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21中国通史第十二卷-近代后编(1919-1949)(上册) >

第101章

21中国通史第十二卷-近代后编(1919-1949)(上册)-第10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各地小型火柴厂兴起,有的是手工生产。这些厂生产的火柴在黑市上售卖。
  5。造纸业。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前,华商造纸厂集中在上海、浙江和平津,有31个厂,资本1332 万元,年生产能力6。5297 万吨。战时损失严重,总计18个厂,资本1088 万元,占原设立资本的82%,年生产能力46387 吨,占原生产能力的71%。其中被炸毁的3 个厂,被日军管占用的6 个,被日商收买、合办、合作、租用的8 个厂,被拆迁无下落的1 个厂。内迁1 个厂,仅存下12 个厂,也未全部复工,估计生产能力仅及战前的8%。但战时洋纸进口减少,1940 年后仅数万吨,而需求增长,但敌伪统制限于新闻纸、模造纸,其他并不严格,因此上海、青岛等地在战时新设造纸厂25 家,到1945 年实存造纸厂37 家。厂数虽超过战前,但新厂均小型厂,年生产能力2。31 万吨,只及战前年生产能力的1/3 强。
  6。制药业。
  抗战前华商制药厂集中在上海,又大都在租界,战争爆发后受损失不大。中法、五洲、信谊、生化等药厂均将部分设备内迁,但工厂在上海继续生产。欧战爆发后,西药来源日少,而战时需要又骤增,故抗战时期,上海华商制药业还有发展。1943 年日伪加强统制后,始稍衰。
  大后方的民族资本抗日战争时期,约有600 家民族资本工厂历经千辛万苦迁往大后方。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上海、无锡、苏州、杭州等地的部分民营工厂,第一次迁徙到武汉,武汉垂危时,又第二次迁徙到四川、湖南、广西、陕西等大后方。1944 年春,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湘桂工厂又紧急迁往贵州。这是中国工业史上的一次壮举,内迁的工厂数虽不多,但对于工业基础极其贫乏的大后方来说,这600 家民营工厂、10 余万吨的机器设备和万余名熟练技工,立即成为大后方发展工业的骨干力量。如范旭东、侯德榜组织入川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不下200 人,在四川建立了化工和科研基地,发明了举世闻名的侯氏制碱法。
  抗日战争时期的大后方,基本上解除了洋货和外商厂的压力,各地的资本和技术力量又向大后方集中,同时人口和军需的增加,都迅速扩大了市场的需求,民营工业因此得到了蓬勃发展,对抗战和民生作出了重大贡献,并改进了生产力的布局,对西南、西北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现将1937—1944 年大后方民营工业的情况,按年份、地区、行业分别列表如下:①(A)按设立年份分类金额单位:百万元① 下表转引自《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3 卷,第537—538 页。表列工厂系有工人30 人以上,或使用动力,或资本在1 万元以上者,故小型厂以至一些工场手工业亦包括在内。厂数资本额折战前币值平均每厂资本(万元)
  1936 年以前270 91。3 91。3 33。81937 60 21。9 21。3 35。51938 182 91。4 69。7 38。31939 346 118。2 53。7 15。51940 496 155。6 30。3 6。11941 738 280。8 21。7 2。91942 1077 331。7 8。5 0。81943 977 1149。3 9。2 0。91944 533 809。8 1。9 0。4年份不明85 75。3 8。4 9。9合计4764 3125。3 316。1*(B)按设厂地区分类厂数资本额折战前币值工人数重庆1461 819。4 101。0 64701四川813 858。6 93。7 52146贵州183 100。1 6。0 6314云南142 246。6 21。5 9277广西343 202。2 12。7 13613湖南870 415。4 23。7 48400陕西325 217。6 28。7 23112其他627 265。4 28。8 37034合计4764 3125。3 316。1 254597(C)按经营行业分类厂数资本额折战前币值工人数冶炼136 136。2 18。1 19263机器965 418。7 32。4 33425五金326 110。1 11。9 11178电器104 100。3 16。3 3563化学1353 1112。7 110。8 64530纺织880 560。1 58。9 79877服饰品173 61。9 5。2 11964饮食品588 427。4 31。1 17254印刷文具144 79。9 16。2 9004杂项工业95 118。0 15。2 4539合计4764 3125。3 316。1 254597*因进位关系与分年数之和有0。1 差额。
  从上列各表可总结出以下几点:(1)抗战时期通货膨胀,法币贬值,必须把每年的资本额折成战前币值才能作比较。从折战前币值栏中可以看出,投资最多的是1938 年和1939 年。从1940 年起,投资逐年减少。迄1944年,合计设厂4764 个,资本额折战前币值3。161 亿元。(2)从设厂数来看,1939 年起大增,但资本额从1939 年后反而缩小,说明设厂规模日益小型化。1942 年以后开设的厂,平均资本已不到战前币值1 万元了。1944 年,后方工厂雇工不到30 人的占41。5%,不到50 人的占17。8%, 500 人以上的仅占2。8%①。后方设厂规模的小型化,主要是适应战局不稳、器材缺乏、需求变动等战时环境。后方许多工业几乎是从无到有,它可以充分利用现有人力物力条件,迅速投产,适应战时需要,并随时调整,小型厂有它的优越性,并且是工业起始阶段的必然现象。(3)从后方民营工业设厂分布看,主要集中在重庆、四川、湖南、广西、陕西、云南、贵州等地,投资的60%以上集中在重庆和四川的川中、川东、广元一带。战时工业生产力的重新配置具有重大意义,它改变了战前以东南沿海口岸和外国租界为基地的布局,在广元、昆明、桂林、衡阳、宝鸡、兰州等地形成了新的工业区,并依地方特点,各有偏重。但是随着1942 年以后民营工业的衰落,尤其是抗战胜利后政府复员政策之不当,这些新工业区也大多衰落了。(4)战时后方民营工业的投资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即民营重工业有较大的发展,冶炼、机器、五金、电器、化学5 项即占资本总额的60%。这些产业有较大发展的原因,一是战时军事上的需要,二是在新厂纷设阶段,需要大量的建材和机器设备,战前依靠进口,因战争阻塞了进口,只能自力更生求之于国产,从而刺激了后方① 宫韵史:《1937—1945 年国民党统治区工人阶级的状况》,《历史研究》1960 年第3 期。重工业的发展。
