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21中国通史第十二卷-近代后编(1919-1949)(上册) >

第67章

21中国通史第十二卷-近代后编(1919-1949)(上册)-第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施也较为完善。
  1937 年青岛陷落前,国民政府海军就将该厂的一部分设备拆运到四川万县,余者就地毁坏。1937 年12 月底,日军登陆青岛并占据该厂。1938 年3月,日本浦贺船渠株式会社将青岛海军工厂在内的四处船厂兼并,改名为青岛工厂。主要业务是修理商船和军舰,也建造过一些挖泥船、破冰船及小型① 参见《中国近代舰船工业史料集》,第567—568 页。
  ① 《中国近代舰艇工业史料集》,第22 页。
  近海货船,后来还造过一些自杀艇。
  从科学技术的发展进程看,发端于洋务运动的近代造船技术,是中国人最早引进的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它对于发展中国的造船业不仅是必要条件,而且是必经之路。事实上,它甚至已经超出造船业自身的范围,不仅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先导,而且在传播西方自然科学和发展中国近代科技教育事业方面也产生了积极作用。
  汽车在近代,汽车虽较早就输入了中国,并逐步成为交通运输的重要工具。
  但汽车业的发展由于受到综合国力、机械制造能力以及与汽车相关的学科水平的限制,长期以来,只是建立了一些以修配为主的汽车修理厂。此外,中国的科技人员和技工通过仿制外国的汽车发动机等汽车零部件也逐步掌握了一些汽车的制造技术。而总的说来,中国的汽车工业则还处于其发展的初始阶段。
  1886 年,德国人C。本茨(Carl Benz)制造的汽油机三轮汽车取得了世界上第一辆汽车的专利。至二十世纪初年,汽车开始由外商输入中国。
  最早出现在中国大陆的汽车,是1901 年由匈牙利人黎恩斯(Leinz)输入并于次年在上海租界行驶的两辆轿车。这两辆轿车的外形与当时西方的敞蓬马车相似,一辆装有凉蓬式车顶,另一辆装有折叠式软蓬。车的前排为单人驾驶座,后排为双人客座;车轮用木制轮辐、橡胶轮胎。1903 年,上海的汽车已有5 辆,两年后则增至31 辆。这些汽车多为外国官员、商人和中国豪绅所有①。
  此外,还有一辆专供慈禧太后在颐和园游玩时乘坐的汽车。该车约于1902 年进口,系德国奔驰汽车公司1898 年的奔驰牌第二代产品,现保存在北京颐和园内①。
  在轿车输入后不久,汽车在中国也开始成为客货运输的工具,汽车运输随之成为一个新兴的行业。1907 年,德商经营的费理查德号商行在山东青岛开办了由市区到崂山柳村台的短途汽车客运;次年,美商环球供应公司则在上海市内开始了汽车出租业务。天津、上海还在光绪三十二年和三十四年相继开通了电车。清末,汽车运输行业已引起了中国商人的注意。1911 年,新疆羊毛公司商人沙懿德(木夫提阿洪)从波兰购进两辆客车,在惠远和宁远(伊宁)间经营起短途汽车客运业务②。
  ① 中国公路交通史编审委员会:《中国公路运输史》(第一册),人民交通出版社1990 年版,第92—95页。
  ① 黄余平:《百年汽车图集》,人民交通出版社1986 年版,第9 页。
  ② 中国公路交通史编审委员会:《中国公路运输史》(第一册),人民交通出版社1990 年版,第92—95民国以后,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各地相继开发公路客货运输,汽车进口的数量增加很快,汽车修理行业也相应出现。外商最先设立了汽车修理洋行。1935 年建立的南昌机械修理厂后改为专门的配件制造厂,生产的产品有汽缸盖、活塞、活塞环,并试制汽缸体等。
  三十年代起,中国的科技人员开始试制汽车,力图发展自己的汽车工业。
