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世界当代文学史 >

第17章

世界当代文学史-第17章

小说: 世界当代文学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进去,却从另一扇门——1941年出来。他再从这扇门回去,却发现自己在1963 

  年。他说他多次看见自己的诞生和去世,发生在这生死之间的事情他不按顺 

  序地任意造访。 

       小说在空间处理上也无拘无束,从美国家乡到德国战场,从地球到特拉 

  法麦多尔星,场景随意变幻。这种纵横交错,颠倒往复的时空处理被评论家 

  称为“精神分裂式手法”。作者用这种手法旨在表明人类在整个宇宙空间都 

  没有安居之处,并且没有未来。 

       冯尼格喜欢短句子,短章节,作品篇幅也不长,由于他善于编织复杂的 

  情节,多重线索并行或交织、灵活的穿插跳跃、粗线条的勾勒和夸张的表述, 

  因而能使小篇幅具有大容量。 

       唐纳德·巴塞尔姆(1931~ )是“黑色幽默”流派的后起之秀,1975 

  年长篇小说《亡父》出版后他在美国文坛的声誉扶摇直上。此前他的作品几 

  乎全是短篇小说,1981年出版的《短篇小说六十篇》是其精选本。 

       巴塞尔姆的幽默具有很强的讽刺性和象征性,他像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 

  一样当过几年博物馆长,受博尔赫斯影响极大。1962年博尔赫斯的两卷本小 

  说集在美国出版后,“一个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以直觉主义哲学为基础的 

  小说热潮在美国出现,而唐纳德·巴塞尔姆也许可以说是其中最有小说家气 

  质的典范。”① 



① 杰克·哈克斯: 《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第57 页,1980 纽约。 


… Page 53…

       巴塞尔姆被称为“大胆的文体改革家”,“新小说派”,他自己也以勇 

  于创新而自诩。他说“我只相信片断”,他欣赏零乱和拼贴原则,对古怪和 

  隐晦充满好感,声称“我就是喜欢别别扭扭,而且要别扭得特别。”文学史 

                                                                        ② 

  家哈桑却称他为“严肃的幽默家”、“具有创造性的幻想家。” 

        《亡父》有两条互相穿插的线索:一是借用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和美狄 

  亚获取金羊毛的故事,一是化用艾略特长诗《荒原》的情节,所讲的故事是: 