  上述材料不包括采矿业。后方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民营矿业也有发展,特别是民营小煤矿。民营矿业投资无系统统计。据《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一书估计,1944 年民营工矿业资本折战前币值共3。58 亿元,与官僚资本为52%与48%之比。此数包括民营工矿业中的官股。
  战时后方工矿业有迅速的发展。据对煤、生铁、钢、有色金属、石油及其制品、电力、酒精、代用油、酸、碱、水泥、机电、棉纱、棉布、面粉、火柴、纸等17 项产品产量和产值(按1933 年不变价格估计)统计,1938 年产值10931 万元,1939 年12694 万元,1940 年15796 万元,1941 年20957万元,1942 年23330 万元,呈逐年上升趋势;1943 年22317 万元,1944 年20117 万元,1945 年18205 万元,呈逐年下降趋势。内民营1938 年产值8617万元,占全部产值的78。8%,1939 年9706 万元,占76。5%,1940 年11425万元,占72。3%,1941 年13432 万元,占64。1%,1942 年13294 万元,占57%,1943 年11265 万元,占50。5%,1944 年9308 万元,占46。3%,1945年8820 万元,占48。4%。可见民营工矿业的产值从1942 年即呈下降趋势,而民营工矿业所占的比重也一直是逐年下降的。这说明官僚资本的不断膨胀和对民族资本的排挤。这17 项工矿产品的产量和产值的详细数字见下表:抗战后方主要工矿产品产量和产值估计①(1938—1945)
  产值按1933 年不变价格估计① 此表引自《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3 卷,第542—545 页。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煤产量(万吨) 470 550 570 600 631 662 550 524产值(万元) 2350 2750 2850 3000 3157 3309 2751 2619内民营(万元) 1998 2530 2582 2531 2568 2523 2063 1964生铁产量(吨) 52900 62730 45000 63637 96000 70000 40134 48495产值(万元) 270 320 229 325 490 357 205 247内民营(万元) 254 295 203 275 364 175 90 87钢产量(吨) 9600 1200 1500 2011 3000 6800 13361 18234产值(万元) 9 12 15 20 30 68 134 182内民营(万元) 7 8 9 9 6 6 11 7有色金属产量(吨) 40392 38903 39109 39437 31944 17741 10730 4347产值(万元) 4576 4289 4940 4845 4149 2879 1515 723内民营(万元) 3038 2535 2720 2386 1861 978 363 31石油及其制品(无民营)
  产量(石油吨) 75 559 1662 12984 60888 67035 75723 72336产值(万元) 1 11 40 233 1128 1316 1630 1563电力产量(万度) 7362 9149 11193 12730 13685 14644 15422 19670产值(万元) 736 915 1119 1273 1369 1464 1542 1967内民营(万元) 696 819 1008 1098 1123 912 1021 1261酒精产量(万加仑) 30 81 459 616 935 1072 1073 1622产值(万元) 73 195 1102 1478 2245 2572 2575 3893内民营(万元) 55 125 771 1079 1401 1414 1468 2258(续表)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代用油产量(万加仑) — 4 46 111 201 366 180 372产值(万元) — 2 18 43 78 142 70 145内民营(万元) — 1 8 28 44 65 31 58酸产量(吨) 272 198 595 685 1006 1007 1193 600产值(万元) 4 3 9 11 16 16 18 7内民营(万元) 4 3 9 10 14 14 15 6碱产量(吨) 520 940 1486 2079 2263 3251 6101 3342产值(万元) 13 23 36 50 54 78 146 80内民营(万元) 13 23 35 47 51 73 135 72水泥产量(吨) 21498 48794 50479 25429 39843 35088 40644 42230产值(万元) 86 195 202 102 159 140 163 169内民营(万元) 86 195 202 102 156 131 143 144机器电器产值(万元) 567 1418 2214 3531 4071 4176 3465 2891内民营(万元) 472 995 1374 1841 1832 1830 1367 987棉纱产量(件) 24515 27451 29518 111500 114100 116681 145000 69200产值(万元) 510 571 614 2319 2373 2427 3016 1439内民营(万元) 383 371 338 1020 830 864 557 403棉布产量(万匹) 140 157 168 262 280 233 207 166产值(万元) 1319 1479 1586 2470 2634 2199 1946 1567内民营(万元) 1199 1301 1359 1853 1833 1398 1362 1050面粉产量(万袋) 151 193 324 451 488 413 288 206产值(万元) 340 433 729 1015 1098 929 648 463内民营(万元) 340 433 726 980 999 697 467 324(续表)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火柴产量(箱) 12000 12000 14000 19000 26000 24000 33000 22000产值(万元) 60 60 70 95 130 120 165 110内民营(万元) 57 57 66 79 113 100 132 84纸产量(吨) 492 526 660 4200 4250 3580 3669 3990产值(万元) 17 18 23 147 149 125 128 140内民营(万元) 15 15 15 94 99 85 83 84合计产值(万元) 10931 12694 15796 20957 23330 22317 20117 18205内民营(万元) 8617 9706 11425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