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世界当代文学史 >

第33章

世界当代文学史-第33章

小说: 世界当代文学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是 《游泳池边小景》(1954)。写一个公职员由于挪用公款而被解雇,平 

安的家庭生活立刻起了大波澜。作者对丈夫的遭遇本身并不多作描述,而是 

集中笔墨展示妻子对这一意外打击的情感心理反应。 

     吉行淳之介(1920~)出身书香门第,战争中入伍仅4天就因体弱多病 

而被遣送回家,他是专写性关系的作家。《骤雨》(1954)写一个浮浪子弟 

山村英夫随意与女性交往,并信守一个原则:跟哪个女子都不超过“玩乐的 

水平”,但当妓女道子因接客而不能像平时那样接待他时,他却禁不住妒火 

中烧。小说写战争带给年青人的虚无感和精神沉沦。《砂上植物群》(1963) 

写一个女人在性关系中的变态心理:当她疑心性伙伴是已故丈夫的私生子时 

便兴味盎然,否则便感到乏味。 《暗室》(1969)中的人物也是沉溺在性的 

泥淖中不能自拔的变态者。在紊乱、昏暗的性关系背后,作者所要揭示的正 

是家庭、社会和整个人际关系的崩溃。 

      “第三新人”的作品偶尔也会作一声狮子吼,远藤固作(1923~            ) 

的《海和毒药》揭露日本军国主义在战争期间用中国战俘进行生理解剖实验 

的罪恶行径,小岛信夫(1915~)的《美国学校》(1954)抨击美国占领军 

的作威作福和没有气节的日本人狗仗人势的作派,阿川弘之的《魔鬼的遗产》 

 (1954)和《云的墓标》(1956)则直接批判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那场侵 

略战争。 

      “第三新人”在风格上各有特色,有的在轻松幽默中隐含讽刺的锋芒和 

对世事的洞见,有的以描写非正常性关系中的女性心理为主,揭示阴暗的人 

际关系,有的惯于以抽象的概念揭示人内心的“暖昧部分”。他们一般不取 

重大题材,但对凡人琐事的挖掘很深,手法细腻,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战后 

一代人的精神危机。 



                             3。新戏作派文学 



     战后初年,文坛上还活跃着一批不守成规,以奇思逸行相标榜,风格独 


… Page 101…

特的作家。他们未自立旗号,也没发起自觉的文学运动,只因共同的文学倾 

向而被归为一类,人称“反秩序派”、“无赖派”,又称“新戏作派”。 

     新戏作派厌恶战争,但不直接抨击,而是以自嘲的方式表现战后人们心 

灵上的伤痕。他们在精神空虚与苦闷中感到无所适从,无所依托,在乱世中 

孤立无助,在创作上也是各行其是,追求一种“反逆的纯化”。他们的创作 

题材大都与妓女、流浪汉和苦命人相关,手法上力求出新,作了很多探索。 

     新戏作派代表人物有石川淳、伊藤整、太宰治和坂口安吾、织田作之助。 

前两位和末一位作者本人的生活与作品内容并不等同,而中间两位则体现出 

高度的一致,作品颓废的内容与作者堕落的生活互相印证,是典型的“毁灭 

型”作家。 

     石川淳(1899~ )战前已成名,战后发表了《黄金传说》(1946)、《废 

墟上的耶稣》 (1946)、《处女怀胎》(1947)等短篇小说。《黄金传说》 

中的主人公战后只有三个愿望:将自己的怀表修好;买一顶礼帽换下战时必 

戴的战斗帽;找到失散的情人。经过一番努力,他戴上了“真正人戴的帽子”, 

失灵的怀表也嗒嗒地走起来,但心爱的情人却已沦为妓女,旧梦不可复得。 

     石川淳的作品还有剧本《你的敌人就是你》(1961),小说《鹰》(1953)、 

 《珊瑚》(1953)、《鸣神》(1954)、《虹》(1954)、《紫苑物语》(1956) 

等。 

     太宰治 (1909—1948)以短篇小说《维荣的妻子》(1947),中篇小说 

 《斜阳》(1947)和《人的失格》享誉文坛。《维荣的妻子》写一对夫妻丧 

失道德感的麻木生活。《斜阳》中的和子认为“人就是为恋爱和革命而出生 

的”,她投入作家上原的怀抱,弟弟却在此时自杀身亡。和子回家后有了身 

孕,却感到很幸福,她认为能怀上自己所爱的人的孩子,并在将来养育他, 

就是完成了“道德革命”。《人的失格》写一个病人由堕落而成为废人,充 

满悲剧气氛。 

     坂口安吾 (1906~1955)的短篇《白痴》(1946)写一个电影导演在战 

争的废墟上与一位贸然闯来的美丽的白痴女子同居,在轰炸的夜晚带她逃出 

火海,并在逃难中对她产生了感情。《在盛开的樱花树下》和《夜长姬和耳 

男》写相爱的男女最后同归于尽,透露着深深的虚无感和孤独感。坂口一向 

认为,孤独是人生的真实面目,这是他作品的基本主题。 

     织田作之助 (1913~1947)擅长写城市庶民的日常生活,较多继承江户 

时代戏作文学的手法。 



                     4。从“太阳族”至“透明文学” 



     5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经济的腾飞使文学不断出现 

新主题和新风格,形成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局面。 

     在“第三新人”之后崭露头角的石原慎太郎以中篇小说《太阳的季节》 

 (1956)一举成名,主人公津川龙哉为在拳击赛中被人击倒而深感屈辱,与 

少女英子作爱而感到被征服。后来英子表示爱他,他粗暴地加以拒绝,这才 

有了优胜感。小说中的人物不受旧的观念束缚,渴望较量、行动、优胜、赞 

美肉体的魅力和力量,因而被称为“太阳族”。这部小说虽引起激烈争议, 

但还是获得了享有盛誉的芥川文学奖。“太阳族”生活方式和“慎太郎发型” 

