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中国通史(一至四册) >

第42章

中国通史(一至四册)-第42章

小说: 中国通史(一至四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前一三三年,汉武帝采纳了王恢的建议,遣马邑(山西朔县)人聂翁壹诱匈奴单于深入掠夺,汉兵三十万埋伏在马邑附近山谷中,准备一举歼灭匈奴的主力。
  不料计谋泄露,匈奴迅速撤兵,逃出边境。从此西汉与匈奴展开了长期的频繁的战争。其中有三次是大规模的并且有决定性的大战争。
  第一次:前一二七年,将军卫青率大军自云中向西迂回,击败匈奴白羊王、楼烦王,收复秦时河南地。汉武帝依蒙恬旧规模,建立朔方郡(治朔方——内蒙古自治区河套南),招募贫民十万口徙居朔方,作为防边的重镇。匈奴屡遭打击,前一二三年单于龙廷被迫迁往瀚海以北。
  第二次:前一二一年,将军霍去病自陇西两次出击,一次逾焉支山(在甘肃山丹县),一次逾祁连山(在甘肃境),斩获匈奴四万余人。同年匈奴浑邪王杀休屠王,领数万人来降,汉安置降众在陇西、北地(治马领——甘肃环县东南)、上郡(治设在陕西绥德)、朔方、云中五郡的塞外,称为五属国。自金城(甘肃兰州市)以西至盐泽(罗布淖尔),匈奴从此绝迹。汉分河西地为武威、酒泉两郡。前一一一年,又增立张掖、敦煌,共四郡。河西四郡的建立,不仅切断了匈奴与西羌的交通,更重要的意义是开辟通往西域的走廊,为中国与欧洲在文化交流上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第三次:前一一九年,汉武帝大发士卒,令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将骑兵五万人,随军私马四万匹,步兵、辎重兵数十万人,分道深入漠北,捕捉匈奴主力。卫青出定襄塞外千余里,与匈奴单于接战,单于大败,率数百骑突围远遁,汉兵直追至漠北寘颜山赵信城。霍去病出代郡塞外二千余里,大败匈奴东部兵,斩获七万余人。这次大战,匈奴死人八、九万,不敢再在漠南立王廷;汉死人数万,丧失马十一万匹以上,也不能再次大出兵,双方损失都是严重的,但汉胜匈奴败的局面却最后决定了。
  在汉对匈奴长期交战中,出现了一些丧失民族气节战败投降匈奴,象李陵那样的人,但这只是极少数。绝大多数都是有民族气节,在任何情况下,宁死不忘祖国,象苏武那样的人。前一○○年,苏武出使到匈奴,被匈奴扣留。匈奴用迫害、诱惑等方法,要苏武投降,苏武早拚一死,坚持不屈,击败了匈奴胁降的诡谋。苏武留匈奴十九年,终于归还祖国,受到全国人高度的尊敬。
  汉宣帝时,匈奴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严重的纷争,五个单于争夺统治权,最后呼韩邪与郅支两个单于据地对抗。前五二年,呼韩邪单于降汉,愿为汉防守阴山。前三六年,汉西域副都护陈汤在康居击杀郅支单于,呼韩邪单于复得匈奴全部土地。从此匈奴亲汉,不再南侵。此后六、七十年间,汉北部边境呈现了“边城晏(晚)闭,牛马布野”的和平气象。
  汉武帝一面打击匈奴,一面加强北部边防。加强边防的办法首先是大量移民。前一一九年,曾一次移民七十余万口。在东起朔方西至今居(甘肃永登县)的 地区上,设立田官,督戍卒屯田,官供给牛犁谷种,以前的草原牧场,现在变成了使用牛犁的农业区。特别是河西四郡,到西汉后期,人口已达二十余万,经济文化发展都很快,在对外贸易和交流文化上起着重大的作用。