  一群儿女如何制止他们的“亡父”复活。在长子汤马斯和女儿裘莉率领下, 

  十九个年轻人用粗大的电缆拖着“亡父”那死而不僵的庞大身躯、经过长途 

  跋涉后,用推土机将他葬入墓穴。评论界认为,作者是用荒诞的象征手法描 

  述两代人之间的冲突,也有人认为这其实是一篇披着小说外衣的,后现代主 

  义反对现代主义的文学檄文。 

       小说的整体构架是荒诞不经的,细部描写和场面也往往被夸张、扭曲、 

  颠倒,充满了谐谑气氛,比如说亡父“那个样子美好鼻孔精致的鼻尖拖到地 

  上,有五米半长,长短是用三角测量算出来的”;写裘莉兄妹同亡父一起吃 

  虾,已属怪诞,作者还将吃饭的座位画成图夹在文字中,图中的虾不在餐桌 

  上摆着,却在一个座位上坐着,餐桌上空空如也;结尾时亡父问金羊毛在哪 

  里,裘莉撩起裙子说在“生命的所在地”。 

       小说的文体也很特别,对话、自白与叙述语不加区别,大部分篇幅是像 

  诗行一样排列的短句子,大段的排比,经常性的复沓,其风格像《等待戈多》 

  或某些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又像电影的分镜头剧本。确实“别扭得特别”。 

  他那篇名叫《句子》的小说,通篇只写了一个长达10页的句子。 

       尽管“黑色幽默”的作家们在文体上已经花样翻新,但约翰·巴思还是 

  能别出心裁。他对贝克特和博尔赫斯推崇备至,认为应当像他们那样在形式 

  上进行实验、创新,其短篇小说《迷失在开心馆中》的第三人称叙述中,常 

  会突如其来地插入作者关于结构安排的议论,并列出图表来探讨弗莱塔克① 

  的戏剧结构“金字塔”理论,有时一句话说到中途便打上句号,有时会在一 

  句话的某个字词上口吃起来。著名批评家哈桑对巴思充满文字游戏、“只有 

  一点依稀可辨的幽默”的那部分作品颇不以为然,而纳博科夫则声称,《迷 

  失在开心馆中》是他心目中最伟大的几个短篇之一。1979年巴思又出版了一 

  部耗时十年写成长达700余页的小说《信件》,大多数评论家认为此书无法 

  卒读。这种反应使巴思惊异不已,因为他进行小说实验的初衷就是要超越贵 

  族化的现代派文学与通俗文学之间的壁垒,使自己的作品“在第一次阅读时 

  就传达出其见解和欢乐”。① 



                         7。精神流浪的足迹——犹太文学 



       犹太人自公元70年被赶出耶路撒冷后,漂泊了两千年,如今近一半人居 

  住在美国。犹太人有着以圣经为代表的悠久的传统,以上帝的选民自居,失 

  去家园,散居各地,更激起文化凝聚的倾向。但作为异乡人,又怕遭受排斥, 



② 伊哈本·哈桑 《当代美国文学》中译本,第98 页。 

① 居斯塔夫·弗莱塔克:19 世纪德国批评家、剧作家,其《双剧技巧》(1863)一书对戏剧创作颇有影响, 



其金字塔模式是对剧情进展过程的设计:开场→上升情节→高潮 (顶点)→下降情节→结局。 

① 见《冰山理论:对话与潜对话》第165 页。 


… Page 54…

适应当地社会与保持民族特色成了无法解决的矛盾。因而,孤独、边缘地位、 

自我本质危机、异化与沉沦等等便成了犹太文学的基本主题。 

     犹太作家在美国当代文坛占有不小比例,但犹太文学特指那些以犹太人 

为题材、自觉维护或关注犹太传统的作家。他们主要是艾萨克·巴什维斯·辛 

格 (1904~),伯纳德·马拉默德(1914~)、索尔·贝娄(1915~)和菲 

利普·罗思 (1933~)等几位。 

     辛格是犹太作家中最执著于民族之根的人,他甚至从不用英语写作,而 

是使用下层犹太人的口语,已濒临消亡的意第绪语,以至有人不把他看作美 

国作家。实际上,机智风趣,带有自嘲意味的意第绪语言使辛格的创作受益 

匪浅,并对“黑色幽默”文学产生一定的影响。 

     辛格生于波兰,他的作品主要写波兰犹太人的命运。长篇小说以《卢布 

林的魔术师》 (1960)和《庄园》(1967)为代表。前者写一个性好渔色的 

波兰魔术师浪子回头改邪归正的故事。主人公雅夏·梅休尔流浪卖艺多年, 

名利一到手,便放纵享乐,他屡次抛妻弃子与别的女人勾搭,还撬人的保险 

箱,摔折了腿。后来旧情人死的死,堕落的堕落,他潦倒无奈,回到家乡, 

在妻子的感召下战胜邪念,成了虔诚的赎罪者。情欲与理智、责任与私念和 

善与恶的冲突在雅夏身上有生动具体的反映。这部小说是美国社会公认的杰 

作。《庄园》也以波兰为背景,写新时代与旧观念冲突中犹太人的悲剧命运。 

     辛格的短篇小说也极有分量,《傻瓜吉姆佩尔》、《市场街的斯宾诺莎》 

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1978年,辛格由于“热情洋溢的叙事艺术,不仅从波兰犹太人的文化传 

统中汲取了营养,还栩栩如生地反映了人类的普遍处境”而获诺贝尔文学奖。 

     贝娄是俄裔犹太人,9岁随父母从加拿大移居美国。他在大学执教,也 

曾编过《大英百科全书》,是学者型的作家。1976年他以“作品中对人类的 

了解和对当代文化的精湛分析”而获诺贝尔文学奖。 

     贝娄的创作以长篇小说见长,已出8部,主要作品是《晃来晃去的人》 

 (1944),《受害者》(1947),》《奥吉·玛琪历险记》(1953)《雨王 

汉德森》(1959)、《赫尔索格》(1964)、《塞姆勒先生的行星》(1970), 

 《洪堡的礼物》(1976)几部。 

      《奥吉·玛琪历险记》是写自我意识和个人自由的典型作品。贫民窟的 

犹太少年玛琪自小就受到周围环境的牵引:流氓要教他做贼,富人要他做温 

顺的仆人,祖母想让他成为绅士,同时又教他撒谎。玛琪在苦闷中发现只有 

真理、爱情、和谐能使他实现自我,但他最终却成了个掮客。这种讽刺性结 

局透露着玛琪这种“边缘性人物”的人生悲凉感。 

      《赫尔索格》中的同名主人公是生活丰裕的大学教授,但在动荡混乱的 

现实中找不到安身立命的精神支点,历经种种挫折 磨难后在自然环境中才 

得到宽慰。玛琪曾想去格陵兰的冰峰上实现自己的理想,“雨王汉德森”逃 

离美国去了非洲丛林,他们都相信自然具有使人的精神得到抚慰和新生的力 

量。 

      《赛姆勒先生的行星》以一个犹太移民的眼光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60 

年代美国动乱的社会,表现作者对现代文明和人道主义的忧虑。小说基本不 

涉及人的潜意识,但对意识流手法的运用却十分老到。 

      《洪堡的礼物》以贝娄的朋友,天赋超群而壮志未酬的诗人德尔莫尔·施 

瓦茨为原型,写诗人洪堡试图以美和善使美国获得精神上的复活,但历尽挫 


… Page 55…

折后发疯而死。他一手提携的青年作家西特林也疏远了他。西特林由飞黄腾 

达到落魄潦倒,危难之中得到洪堡生前赠他的电影剧本提纲,出售后缓解了 

经济拮据。这时他一方面悔恨以往的忘恩负义,感激恩师对他的荫佑,同时 

也从洪堡的命运看到了自己黯淡的前景。 

     贝娄作品的基本主题是人如何在动荡的世界找到立足点,他的人物大都 

是“优秀品质的荒谬的探索者”。他们远非崇高,也缺乏力量,属于现代文 

学中的反英雄。但他们在精神磨难中表现的耐性和执著,却使他们获得了生 

存的尊严感。 

     马拉默德致力于写寻求新生活,然而又处处碰壁,命运多舛的犹太人, 

并以犹太人的遭遇作为“人类生存的悲剧性经历的象征”。主要作品有《店 

员》(1957)、《新生活》(1961)、《杜宾的传记》(1979)、《上帝的 

恩赐》(1982)几部长篇小说和《魔桶》(1958)、《伦布兰特的帽子》(1973) 

等几部短篇集。 

     马拉默德是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者,但作品中经常出现宗教寓言,因而 

又有魔幻色彩。《店员》中的主人公弗兰克历尽艰辛完成“净化”过程后, 

故事中常听到的圣僧方济忽然显形,并伴随着一群形容枯槁的飞鸟;《上帝 

的恩赐》所写的科学家科恩与猩猩的洪水漂流和荒岛群居生活更是一部寓意 

深长的现代神话。 

     罗斯是新一代的犹太作家,他以短篇小说集《再见吧,哥伦布》成名, 

随后接连出版了《放任》(1962)、《波特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