  1929 年,沈阳的民生厂用一辆万国牌载重汽车为样本,进行测绘,并对某些零部件作了重新设计,首先试制了75 型汽车,并于1931 年5 月制成了第一辆民生牌载货汽车。这辆汽车的发动机、后轴、电气附件、轮胎等是进口的,其余零件为自制。发动机为6 缸汽油发动机,功率65 马力,最高时速64 公里。这是中国生产的第一辆汽车。工厂原计划依据此车成批生产,并预定首批生产45 辆,后因日军占领沈阳,已在运输途中的40 余辆车的进口机件只得改运天津。其中有两套机件后交至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由原民生厂技师毛韶青主持,配制零部件,于1935 年夏组装成一辆2 吨载货汽车。①装配工作后来中断了。
  山西省汽车修理厂也于1933 年生产出了3 辆载货汽车。对第一辆车所做的长途行车试验表明,该车性能良好。后来,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改进,所制造的两辆车,除一些电气设备、轮胎及滚动轴承等部件外,大部分零部件系自行生产。1934 年,中华全国道路建设协会曾为此函请实业部通令全国兵工厂及各省建设厅派技师前往山西考察,以便仿制。终因整体工业基础薄弱,未获成果②。
  当时的中央工业试验所还在1933 年进行了汽车的试制。所制为一辆小型三轮汽车,采用单缸汽油发动机,链条传动,化油器、活塞环、传动链条等为外购件。经试车,该车可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中国汽车柴油发动机的仿制始于1935 年。当时上海新中工程公司的经理支秉渊购买了一辆英国的mer 牌载货汽车,委托陆景云主持仿制该车的Perkins 牌4 缸35 马力狄塞尔高速柴油发动机。新中工程公司仿制的2200转/分的汽车用高速柴油发动机于1937 年春制成,缸体、曲柄、连杆等系自制,油泵、油嘴活塞等为从市场上购买的德国和英国货。其后,将仿制的发动机安装在那辆mer 牌车上作行车试验。短途试车未发生故障,但长途试车时烧坏了曲轴瓦,这可能是由于在曲轴润滑系统结构的仿制上有些误差及滤油材料不合要求。①三十年代在进行汽车的单车仿制之外,完全利用进口汽车零部件和总成页。
  ① 张柏春:《中国近代机械简史》,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第70—71 页。② 中国公路交通史编审委员会:《中国公路运输史》(第一册),第491—492 页。① 张柏春:《中国近代机械简史》,第71 页。
  组装整车的工厂也在进行批量生产。1937 年,以中国银行为主筹资160 万元,组建了官商合办的中国汽车制造公司,计划先进口国外的汽车零部件、总成组装,再逐步从部分自制过渡到整车自制。上海装配厂在半年多的时间内就组装了100 辆奔驰牌2。5 吨OM59 型载货柴油汽车。后来因战争停产,该厂的机器设备运往桂林良丰,建成了中国汽车制造公司华南分厂。总公司也由上海迁至香港,成立了华运行和南华铁工厂。南华铁工厂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除油泵、油嘴、起动机、发电机进口外,已能按德国图纸自制其余零部件,来制造奔驰牌55 马力4 缸汽车柴油发动机。另外,香港土瓜湾装配厂也利用德国的零部件和总成,组装了近2000 辆奔驰牌55 马力载货汽车。②抗战时期,为了满足战时的军工和民生的需要,国民政府制定了一些计划来发展工业,其中包括建立汽车厂。1939 年9 月,资源委员会所属的中央机器厂在昆明正式成立,下设包括汽车厂在内的5 个分厂和4 个处。汽车厂厂长史久荣在6 月已代表资源委员会买下了美国司蒂瓦特(Stewart)汽车装配厂的全部旧设备,并设计了4 吨载货汽车,以便在国内生产。