  为确保河西地区的安全,筑新长城,自敦煌郡起接连秦长城,共长一万一千五百余里。这道新筑边城约一丈来高,三尺多宽,十分坚固。每隔五里十里的地方,筑有烽火台,设戍卒了望。遇有敌情,即将积薪苇炬点燃报警。日间的烽表利用桔槔能升到三五丈长的高杆上,远在三十里外都能看到。另外筑有许多叫做障的小城堡,有烽火设备,并驻较多的戍卒。戍卒都从内郡征调来,是农民服徭役的一种。在今天河西地方,长城的遗址看来只是些断壁残垣,但在两千年前,千百万劳动人民,为了保卫祖国,付出巨大的人力和财物,艰苦是难以想象的,因之今天残留着的一些遗迹,都是值得珍重的。
  二 通西域
  玉门关(在甘肃敦煌县西)、阳关(在甘肃敦煌县西南)以西中亚西亚乃至欧洲,汉时统称为西域。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葱岭以东有广大的塔里木盆地(天山南路)。这一带存在着三十六个小国,因为东部接连敦煌,汉势力向西发展,这些小国首先被征服。汉时狭义的西域,就是指的这三十六个小国。
  三十六小国大的不过两三万人口,小的只有一、二千人口。它们多数经营农业,生产技术却非常落后。约在前一七七年,匈奴征服了这些小国和伊犁河流域的乌孙,并在焉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回族自治县)等国设“僮仆(奴隶)都尉”,对这些小国进行野蛮的奴役和残酷的剥削。
  汉武帝要截断匈奴右方的援兵,听说从敦煌祁连间西迁的大月氏,原是匈奴的死敌,因此募人出使大月氏,约大月氏夹击匈奴。前一三八年,历史上著名的大探险家汉中人张骞应募西征。张骞在途中被匈奴拘禁了十年,后来得便走脱,越过葱岭,经大宛(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费尔干)、康居(在阿姆河以北,咸海与巴勒喀什湖之间的一带地方),到达大月氏。其时大月氏在妫水(阿姆河)北建立王朝,并击服妫水南的大夏国,游牧生活已经改变为农业生活,不愿东来再与匈奴为敌。张赛逗留了一年多,得不到结果,只好回国。归途中又被匈奴拘禁一年多。前一二六年匈奴内乱,张骞脱身回到长安。张骞出国时带着堂邑父等一百余人,前后十三年,只剩下张骞、堂邑父两个人回来。张骞生还,带来了有关远西诸国的新消息,从而促成了东西文化的交流,他的生还,是人类历史上一件值得纪念的大喜事。
  前一一九年,汉武帝组织一个三百人的大探险队,每人各备马两匹,带牛羊一万头,金帛货物值钱一万万,令张骞为首,出使乌孙国。张骞在乌孙分遣副使,到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国,汉与这些西方大国开始了正式的交通。此后,汉武帝连年派遣许多使宫到安息(波斯)、身毒(印度)、奄蔡(在咸海与里海间)、条支(安息属国,在波斯湾西北岸,底格里斯及幼发拉底二河会合处)、黎轩(又作犁靬,即大秦。这里是指当时附属于大秦的埃及亚历山大城)诸国去。汉文化随着这些使官广泛地传播到遥远的西方。
  由于对匈奴战争的胜利,特别是河西四郡的建置,汉武帝更进一步的向西域发展政治势力。前一○八年,汉出兵击败亲附匈奴的楼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罗布淖尔西北)、姑师(即车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盆地)两国,俘楼兰王。前一○四年,汉武帝因求大宛汗血马,遣贰师将军李广利率数万人出击。战争前后历时三年,大宛败降。汉得大宛好马三千余匹。大宛被围时,也学得汉人的掘井法。
  这次战争之后,匈奴奴隶主在西域的统治权,从此转移到封建制度的西汉方面。经过几十年的经营,前五九年,汉宣帝任用郑吉为西域都护,汉在西域各国的统治愈益巩固起来。
