉天文溯阁、热河文津阁、镇江文宗阁、扬州文汇阁、杭州文澜阁。另外还有副本一部,藏于翰林院③。这是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其中保存了许多珍贵的文献资料。但清政府在修辑《四库全书》过程中也曾大量销毁和删改旧书,使祖国的文化遗产受到损失①。
  在编纂《四库全书》过程中,乾隆帝还命令用木活字印行了其中一百多种善本图书②,名之为“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并且命于敏中等选其中最精粹的书籍,编成《四库全书荟要》,其样式与《四库全书》相同,只是规模小些③。乾隆帝对自然科学的重视程度远不如康熙帝,因此这个时期官修自然科学著作较少,并且都集中在乾隆十年以前。
  但是,乾隆帝却极为重视统治策略。这一点也可从官修图书中窥见其一斑: 乾隆九年(1744)命撰《八旗氏族通谱》(80 卷),目的在于宣扬“祖宗德泽之深”,鉴于“代序日远,族姓日繁”,藉此以“明章统系、俾知世德之所自”④。以增强满族人特别是满洲贵族的民族认同感。十二年(1747)又命撰《满洲祭神祭天典礼》(6 卷),试图以宗教的形式巩固满族人的共同心理素质⑤。
  乾隆四十二年(1777),又一面命撰《满洲源流考》,一面命将蒙古小徹辰萨囊台吉撰的《蒙古源流》进行翻译,成为“钦定”之书。两年以后,四十四年(1779)又命撰《蒙古王公功绩表传》(12 卷),为那些忠心为满洲贵族效力的蒙古王公歌功颂德,以提高其政治地位。又是两年以后,四十六年(178l),则又命撰《宗室王公功绩表传》(12 卷),意在把宗室王公① 《西域同文志·序》,参见《清朝文献通考》卷218、《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41。② 参见陈彬和:《中国书史》第225 页。
  ③ 参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首,乾隆四十二年八月十九日谕。
  ① 参见郭伯恭:《四库全书纂修考》第二章,又参见《办理四库全书档案》。② 参姚元之:《竹叶亭杂记》卷4,中华书局1982 年版,又《清朝续文献通考》卷270。③ 详参见费寅:《记四库全书》,载《图书展望》1948 年1 月。
  ④ 《八旗氏族通谱·序》。
  ⑤ 参见《清朝文献通考》卷222,《四库提要》卷82。
  之地位置于满洲其他贵族和蒙古贵族之上,更确切地说,是把满洲最高统治者置之至高无上的地位。以上四种官书的修撰时间和内容如此有次序,决不是偶然的巧合。
  乾隆晚年举行“千叟宴”后,命编成《千叟宴诗》(36 卷),其八十岁生日,又命编写了达120 卷的《八旬万寿盛典》。乾隆帝还将自己诗文编汇成集,计有《乐善堂文集定本》30 卷、《御制文初集》30 卷、《二集》44卷、《三集》16 卷、《余集》2 卷、还有《御制诗五集》100 卷、《御制诗文十全集》54 卷、《御制全韵诗》不分卷。
  总之,乾隆时期的官修图书,数量是很多的,涉及范围也很广泛。这个时期是清代文化事业最昌盛的时期,同时也是清代官修图书事业的鼎盛时期。
  嘉庆、道光时期的官修图书嘉庆、道光时期的官修图书,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所涉及的内容的范围上考察,都无法与康熙、雍正时期或乾隆时期同日而语,特别是与乾隆时期的盛况比,不啻给人以一落千丈之感。
  嘉庆、道光时期的官修图书,几乎都是援例进行的,嘉庆、道光两代皇帝对修书事业明显地不感兴趣。
  这个时期,嘉庆帝照例修纂了《高宗纯皇帝实录》(1500 卷)和《高宗纯皇帝圣训》(300 卷),道光帝又照例修纂了《仁宗睿皇帝实录》(374卷)和《仁宗睿皇帝圣训》(110 卷)。
  这个时期也照例编成了四部“方略”或“纪略”。即嘉庆二年(1797)