1941 年5月,运至越南海防的1600 余吨美国汽车厂的部分设备和其他器材遭日军劫夺;7 月,部分设备运到了云南畹町镇,因难以继续运往昆明,故将汽车分厂改设在龙陵县。龙陵汽车分厂在组装了2 辆“资源牌”4 吨载货汽车后,便于1942 年落入日军手中。中央机器厂设立汽车分厂的计划也就被破坏了。在抗战时期的沦陷区,1939 年,日本成立了装备美式机器设备的满洲自动车株式会社,统制伪满的汽车制造业。满洲自动车株式会社后来又并入同和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资本增至1 亿日元。至日本投降前,日本人在东北地区经营的汽车制造厂每年已能组装汽车2 万辆,修车1 万辆(战后,该厂设备90%被苏联军队拆走)。日本人在关内也开办了一些规模较小的汽车企业,如天津的丰田自动车北支株式会社等。
  1945 年10 月,交通部将日本人经营的华北自动车株式会社及17 个汽车修配单位合并改组为平津区汽车修配总厂,下设天津汽车制配厂、天津汽车修理厂、北平汽车修理厂、青岛汽车修理厂、济南汽车修理厂、石家庄汽车修理厂等。除承担整修外,平津区汽车修配总厂还仿制进口配件和日本大发牌三轮汽车。三轮汽车分客、货两种,先后共生产了60 辆。1946 年国民党军队发动全面内战,和平建设已无可能。中国汽车工业体系的建立则有待于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了。
  航空中国的航空工业起步并不算晚,1918 年建立的马尾海军制造飞机厂是我国的第一家飞机制造厂,以后又相继建立了广东飞机制造厂、中央杭州飞机② 张柏春:《中国近代机械简史》,第72—73 页制造公司、中央南昌飞机制造厂、成都飞机制造厂。中国也拥有世界一流的航空科技人才,如巴玉藻和王助。他们于1916 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学位。1919 年,巴玉藻在中国设计制造成功第一架水上飞机。王助毕业后则到美国西雅图波音公司工作,该公司研制的第一架飞机就是由王助总设计并监制的。他于1918 年回国后,便致力于飞机研制工作。然而,由于中国支持航空工业的基础工业的落后、航空教育和科研的薄弱,由于政府的腐败和战乱不断,中国始终没有建立起可以称为独立产业部门的航空工业。
  (一)飞机研制工作航空技术是现代高技术。设计制造飞机不是简单的工匠手工艺所能胜任的。早期的先驱者没有取得很大成就的关键原因之一是他们缺乏航空工程技术教育。他们对航空有一些认识和了解,但技术上所知不多。选派航空留学生则开始改变了这种局面,也使中国航空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最早派出学习航空工程的有巴玉藻、王助、曾诒经和王孝丰等。巴玉藻和王助则是成就非凡的代表人物,他们为中国近代航空工业的开创作出了重大贡献。
  1。海军制造飞机厂。
  1918 年,巴玉藻和王助回国后,即筹备成立了海军飞机工程处(即马尾海军制造飞机厂),巴玉藻任主任。这是中国第一个正规的飞机工厂。马尾海军制造飞机厂在巴玉藻主持下设计的第一架飞机于1919 年8 月完成,取名甲型一号,这是一架水上飞机。这种飞机共造了三架,性能不亚于欧美的同类产品。巴玉藻在飞机研制成功后,提出了一个扩建工厂的计划,“以图多制教练机,养成多数人才,逐渐试造军用飞机,自制发动机,以期达到建设空军增强国防之目的”。①他提出拨款60 万元建厂研制飞机的计划虽获得批准,但未能实现。在他和王助的努力下,设计制造飞机的工作在艰难中进行。到1929 年共制造出6 种型号的飞机12 架,以水上飞机为主。在1922年,巴玉藻和王助共同设计建造了世界第一个水上飞机浮坞。
  海军制造飞机厂在生产飞机过程中,所用的金属材料均从国外进口,发动机也全部依赖进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