  汉对西域战争的胜利,西方道路的畅通得到了保证。河西四郡最西的敦煌郡成为中西交通的总枢。由敦煌西至楼兰,再向西行即分为两道:一缘昆仑山北麓至于阗,称南道,一缘天山南路至疏勒,称北道。另自哈密西行也分两道:一自天山南路西去,会合北道至疏勒,一缘天山北麓西去大宛、康居。自疏勒西去又分两道:一向西南经大月氏、大夏以至安息,一向西北经大宛、康居以至奄蔡。这些道路都是西汉以来中西交通的干线,特别是从疏勒西南行的那条路,通往印度、西亚乃至欧洲,尤为重要。
  在这种新形势下,中外文化的交流开始了一个新纪元。
  从西方传到中国来的,就物产方面说,家畜有汗血马,植物有苜蓿、葡萄、胡桃、蚕豆、石榴等十多种,这些物产的输入,给中国增加了新财富。就文化方面说,有乐器乐曲的传入。张赛传来《摩诃兜勒》一曲,乐府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朝廷用作武乐。西汉晚期,印 度佛教哲学与艺术,通过大月氏传入中国。希腊罗马的绘画也在一世纪中传到天山一带。这些西方文化特别是佛教哲学的东来,大大影响了东方人的精神生活。
  高度发展了的汉文化也大量传播到天山南北以及更遥远的西方。
  汉在西域设田官,督戍卒屯田。推行地下穿井的井渠法,使沙漠地区得到灌溉。据《水经注》所载,敦煌人索劢率兵士千余人至伊循城屯田时,曾调集鄯善、焉着、龟兹等国兵士三、四千人,把发源昆仑山的注宾河(卡墙河)巨流横断,掘渠分水,灌溉农田,许多瘠土变成了沃壤,不过三年,就积粟百万石。这些进步的生产技术,传到西域,对三十六国人民是有利的。
  西域各国贵族子弟经常到长安学习汉文化,受到重大的影响。与汉通婚姻的乌孙王,生了个女儿,长成后来中国学弹琴,路过龟兹,被龟兹王留作夫人,并一同到长安学汉人生活风习。这是一个小的故事,但也说明汉文化对西域诸国的影响。
  从中国传到中亚以至欧洲去的货物,主要是丝、丝织品、钢铁。炼钢术的西传,更是对人类文明的一个大贡献。
  中国的丝和丝织品早在战国时期,已成世界著名的特产。公元前四、五世纪,希腊人称中国为塞里斯(Seres),意思是丝国。自通西域后,汉与中亚的交通更畅,丝的输出也更多了。安息地当中亚和欧洲交通的要冲,丝就靠着安息商人转输到欧洲。
  大宛自中国学会凿井术,同时也学会炼钢术。《汉书·大宛传》说:大宛以西到安息国,都不产丝、漆,也不懂得铸铁器,后来汉的使官和逃兵教他们铸铁造兵器。显而易见,中亚各国炼钢术都是在通西域后从中国学得的。
  罗马博物学者普林尼(公元二七年——七九年)在其著作中,对中国铁器曾大加称赞,认为是优良的卓越的产品之一。普林尼所称赞的中国铁器,不论是亲见或传闻,中国铁器在当时世界上质量最好,却是事实。
  印度迦湿弥罗人纳刺哈里于一二三五至一二五○年间所著《药学字典》中记有“钢”字,其中之一的Cina… ja,译意是“中国生”。这说明中国钢曾传到印度。既然炼钢术或铁器己在公元前一世纪传到大宛,公元一世纪中又见于罗马人的著作中,那么西汉时在陆路上(一自西域,一自云南)和海路上与中国相通的印度,很早获得中国钢是极有可能的,虽然《药学字典》成书在十三世纪。
  张骞向西方“凿空”(探险),西汉通西域,东汉再通西域,都是有益于人类进化的事业。
  三 向南、西南、东南的扩展
  南粤——秦时真定(河北正定县)人赵佗为龙川县(广东龙川县西)令,汉初割据岭南诸郡称王。汉武帝时,南粤统治阶级内部握有实力的吕嘉一派,杀死南粤王及汉使。前一一二年,汉武帝遣将军路博德、杨仆等率兵十多万人,自湘、赣、黔、桂分道出击。翌年征服南粤国。
  西南夷——居住在今四川西南、西康南部和云贵地区的各族,汉时通称为西南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