曾风行一时。 


… Page 102…

     60年代至70年代初,随着民族独立、和平、民主运动的高潮,又一批 

文学新人引起广泛关注,主要有高桥和已、小田实、真继伸彦、柴田翔和开 

高健。他们在1970年创办了《作为人》杂志,评论界便以“作为人”来命名 

这一流派。 

     这派作家都参加过左翼学生运动,对社会政治一度抱有美丽的幻想。苏 

共20大和匈牙利事件后,政治上陷入深深的幻灭绝望之中,作品大都表现“生 

存的悲剧”。 

     当“作为人”的文学在政治风浪中沉浮时,“内向的一代”却游离于社 

会风潮之外,“悠哉优哉地埋头于自己的内在世界和日常性的不安和非现实 

的追求。”“内向的一代”作家自己则认为“内向文学”有四个特点是难能 

可贵的:一、用“别一种语言”表现“普通人的生存感觉”,二、把“非现 

实的世界”引进“日常性”中,三、描写城市生活者的生存和城市生活,四、 

描写没有意义的人、没有意义的地方、没有意义的生活的那种“一粒砂子似 

的存在”。他们认为“内向派”并未离开社会和战后问题,只不过是把它们 

作为“日常性”的东西来描写的。 

     但显而易见的是,“内向”作家都有极强的自我意识,作品的主观色彩 

很浓,其精神内核是虚无感和孤独感。“内向文学”代表作家有小川国夫、 

古井由吉、黑井千次、阿部昭、后藤明生、柏原兵三、宫原昭夫、坂上弘、 

高井有一等。 

     古井由吉的小说《杳子》写怪诞而荒谬的人际关系。少女杳子只身坐在 

深谷里,恐惧而绝望,直到一位男学生将她领走。作者强调的是人物在环境 

中的自我隔绝,生活在内心中的人们对各种细微感受的品察。《围坐着的男 

人们》(1970)、《消失了的妻子》(1970)、《销声匿迹》(1972)和《梳 

子火》 (1974)等作品也都有此特点。 

     后藤明生着力于从日常生活的深层挖掘现代生活的扭曲现象,主要作品 

有《夹攻》、《私生活》(1968)、《笑的地狱》(1969)和《未写的报告》 

等。黑井千次有《没有星星的房间》、《时间的锁链》(1969)和《五月的 

游历》(1977)等几部小说。《时间的锁链》描写生活在正常时间之外的人。 

以寓言手法表现人的异化。 

     阿部昭在《儿童的房间》(1962)、《幼年诗篇》(1965)和《未成年》 

 (1968)几部作品中探讨人的形成与生长过程,《妈妈》(1968)和《鹄沼 

西海岸》 (1969)则致力于描写性爱。柏原兵三的《德山道助还乡》也写了 

人的自我形成过程,作品轻灵明快,有童话色彩。 

     大庭美奈子多以日常生活中的虚伪与孤独为素材,手法新颖而细腻,代 

表作有小说《三只蟹》(1968),诗集《生锈的语言》(1971)等。 

     坂上弘的《一个秋天的故事》(1959),三枝和子的短篇集《正在执刑》 

 (1969)、长篇小说《八月的修罗》(1972),森内俊雄的《幼小者骑驴》 

 (1968),山田智彦的《实验室》(1971)、《蚁塔》(1972)和《光从东 

方射来》 (1973)也都各具特色。 

     随着经济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改善,个人生活越来越受到关注,石油危机 

又暴露了日本经济的脆弱,使一般日本人产生了朝不保夕之感,暴风雨般的 

政治运动使作家们对外部世界感到陌生与恐惧,这些因素使“内向文学”得 

以产生和发展。但“内向文学”作家终难克服视野狭窄的局限,因此未能出 

现大家。 


… Page 103…

     70年代中期起,一批作家找到了一个新的突破口——性,来渲泄旺盛的 

艺术创造力,形成新的流派:“透明文学”。 

      “透明文学”的名称来自美术学校学生村上龙1976年发表的中篇小说 

 《近乎无限透明的蓝色》。小说写战后初期美军横田基地一带的年青人疯狂 

而杂乱的性放纵生活。基地的白人、黑人伙同一帮无所事事的日本青年男女 

吸毒、走私、酗酒、群居乱交。其中一个叫龙的青年在兴奋剂造成的幻党中 

摔碎酒杯,用碎玻璃片割破自己的皮肉,擦去血迹后,玻璃片在黎明的晨曦 

中呈现出“近乎无限透明的蓝色”。 

     小说发表后舆论鼎沸,抨击者和赞誉者各执一词,但小说仍荣获了芥川 

奖。 

     池田满寿夫的《献给爱琴海》(1976),中上健次的《十九岁的地图》 

 (1974)、《枯木滩》(1977),高桥三千纲的《假如迎着风》(1977), 

三田诚宏的《婴儿没有生下来的日子》(1977)也都是以肆无忌惮的性放纵 

为题材的。 

      “透明文学”表现了日本社会一部分青年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精 

神状态,称得上当代“恶之花”。 



                                5。大众文学 



     战后的大众文学普遍讲究技巧和品味,有向纯文学靠拢的趋向,因此也 

有评论家称之为“中间小说”即既非通俗小说,也非纯文学,而是介乎两者 

之间。大众文学主要包括历史小说、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