  纂《平苗纪略》(52 卷);十五年(1810)所纂《剿平三省邪匪方略》(“正编”360 卷,“续编”36 卷,“附编”12 卷);二十一年(1816)所纂《平定教匪纪略》(42 卷),以及道光九年(1829)所纂《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80 卷)。
  如果说嘉庆道光时期官修图书还有什么特点的话,那就是继乾隆时期之后,依然注重对当代典章制度书籍的修纂。这可能与乾隆嘉庆以后清代统治者“以例治天下”的政治思想有关,但这一时期所修典制书籍,也不过是援前朝之例而无所创新,嘉庆时纂《续修大清会典》(80 卷)、《大清会典图》(46 卷),及《大清会典事例》(920 卷),是这个时期官书事业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此外,嘉庆朝还命令撰成《词林典故》(64 卷),《学政全书》(86 卷),《西巡盛典》(24 卷),《军器则例》(24 卷),《兵部处分则例》(78 卷,又续纂4 卷),《中相政考》(72 卷,续纂4 卷)。道光时撰成《大清通礼》(54 卷)、《吏部处分则例》(52 卷),《台规》(四十卷)等记述当代典制之书。
  有关自然科学的著作,嘉庆道光两朝各成一部。嘉庆时命撰《授时广训》(2 卷),道光时命撰《仪象考成续编》(32 卷)。
  另外,嘉庆朝还撰成了几部诗文集,即《熙朝雅颂》(《首集》26 卷,《正集》108 卷);《皇清续文款》(164 卷),《三元诗》(1 卷,又附《三元喜宴诗》1 卷)。嘉庆、道光也各有所谓“御制”诗集、文集①。道光朝还① 详参见《清朝续文献通考》卷216。
  修成记述新疆情况的《新疆识略》(13 卷),又修成《字典考证》(36 卷),和《春秋左传续本》(30 卷)。嘉道时期官修的主要书籍不过上述,是无法和乾隆时期相比拟的,不难看出,嘉庆道光时期是清代官修图书事业的衰弱时期。
  纵观清代鸦片战争以前的官修图书事业,其发展趋势形成一个抛物线型:入关前及顺治时期是创始阶段,康熙雍正时期是大发展阶段,乾隆时期是繁盛阶段,嘉庆道光时期是衰落阶段。
  第三节清代官修图书的特点及其影响清代官修图书具有三个显著特点。
  第一,类别全、数量多、卷帙繁。由于清代官修图书顺应了当时文化大总结的历史需要,因而官修图书的类别全面,包括经学、史学、天文、历法、数学、农艺、文学等等各个方面,其数量也是很多的。据不完全统计,康雍时期的官修图书不下100 种,大约平均三年编成两种书,乾隆时期不下120 种,平均一年编成两种书,这是以往任何朝代都无法与之相比的。而且,官修图书中卷帙繁多者为数不少,一书动辄百卷以至数百卷,更有10000 卷本的《古今图书集成》和收集3457 种著作,合计79070 卷的《四库全书》,都是中国书史中罕见的巨著。而这样的巨著出现在清朝前期,并不是一个偶然现象。
  第二,编纂质量高,印刷精良。清代官修图书的质量是较高的,如《明史》一书从顺治至乾隆,经过九十余年而后成,参加修撰者前后有二三百人。它不但是中国官修正史中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一次,而且其质量在历代官修正史中也是名列前茅的。又如《康熙字典》,无论从体例上和所收入的字数上,都可说是中国封建时代纂修字书的高峰。《古今图书集成》、《续三通》、《清三通》、《四库全书》等,都是被公认的高质量的书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至今仍被人们认为是目录学方面的不朽著作。
  清代官修图书的印刷质量也是很高的。康熙年间所刻的《数理精蕴》、《全唐诗》及《渊鉴类函》、《佩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